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及其当代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发展观论文,当代论文,意义论文,自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的崇高理想,也是他价值观的核心。马克思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考察,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所带来的剥削、强制的批判,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如何发展的理想之憧憬,都与之密切联系在一起。可以说马克思所有的理论探讨都直接或间接与之有关。从此角度看其思想无疑是丰富而博大的,也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而它历来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然而人们对之的理解却不尽一致,特别对其所蕴涵的当代意义和价值似仍缺少充分的认识。本文试从此角度切入,对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包含的深刻内涵作出概括,进而联系实际挖掘和阐述其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概括地说,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包含着这样一些内容:
1.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反对片面畸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这里主要有四层含义:第一,身与心的全面发展。第二,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第三,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第四,人与自然的全面关系与和谐统一。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简称《手稿》)和《资本论》中批评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和分工使人异化,大工业把人分割得零零碎碎,被迫一直从事机械单调并只有局部功能的动作,因此只能片面畸形地发展。他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统治阶级由于占有了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因而获得了发展自己智力和文学艺术能力的机会,劳动者则被迫每天流血流汗,不能在这些方面得到发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甚至还谈到未来社会人可以上午打鱼,下午写诗,晚上搞批判等。这段论说常被人指责为空想社会主义。其实马克思这里只是随便举例,旨在表达对每天从早到晚只从事一种活动不能让身心同时得到发展的不满以及对体脑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向往,我们应理解其精神实质,而不应简单拘泥字意。不过,至少从目前看一定的职业分工仍是必要的,它能够提升劳动熟练程度和专业化的发展,从而推动产品多样化乃至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当然我们不应强化它,毕竟分工只使得人的一部分能力得到发展。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从而让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减少和闲暇时间不断增多,让人能够在此时间内充分发展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是多方面的。问题是在私有制下人的需要只能得到片面的满足,还有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也只是片面发展。例如,只知道征伐自然戡天役物的功利关系就是片面的,人利用人和奴役人的关系是片面畸形的;还有城乡对立、阶级对立和体脑对立均是如此。马克思在《手稿》中批评资本主义私有制所造成的这种人本质的异化和片面发展,同时指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人的片面发展也许不可避免。正是通过此阶段人类才积蓄起埋葬异化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力量。理想的实现需要条件,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它不可能突然从天而降。因此我们现在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为改变片面发展创造条件,而不是相反。
2.反对物统治人和客体支配主体,提倡人的行动自觉自愿自主从而自由。马克思与之有关的论述很多,也很丰富,其中主要有:
①异化劳动理论。人所创造的物不为人所用,反而与人相对立,甚至转过来支配人奴役人,这就是异化。所谓异化包含了一种价值评价:即认为人或者说主体与其所创造的物或客体应当是统一的,人应当支配物而不是相反,否则就是异化,就是强制和不自由。异化是自由的反面。马克思的贡献在于把异化现象同工人的劳动联系起来,指出劳动产品本来是人的活动的创造物,是体现人的创造力量的对象,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却转过来成为支配人奴役人的力量,于是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感到受奴役和强制。劳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了,它不再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创造性活动。劳动产品也被他人占有了,人与人关系也异化了。这就是著名的异化劳动四规定。
马克思指出,自我异化与异化的扬弃走同一条道路,人类在发展一定阶段出现异化,但它却为扬弃异化、共产主义革命、人的自由与解放准备了条件。共产主义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也是存在和本质、个体和类、自由和必然之间抗争的真正解决。
以上阐述的是《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很少谈异化,但他关于分工与私有制及其所产生力量对人的统治、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对立与偶性对个性的压抑实际上讲的就是异化。在《资本论》初稿即《1857-58年经济学手稿》中再次出现大段关于异化劳动的内容,可见其思想一以贯之,不过由于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还有劳动二重性理论等联系在一起,论述得更为深刻了。限于篇幅,兹不细述。
②商品货币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商品货币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是从劳动价值论特别是劳动二重性理论出发,一步步严格推演和逻辑建构起来的科学理论,该理论曾被恩格斯誉为与唯物史观并列的马克思两大历史发现之一以及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标志。我们这里要指出这样一种科学理论不是与价值观无涉,而是内在地潜含着马克思对物统治人现象的批判以及洋溢着他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
马克思指出,不同种类的商品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交换乃是因为它们都耗费了人类劳动,可以从劳动时间量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比较和交换。因此我们对劳动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价值,这就是著名的劳动二重性理论,《资本论》的巍峨大厦就是从此构建的。马克思指出,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或有用劳动平淡无奇,并且与一切社会形式无关;而抽象劳动则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无涉,因为它只体现人类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一方面体现交换双方的平等互利关系,另一方面个人劳动抽象为人类劳动一般即还原为社会总劳动一部分才能够进行比较。马克思揭示,这样抽象与还原非同小可,一方面它促进了商品经济迄今为止的所有繁荣,并且仍在继续,另一方面却为异化、物统治人乃至剥削压迫现象提供了可能。因为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或者说价值取得了独立的形式,并成为社会财富的标志,人类个人的劳动从此只有通过它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从而能够与其他劳动产品进行交换。这种具有独立形式的价值本是人类劳动的创造物,但它却不以劳动者意志为转移,反而使劳动者对之顶礼膜拜。这样一种现象马克思称之为商品拜物教与货币拜物教。
马克思指出,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形式;用劳动时间来计量的个人劳动,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生产者之间劳动的社会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形式,使得商品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占有它等于能够占有他人的劳动,没有它更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渴望乃至崇拜。一轮轮拜金狂热由此而来。实际上“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虚幻形式。我们只有在宗教世界的幻境中才能找到这个现象的一个比喻。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具有特殊躯体的、同人发生关系并彼此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这可以叫做拜物教。”①
生产商品的劳动异化和物统治人现象更突出地表现为剥削,表现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商品或劳动产品成为帮助其所有者奴役工人和剥削剩余劳动的力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论述了资本家如何使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产生剩余价值,其中单纯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产生的价值为绝对剩余价值,提高效率减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为相对剩余价值。《资本论》中这方面内容很多,也很充分,篇幅关系不再一一细述。马克思穷几十年时间几乎用毕生精力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并不是单纯为在理论上扬名,而是要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是对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现象的深刻批判和强烈抗议。他向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也由此充分显现。
然而,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三种分离的出现仅只是异化现象的抽象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要使可能变为现实,需要一系列历史条件,如货币财富的积累与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出现。这些条件的产生需要长期的历史累积,一旦出现就会改变整个历史时代。众所周知,这个时代是以资本主义载入史册的。在此之前,商品货币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分离并不直接就是异化。即使如此,马克思对这些现象和三种分离所包含的物对人的统治、商品拜物教和异化的潜在抽象可能性仍明确表示厌恶之情。在他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充分涌流,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共同占有,按需分配。在此情况下个人劳动直接就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无需迂回地抽象成一般劳动或通过货币中介才能得到社会认可,否则便为物统治人、货币财富的所有者奴役劳动者埋下伏笔。如在《资本论》中他设想“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人们在劳动中的社会关系与自己对劳动产品的关系都是简单明了的,在此情况下就没有商品拜物教的存身之处。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指出:
“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②
当然,马克思深知在从资本主义脱胎而来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和旧社会影响等原因仍必须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在此情况下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实际上仍然存在,还有与之联系在一起的资产阶级法权等。这在刚从资本主义产生出来的社会也许不可避免,因为“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的发展”。关于市场经济本身,还有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的分离以及与之联系在一起的物对人的压抑和异化未来社会是否存在,马克思没有直接谈,但他对之否定的意思非常明显。当然这种否定是否成立还得经受实践之火的考验。另一方面,否定归否定,他关于这一阶段仍通行商品交换原则和存在资产阶级法权的论述仍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对此后面再谈。
③三大社会形态理论。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科学观与价值观的完美结合,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思想正是贯穿于其中的价值理想,这种贯穿不是外在的,而是与对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考察、前瞻内在地水乳交融般结合在一起。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考察的视角是人与物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还有人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自由的发展。马克思指出,在社会发展第一阶段人与人是相互依赖的,个人是共同体的一分子,离开共同体无意义,也无自由。在此情况下社会或共同体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与人的个性发展是狭隘的和有很大局限性的。这种发展与局限是同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对应的,所以马克思称之为“原始丰富”和“有局限的满足”。在第二大阶段,出现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能力大大加强,即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人与人的交往通过商品货币市场而效率大大提高并日益丰富。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从社会角度看出现了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和全面能力的体系,从个人角度看却有些不一样,因为只有相对较富的人和有闲阶级才有发展自己智力和多方面能力的机会与条件,更多的人特别是劳动者阶级则为生计所迫被迫种田打工,终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让地主收租,让资本家赚取剩余价值,自己却只能得到片面畸形的发展,没有多少自由。前面谈到的异化劳动与物对人的统治主要与此有关。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在马克思看来都是异化出去的人类劳动,本来是人的创造物,却取得了物的形式,与人相对立,并且转过来压迫人奴役人。这就是马克思在《手稿》、《资本论》中反复批判的异化劳动现象。
还有,与市场经济相联系并在资本主义社会占有压倒地位的货币崇拜现象实质仍是人对物的崇拜,因此马克思才名之为拜物教。在他看来,市场经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通过商品货币来中介,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也是物的关系和物的依赖。马克思批评这样一种物的依赖“鄙俗”、“非人”。当然通过此关系和形式发展起繁荣的商品经济和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巨大的财富堆积中既看到人与物的关系,看到资本对劳动的奴役、压迫和异化,还有物对人的统治,同时也指出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这种促进将为人类最终扬弃异化、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事实上,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那么,财富岂不正是在普遍交换中造成的个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等的普遍性吗?财富岂不正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③
问题在于如何抛掉或如何扬弃财富的资产阶级狭隘形式,让人的需要、能力和创造天赋与普遍的生产力充分发展或绝对发挥?马克思所向往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实现之关键正与之联系在一起。
④必然与自由理论。必然与自由实际上体现了人与物的关系。对人说来,外在的自然或物之存在具有铁一般的必然性,不以人意志为转移,人的所有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受之制约或约束。而人的能动与自由则表现为想超越这种约束或制限,按自己的意志去行动,戡天役物,制天命而用之,同时表现出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亦即自觉自愿自主自律,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从宏观角度看,人类从猿到人乃至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到当代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确乎表现为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一种历史过程。但是所有这些进步都是相对的,完全超越自然必然性的制约,从心所欲,为所欲为,乃是一种空想和僭越。一方面,人的力量,无论体力还是脑力都有其限度,也有其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不可能离开这些条件无限制地发展;另一方面,人类作为肉体凡夫其生理存在仍是自然一部分,即隶属物的世界,受制于物的规律。当然人在自然必然性和外在事物面前也不是完全无所作为,认识自然驾驭自然正是人类自由的开始,只是这种自由不能脱离必然和物的存在须臾。关于自由与必然、人与物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有非常精彩的论述。
3.人的创造性能力的充分发挥
人的创造性能力的发展在马克思那里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亦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具体说来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①创造是人的类本质,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②人的创造性能力的充分发展既是马克思的崇高价值理想,也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基础和重要特点;③物质财富是人的创造性能力或天赋的外化或体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起巨大的财富,这是其历史功绩。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具有异化的形式;④扬弃异化实现人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能力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⑤人的能力发展的关键是把剩余劳动时间转化为可自由支配时间,可自由支配时间成为人的创造性能力充分发展的时间。这几个方面可写出很多大文章,篇幅关系,本文不再一一细述。
现在我们探讨一个更令人感兴趣的问题,那就是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当代意义何在?
首先似应回答,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点在当代是否还有其意义与价值?答案显然不容置疑。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具有至关重要地位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理所当然地作为重要的理念和原则指导着我们的行为实践。然而这样说似有些笼统与抽象,有些象官样文章。我们不应满足于抽象的口号,而应联系现实以及联系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具体内容来对此问题作出切实的回答。从此角度来审视我们的现实实践就会发现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
众所周知,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反对人的片面畸形发展,反对异化与强制,反对人的行动依赖于外在的物,甚至也反对人与人的关系通过物来中介,不管这物表现为商品、货币还是市场与资本。可是我们知道我国目前正实行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品、货币、市场乃至资本都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大杠杆。当然,我们过去也曾在较长时间里按照马克思的理想实行计划经济,清一色的公有制,在农村是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在城市也是全民所有制占有压倒性的地位,集体所有作为补充,原有的工商业资本受到彻底的改造,公有制可以说无所不在。当然商品和商业还存在,但那多是同一所有者内部的交换,被认为只具有形式上的商品外观,实质仍是全民所有制内部的调拨。这样一种状况抽象地看的确离马克思扬弃异化的理想相距不远,至少看上去如此。马克思的确早就指出,只有在同一公有制条件下个人劳动才能够获得直接的社会性,个人劳动与私人劳动的对立以及价值与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分离才能够被否定,与之联系在一起的物对人的压抑、资本对劳动的奴役和物统治人现象也就顺理成章地被扬弃了。然而所有这些都应以生产力高度发展为基础,没有此基础,不切实际地搞共产主义,就会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出现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此情况下一切陈腐落后的东西都会死灰复燃④。我们正是在经过多年的曲折并在此方面有很深刻的教训之后才痛定思痛,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搞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以之推动现代化建设。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消灭贫困和提高生产力,也为了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去实施更高的理想,这是三个有利于的真髓,也是三个代表的落脚点所在。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市场是我国现阶段实现资源更佳配置和促进生产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可以说成绩辉煌,取得了历史性进展。
可是,市场经济无所不在,商品货币资本成为经济生活主角的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吗?还有当代社会到处膨胀泛滥的金钱崇拜和物欲流溢,伴随资本崛起而出现的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失落,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而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危机,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感和心理失衡价值困惑道德危机……从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角度看这样的状况合于马克思的理想吗?如果不合问题出在哪里,究竟是理论还是现实出了问题?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理论应当符合实际,如果不合那么应当修改的是理论而非实践。用此观点来看,马克思的理论可能在某些细节方面过于理想化了。完全取消商品货币和市场,至少对社会主义社会不太现实,因为生产力水平不是那么高,物质财富没有充分涌流;因为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而人的能力总是千差万别的;因为人的思想觉悟不是那么高,在物质不是极大丰富的情况下人们总是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因为有遗存的旧传统在掣肘;还因为社会是个开放系统,拥有无限多的发展可能性,把一切都纳入计划经济的统管管道,很难保证不是空想。
那么,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难道只是一种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即,就象康德的“善良意志”和“绝对命令”,只有崇高性而没有现实性?非也!如在前引《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曾谈到,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带有它所由脱胎而来的那个社会的痕迹,在此阶段实行按劳分配,通行商品交换原则,存在资产阶级法权。关于外在物对人的制约现象可能更普遍存在,马克思对此也有清楚认识,如前述他在《资本论》中指出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都得从事满足自己需要的劳动,亦即受外在需要和目的的制约,从此角度看仍停留在必然王国。真正的自由王国则存在于这样一种必然王国的彼岸。
如此说来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现实价值与意义在哪里呢?窃以为概括地说主要有两点,一是从否定方面看对所有强制人奴役人束缚人的不合理现象的批判,二是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样一种美好理想的提倡。用此观点来看待我们的改革开放和周遭的所有社会现象,不难发现,商品货币市场乃至资本在现阶段对于繁荣经济和促进生产力发展诚然有其不可或缺的价值,但弊端也非常明显,我们不能对之视而不见。这些年我们的社会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商品货币资本地位的提升暴露出很多问题,如贫富分化,分配不公,三农问题,竞争加剧带来对人与人关系的破坏,拜金主义泛滥带来对社会伦理道德的侵蚀,还有与之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对财富与金钱的崇拜、政府官员对速度与GDP的痴迷及其带来的对生态与环境的破坏以及对资源的浪费……所有这些弊端和现象与商品货币和市场经济负面因素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不应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拒斥市场经济和商品货币,甚至也不排斥给资本以一定的发展,只要限制在社会主义的框框里,完全可以为我所用;但另一方面,我们千万不能对其负面因素掉以轻心,而忘记了马克思对其的揭露和批判,即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从对市场和资本的完全排斥到不分青红皂白地盲目崇拜。当前许多社会问题程度不同地与这种盲目性有关。
从此角度看和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巨大的现实意义就凸显了:一方面,我们在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经济作为资源合理配置的手段,以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不忘马克思对其弊端和负面因素的批判,并努力采取措施对之进行限制和约束,使其积极因素尽可能发挥得多些,负面因素则尽可能少些。如社会公正,反腐倡廉,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减少恶性竞争和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实现三个代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另一方面,牢记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崇高理想,并尽可能向此方向努力,建构我们的制度,发展我们的能力,提升我们的境界,让我们在巨大的物欲诱惑和外在压力面前保持心灵的清明和人性的尊严,并努力让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能力尽可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这就是马克思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观的当代意义。
注释:
①《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6页。
④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9页。
标签:资本论论文; 交换价值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商品货币论文; 社会财富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