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血液中心 青海西宁 810000
【摘 要】目的:了解影响公民无偿献血的各种因素以及公民决定献血的重点因素,以制定有针对性的招募策略。方法 依照知、信、行(KAP)理论设计调查表,对西宁市2385名献血与未献血的公民做现场问卷调查,通过对其无偿献血的知识、态度、行为的研究来做相关分析。结果:①对无偿献血的认知:西宁地区公民对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的知晓率较高(87.5%),但对无偿献血常识和危险行为方式总的知晓率较低(分别为29.4%、32.5%),其中献血者(1349名)对无偿献血常识和危险行为方式总的知晓率(分别为33.4%、38.1%)均高于未献血者(1036名)(分别为24.2%、25.1%)(P<0.05);文化程度越低,对献血常识和危险行为的知晓率越低,职业分布以医生的知晓率最高,农民的最低。②了解渠道:献血者通过人际传播的渠道了解比例高于未献血者(P<0.05)。③献血动机:未献血者、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愿意献血的主要原因是“献爱心”,但献血动机比较多样,街头献血的行为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人道主义”、“同伴招募”和“健康检查”是促使公民初次献血的因素,而影响初次献血的重点因素是“便利和勇气”;再次献血的公民主要是“献爱心、没什么特别原因和享受用血优惠”。④关注信息:未献血者如果打算献血,最希望了解的依次为“献血后是否影响身体”、“是否会感染疾病”、“血液相关知识”、“相关疾病知识”、“献血后优惠”、“献血时间地点”和“其他“。⑤对待献血的态度和行为:认为献血不影响身体的公民占73.5%,献血者(76.3%)的比例高于未献血者(70%)(P<0.05);献血者愿意继续献血的占93.3%,重复献血者(97.1%)高于初次献血者(91.1%)(P<0.05);77.3%的献血者表示“如有危险行为时选择放弃献血”。结论:动机、认知、态度、个性及职业与文化程度等自身因素,献血法律法规、献血宣传方式、献血服务过程等环境因素亦都会影响公民献血。献血者招募的策略,首先应研究不同人群对献血不同的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使公民献血;其次,应为献血者提供安全、舒适和方便的服务。
【关键词】献血/自愿无偿;行为献血,公民;影响因素,献血;献血者/招募
为研究影响公民无偿献血的各种因素以及公民决定献血的重点因素,本中心对西宁地区部分献血者与未献血的公民做了无偿献血知识、态度、行为(KAP)的调查,现分析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的选择 依照KAP理论自行设计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于2014年5月里的3周内对西宁市4个区、大通抽取一居委会或单位,平均发放200份问卷,对未献血公民调查;同时,中心的7个采血队在城区的每个采血点平均发放250份调查问卷给献血者。
1.2 问卷调查内容 个人的一般情况、对无偿献血认知、献血动机、心理变化、行为改变、关注信息及了解渠道等。
1.3 问卷的处理 问卷回收后立即进行卷面审查,发现漏答或逻辑错误等问题尽量及时弥补、更正,把有效调查表统一用EPIDATA录入并用SPSS10.0软件进行X的平方检验。
二、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回收献血者问卷1455份,有效1349份,有效率92.7%;共回收未献血公民问卷1100份,有效1036份,有效率94.2%。两种人群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的分布见表1。
2.2 对无偿献血知识、相关法律规定、危险行为方式的了解情况 2385名公民对献血法的知晓率为67.8%,对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的知晓率为87.5%,对HIV、乙肝、梅毒等疾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的知晓率为82.5%,对“窗口期”的知晓率为42.2%。能同时正确回答HIV、乙肝、梅毒等疾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知晓《献血法》、血液的用途、献血时间间隔、献血年龄和献血量、在用血方面的优惠政策等,被定义为“对无偿献血常识知晓”;能同时正确回答注射毒品、卖淫、同性恋、双性恋、有多个性伙伴、纹身及有上述行为的性伴侣是危险行为方式的,被定义为“对7种危险行为方式知晓”(表2)。
2.4 公民献血动机、关注信息及对待献血的态度见表4,5。献血者中2次以上献血的,被定义为重复献血者,占36.9%(498/1349),其中半年前献血的占47.5%,1年前献血的占27.3%;第1次献血被定义为初次献血者(851名)。
三、讨论
公民决定献血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般经过产生献血愿望、了解献血相关知识、分析献血风险以后,最后诉诸献血行为),具有多样性、易变性、冲动性等特点,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公民自身的特点和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献血动机是公民献血的内在驱动力,本次调查发现,未献血、初次献血和重复献血者参加献血的原因顺位基本相同,三者在选择“没什么特别原因、享受用血优惠”上没有差别(P>0.05),初次献血者因为“献爱心、朋友献了自己也献、查血型或体检”而献血的比例高于重复献血者和未献血者(P<0.05),说明人道主义、同伴招募和健康检查是促进公民行为改变、初次献血的因素;而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原因较少提及“朋友献了自己也献、查血型或体检、单位有鼓励政策、减肥”,主要是“献爱心、没什么特别原因和享受用血优惠”,说明献爱心是公民献血的主要原因[。但献血动机比较多样,街头献血的行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参加无偿献血的过程,也是不断调整献血动机的过程,应着重宣传献血的利他主义,引导动机。未献血公民对无偿献血常识和危险行为方式总的知晓率低于献血者,认为“献血不影响身体”的比例(70%)低于献血者(76.3%)(表2),说明公民对献血相关知识的认知影响其对待献血的态度和行为,应继续做好宣传教育,提高献血知晓率;文化程度越低,献血常识和危险行为的知晓率越低,职业分布以医生的知晓率最高,农民的最低,“其他职业”者,多为自由职业者,在献血人群中比例较高,阳检率也偏高,其献血者与未献血者对危险行为总的知晓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上(P>0.05),应该加强对这类目标人群对危险行为的认知。
调查发现,未献血的公民如果打算献血,最希望了解“献血后是否影响身体、是否会感染疾病”,说明他们最关心献血是否安全。初次献血者以前因为“工作生活忙、怕痛没勇气、献血地方太远”而没有献血的比例高于未献血者,但在“怕感染上疾病、怕影响身体健康、没想到过献血、家人反对”上的选择没有差别(P>0.05),这说明公民对献血宣传及相关服务形成的反应倾向,即在经过献血风险分析后形成的对献血是否安全、是否舒适和便利等肯定与否定的态度,直接影响其最后是否诉诸献血行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民献血的动机、认知和态度、个性及职业和文化程度等自身因素,献血法律法规、传播方式、献血服务过程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献血,应有针对性的制定招募策略。
参考文献:
[1]王乃红,傅雪梅,廖耘,陈颜,万里科.影响公民自愿无偿献血的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6,02:111-114.
[2]石海鹏.基于通辽市无偿献血社会营销策略的形势分析研究[D].山东大学,2008.
[3]陶红兵,苗卫军.影响公民无偿献血的顾虑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04:277-279.
[4]曾艳清.影响株洲市居民多次无偿献血的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0.
[5]湛勇.影响无偿献血行为的相关因素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
论文作者:张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31
标签:无偿献血论文; 公民论文; 献血者论文; 因素论文; 动机论文; 危险论文; 高于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