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地方产业投资预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论文,地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开发三峡,是对三峡地区产业生产力布局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加快三峡国际现代化水电产业建设,使长江流域成为以三峡为中心的314万平方公里的全国重点能源富集区域;引导三峡地区扩大产业投资对外开放,把国际国内具有先进水平的知识流、科技流、信息流等流入三峡地区,解放和发展三峡科技生产力;引导三峡贫困地区借助产业大开发机遇,加快资源开发,逐步建立壮大具有三峡特色的优势产业,从根本上解决三峡地区贫困问题,通过国家正确的产业投资导向,探索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新思路。
但是,从近三年三峡地区产业投资导向的实际情况看,突出存在三大问题。
一、缺乏区域间整体产业投资强有力的高层次的宏观指导,容易形
成新的浪费型的重复投资产业群
从经济地理看,三峡地区地处我国经济较发达的东半部地区的中心区域,在今后15年内,将基本形成以三峡工程坝址为圆心,东至上海的浦东(约1000公里)为半径的北联天津、南接湛江的我国能源富集区,成为我国东部技术、资金与长江上游广大地区经济优势互补的重要地带,在国家生产力布局中具有“承东启西、南北交流”的战略地位。因此,着眼于三峡这个特殊的开放开发自然地理环境和条件,应对三峡区域产业投资实施强有力的高层次的宏观指导,否则三峡区域的产业投资将杂乱无序,后患无穷。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重第二产业投资、轻第一、三产业投资,与未来的新型库区产
业格局不相适应。
几年来,各地基本上都确立了“工业富县”“工业立县”“工业强县”的指导方针,坚持国家、集体、乡办、村办、个体办等五个轮子一起转,把突破性发展工业作为重要指导方针,刺激了工业的超速发展,掀起了千里库区工业投资热,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大气候越来越浓。据对17个库区县的投资资料显示,工业投资年均增长40%~45%,1995年地方工业投资达40多亿元,占地方产业总投资的60%左右。然而,第一、三产业投资却显得疲乏无力。第一产业投资一靠国家扶持,二靠部门投资,三靠农民劳动积累。据对某库区县1995年农业投资分析,国家(包括省)扶持占30%,地方财政占15%,部门有偿(包括银行)投资占50%,农民投资占5%;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当年投资比约为1∶2;第三产业投资,大多数县(市)基本处于无稳定的投资渠道,无稳定的投资来源,无稳定的投资市场。第一、三产业投资滞后,将产生两个严重后果:一是给将来的农村移民大农业安置带来不利,三峡库区到2009年前,将动迁人口113万,其中农业人口占50%,将来生产安置主要靠农业安置;二是对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不利,工业尤其是粗放型工业越发达,库区环境污染将越严重。据权威部门资料,目前三峡库区每年废水排放量达10亿吨,大多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江河,造成局部江段污染,形成岸边污染带。相反,扩大以生态农业、旅游农业为主的一、三产业投资,反而有利于保护库区生态环境。
二是重急功近利投资、轻产业可持续发展投资,与三峡“承东启西
、南北交流”的战略地位不相适应。
这种投资状况的出现,是因80年代以来,三峡地区丧失了几次全国性的大投资机遇,导致三峡人民具有强烈的投资欲望,当三峡工程建设一锤定音,千万三峡人民顿时爆发出巨大的还债式的产业投资冲动。目前,已形成难以抵挡的急功近利投资开发热潮。据对17个库区县(市)资料分析,近三年在巨大产业投资推动下,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达25%~35%,超过前八个五年计划任何一个时期,由于生产过速增长,加之80年代及1992年前,经济高速增长的物质准备不足,目前,已导致能源、原材料供求严重不足,尤其是电力和资金供应矛盾十分突出。据某库区县反映工业常年停电半停电时间高达三分之一以上,居民生活照明用电无保障;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常年缺流动资金在千万元以上,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发展。这样长期下去,与三峡“承东启西、南北交流”的战略地位不相适应。
三是重投入、轻产出,与世界一流大坝巨大的综合效益不相适应。
有的只讲“抢抓机遇上项目”,不讲“抢抓产出促效益”。层层把争项目争投入纳入年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了行政管理下的扩大产业投资的责任,弱化了行政监督下的投入产出效益的责任,盲目攀比投资盛行。据有关资料,有的县三年新上项目投资过亿元,佃当年项目投产率不足70%,投入产出值比不到1∶1,重复投资比比皆是。由于缺乏强有力宏观指导,导致一些地方产业投资出现极不稳定的投资状况。据某县分析,1995年,全县电力、制造业、社会服务业的产业投资分别比上年下降64.67%、59.26%、36.55%,1996年一季度,第二产业投资严重受挫,工业技改项目10项,移民已投入20%,银行配套资金难到位,项目进展困难。这种发展态势若不及时遏制,不仅难以确保百万移民安居乐业,长治久安,也难与世界一流大坝巨大的综合效益相匹配。
二、缺乏区域龙头带动型的产业投资载体,容易形成新的封闭型的
产业结构网
三峡库区要充分发挥在长江流域的“承东启西、南北交流”作用,仅靠世界一流的大坝电站是不行的,必须创造和培育出一批跨区域、大型集团化、国际产业化、市场化的地方龙头集团企业,使其成为三峡地方产业投资的巨大支撑载体,以带动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展。否则,将形成新的封闭型的产业结构网。从近三年的情况看,三峡这一问题早已暴露。
一是产业投资过于分散化,不利于壮大支柱产业。
从资金来源看,三峡地方产业投资主要由国家移民补偿资金。地方银行贷款、区域外资金流入、地方财政、城乡个人积累资金等五大块组成。三峡地方比较稳定的投资来源主要为:国家移民总投资185亿元(按1993年5月价格水平),按19个县(市)平均每县(市)为10亿多元。而且这部分是补偿性质的资金,是恢复功能性质的资金,不能算新增投资。潜力较大但极不稳定的是区域外投资和地方银行贷款。据6个地市级库区工商银行1993年底的融资规模,各项存款余额达51.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78.5亿元,每个行年可新增固定资产贷款2~3亿元。某县1995年县外流入资金达1亿元。三年多来,三峡地方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从总量看,高于国内除沿海地区外的任何一个地市级区域。但是,由于目前三峡地区正处于产业结构大调整时期,经济结构导致产业投资过于分散化,不利于壮大支柱产业。以某县为例:1995年完成基建、技改投资分类,农业占4.5%、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占21.2%、文教卫生占9.3%、制造业占29.9%、电力业占3.82%,城镇基础工程占21%,社会服务业占10.28%。从上述投资比重可以看出,投资过于分散。
二是产业投资过于小型化,不利于培育大企业。
据某县1996年20多个技改项目分类,计划总投资4亿元,其中1000万以下4个,1000~2000万元以下的6个;2000万元~3000万元以下7个;3000万元~5000万的2个;某县有乡镇企业11000多家,其中固定资产原值达到300万元以上的13家,其中500万左右7家,2000万元以上的仅1家。据对库区搬迁的20多家重点工业企业统计,目前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不到30%。三峡地区面临着大调整、大发展的机遇,这种产业投资小型化特征,不利于培育大企业。
三是产业投资过于传统化,不利于发展大科技。
目前,三峡科技已形成国家重点工程先进科技与地方落后科技的巨大反差。三峡主体工程大坝建设有世界一流、国内一流的科学家,目前居世界之最的先进科技项目达19项之多,被称为“中国区域科技产业试验基地”;然而三峡主体工程的高科技水平并不能代表三峡地方具有同样的科技水平,相反,三峡地方科技十分落后,已形成巨大反差。在三峡工程这位“科技巨人”面前,众多三峡人自省不够,仍然追求传统的科技投资方式。新科技项目投入少,占当年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0%左右,科研生产方式原始,科技引进困难,科研机构少,且开发能力弱。1995年,某县引进的技术10多项,开发新产品产值不足1000万。如此下去,三峡地方产业投资将永远走不出科技落后—市场狭窄—产品销售难的怪圈。
三、缺乏区域间的产业投资质量效益监督体系,容易形成新的粗放
型经济带
三峡地区地质地貌大致相似,资源主要有:水能资源、矿产资源、耕地林特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等四大类。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高达4000多万千瓦,可供开发的2500万千瓦,现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约2100万千瓦,但是水能开发资源丰富,并不能代表三峡地方解决了水资源问题。三峡水资源主要依靠长江及大溪河、神龙溪、香溪河等21条小流域供给,而且分布不平衡。三峡地区5.5万多平方公里,1300多万人口主要生产生活在长江及小流域两岸延伸的广阔山区,目前仍然面临着水资源贫乏的问题,据统计仍有300多万人口常年饮水困难。耕地林特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矿产资源面临着大规模开发与依法保护的双重压力。正是在这种特定条件下,三峡地区产业投资潜伏着三大危机。
一是以人口耕地消耗型为中心的产业投资将造成耕地资源代际分配
危机。
三峡地方产业投资是以百万移民搬迁安置为基础的。同时还面临着两个方面的人口压力,即非库区的1200多万人口耕地负载率高和劳动就业率低的问题。目前基本形成以人口耕地消耗为中心的产业投资格局。耕地的产业投资一般占农业总投资的40%~50%,库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一般在5‰以下,耕地逐年减少。据某县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到165米时,人均占有耕地仅0.64亩,若再投资开发,最多能维持人均0.8亩耕地。人均占有耕地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应增加,为了解决人地矛盾和就业矛盾,不得不加速耕地产业开发,如此循环,最终导致人口消耗资源代际分配危机。
二是以初级产品为中心的产业投资将造成产业质量危机。
近三年来,三峡地区以初级产品为中心的产业投资特点尤为突出。建筑材料以低标号水泥为主,石材开发以石料为主;化工以初级产品为主,食品以低档次产品为主,产品出口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据某县调查,获国际标准产品“通行证”的产品仅1种,获市以上颁发的质量免检产品仅4种;初级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0%左右,长期下去,将严重影响产业投资整体质量,不利库区产业结构的大提高。
三是以增长速度为中心的产业投资将造成经济效益危机。
目前三峡库区基本形成以增长速度为中心的产业投资态势,普遍缺乏对速度、质量、效益等方面的综合监督体系。
针对上述三大预警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国家对三峡地区生产力布局战略调整的高度,充分认识目前存在的产业投资导向问题严重性,抢抓高质量、高效益的产业投资机遇,增强产业投资方式转变的紧迫感、责任感,促进库区经济大发展、大提高。为此,特提出8条思路性对策:
1.关于区域协作目标。建立强有力的高层次的跨区域的产业投资协调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全库区地方产业投资的目标、布局、战略重点等方面的协调政策,研究制定第一、二、三产业的区域整体发展规划,共同商定优势产业的取向,研究制定限制高耗低效产业投资的措施,逐步建立高效有序的产业投资秩序。
2.关于大型企业集团化。建立联合协作试验区,组建跨地区的大型联合企业集团,把产业投资改革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按目前的基础条件,可以各地的骨干水泥厂为依托,组建三峡建筑大型企业集团;以各地的能源企业为依托组建三峡能源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集团;以各地旅游业为依托组建长江三峡旅游集团;以各地副食品企业为依托组建三峡食品工业集团。
3.关于国际产业分工。三峡地区目前已具备参与国际市场分工的条件,三峡工程为三峡地方走向国际市场铺设了跳板。近几年来,先后有日本、美国、德国、法国、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十家著名的国际产业投资公司进军大三峡,库区应抓住机遇,大胆开拓国际水电产业市场、国际旅游市场、国际林特食品市场等。把三峡推向国际大舞台。
4.关于库区经济一体化。三峡库区是一个全方位的流域经济带,因此,各地应充分考虑区域产业投资之间的关联,重点发展具有三峡地方特色的名优产品生产,优化产业投资综合效益。
5.关于可持续发展。各地应正确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近期开发与长远开发的关系,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关系,解决好人口资源代际分配不足的矛盾,不吃子孙饭、不断子孙路,为长远发展奠定好基础。
6.关于三峡工程建设速度。三峡工程建设期17年,地方建设应充分考虑与大坝建设的时差矛盾,尤其是要尽量避免与大坝工程争资金的矛盾。据权威部门分析,三峡工程建设总投资预计954亿元(1993年5月价格水平),从资金来源分析,分为借款期、还款期、盈利期。2000年至2005年,按正常筹资计划,这个时期资金缺口每年达50~70亿元。而这一时期也正是库区移民大搬迁时期,国家重点工程投资与地方建设资金矛盾难以回避。因此,三峡地方建设应注重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克服时差矛盾,确保国家、地方建设两不误。
7.以高投入高产出为原则。克服重第二产业、轻第一、三产业,重急功近利开发、轻产业可持续发展投资,重投入轻产出以及产业投资分散化、小型化、传统化的作法,跳出以人口耕地消耗和初级产品、增长速度为中心的怪圈,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对产业投资的质量效益监督,千方百计提高投入产出水平,使三峡地方与三峡大坝综合经济效益相适应。
8.按小康和现代化导向。在产业投资中坚持开发性扶贫方针,支持贫困乡镇、贫困村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2000年实现小康。坚持扶强扶优扶大的原则,着力推进重点产业、特色产业、新型产业的现代化建设,大力提高城乡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广播电视、科教文化等基础产业建设质量,加快库区新城集镇建设,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从根本上解决人口对耕地环境负载压力,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0%~45%,三峡库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