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海峡两岸技术产业发展优势分析_比较优势论文

加入WTO后海峡两岸技术产业发展优势分析_比较优势论文

中国入世后两岸技术产业的发展优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两岸论文,入世后论文,优势论文,技术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11月10日,中国大陆结束了长达15年的“入世”谈判,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而根据1992年关贸总协定组织理事会声明,在祖国大陆加入WTO后,台湾将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以中国一个单独关税区的名义加入WTO。按照WTO“自由、平等、互惠”的信条,中国入世后将会于进一步消除海峡两岸经贸交流的一些人为障碍,同时也为两岸的产业合作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两岸诸多可以合作发展的产业中,技术产业是最具有合作潜力的,大陆和台湾最容易在这一领域取得联合的发展优势。

中国大陆中低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去20年中,中国充分发挥了劳工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但是按照动态比较优势的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该国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发生比较优势的改变。经过20年的经济发展,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也发展了实质性的变化。在劳动要素方面,反映为劳动力素质,也就是人力资本的提高,而在劳动力的供给方面还是呈现出高弹性,劳动力的平均价格还是相当低廉,所以大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比较优势并没有丧失。在资本要素方面,大陆已经改变了改革初期资金极为短缺的局面,资本的供求矛盾已不突出。在技术要素方面,大陆经过20几年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过程,国民经济体系的技术含量大幅增加,虽然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大陆和世界水平还存在巨大的差距,但在一般技术产品的生产上,大陆并没有劣势。也就是说,在中、低技术产业上,大陆也具有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或者称之为大陆的中低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主要反映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陆的科研能力与庞大的科研工作者队伍:

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大陆R&D占GDP的比重还很小,但近些年来,在“科教兴国”的战略下,国家用于研发的资金在绝对数量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大陆的整体科研水平还不高,但在技术产业的某些基础科学领域,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到材料技术方面,都形成了较接近世界水平的能力。大陆的科研工作者尽管相对数量上讲并没有优势,但在绝对数量上还是一支庞大的队伍。更重要的是,大陆在科研工作者队伍方面拥有巨大的成本优势,一个人力资本投资和国外差不多的科技人员,在大陆可能只能拿到人家工资的十分之一。

2.大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中国2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一直是伴随着外资的流入和技术的引进的。起初,大陆是直接引进国外的生产线,比如彩电行业是一个典型,在当时市场需求异常旺盛的条件下,引进的生产线在填补市场供给缺口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受到高昂的技术引进成本的约束,过分依赖引进设备的发展道路是难以持续的,于是很多大陆的企业开始在引进技术的同时,注重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土本化的改造,这可以称得上是一种非原创性的创新活动。依靠技术的本土化改造,大陆的家电行业迅速崛起,成为国际家电市场上举足轻重的力量。目前,大陆的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开始把目光放到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上,越来越注重企业的研发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比如大陆家电行业的排头兵海尔集团在美国的硅谷建立了研发中心,深圳的康佳集团也以股份合作制的方式在美国硅谷成立了技术开发中心。

3、较低的基础建设投资成本

除了软件、网络这些行业外,大多数的技术产业部门,如通讯设备、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都需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以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而对于形成一定的生产制造能力而言,先期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可能会有很大差异,也就是一个基建投资成本的问题。决定这个成本大小的因素有设备价格、建设与安装费用等。而中国大陆目前具有门类齐全、水准日益提高的技术装备行业和基建行业,使得中国在技术产业的基建投资方面较欧美国家具有成本上的竞争优势。

对技术产品的巨大国内市场

改革开放20年来,大陆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此产生了持续增长的社会购买力,为技术产业在大陆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市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决定了中国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市场后发优势。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的消费路径是“跟进型”的,所以尽管目前在美国新经济泡沫已经破灭,IT产业出现了相对过剩的局面。而中国在技术产品消费方面却是方兴未艾。从个人电脑的拥有量、电话装机量、手机持有量、互联网用户数等主要IT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量来看,中国大陆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技术产品的消费国。这对大陆技术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具有重要的需求方面的意义。

台湾高科技产业的比较优势

1、台湾资讯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

“二战”以后,新技术成果应用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变革导致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分工。台湾从50年代开始就注意吸收和引进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变革中替换下来的劳动密集型和新开发的产品技术。这种转移来的产业具有技术简单、加工层次少、劳动密集、低耗高效等特点,与台湾当时的资源禀赋结构相吻合,正适合台湾的经营。故此对台湾50年代的工业发展和60年代中期出口导向结构转换和经济的起飞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台湾的经济迅速实现了“赶超”,跨入了新兴工业化经济地区。70年代以来,日本开始将资源和能源消耗多的材料型重化工业,转换为高科技为中心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台湾则借机发展起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并逐渐形成“进口日本岛内装配加工、出口美国”的经济循环模式。台湾在完成一定的资本积累之后,不失时机地从美国、日本引进电子资讯等高新技术,迅速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开拓,并在一些新兴高科技产业部门(主要指通讯、资讯、消费性电子、半导体、精密机械自动化、高级工业材料、航空航天、化学、制药与医疗保健、无污染纺织等十大新兴工业)呈现出竞争优势。1996年,台湾高科技产品产值达2.6兆新台币,高科技占制造业生产总值的比率为42.3%,1998年更高达43.7%。1996年高科技产品出口总值531亿美元,占总体出口的比重达45.8%,大大提升了产品出口竞争力。台湾的科技实力在全球的排序已由1993年的第20位上升到1999年的第七位。台湾的半导体工业在国际市场保有相当大的比重,另有14项电脑产品产值已居世界第一位。包括笔记型电脑、监视器、桌上型电脑主机板、电源供应器、光碟机、机壳、滑鼠、扫描仪等等。2000年台湾电脑硬件产值达450多亿美元、软件产值达39亿美元,总产值5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目前台湾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资讯科技及第四大集成电路基地,且成为国际资讯科技龙头进军中国大陆的跳板。

2、风险投资机制与台湾中小企业的技术竞争优势。

台湾风险投资(在台湾称为创业投资)的“法定”定义是实收资本额新台币2亿元以上,以投资未上市制造业为专业的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必须是具备科技投资管理经验的专职公司。其中,30%可以投资于一般制造业,其余必须投资于高科技产业。台湾风险投资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1976年,台湾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成立,标志着台湾风险投资的起步。1983年,台湾颁布了《创业投资事业管理规则》、《奖励创业投资条例》等有关风险投资的管理法规,其中规定了风险投资事业的业务以及投资范围,投资于高科技产业的公司优惠和税收减免政策。由于行业进入比较容易,台湾的风险投资发展速度很快。到80年代下半期,台湾风险投资发展开始进入成长阶段。1990年风险投资公司达到七家,截至1995年5月,风险投资公司达32家,实收资本额约159亿新台币。1994、1995年台湾的风险投资公司显著获利,到1996年以后风险投资公司已进入成熟期,到1998年4月,台湾风险投资公司已达102家,实收资本总额达596亿新台币,是1984年的300倍。同时,102家风险投资公司无一家亏损,业绩排名前10位的风险投资公司在1997年创造了每股(10元)赢余6.33的良好业绩。在风险投资领域方面的成功运作,使台湾成为与美国、以色列并驾齐驱的“三套车”。

台湾风险投资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台湾地区经济优化以及科技产业的进步作出了显著的贡献。风险基金的大量投入促进了台湾技术要素的积累,增加了台湾的科技存量,也提升了台湾的资源禀赋结构。而在上述的过程中,风险投资的作用界面正是台湾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台湾的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在台湾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1997年,台湾中小企业家数占总数的的98%,就业人数占总体的80%,出口额占总体的51%,所创造的GNP占总体的52.7%,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因此提高中小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是关系到台湾经济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其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过去的十几年中,台湾风险投资培育和扶持了一大批具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极大地推动了这些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如今台湾中小企业已经开始由以转借技术为主的组装业务和“代工”方工(OEM/OEM,原厂委托设计制造)向体现自身开发能力的方向转换。据调查,1995年台湾用自己的品牌商标生产的台式电脑的比率已达44%,笔记型电脑的同类比重达到21%;1996年台湾生产的电子信息产品中,自己品牌产品的销售额已占27%。预测到2000年,其半导体产品的自给率将上升到37%。这些都表明台湾中小企业技术再造能力和自生能力的极大增强。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把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台湾地区成功地跨越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滞留的要素驱动阶段进入投资驱动阶段,投资驱动不仅意味着资本的积累,还有技术和相应的人力资源积累,因此具备了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并开始了创新活动。目前台湾正在向着创新驱动的阶段阔步前进,相信台湾在世界范围内的技术竞争优势将不断加强。

大陆的市场优势与台湾高科技产业向大陆的转移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大陆和台湾在发展技术产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国际比较优势,但各自的比较优势又不尽相同。中国大陆在中低技术领域,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国际比较优势。但目前是否能够把这些现时的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时的产业发展,还取决于其他的一些内外部条件。比如在风险资本的支持和技术企业治理结构等问题上,大陆就还不够完善和成熟,这就会对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约束。台湾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具有国际比较优势,但在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劳动力成本昂贵、产品过分依赖欧美市场、后续科研力量薄弱等。值得庆幸的是,大陆和台湾在发展技术产业方面各自的薄弱环节却恰恰是对方的优势所在,这种高度的互补性极易使两岸在技术产业方面形成联合的发展优势。

1、大陆的市场优势与台湾高科技产业向大陆的转移

台湾是一种典型的“海岛经济”,这一点和日本非常相似,就是由于岛内市场狭窄,整个经济体系片面依靠出口,台湾本身就是靠着出口导向实现经济起飞的。随着台湾经济结构向高技术产业倾斜,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出口的高技术产品会受到国际市场供求状况的巨大影响,尤其是在美国NASDAQ的泡末破灭之后,美国经济开始衰退,由此国际市场上的IT产品也开始供过于求,这对以高技术产品出口为生命线的台湾来讲是相当不利的;二是由于台湾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1万美元,劳动力成本已经很高,台湾岛内不再具备投资高技术产业的潜力。从2000年开始,台湾高技术产业掀起了新一轮投资大陆的热潮,目前大陆已经成为台湾海外投资的首选地,在巨大的市场利益驱动下,台湾的高技术产业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向大陆转移。在台湾高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过程中,一方面大陆巨大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正好解决了台湾高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两大难题,另一方面台资的注入又填补了大陆发展技术产业方面的资金缺口,提高了大陆的技术要素禀赋。

2、大陆的人才优势与两岸的科技合作

台湾高科技产业目前在科技人才供给方面正处于困境,而大陆质优价廉的丰沛科技人才对台湾的产业界有着极大的吸引力。随着台湾科技产业对大陆投资的不断扩大和增加,引进和聘用大陆研发技术人才才是他们的必然和最佳选择。台湾的大企业,尤其是软件公司都竟相聘用大陆的科技人才,在大陆设立研发中心,充分发挥大陆科研人才的才智作用。

大陆和台湾同根而生,血脉相连,文化上没有什么差异,都使用相同的语言,这决定了两岸在开展科技交流和技术产业合作方面具有较低的交易成本,而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经济区域都不能比拟的。从现实的情况看,大陆方面不管是决策层、企业界还是科研机构都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台湾方面的民间资本也是非常踊跃,而台湾政府则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担心大陆IT产业的迅猛发展会对台湾构成竞争威胁,还是没有完全放弃“戒急用忍”的政策,为两岸科技产业的整合设置一些障碍。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实两岸在发展技术产业协作方面完全可以做到双赢,发挥联合的发展优势,如果两岸真正能够整合各自在技术产业领域的比较优势,中国将在信息产业——这一新世纪战略产业方面大有作为。

标签:;  ;  ;  ;  ;  ;  ;  ;  

加入WTO后海峡两岸技术产业发展优势分析_比较优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