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数字测绘成果的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论文_刘琳

面向数字测绘成果的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论文_刘琳

临沂市城市建设勘察测绘院 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本论文通过对国内外质量管理体系、服务行业的质量评价方法等相关领域进行研究,创新提出“面向数字测绘成果的质量评价体系”概念,针对同一数字测绘成果在统一的质量评价体系框架下,采用不同方法,对用户关心的成果质量和生产者关心的生产过程质量分别进行评价。

关键词: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1.研究背景

目前,国内在测绘领域仍普遍使用纸质记录方法,有些生产单位采用了电子文档或数据库的存储形式,但这些形式只解决了载体问题;另外,不同生产单位使用了不同的软件,不同检查人员又采取了不同质量信息组织结构和风格迥异的错漏问题描述语言。截止目前,这些质量信息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描述语言标准。由于没有自动化系统的支持,多源、多样、海量质量信息的整理和利用难度十分巨大,检查标记转化为检查记录难、检查记录分类不准确、检查记录内容不完整、检查记录信息转化为标准统计信息周期长、转换工作量大等困难,给质量统计带来了困难。因此,对影响测绘成果及生产过程的质量结构元素的系统、科学、全面研究就成为了质量控制中最为基础的理论问题,是进行质量控制应用的基础。

2.数字测绘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

我国目前在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工作中可参考的标准较多,主要分为三类:

(1)体系框架类标准:这类标准旨在诠释质量含义,对质量的定义、原则、评价方法等形成统一的认识,用于指导相关衍生标准的制定及执行。如:《GB/T 21336-2008》等。

(2)检查验收类标准:这类标准用于明确各类产品的检验范围、内容、要求、原则、流程、操作、方法、文件等,用于指导检查验收工作的执行。如:《GB/T 18316-2008》等。

(3)成果要求类标准:这类标准是生产、使用产品时的主要技术依据,明确了成果的规格、内容、表现形式,是质量检查项设立和检查工作实施的主要依据。如:《GB/T 20257.3-2006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 3 部分:1:25 000 1:50 000 1:100 000 地形图图式》。

(4)技术规程类标准:这类标准是产品生产中主要的作业依据,明确了作业步骤(技术规程),是质量检查项设立和检查工作实施的依据。如:《GB/T 12343.1-2008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第 1 部分:1∶25 000 1∶50 000 1∶100 000 地形图编绘规范》。

3.数字测绘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和原则

3.1数字测绘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

数字测绘质量评价体系应由两部分构成,即质量评价模型和质量评价程序。针对用户和生产者的角色不同,需要分别进行用户成果质量评价和生产过程质量评价,两者虽然应用方向不同,但都统一于面向数字测绘成果实施质量评价。生产过程质量评价不同于用户成果质量评价模型的是:成果质量评价模型是对用户负责的成果质量评价体系;而生产过程质量评价模型是对生产者负责的生产过程质量评价体系。

虽然生产过程的质量评价应当贯穿于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包括管理、设计、采购、设备、生产、输出、服务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考虑到测绘地理信息数字成果的特殊性,整个数字测绘成果均是在数字化模式下设计开发、采集整理、使用资料、修改问题、提交成果的,所有过程环节产生的质量问题最终会累积为成果质量问题;而且对成果质量影响最大的质量因素来源于作业员的生产过程。因此生产过程质量评价采取通过过程成果质量来间接评价的方法是可行的。

与成果质量不同的是质量元素的权重应当不同。成果质量的各质量元素依据其对成果质量的影响大小而设权,《GB/T 18316-2008》就是用各质量元素权相等的方式采取最小值法进行评价的,《GB/T 24356-2009》是用各质量元素权不等的方式采取加权法进行评价的;而生产过程质量的各质量元素权值应当由生产单位质量检查负责部门自行考虑,突出对人为粗差、人机交互精度等质量细节的重视程度。

在用户或权威机构验收测绘成果之前,每一次生产者的自我检测均应既是对最终成果的检测,又是对生产过程的检测,两者面向的对象相同,采用的检查项质量得分计算方法相同,但检测目的不同,因此其所采用的质量子元素评价方法也应当不同。

3.2数字测绘质量评价体系的原则

制定原则的内容包括:质量元素的适用性取决于成果的内容及其成果规范,并非所有的质量元素适用于所有的成果。应当遵循全面、概括的原则。应当依据专业技术设计书、国家或行业标准、成果类型、成果用途、生产委托方的特殊要求等具体内容而确定。每个质量元素有且仅从一个角度描述产品质量的一个方面。

质量评价的过程宜编写软件来实施。主要流程有:按照质量评价方案对单位成果检查中记录的问题进行统计,计算出单位成果的质量得分;根据得分评定单位成果的质量等级;计算样本质量得分并评级;确定批成果的质量评定结论。

4.数字测绘质量评价体系的发展

现行质量评价体系各自采用不同质量评价模型和方法,各有优缺点,能够满足用户对质量评价的需求,但也存在模型层级不清晰等问题;针对生产者对质量评价的多样化需求,可以采用面向数字测绘成果的质量评价体系。

面向数字测绘成果的质量评价体系由质量评价模型和质量评价程序两部分构成。按服务目标的不同又可分为用户成果质量评价和生产过程质量评价,两者采用不同的模型方法,但都可归属于统一的质量评价体系下。质量分析有助于用户和生产者了解质量目标完成情况、监测质量薄弱环节、验证质量措施是否到位,将此类工具的主要任务和分析方法总结为:

(1)发现质量薄弱点,主要用于改进:一般采用分层法、矩阵图质量管理手段,如按错误类型分层,可按质量元素、检查项分别进行;如按要素分层,可按要素、要素大类分别进行;如采用错误类型和要素的矩阵图,可按要素与检查项、质量元素与要素大类分别进行。

(2)发现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用于预警:一般采用排列法管理手段,针对作业员、部门、测区等查询生成错误类型排列图、要素排列图、作业员排列图、季节排列图等。均可分别按质量元素、检查项、要素、要素大类、幅均错误等分别进行。

(3)发现质量改进和变化情况,主要用于奖惩和管理:一般采用分层法管理手段,统计作业员、部门、测区等在时间分层上的质量特性变化。可以按长期、短期分别进行。

总之,质量分析就是要综合应用分层法、矩阵图、排列图等质量管理方法,依据分析目的,选取相应的查询对象,统计查询结果,分析问题原因,预计改进措施,进行调查研究和验证,提出改进措施,验证措施有效性,如此循环往复达到质量评价的目的。

5.结束语

我国的测绘生产质量控制领域仍然延续着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当前我国生产单位的质量控制还未能实现全面电子化,更没有实现全部自动化,质量信息的统计和分析受制于未能创新应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软件技术。同时,我国 2000 年后集中针对数字测绘成果出台了多部国家及行业标准,但在标准的应用和修订研究中,与生产实践相关的深入研究和创新探讨仍然较少,呈现出对标准的研究以应用为主、创新和突破未能兴起的局面。虽然现行标准覆盖全面、思想先进、规定详细,但相关标准在应用范围、主要内容、建模思想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另外,数字化测绘的质量评价也仅局限于对用户关心的成果负责,还未能针对生产者提出满足生产者需求的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德仁,苗前军,邵振峰.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定位与框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7(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GB/T 18316-2008 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S].2008年7月2日.

论文作者:刘琳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2

标签:;  ;  ;  ;  ;  ;  ;  ;  

面向数字测绘成果的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论文_刘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