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学具优势激活数学课堂教学论文_于泮春

山东省昌乐县鄌郚中心小学 262400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具的使用是进行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地使用学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具,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发挥潜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下面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学具进行教学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参与学具制作,形成直观认识

学生自制学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在制作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他的各种感觉器官和大脑会协调起来共同参与工作,注意力集中的品质也会得到充分锻炼。学生制作好一件学具后,会有一种成就感,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整个制作学具的过程,会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有利于学生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复习“平行四边形、矩形”一节时,我尝试让学生用木棒制作平行四边形,并感受由平行四边形变化为矩形的过程,进而得出矩形的判定定理(如图1所示)。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实践与探索时让学生准备好一把剪刀,一张20×30cm的长方形的纸片,让学生做一个无盖长方体。学生利用长方形纸片折剪出一个合适的无盖长方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从长方形纸片的四个边角剪去四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可以得到不同容积的长方体(如图2所示)。

学生自制学具,能有效地将学生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学具制作一般都在课外来做,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他们可以反复捉摸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学生在把玩自己“作品”时,还会发现问题。他们会进一步去改进自己的“作品”,这样,他们的创新、想象等能力都会得到充分培养,好奇心也会不断得到满足;他们还会主动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制作过程中,使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与延伸,甚至会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与经验。

二、合理运用学具,感受数学问题

在对学生进行学具操作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

在操作之前应该让学生明确:

1.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

2.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出注意事项。

4.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并参与讨论。

5.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

三、充分运用学具,提升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如果不仅用耳听,而且动眼看,动手做,动口念,特别是多动脑筋,效果自然会更好。如:在教学二次函数图像时,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抛物线本身的对称性以及与它关于y轴对称的抛物线的解析式的特征,可让学生自己在预习课本内容后自己画出,然后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分别沿y轴对折和沿x轴对折并思考:抛物线本身有何特征?二次函数y=x2 与y=-x2的图像有何异同?图像的这些特征与解析式有何联系?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操作、去思考,并与同桌以及前后左右的同学进行讨论、比对、分析发现结论。从而使学生加强对抛物线特征的认识以及建立抛物线与其相应解析式的联系,并能意识到单位长度不同图像的形状也有所不同。这样,既增加了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制作学具与运用学具,让数学真正地看得见,摸得着,更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利用学具进行操作,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各个细节进行充分的全面的感知并形成表象,而形象思维的丰富性、条理性将直接影响概念的充实性和准确性,对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结语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通过数学实验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对问题全过程的参与和自我尝试,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品质和探索精神,有利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真正提高,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论文作者:于泮春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1月总第2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6

标签:;  ;  ;  ;  ;  ;  ;  ;  

利用学具优势激活数学课堂教学论文_于泮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