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顺其自然”教学观内涵研究_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顺其自然”教学观内涵研究_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顺其自然”教学观的内涵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顺其自然论文,小学数学论文,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记载,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常常坐在石阶上,留心观赏蚂蚁和牧羊犬.有人问他为什么对自然之物有那么大兴趣?他说:“所有人都是自然的学生,智者更不例外.我们从蜘蛛身上学会纺织,从燕子身上学会建筑,从百灵鸟身上学会歌唱.”与之相呼应,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也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发展.可见,效法自然,顺其本性,遵循规律,教育教学才能实现理念更自觉、领悟更透彻、践行更高效的课堂生态之境界.

      一、小学数学“顺其自然”教学观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人们生活的成功与幸福,必须依赖自身健康的身体和正常的心智.如果只有健壮的身体而没有心智的成长,其生活无疑将会陷入困境.人的心智发展总是表现出一定的客观规律.如果不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教学就无法科学有效地施行.“顺其自然”教学观倡导教学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将人的心智发展与儿童成熟的进程都纳入数学课堂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只要将人的心智发展和数学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谐适相配,数学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顺其自然的小学数学教学观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发展的可能.因而,数学教学应立足于儿童的主动发展,拒绝硬性灌输.它反对教师只按照自己的意志,不顾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受能力和自然进程而实施强制性的教育教学.当前教育环境中,对学生培养采取“拔苗助长”式的非自然教育现象普遍存在着.不少家长不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智发展的实际水平,拼命为孩子报各种名目的“奥数”班、“提高”班;一些社会教育机构为了“捞市场”“秀卖点”,不遵循数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内在逻辑性,主观粗暴地任意加快或缩短学习进度,选择一些大大超出儿童心智水平的“超纲题”“超难题”“超繁题”让学生反复强制性训练.这些非自然的教育现象违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数学课堂怎么顺其自然,着眼人的身心发展,需要遵照哪些规律呢?

      1.遵循身心发展规律要紧抓内因,力促自身发展

      哲学发展观认为,事物的发展主因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小学生学数学,其自身学习欲望、学习能力是内因,教师的教只是外部因素.顺其自然的教学观要将内因作为变化的根据,外因作为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数学教学中,实现学生的发展,重要的是引发学生内心的数学学习需求.遵循学生心性,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认识(思维)规律,按照儿童的思维特征组织数学教学.要保护学生对数学事实和数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求知欲,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主动探究.这样,数学教学才能激发儿童的天赋和可能性,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比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教者让学生每人画出一个三角形,任意贴在黑板上,儿童自然产生了把外形“差不多”的三角形分在一起的分类思想;逐渐出现以最大的角是什么角来划分和命名的课堂学习生态.这里,一是用来分类的众多三角形来自学生的手画;二是由学生在黑板上贴出、展示作品,给学生显露才能的机会;三是面对众多三角形,学生自然地产生把相同类型三角形合并的分类需要;四是讨论互动中,学生逐渐形成以三角形中最大角作为三角形分类的依据.学生自主讨论,主动形成将三角形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类的探究行为和结果.教师的教学引导,只是为学生认知发生提供条件和氛围.

      2.重视经验积累,实现形象具体与抽象概括的往复回环

      “顺其自然”教学观重视学生数学学习经验的积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实际观察,在具体情境中主动、自觉地掌握数学知识.这是因为,儿童的知识经验总带有具体性、形象性.活动经验是教师无法“教”给儿童的,虽然教师可以讲述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但却无法替代学生数学经验的生成和积累,这必须依靠儿童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一直以来,儿童学习数学主要依靠教科书所呈现的简洁精练的“文本知识”,而缺乏知识形成的过程性资料,缺少活动经验积累的过程.而这正是思维从形象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它能帮助儿童沟通彼此的联系,让学生在操作和反思中,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辩证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将动态、形象的“物化操作”上升为静态、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提升儿童的思维品质.

      但是,儿童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不能仅仅满足于形象具体的感知.因为儿童的感知通常并不系统,甚至有些模糊,或许还有错误隐藏其中.只有让儿童经历了从经验中获得感性认识,建立起数学知识的表象,再经过抽象概括才能形成科学知识系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不但可以提升认知形态,而且有助于儿童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儿童在“做数学”“玩数学”的过程中,会将已经获得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再回到形象具体的数学操作感知中,实行演绎和验证.经历了这样由个别、具体、形象到一般、概括、抽象,再反向演绎过程的教学,充分回环,多次反复,就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3.遵循身心发展规律要科学把握教学过程

      科学地把握数学教学过程,需要讲究自然、合理.首先,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是自然的、合理的.例如数的出现就是古代人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出现了暂时吃不完的多余猎物和野果,产生了储藏和分配的需要,逐渐产生了数.既然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有其自然性和合理性,那么,数学教学也应该是自然的、合理的.顺其自然的教学观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教学中既要尊重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和内在联系,又要顺应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

      其次,数学教学过程的自然与合理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设自然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兴趣的引领,让学生乐于探究.(2)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杜绝灌输.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会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都得到促进和发展.(3)掌握知识的遗忘规律,安排教学要遵循遗忘先快后慢,讲究变式,适时安排复习,注重温故知新等.

      最后,数学教学过程的自然与合理,还需要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过程理解.要创新学习方式,注意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求异思维,加强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启迪、引导,使之获得自身数学学习的独特性感悟.这样教数学才能合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二、小学数学“顺其自然”教学观顺应儿童学习需求

      童年是人类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人生阶段,这一阶段的教与学更需要顺应孩子天性,满足他们学习的自然需求,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地发展.“顺其自然”的教学留给孩子更多自由成长的空间,使得他们始终兴致勃勃快乐学习,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事实,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鼓励学以致用.儿童是学习的主人,把握和顺应儿童好问、好动、爱探究、爱表现等天性,倡导“顺其自然”不强求,使学生在学习中经历认知矛盾,经由认知平衡协调走向疑惑、不平衡,再到新的意义理解、建构,再次出现认知协调平衡的螺旋上升的曲折求索过程.顺应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学生,满足其表现欲

      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表现欲望,教学的实施某种程度上就是给予其表现的机会.数学教学中要解放儿童,让他们充分参与认知建构.问题让学生主动提出,鼓励他们合作交流、主动探索、尝试判断、合理猜测、直至解答和验证.例如,教学“倍数和因数”内容时,学生由逆反联想提出疑惑:“公倍(因)数”都可以和“最小(大)”搭配,既然有“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为什么不出现“最大公倍数与最小公因数”呢?一位学生的主动提问引起不少学生呼应.教者首先赞赏这位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就着学生的提问,顺势让学生们自己讨论,举数为例,寻找几个数的“最大公倍数和最小公因数”.学生很快发现最大公倍数找不胜找、大无止境,根本不存在;而最小公因数反正都是1,不需要找.于是教者顺其自然地说:“这下,大家明白了吧?这两个概念一个不存在,一个用不着找.再说所提出的概念对今后学习不能发生作用,也就决定了不必教学.”顺其自然生成的教学,尊重了学习的真实性,满足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2.顺应好动,满足其探究欲

      一般认为数学是静态学科,讲究抽象概括、动脑思考,如果学生手动不闲,气就不定,心就不静,因此教学中不太重视安排动手操作.其实,小学生好动,喜欢探究、动手操作符合其学习天性,这是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习性所决定的.顺应学习天性,教学中注重动手操作,通过反复操作,丰富学生感知.学生在动手中动脑,为了动脑而动手,通过动手促进动脑,手脑结合发展思维能力.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者充分发挥动手操作对于学生认知物体三视图的促进作用:一是借助操作,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清晰表象;二是通过操作,寻求多元个性表达,丰富儿童信息感知;三是从拼摆操作中,借以总结生成观察、点数所组合正方体块数计数的方法;四是运用闭眼想象,拼摆操作,显现观察思维内在表象,促使思维结果外化,推动观察技能娴熟.可见,“做数学”(hands on)不但顺应儿童动手习性,而且促成抽象思维外显表征,是顺其自然教学观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3.合作学习,满足其交往欲

      数学教学不仅是关注数和形的抽象认知过程,也是人际交往的社会化过程.古人曾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儿童成长需要伙伴互动、群体交流.因此,数学教学中,在个体独立思考前提下,适当采取小组合作讨论方式,可增加交流机会,改变课堂师生纵向信息单一流动结构,构建信息多维横向沟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互动,取长补短,展开合作与竞争,推动思考深入,收到“1+1>2”的效果.同时,有效的交流增进人际情感联系,有利于“学习共同体”形成.例如,近来雾霾污染成为社会热点,教者引导学生团队合作,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热点问题,搜集、调查雾霾信息.在教者指导下,学生小组安排分工,展开课内外结合研究:有人负责调查访问,有人拍照取样,有人上网搜索,有人记录整理数据,有人完成调查和实验报告.小组合作将所学数学知识综合用于实践,联名给市长写环保建议书,引起有关方面注意,其取得的学习成效无论从影响面还是从深刻程度上看,都是个人分散独立学习所不可能达到的.

      三、小学数学“顺其自然”教学观关注数学情感体验

      1.数学教学不仅是认知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体验的历程

      数学学习中,随着认知的展开,儿童会产生困顿、疑惑,会体味发现的惊喜和成功的愉悦.这些情感体验又会强烈地影响认知.情感体验是对数学认知的升华和超越,能够体现数学课程的重要价值.课程学习中强调关注情感体验,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根据课程目标,广大教师要把落实情感态度的目标作为己任,努力把情感态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

      2.数学教学要关注学习情感,培养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顺其自然教学观的重要原则.每个孩子都会对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兴趣,每一种兴趣都会对应儿童的某种潜能,激发兴趣会给学生数学学习带来快乐和满足.因此,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产生兴趣,继而会对数学内容产生兴趣.当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和数学学习内容发生兴趣,数学知识教学便会事半功倍.

      3.数学教学要关注情感体验,营造平等愉快的学习氛围

      认知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的,数学课堂要善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描述:“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数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顺其自然教学观下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幸福感、愉悦感,激发学生潜能,形成完善的品德,促进学生自然、和谐的发展,使师生产生舒适感,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思考数学,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的效果.

      4.数学教学关注情感体验,就要倡导顺其自然、以爱育爱

      教师对学生充满关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师数学课堂要营造平等愉快的氛围,尊重孩子说话的权力;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孩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权利以及自主选择的权利.在顺其自然教学观指导下的数学课堂中,教师顺应学生的学习天性,努力发掘人的自然天性中积极的因素,遵循学习规律,让学习还原自然的状态.

      顺其自然教学观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师遵循数学学习的规律,顺应学生心性,关注学习情感,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灵沟通,心情舒畅,学生渴望学习数学,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享受数学文化的浸润和学习成功的快乐.

标签:;  ;  ;  

小学数学“顺其自然”教学观内涵研究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