浙江省永康市民主小学
【内容摘要】
鲁迅说过:“作文第一需要是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摄取习作素材”的最重要的手段。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笔者就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给学生一定的观察方法和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三方面谈谈自己的浅显看法。
【关键词】 生活 观察 习作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之不尽”。这句话告诉了我们生活和作文的关系,即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很多的素材。然而并不是说拥有生活的人就能写好习作了。生活还仅仅是习作的基础,只有善于观察的人才能有所得。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的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工夫。不为写文章,这样习惯本来也得养成。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大有用处。”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能取得生活中的那一瓢活水为习作所用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浅显的看法。
一、创设机会,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物或某个活动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因此,教师应该创设机会激发学生对观察对象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1、抓典型,创造观察的机会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对于一些新鲜的、未知的事物特别的敏感。然而小学生的持久性也是很差的,往往没看出个所以然就已经失去兴趣了。教师要及时捕捉到学生生活中的这些感兴趣的事件或事物,引导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学会刨根问底,探个究竟。在有感而发,有话可写的情况下,学生的习作就自然而然了。
如三月份十六日那天,一早起来就看到了很浓很浓的雾。到校后,我马上组织学生说说雾中路上的见闻,会观察的孩子说得头头是道,然而有的孩子就是停留在了“好大的雾,看都看不见了”上。为了让学生能更细致的观察我就引导孩子们到操场上看看雾中的景物,先让他们看看远处的田野,树木,高山,再引导他们看看操场上的小草、树木等。不时有学生跑过来告诉我:“老师,老师,我只能看到那颗树了,再远就只有白茫茫一片了,好像天上的神仙打翻了牛奶洒了下来。”“老师、老师,我尝了一下雾,好像凉凉的没什么味道。”“老师,雾落到小草上就变成小水珠了”……
此刻的孩子们观察不是任务而是一种玩乐。
2、学文本,激发观察动机
课文是很好的范本,它能教给学生一些很好的观察方法。因此,我常常结合文本中的一些观察方法,有意布置一些观察的任务,创设观察的机会,引起学生观察的动机。
如教学《灰雀》后,我就启发学生去观察一下那些停在树上的小鸟,听听他们的叫声,用一两句话说一说。在教学《金色的草地》后,我引导学生选择一种景物,分别不同的时间观察,记录下不同的观察结果。三年级上册中有两篇关于秋天的文章——《秋天的雨》和《听听,秋的声音》,两篇课文分别描写了秋天的颜色和秋天各式各样的声音,学文后我就指导学生到校园、田野、天空、去找秋天,向人们、小动物们、小花小草们去找秋天……
通过实践,我体会到:学生一旦产生了观察的兴趣,观察就成了乐趣而不是负担。
二、渗透方法,培养能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感知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根据文本梳理出几种常用的观察方法,精心设计练习,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到习作中去实践,使他们的观察能力逐步提高。
1、学习有序观察法
学生观察有顺序,能促进思维的条理性,从而使习作言之有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我们平时课文中常见的观察顺序有:按空间转换顺序观察,如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等;按时间顺序观察,如四季、晨昏等;按内容顺序观察,如从整体到局部、景物到人物、主要到次要等;还有就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观察。这些观察顺序方法的指导都渗透在阅读教学中进行。
如《爬天都峰》是按爬山前,爬山中,和爬山后的顺序进行描写的。在梳理文章的顺序后,我和孩子们开展了一次古诗背诵比赛,引导孩子们从比赛前、比赛中和比赛后这样的顺序观察并介绍这次比赛。《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的时间顺序是很明显的,上完课文后,我就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校园四季景物的不同,写下观察日记。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指导,孩子们的文章条理性更强了。
2、学习抓重点细致观察法
每一样事物都有其与众不同一面,只有抓住观察对象的特点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使观察更深入,描写更具体准确,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
在教学完《我爱故乡的杨梅》后,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了作者观察之细致,描写之准确具体。我乘势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橘子让同学们说一说可以用哪些方法观察橘子,孩子们有了课文作者观察方法的铺垫,马上说出了可以用眼看、手摸、嘴尝、鼻闻的方法,随后我就引导孩子们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观察橘子的外形、颜色和味道。孩子们认认真真的观察着:“橙黄色的外衣上披着一件带黑色点点的披风”, “橘子顶端有一个凹进去的肚脐眼”,“剥开橘皮蹦出了一个可爱的小南瓜”“晶莹透亮的果肉中饱胀着橙黄色的汁水”等等的语句出现了。
3、学习比较观察法
用比较的观察方法观察事物,目的在于区别事物的异同,发现事物的特征。如学生在介绍一个人的时候,往往是千篇一律的:“圆圆的脸蛋像苹果”、“弯弯的眉毛像月牙”“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等等。从中说明学生根本没有注意抓住人物的与众不同的特点进行观察。为此,我在班里进行了一次介绍同学的习作课教学,教学中我将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请到了讲台上,让学生来介绍一下他们的外貌。一开始学生介绍的似乎都有些男女不分。于是,我就引导他们关注两人的脸型,眼睛,嘴唇等等的不同之处,学生开始比较,并得出了男生是国字脸,眼睛大而圆,并有小酒窝,而女生是瓜子脸,眼睛是单眼皮的这些的观察结果。
在此基础上我又介绍了一组描写儿童的外貌的语段,指导学生读一读,比一比,说出他们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由此,学生懂得了:只有学习运用比较方法观察事物,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人物时就不会再出现“人人一个样”的毛病了。
4、学习观察并展开合理想象法
根据现代心理学得研究成果,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在观察中引导学生开展想象,既能使学生思维向深度发展,又能使作文更生动感人。
如《荷花》这篇文章中,作者用一大段优美的文字介绍了荷花之美,然后又把自己想象成了一朵荷花,在风中舞蹈,在和小鱼、蜻蜓嬉戏。描写可谓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教学时,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想象,体会作者如何细致的观察和展开合理的想象。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当你看到早晨或者晚上云霞变化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当你听到或看到一件新鲜的事时,你又会想些什么?……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的的写在自己的观察日记本上。
鲁迅先生说过:“孩子们是可以敬服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从孩子们的观察日记中我再此领会了这句话。
三、养成习惯,积累素材
老舍先生说:“作为初学者,要多练基本功,就是要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并坚持写观察日记。”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会观察后,还要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及时将自己的观察所得记录下来。
俄国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对人说过:“我有一个藏万物的百宝囊,带着它到处走,那是啥?笔记本。”他不论散步喝茶,还是走亲访友,都坚持观察,并随时记在笔记本上,这些笔记,成了他写作的仓库,成了他的百宝囊。
生活中处处有知识,事事有学问。只要细心观察,点点滴滴皆是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随时记下自己观察到的情景,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这样不知不觉中就能积累下很多的素材,进行习作时就不会再感觉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生学会了观察就能从这长流不息的生活源泉中汲取那一瓢瓢活水,进行习作也就能“下笔如有神”了。
【参考文献】
1.《 观察?阅读与小学生作文》.马芯兰.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大鼻子李教授新体验作文》.李白坚.南京大学出版社
3.《丁有宽与读写导练》.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李凌霞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2
标签:习作论文; 学生论文; 孩子们论文; 顺序论文; 我就论文; 方法论文; 课文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