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之重与不能承受之轻——从Q版语文的热销与禁售说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能承受论文,热销论文,之重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
一、《Q版语文》的热销与禁售
一本名为《Q版语文》的书,对三十一篇人们耳熟能详的语文课文进行改编,其所改编的课文如:《背影》、《荷塘月色》、《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孔融让梨》、《愚公移山》等。该书首印投入市场的便达到十万册,书店销售与网上浏览均呈现火爆场面。它在学生、青少年群体中迅速流传。与热销场面相对比的是,该书投入市场仅三个月即被禁售。为何如此畅销的书籍却遭到禁售的命运?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阅了该书部分内容。
书中《老爸的背影》改编自朱自清的《背影》。朱白清的原文是这样描写的:“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在《Q版语文》中,这段话被改编为:“他跨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双腿左一蹬,右一撑,就像一只大蛤蟆,就是上不去。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突然,老爸向后退了两步,左手掐腰,右手向天空一指,唱道:‘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嘿!飞檐走壁莫奇怪,去去就来!’晴天里打了一个霹雳后,老爸纵身跃上了月台。还在月台上完成了一套‘托马斯全旋’!然后,强忍着呼吸,微笑着向我和脚夫做了个胜利的手势。”
曾经感动过我们的“父亲”,被改编后,却“像一只大蛤蟆”,唱着流行歌曲,完成“托马斯全旋”。而这样的语言与内容,却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学生。曾经的经典怎么了,为何被颠覆?青少年的流行文化怎么了,为何娱乐与游戏经典?经典化与去经典化之间,教育该如何作为?
二、经典化与强社会控制——学生不能承受之重
社会的良性运行,离不开有效的控制。社会控制指人们依社会力量,以一定的方式对社会生活各方面施加影响,协调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社会控制的手段有法律、行政、风俗、宗教、艺术、舆论等①。社会控制是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使社会呈现有序化的过程。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社会控制。
教育是社会控制的手段之一。教育社会控制功能的发挥主要在于社会结构与社会意识两个方面。首先,从社会结构角度看,接受不同程度教育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资本,这些文化资本又可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等资本进行交换。文化资本是人们进入不同领域的重要依据。由此,教育将人才进行分流与分层,确保某一阶层的人员拥有相似的资本,从而维护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其次,从社会意识角度看,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其思想、意识、态度的形成过程。在教育过程中,经过主流意识形态筛选的教育内容所蕴含的精神与价值,被逐渐渗透给学生而成为学生思想意识的一部分。因此,通过对其所培养的人才的思想意识进行引导与控制,教育发挥了社会控制的功能。而在形成社会主流意识的过程中,语文教育尤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教育中,语文教材是学生了解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来源,也是文化保存和传递的中介。而哪些文化能被选择进入语文教材,成为让学生学习的经典,这其中涉及到知识的价值选择与价值赋予。阿普尔(Apple)谈到,“从社会知识中做出选择和组织,涉及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社会与意识形态的选择”②,伯恩斯坦也指出,“一个社会如何选择、分类、分配、传递和评价它认为具有公共性的知识,反映了权力的分配和社会控制的原则。”③ 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也如此。社会统治阶层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知识进行价值选择,将某些知识视为是有价值的,并对这些知识的价值进行重新解释或修改,然后将其编入教材中。这样,统治阶层所认为的有价值的知识便被包装为合法化的知识。通过知识的价值选择与价值赋予,一部分作品流传下来,并将继续流传下去,而另一部分作品则慢慢消逝。进入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成为保存和传递文化的中介,而同时,文学作品借助教材也得以保存和传递,成为经典。
利用经典化的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也是社会控制的过程。教师依据社会主流意识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引导学生价值观与人生态度的形成,并通过考试等手段对学生进行评价。教育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授受过程,更是主流意识形态介入与渗透的过程。毋庸置疑,通过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思想进行引导的这种社会控制是必要的,它确保了社会较为一致的思想意识的形成与传承,使整个社会成为具有凝聚力的整体。“一个民族的生存是不能缺乏精神内核与民族文化的,承载这精神内核的是经典文化。”④ 我们不会忘记,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动,对我们的鞭策与鼓舞。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Q版语文》等“无厘头”文化正在对文学经典与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戏说与颠覆。尽管“无厘头”文化并非主流文化,但其流行的势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语文教材中所选用人物的“完人”形象以及文学作品的思想高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较远,给学生一种严肃、高不可攀之感。传统的经典化与社会控制,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成为学生不能承受之重?文学经典愈来愈成为载“道”之“具”,严肃的面孔与沉重的思想内涵,使学生难以承受其重。
三、去经典化与反社会控制——社会不能承受之轻
《Q版语文》是对语文教材中文学经典的戏说与颠覆,以游戏、娱乐的态度解构经典。而《Q版语文》的流行,正是学生对其不能承受之重的一种反抗。
《Q版语文》冠“语文”之名,对语文教材进行戏说与颠覆。被《Q版语文》选择作为颠覆对象的文学作品,都是一直被视为经典的、塑造了一代代人精神的作品。《Q版语文》采用网络流行语言,以讽刺的味道、游戏的风格、娱乐的态度将文学经典去经典化。这些文学经典,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膜拜对象,而是被剪切、拼贴与修改。如《孔融让梨》中,孔融一心想偷梨吃;孔乙己变成“孔甲乙”,偷书变成了偷光盘,并辩称窃光盘不能算偷,这叫做资源共享。
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作品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意识,展示着一定的道德伦理与生活态度,对文学经典的改写与颠覆,实际上是对经典背后的主流思想价值观念的一种反叛。诙谐的语言和内容为它赢得了大量的读者。神圣被打碎,权威被规避,人们在大笑的时候,暂时躲避了经典的规训与控制。《Q版语文》等“无厘头”文化“所以得到众多读者的欢迎,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迎合了大众逃避和抵制主流意识形态规训作用的深层欲望”。⑤
然而,对文学经典的游戏与娱乐却也不能不令人担心,失去了一定的民族文化与精神,社会的凝聚力如何形成?“无厘头”文化怀疑一切,消解一切,使文学经典变为纯粹的娱乐,这种对权威与经典的极度颠覆,使得任何权威与主流意识的建构成为不可能。在极度解构之时,却缺乏一定的责任感与建构意识。被剥离了精神与价值的文学经典成为流行文化,这种类似“文化虚无主义”的文化,由于其思想价值之“轻”而为社会所不能承受。许多教师与家长都担心,缺乏内涵的、对经典进行颠覆的流行文化会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而《Q版语文》的禁售,是社会对其所不能承受之“轻”的一种作为。社会要对“虚无”与“轻”进行规范与限制,引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以确保秩序的稳定。
四、轻与重之间——什么文学经典是必需的
价值选择、价值赋予之重与文化虚无之轻,导致文学作品被经典化与去经典化。在消费文化背景下,文学经典常常被解构与颠覆。人们是否还需要经典?对一个社会、一个民族而言,缺乏某些一致的价值观念与某种共同的精神,就失去了维系这个社会或民族的精神支柱。缺乏向心力的社会与民族是一盘散沙,无法凝聚民心与民力。不管是否已经意识到,在我们的心中,留存着的某些信念与精神时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这些信念与精神的形成,正是通过对文学经典的学习与理解,逐渐将经典作品所传达的精神与价值内化为自身的精神与价值的过程。通过文学经典的一代代传递,民族精神也一代代延续,社会因此才能和谐的发展。经典的被颠覆,并不表明经典已经失去了价值,而是提醒人们,经典所蕴含的精神及其向受教育者传递方式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因此,对文学经典的内涵及其传递方式进行反思,而非否定它,是对待文学经典应有的态度。
首先,就文学经典的内涵而言。被选择进入教材而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经过选择与修改之后,其中的人物形象是“脸谱化”的“完人”。这些完美与高大的形象,只能让学生瞻仰。而文学经典所传达的精神与价值,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经验世界,成为了过于遥远与虚幻的存在;其次,就文学经典的传递方式而言。进入教材的文学作品成为了经典,便具有了“权威”,它常被以一种严肃的面孔呈现给学生。学生对文学经典的理解来源于教师对经典的解读。对于经典所传达的精神与价值,学生只是理解与接受,而非质疑与反对。而各种评价方式又时常检验着学生理解与接受的情况。由此,“文学经典”的社会控制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引导着年轻一代形成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意识。然而,《Q版语文》等“无厘头”文化的兴起与流行,对经典的极度解构,暴露出了文学经典的内涵及其传递方式的这些缺陷与弊端。然则,什么样的文学经典是必需的?
文学经典并不是超历史的、永恒的,它只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范围之内的持久流传,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文学经典也一直在被建构、解构与重构。对于“什么样的文学经典是必需”的回答,也必然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而有不尽相同的观点。文学的价值承载过重,将成为一种负累;价值承载过轻将导致一种虚无。在价值承载的轻与重之间,须有合理的度。首先,宏大叙事需要被消减,中观与微观世界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选择下,传统的文学经典偏重于宏大叙事,强调社会、民族、国家精神体系的建构,而忽视了对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其次,需祛除遥远与神圣感,走进生活世界。当下的、与学生的经验世界相契合的文学经典,更能被学生理解与接受,引起学生的共鸣。总之,被选择进入教材而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应该是那些关注中观与微观世界,走入常人的生活世界的文学作品。
通过文学经典传递社会主流意识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方式。因此,对于什么文学经典是必需的思考,也即是对什么是合理的社会控制的思考。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与发展。在利用文学经典实施社会控制的过程中,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度”。才能使社会控制达到最佳效果,否则将适得其反。过强的社会控制,是学生不能承受之重:过弱的社会控制,是社会不能承受之轻。轻与重、弱与强的关系,需要在实践中深入探索。
注释:
① 王康:《社会学辞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② 迈克尔·W·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 麦克·F·D·扬:《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④ 阎真:“互联网与后文学时代”,《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第4期;
⑤ 陶东风:“关于《Q版语文》与大话文化现象的讨论”,《当代文坛》200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