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相互支持与条件研究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相互支持与条件研究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相互支撑及条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政治理论论文,课程建设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条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2)04-0218-05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相互支撑关系为重心,以“两个建设互动发展”为主线,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相互支撑的互动关系进行自觉地、全面地、系统地研究,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相互支撑,互动发展的机理及实现条件[1]。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学科支撑和学理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

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坚实有力的学科支撑是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任务和使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被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课的视域内,而不是作为一个学科来看,一直不存在与其课程相适应的学科。缺少必要的学科依托和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不同范围、不同程度上存在研究对象不明确,内涵模糊,外延过宽;研究队伍整合不够,教师缺少归属感等问题,也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及其实效性的提高。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2005年,国家教育部决定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5个二级学科。2008年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5个二级学科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这一二级学科。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相适应,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方案作了新的部署和安排,把“98方案”规定的在本科生中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原有的7门调整为4门,决定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一重大举措实现了我国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体系建设的重大突破,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学科依托和学术学位平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学科支撑[2]。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奠定坚实的学理支撑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有利于从一级学科的高度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实现现代化宏伟战略目标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仅对不断深化和全面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巩固和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理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极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创新,对当今时代所面临的各种新问题给予科学、完整的解答,从而增强理论的信服力和感召力,最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及其他重要内容构成的一个博大精深的完整科学体系。长期以来,存在一种较为重视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分门别类的研究,忽视或不够重视马克思主义综合性整体性研究的倾向。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设立为强化从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统一上全面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体系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有利于从国外乃至全世界的视阈下,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从世界的视角,全方位地审视,多视角,多维度地揭示和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轨迹,探究和揭示其发展规律及新时代、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和运用,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绝不排斥和否定不同国家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所存在和呈现出的千姿百态、缤彩纷呈的具体实现形式,而是恰恰要求不同国家,要立足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适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地探寻马克思主义在各国创新和发展的生动的、具体的实现形式。此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能够进一步加强和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最新成果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党顺应时代要求,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理念、道路、模式认识的提高和理论的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贡献。从理论上全面系统研究,深刻论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尤其是科学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学生,提高学生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将极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化和创新,使其不断完善、丰富与发展。在整体、全面把握其精神实质的基础之上,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今时代所面临的各种新问题,并给予科学、完整的解答,从而增强理论的信服力和感召力,最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3]。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培养大批人才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的重要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如何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直接相关,能否有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队伍是增强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仅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学科支撑和学理支撑,同时也通过培养大批人才,为课程建设提供所需的主体,提供所需的人才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通过研究基地、重点学科建设和学科研究方向创新等形式,引导和帮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追踪理论前沿,把握理论动态和研究走向,拓展研究领域,极大地活跃、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活动。学术交流的活跃,科研活动的加强和深化反过来又将不断地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整体素质,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激增的今天,不断学习,努力更新知识,充实自我,调整知识结构,真正完成所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和肩负的使命。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实践基础和现实支撑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是检验和测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并为其发展提供动力和指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及其成果不仅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发展服务,为其提供所需的学科、学理和人才支撑,同时还必须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发展的检验和测度。众所周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培养造就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的使命和必须遵循的重要宗旨。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世界风云变幻,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同样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的挑战,需要面对一系列以往从未遇到,也不可能遇到的具有时代性、挑战性、前沿性的新课题,这些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虽无现成答案,但又亟待从理论上给予科学阐释和正确解答。能否成功应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能否真正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科学回答和有效解决这些“新问题”,全面阐释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丰富内涵,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深刻内涵,使科学的理论内化为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仰和追求,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成为引导学生人生航向的强大思想武器,无疑是检验和测度学科建设对课程建设支撑“坚实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标准。从这个角度来讲,无疑课程建设的状况反映和检验着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服务的宗旨最终实现及任务的真正完成,测度了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学科支撑是否坚实,作用是否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发挥[4]。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输送所需的人才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也不断为前者输送其所需的人才,而这个层面的人才输送不管对一级学科建设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输送人才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输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研究人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和课程建设活动中,必然深刻地认识到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和不足,不断积累了有效解决这些课程建设中难题的宝贵经验,他们通过合理的机制必然将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扎实的理论功底以及明确的“问题”意识,使教师在凝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方向,深化学科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推动相关理论难题的研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了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二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输送新的志愿献身学科建设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面对的是高校大学生,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课程必然激发青年学子的热情和使命感,主动投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去。他们的加入将成为学科建设不可忽视的力量,成为学科建设坚定的奉献者,更能在学科建设中发挥其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为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成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现实保障

理论课程建设要以理论学科建设为基础,但又不能简单的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建设等同学科建设或用后者的建设来代前者,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客观上又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可替代的内容和特有的内在规律。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成果向课程教学成果转化应认真探索和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特有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内在要求。这要求要深入研究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体系中的各自的性质、功能、任务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各门课教学中如何实现卓有成效的衔接,有效避免重复。这还需要研究如何以学科体系为基础,将科学的理论体系转化为教育教学体系,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树立以人为本、尊重的教育、互动的教学等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科学规划和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讲求教学艺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让科学的理论通过新颖的、令人耳目一新、鲜活生动、千姿百态、色彩纷呈的丰富的教学形式得到充分体现和展示,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教学实践,理论不仅为学生津津乐道,自愿接受,而且能升华为一种毕生不渝的信仰和追求,从而使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成果提供了有力的现实支撑和保障[5]。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相互支撑的保障条件

(一)加强对学科建设与理论课程建设的领导是实现相互支撑关系的首要保障

以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被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课的视域内,不是作为一个学科来看待,自然不可能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间关系的命题。这一关系的提出和确立本身就是党和国家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站在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制定新的学科体系建设规划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决策的结果。2005年我国新的学科体系建设决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并重新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之间的关系首次得以确立,这表明学科建设与理论课程建设与加强领导直接相关。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看,二者关系的提出和确立本身就是党和国家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为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事关全局,事关事业,关乎国家民族未来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不仅表明人们对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间的关系及其建设的重要性有了突破性的深刻认识,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这一实践进程得以高度重视和发端。可见,党和国家重视和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领导是这一关系得以确立的宏观前提和基本条件。不仅如此,从高校层面看,加强对学科建设与理论课程建设的领导同样是实现二者相互支撑关系的关键,是二者又好又快发展不可或缺的保障条件。党委重不重视,领不领导,真领导还是假领导,是做表面文章还是切实落在实处直接制约或决定学科建设与理论课程建设的进程和其相互支撑,良性互动发展的实现。只有党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二者相互支撑、互动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从战略高度既重视学科建设,也高度重视理论课程建设,并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把学科建设与理论课程建设有机协调起来,统筹二者发展才能,认真研究和解决建设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可见,加强对学科建设与理论课程建设的领导是实现相互支撑关系的首要保障[6]。

(二)教师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与理论课程建设相互支撑的关键环节和主体保障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主要是课程建设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使教师的主体地位发生了迥然不同与以往的明显改变,适应学科建设与理论课程建设在相互支撑,互动发展需要,教师也相应开始了由以前较为单一的教学主体,向当下既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要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任务的复合型主体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局限于教师主体地位的转换,同时客观上也要求教师的工作意识和理念、研究领域和视野、建设能力等方面都要适应教师主体地位的变化而相应发生一系列明显的改变。从教师的工作理念和意识上看,适应学科建设与理论课程建设相互支撑,互动发展需要教师从根本上转变以往只侧重课程教育教学工作,不重视甚至忽视学科建设工作的意识,树立既要重视课程建设,也要重视理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都要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崭新的工作理念和意识。这不仅有利于避免单纯重视课程建设,认为学科建设是领导和专家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与普通的一线教师无关现象的出现,同时也有助于避免单方面重视学科建设,忽视理论课程建设,忽视课程教学投入情况的出现。教师工作理念和意识的转变可为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在相互支撑、互动发展中奠定理念现行,意识当先的思想基础和保障。具体到教师的研究领域和视野上,实现学科建设与理论课程建设相互支撑,互动发展,不仅要求教师重视课程教学和改革方面的研究,同样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研究,自觉适应形势变化,在更广阔的研究视域下,拓展自身的研究领域,坚持学科建设与理论课程建设两个研究领域并重,实现研究双向驱动,互为支撑,互相服务。既注重学科建设,坚持理论学科研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服务方向和宗旨,将学科研究方向凝聚和引导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轨道上来,运用学科的研究成果科学地回答大学生所关注的一系列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为学生释疑解惑,切实有效地完成学科建设为课程建设提供坚实系统的学理支撑的任务,同时又能在对一系列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积极回应中,汲取学科发展的源头活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新的指向和不竭动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相互支撑、良性互动亟待全面提升教师作为建设主体的能力,教师建设主体能力提升得越明显,实现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主体条件就越充分,二者发展所需的主体基础和保障就越坚实。

(三)组织平台建设是学科建设与理论课程建设相互支撑的体制保障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相互支撑,互动发展,必需构建与其发展相适应的组织平台,这不仅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统一归属,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和统一管理的需要和组织依托,更重要的是一种探寻有利于实现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相互支撑,互动发展的制度安排和创新。

制度是一种制约人们行为的规范,可为人们提供遵循的准则。制度有两层本原的意思:一在于“制”即对人们行为的制约和激励;二在于“度”即对制约程度和方向的规定。制度具有规范、激励、约束、协调、整合等功能,合理的制度,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为人类社会的有序、稳定、和谐发展提供保障[7]。理论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相互支撑,互动发展同样离不开制度保障。构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发展相适应的组织平台,将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整合和统一在一个机构组织中,有利于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有助于建立健全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联系和沟通机制,并为二者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条件等方面的保障,为二者相互支撑,互动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制度保障。建构有利于二者协调发展的组织平台不是人们的主观喜好,而是植根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间的重要性的理解不断提升,对二者关系认识的日益深化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是自觉探寻和自觉遵循二者发展规律和内在要求的结果。正因如此,党和国家以文件的形式规定高校须设立直属于学校的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单位[8],并在文件中明确要求将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有机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单位。目前,我国条件具备的高校大多已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或类似的教学科研实体,学科建设与理论课程建设统一的组织平台已基本建立。尽管从内容和实践进程来看,这一组织平台建设的完善尚需时日,但这一重要的制度安排和创新,毕竟为实现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相互支撑,互动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制度保障。

(四)完善激励机制是实现学科建设与理论课程建设相互支撑关系的动力保障

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相互支撑、互动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充分发挥广大教师自觉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靠广大教师自觉投入这一实践过程,不断探索,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这是实现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相互支撑、互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之源。毫无疑问,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建立起有利于真正实现这一目标的完善激励机制。通过物质、精神激励等途径激励广大教师努力更新知识,充实自我,开阔研究视野,注意调整知识结构和提升科研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艺术和水平,从而为实现学科建设与理论课程建设相互支撑,互动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保障。构建激励机制既要注重物质激励,也要注重精神激励,要实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个人激励与集体激励相结合。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重大的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成果的取得,越来越需发挥团队的力量,需要教师集约型创造和紧密合作。因此,完善的激励机制在注重个人激励的同时,也应该重视集体激励,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为实现学科建设与理论课程建设相互支撑,良性互动,又好又快地发展的动力保障。

标签:;  ;  ;  ;  ;  ;  ;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相互支持与条件研究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