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宁海召开

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宁海召开

一、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宁海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梅全喜,戴卫波[1](2018)在《关于葛洪生卒寿年及其晚年隐居、逝世地的再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关于葛洪的生卒与寿年学术界一直都有争议,有61岁和81岁之说,且61岁说居多,至于其逝世地一般都认为是广东惠州罗浮山。根据近年来一些新资料和证据,并结合自己研究的结论,提出了葛洪生卒寿年及逝世地的新认识:葛洪寿年为81年,其最终的隐居、逝世地不在罗浮山,而极有可能在浙江宁海或安徽宁国。

袁朗[2](2015)在《葛洪《抱朴子》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其思想博杂,兼该儒道,着述丰赡,于建武(公元317年)中写定《抱朴子》。本书分内外两篇,其《外篇》驳难通释,主要关注社会政治思想、个人修养、文学理论,《内篇》则言黄白之事,述其以金丹为核心的修仙体系。该书自东晋以来流布于世,对我国思想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持续的影响,故对系统地研究葛洪《抱朴子》的接受状况是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中一个十分有价值的子课题。东晋南北朝是我国道教迅猛发展的时期,此一时期对《抱朴子》的接受体现出明显的道教化倾向。《抱朴子内篇》大行于世,史家对葛洪生平事迹加以关注的同时对其金丹思想也多有评述,道教学者亦积极汲取其思想以发展和改革道教,佛教徒则往往以金丹为标的加以责难。而随着金丹思想的广泛接受,金丹这一意象也开始进入诗文创作之中。与此同时,《外篇》文论及其关于葛洪生平的记载也受到世人关注。隋唐时期文化兴盛,也是《抱朴子》接受的兴盛时期。此一时期金丹道鼎盛一时,葛洪之道教徒形象遂广为人知,《内篇》金丹思想被继承和发展,类书、道经、诗文中时人对葛洪金丹思想的接受处处可见。正史《晋书》专为葛洪作传,肯定了葛洪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魏徵《群书治要》专录《抱朴子外篇》,类书中对《外篇》的引录占到相当比例,都表明相对于前一时期《外篇》接受的发展。宋元时期内丹兴盛外丹衰落,为《抱朴子》接受的沉寂期。虽然类书对《抱朴子》的引录和化用表明其逐渐融入百姓生活,但此时外丹已经逐渐淡出民众视野,诗文中少见提及葛洪金丹者,甚至还产生了《太上感应篇》这样一批借抱朴子之名阐发新旨的道经。明清及民国时期则是《抱朴子》接受的又一个繁荣期。因为出版业的发展,文章评点之风的兴起以及子学的再度兴盛,《抱朴子》重新以子书身份进入大众视野,被多次翻刻、节录、评点、批校,产生了大量以明正统《道藏》本为底本的新版本,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是这一时期《抱朴子》校勘的重大成果。

陈辉[3](2014)在《五斗米道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道教研究出现新气象,五斗米道的研究也进入一个新阶段。五斗米道研究主要集中在五斗米道的起源与发展、思想文化、人物研究、教义制度以及考古研究几个方面。时至今日,五斗米道研究成果丰硕,但也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很多领域等待学者深入探讨。

吴祥军[4](2014)在《《抱朴子外篇》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抱朴子外篇》是晋代葛洪创作的一部子论,它成书于永嘉南渡前后,既体现了当时中国南北思想的冲突和融合;又反映了社会激变下士人对传统与时俗的反思与重构,在这种反思和重构中,先秦诸子、两汉经学以及魏晋玄学和神仙道教思想都被吸纳进思想体系的建构中,使得该书呈现出极为独特的思想风貌,因而对该书进行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和有价值的。本文主要对葛洪的儒道观念、政治思想体系、圣人观念、尚明思想、隐逸思想和重文思想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抱朴子外篇》的创作背景。从汉代大一统政权的离析、魏晋刑名学和玄学的兴起和神仙道教思想的发展三个角度,分析了《抱朴子外篇》创作的政治背景、思想背景和宗教背景。又结合葛洪的家世出身、师承学统和朋友交际的具体情况分析了《抱朴子外篇》创作的具象化背景。并试图呈现《抱朴子外篇》思想与这些背景之间的潜在联系。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抱朴子外篇》内外篇的划分和思想倾向问题。关于《抱朴子外篇》的思想倾向的争议问题,本文认为葛洪对儒家和道家认识与先秦两汉和隋代以后不同。葛洪区分儒家和道家的根据不是致治途径的不同,而是最终达至的目标的不同,是世俗与神仙的不同,而不是治国理念的不同。因而要有历史的观念,不能削足适履的将《抱朴子外篇》简单的定性为儒家或道家。第三章主要剖析了《抱朴子外篇》的政治思想。分析了葛洪的关于君主存在合理性的论证及其明君思想;论述了葛洪关于人才察举和鉴别的思想;剖析了葛洪刑法思想的特色及其成因。第四章重点剖析了葛洪的圣人观和尚明思想。葛洪的圣人观是对两汉以来圣人观的颠覆,他以“人事之极号”的圣人观取代汉儒全知全能的圣人观,使得士人的理想人格开始摆脱治国平天下的治世之圣人的限制,有了更加多元化选择的自由。葛洪用“明”取代“仁”作为他的《抱朴子外篇》的核心理念,是对两汉以来儒家尚德思想积弊的反动,是用法家公正之“明”矫正汉末以来以私关系建构的社会秩序。第五章主要讨论了葛洪的隐逸思想。在追溯隐逸源流的基础上,对葛洪隐逸思想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重点讨论了葛洪隐逸思想中隐者与神仙结合的特征,剖析了葛洪对隐逸与政权关系调和,分析了葛洪关于隐与时关系的讨论。第六章论述了《抱朴子外篇》的社会批判思想。主要从批判放达之风、交游之风以及酗酒之风着手,展现葛洪思想中迥异社会流俗的一面。第七章论述了《抱朴子外篇》的博学思想、重文思想和贵今思想。本文认为葛洪德粗文精和文德皆本的观念,不但是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表现,还对中国古代士人摆脱对政治的依附,获得更加独立的人格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胡军[5](2013)在《钧沉索隐 寻道问乐——武汉音乐学院道教音乐研究的历史回顾》文中提出文章论述了从1953年成立的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到如今,武汉音乐学院道教音乐的研究历程。阐述了20世纪50年代零星搜集与整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初步调查与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全面收录与研究阶段、本世纪以来重点研究与回顾,论述了武汉音乐学院道教音乐的研究成果与研究特色。

肖红艳[6](2011)在《《肘后方》版本定型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肘后方》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急救手册,所载方药治法在魏晋南北朝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方剂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肘后方》一书从成书到定型的过程十分复杂,共经过四个阶段。论文首次探讨在四个阶段中每位作者及整理者的工作,以及他们对此书的定型与传承所发挥的影响与作用,填补以往研究的空白;从避讳字、人物、年号、职官、药物剂量、词汇用语等角度充分考察,证明唐代增订过《肘后方》;重点考察最后一位整理者杨用道的生平籍贯及官职的考证,填补研究空白;在此基础上,重新梳理《肘后方》在历史上的版本流传情况并绘制流传图,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一些修正和补充。1.详细考察《肘后方》从成书到定型经过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选要创作期”,葛洪节选《玉函方》为《肘后救卒方》葛洪的家庭背景与道教背景促使葛洪精治五经,兼修道教与医学。其隐居罗浮山至返回句容期间搜集“百家杂方”达五百多卷,撰成《玉函方》百卷。后葛洪鉴于备急类医书缺点太多,在《玉函方》的基础上,以方简效佳为原则,精选单验方及简便疗法,撰成《肘后救卒方》三卷。书中选编历代医家的经验效方并记载其妻鲍姑的灸法和民间土俗疗法并兼采道家丹药及禁咒之法。第二个阶段是“补阙分类期”,陶弘景增补《救卒方》为《肘后百一方》梁陶弘景是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其祖父和父亲均精通医术。陶弘景隐居茅山后,撰写了《本草经集注》、《效验方》等医书。因见当时流传的《肘后救卒方》多有缺漏,决定补阙此书。在当时《肘后救卒方》所存八十六首的基础上补充为一百零一首,分上中下三卷,称补阙《肘后百一方》。并以朱墨二色将自己增加内容与葛洪原书作了区别。其增修内容只要有六个方面。公元500年完成修订工作并作序,移居积金东涧之后又对此书增补了部分材料。第三个阶段是“增补校订期”,唐代医家增隋唐间经验效方入《肘后方》中。从避讳字、人物、年号、职官、药物剂量、词汇用语等角度充分考察,证明唐高宗与武则天皇后年代,政府应该组织过医家修订《肘后方》一书,并将隋唐间经验效方补入《肘后方》。书中多处避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之讳。书中出现永徽年号为唐高宗年号。书中出现的人物如席辩刺史,黄花公若干则均为唐代高祖与太宗时期官员。“鹿鸣山续古序”为唐代医家所写,序中“二铢四絫”的计量单位行于唐高祖开元通宝钱发行之后至高宗乾封泉宝发行之前。考书中的词汇,晋代的词语多改成唐代通行用语。唐代进行过多次图书搜集工作,并有数次大规模整理四部图书及医书的记录。高宗时曾命苏敬等二十四人修订《本草》,武则天时曾派御医张文仲等人参与整理过医书,并命令麟台监王方庆监其修撰。张文仲撰《随身备急方》三卷,王方庆撰《岭南备急方》,这与葛洪的《肘后救卒方》与陶弘景的《肘后百一方》内容的增订,有密切关系。第四个阶段是“附广定型期”,杨用道附广《肘后方》为八卷形制。金代皇统4年,汴京国子监博士杨用道利用国子监的便利条件,博览精品,校书读书,找到辽乾统年间所刊《肘后方》善本。在此基础上,摘录唐慎微《证类本草》之方,以附方形式附于相关各篇之后,辑为《附广肘后备急方》八卷,遂成今制。杨用道是继陶弘景《补阙肘后百一方》之后整理刊行《肘后方》的功臣。从某种意义上看,正因为有了杨氏的《附广肘后备急方》,才使《肘后方》的传承不致中绝。论文详尽考察杨氏里籍、生平、仕途,进而理出《肘后备急方》在宋金时期的流传脉络。考杨用道为山东长山县人(邹平县长山镇)。生于1118年左右,卒于金泰和(1205年)以后,年龄约90岁。杨用道于天会11年中进士,先后担任四个官职:天眷3年任阳谷县知县,皇统4年前后任国子监博士,大定10年前后任宁海刺史,大定中(1175-1178年)仕至中奉大夫。2.重新梳理《肘后方》版本流传状况按照《肘后救卒方》、《肘后百一方》、《附广肘后方》三大版本系统,重新梳理《肘后方》版本流传状况。《肘后救卒方》一书先后出现过三卷本、四卷本和六卷本等不同卷次。三卷本即葛洪自序所说卷数,多种文献可以证明此说。四卷本的载于《晋书》本传及《旧唐书·经籍志》中,南北朝至隋代当有四卷本传世。六卷本出现在陶弘景补阙《肘后方》之后,新旧《唐书》、《通志》等书中将陶弘景的补阙本与葛洪的《肘后救卒方》并记为六卷本,可见此两书在唐宋之际并行于世。《肘后救卒方》今不存,但考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所引《肘后》底本当为葛洪《肘后救卒方》。《外台秘要》引用《肘后方》之文甚多,其中当包括葛洪之《肘后救卒方》《肘后百一方》的版本流传较为复杂。从卷数上看,有三卷本、六卷本、九卷本、十六卷本的不同记载。其三卷本即陶弘景自序中所称“三卷”;六卷本、九卷本,有可能是经唐人增订之后内容增加,故抄为六卷或九卷本,各种史志目录均有记载。十六卷本的提法仅见于《外台秘要》。从年代上看,《肘后百一方》唐初传本基本保持了陶弘景三卷本的初貌。《外台秘要》引用《肘后方》,既有葛洪方,又有陶弘景补阙方,还包括经唐人整理的版本。唐中后期方书中其内容具有明显增订特点,当为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所增补之本。宋代大型方书,基本将《肘后方》全部引用,仅出于编书体例及避讳的需要,在文字上略作改动,未作大的改动。《证类本草》所引陶隐居《百一方》、葛稚川《百一方》均指陶弘景补阙本。而泛称《肘后方》者,多为唐人增补本。日本《医心方》所引《葛氏方》版本时代要早于今本《肘后方》,而且文中亦出现了姚大夫方,可见《医心方》所引《葛氏方》底本亦为唐人增补本。高丽“新雕”本有七十三板,所用底本为嘉佑以前之本。辽乾统本为杨用道附广时所用底本,当以宋本为依据。《附广肘后方》版本流传情况亦复杂。杨用道所刊八卷本在流传过程中亦有缺失。段成已序本以杨本为底本。“段成已”非“段成式”。段氏卒于1279年,故段氏序言当成于前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非1336年。段成已序本底本为河南北道按察使乌侯得自于平乡郭氏,郭氏之岳父得自于金朝汴都宫廷。此书当为金代宫廷藏本,即杨用道所刊本。段序本基础上衍生出明正统《道藏》本。陈继儒误认为洪武间赵原阳将《肘后方》收入《道藏》,并增加赵原阳《外科方》内容。实际正统《道藏》刊刻年代并非洪武年间,而是英宗正统九年至十年(1444)。此时赵原阳已经辞世20多年。明清目录书中所载《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八卷及《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所载目前在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各地图书馆所藏版本达20多种,均以《道藏》本为祖本。在明《道藏》本基础上刊刻的还有明嘉靖中襄阳知府吕颙本、明万历2年李拭本(即岳州知府刘自化奉李栻之命校勘本)。吕颙,多种书籍误称“吕容”,或“李容”。《四库全书》本底本为吕颙本。李栻本由于刘自化校勘后错误较少,故据此本重校翻刻者数量最多。李栻本基础上衍生出明万历3年陈霁岩本及清光绪乙酉湖州王文光斋本。王文光斋本即吴念椿本,施继常本,吴兴本。陈霁岩本衍生出明末清初胡孟晋本及六醴斋医书本。日本刊本有延享三年刊本及宝历七年重订本。宝历七年重订本即以胡孟晋本为依据重修。近代以《道藏》本为底本加以影印的有上海涵芬楼本。涵芬楼本基础上又产生出台湾中华道教会重印本、台湾新文丰出版社重印本、台湾艺文印书馆重印本、日本中文出版社重印精装本、北京文物出版社与上海书店及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重印本。华夏出版社出版张继禹主编的《中华道藏》,为《正统道藏》之标点本。2010年,出版《中华道藏》线装版。《道藏》本的另一分支是《道藏辑要》本系统。包括康熙彭定求《道藏辑要》本、嘉庆蒋元庭增补本、清光绪32年成都二仙庵《重刊道藏辑要》本、巴蜀书社重印二仙庵本(名为《道藏辑要》)、商务印书馆辑《道藏举要》本。现代刊本主要有1955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底本为上海涵芬楼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底本为李栻本。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重印商务本。1983年安徽科技出版社铅印本《补辑肘后方》,参照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本。3结论《肘后方》从成书到定型,经历了葛洪编撰、陶弘景补阙、唐人增补、杨用道附广四个阶段。其中每人所作的贡献前人基本未研究,而唐人增补的工作鲜为人知,杨用道的籍贯及生平亦罕有论及。本文均对上述问题进行考证,填补研究空白。《肘后方》版本按照年代分大略有唐本、金元本、明本。今本多以明本系统翻刻或补辑。以往对其具体的流传状况研究中多有疏漏及不确之处。今按照《肘后救卒方》、《肘后百一方》、《附广肘后方》三大版本系统,重新详细梳理其流传过程。基于本文的研究,《肘后方》的辑复校勘工作,今后仍大有可为之处。

武锋[7](2007)在《葛洪《抱朴子外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抱朴子外篇》是葛洪思想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此次着述的完成为更好地了解葛洪以及两晋时期的思想状况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作为其时南中国区域非常突出的一部子书,这一着作也为研究江南学术风尚保存了珍贵的资料。全文共分五章,依次对葛洪家世、《抱朴子外篇》的文本、《抱朴子外篇》的思想以及其与时代思潮的关系进行了某些探讨,试图对葛洪其人其书所蕴含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地梳理。第一章主要探讨了葛洪的家世。葛洪虽自述为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但其先祖却在西汉末季、东汉初叶由北方迁入。本文经过考证认为,葛洪其先为梁国宁陵(今河南商丘宁陵一带)人,后因反对王莽统治被迫移居琅邪(今山东诸城东南)。其后,葛氏一支离开政治中心南迁句容,由一武力强宗逐步向文化世族过渡。在前贤时哲研究的基础上,本章对葛洪的家族世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清理,明晰了葛洪自十世先祖以来的世系情况。对争论较大的葛洪卒年问题,本章经过对文献的重新分析,认定葛洪享年八十一岁。通过对葛洪家学、师承、交游等的分析,本章明晰了葛洪生平、时代与其思想的关系。第二章主要探讨了《抱朴子外篇》的文本情况。葛洪撰着《抱朴子外篇》主要源于成一家之言、表达现实关怀、驰骋辞章三方面的考虑,而《抱朴子外篇》的着述前后经过了酝酿、草稿、定稿、订补、修订诸阶段,主体部分的写作绵延近十五、六年,是葛洪倾尽心力之作,是其思想成熟的集中体现。《抱朴子外篇》着成之后在当时即引起较大反响。但是,现存《抱朴子外篇》的文本缺佚情况是大量存在的,这从历代史志对《抱朴子外篇》的着录情况可以考见,也能从唐、宋类书征引《抱朴子外篇》文字不见于今本者得知,其佚亡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梁、隋之际与唐、宋之间,战火频仍或许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现今可知最早的《抱朴子外篇》版本是明本,其与原始形态已有较大差异。根据葛洪的自述和历代史志以及目录书的记载,六朝本《抱朴子外篇》当有手写本五十卷。宋本《抱朴子外篇》出现十卷本、二十卷本、三十卷本、五十卷本等多种版本,主要以刻本的形式流传。明本《抱朴子外篇》以四卷本与五十卷本为多。而清本《抱朴子外篇》也主要以四卷本与五十卷本的形式流传,其版本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颇为可观的。特别是清代学人对《抱朴子外篇》的校勘成就突出,为后来学者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章还探讨了《抱朴子外篇》在当时以及其后所产生的影响,从中可以略窥其价值之一斑。第三章探讨了《抱朴子外篇》的政治和社会思想。葛洪的政治思想有很强的法家意味。葛洪强调严格的君臣之分以及君臣关系,认为两者各负其责、不可逾越,如此方能有效地维护政治秩序。他对废立君主的行为抨击有力,并不惜借批评伊尹、周公、霍光等圣贤名臣来强化这一批评。显然,葛洪如此看重君臣关系的措置有其现实背景的刺激,是与魏晋之际篡弑严重的社会历史实际相联系的。同样,葛洪也异常看重刑法的作用,强调严刑重法,认为刑法从积极作用上可以惩奸除恶,从消极作用上可以预防犯罪的发生,他也指出了人君赏罚不当的恶果,强调了执法者的素质。葛洪在选举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他指出,汉晋之际选举弊端丛生,主要表现在名实不符、徇私舞弊、大族垄断三个方面,为了矫正这一不良状况,葛洪建议应该扩大察举策试的广度、加大惩治选举不法行为的力度、注重基层吏治建设与人才选拔来改善选举的弄虚作假情形。葛洪对选举的设想颇与以后的科举制度相契合。在仁明思想上葛洪主张明先仁后、舍仁用明,这种思想与儒家大异其趣,实受魏晋之际才性论以及社会现实的影响甚深,也是魏晋之际知识发展水平的一种体现。《抱朴子外篇》的社会思想均是针对魏晋之际的社会、风教、礼俗有感而发,对其时的社会状况多有批评,并多愤激之辞。葛洪批评了放达之风、婚丧无礼、酗酒无度等等诸种恣意妄为、不遵礼法的行为,认为这些行为败坏了社会风气,消弱了政治统治力,十分有害而危险。通过这些批评,葛洪希望社会能够做到遵礼守法、节制私情、稳定有序。通过葛洪的论述,我们也能了解魏晋之际个人与社会、礼法与情感、名教与自然等冲撞与协调的历史面貌。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抱朴子外篇》的士人精神、学术思想以及历史人物评价问题。葛洪的人生观表现出很大的内倾趋势,即对外物的追求欲望极少,甚至不屑一顾,而对内心的自我调试、自我满足非常在意,有一种高扬精神的气度。重内轻外、抱朴自守是其表现。这种思想倾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轻物重生,非常看重个体生命的如何安顿,不为外物的掠取而损害生命。葛洪强调士人气节对于士人人格的重要作用,那就是不能屈服权力与富贵,而要以学识与道德为修养、为富贵,从而力图超越传统的富贵观点,重塑士人人格。葛洪议政救世、不计成败的政治态度,也为士人的批判性人格与独立性人格树立了榜样。葛洪的学术思想主要包括历史观、文章观、礼制观等。葛洪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同时认为当代历史并不比古代历史差。葛洪的礼制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他指出礼制在社会政治中的重要作用,阐明礼制之必要及不可缺乏;另外一方面,他又指出对待礼制不能采取信守不变的方针,主张礼制应该切于实用,所以提倡删礼省烦,删减礼制中繁冗浮杂之处,并分门别类排列以便于指导现实。葛洪提出前者是为了反对两晋之际不遵礼法、群趋放诞的社会风气;提出后者主要是反对礼学家的繁琐之弊,使礼制切实可行。葛洪的文章观主张文行并重、尊崇子书、注重实用、今不弱古。葛洪在历史人物评价上,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眼光,他视伊、周为乱臣贼子,视吕尚为无仁屠夫,葛洪之所以如此评论,前者是为了维护君臣关系,后者是为了替隐士辩护。因此不难看出,葛洪的历史人物评价往往是为了以古刺今,有其现实的考虑在内。第五章主要探讨了《抱朴子外篇》与《抱朴子内篇》的关系。葛洪着《抱朴子》内、外篇,两书基本完成于东晋初年,时当葛洪三十五、六岁左右,代表了葛洪成熟的思想。葛洪同时着有《抱朴子》内、外篇,这绝不是简单的篇目划分,也并非是思想的断裂,而实是葛洪思想一致的贯穿。葛洪在道本儒末的思想基础上,打通儒、道、墨、法诸家,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创立了自身的思想体系。葛洪是通过处理儒家与道家、治身与治国、出世与入世的关系上具体地表现了其以《内》统《外》的思想。所以,《抱朴子》一书分内、外篇,以《内》统《外》、两者贯通,是葛洪思想浑然一体的表现,这一思想样态的出现与魏晋之际的时代思潮以及葛洪道教理论学者的身份息息相关。只有视《抱朴子》内、外篇为一整体,才能更全面、更具体、更准确地理解葛洪的思想,也才能更好地把握葛洪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孔令宏[8](2004)在《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宁波召开》文中指出

路远[9](2003)在《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宁海举行》文中研究说明 在宁波历史上,一批外来人才为浙东历史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祖籍江苏丹阳、在宁海白溪-带修道10年的晋代道学思想家、中国科技史上着名的道教科学家葛洪(283-363年,字稚川,号抱朴子)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浙东的天台及四明山脉和广东罗浮山是其主要活动地区。宁波是葛洪裔孙的主要定居地,其后裔在全市有近4万人,仅宁海就有2万多人,天河景区内有多处葛洪隐居、炼丹的遗址。为了纪念与研究这位被列为“中国历史上100个最有影响的人之一”的名人,由浙大人文学院主办,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宁波市社科院等协办,天河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承办的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究会于2003年11月8日至10日在宁海举行。

葛其荣,王重光[10](2003)在《葛洪其人与葛洪文化》文中指出 金秋时节,来自海内外的150多位专家学者云集宁波,对一位1600余年前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科学家葛洪及其与中国文化这一综合性学术课题,展开研讨活动。缘起葛洪(约281-341),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晋书》有传。1999年版《辞海》称其"把道家术语附会到金丹、神仙的教理,使道教思想系统化、理论化、并和儒家的名教纲常思想相结合。以神仙养生为内,以儒术应世为外。主张立言必须有助于教化。不满道家的‘无为而治’,提出‘身在山林而心存巍阙’。他对化学、医学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记载了当时流行的炼丹方法,保存了中

二、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宁海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宁海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葛洪生卒寿年及其晚年隐居、逝世地的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葛洪生卒寿年探讨
2 葛洪最后的隐居及逝世地探讨

(2)葛洪《抱朴子》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范围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综述
第一章 葛洪及《抱朴子》其书
    第一节 葛洪其人
        一 葛洪的生活背景
        二 生平、师承与交游
        三 个人着作
    第二节 《抱朴子》的思想内容
        一 《抱朴子》的创作动机
        二 《内篇》与《外篇》的关系
        三 《抱朴子》的道教思想
        四 《抱朴子》的政治与社会思想
        五 《抱朴子》的个人修养思想
        六 《抱朴子》的文论
第二章 东晋南北朝时期《抱朴子》接受的道教化倾向
    第一节 东晋南北朝《抱朴子》接受概述
    第二节 范晔等以史家视野对《抱朴子》的接受
        一 袁宏、何法盛、马枢对葛洪生平的追述
        二 裴松之对《抱朴子》的评述
        三 范晔《后汉书》对《抱朴子》的吸收
    第三节 寇谦之、陆修静对《抱朴子》思想的借鉴
        一 寇谦之对《抱朴子》清理道教思想的接受
        二 陆修静对《抱朴子》援儒入道思想的借鉴
    第四节 陶弘景对《抱朴子内篇》的汲取与改造
        一 与葛洪的思想渊源
        二 对葛洪《抱朴子》金丹思想及整肃道教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第五节 佛教信仰者对《抱朴子》的诘难与继承
        一 刘勰、甄鸾、道安对《抱朴子内篇》的诘难
        二 刘勰、萧绎、颜之推对《抱朴子》的继承与辨析
第三章 隋唐时期《抱朴子》接受的兴盛
    第一节 隋唐时期《抱朴子》接受概述
    第二节 隋唐类书对《抱朴子》的辑录
        一 隋唐四大类书对《抱朴子》的辑录
        二 隋唐四大类书辑录《抱朴子》的特点
    第三节 唐代史家对《抱朴子》的引述与评析
        一 唐代史家对《抱朴子》的广泛引述
        二 《晋书·葛洪传》对《抱朴子》内外篇的融合与去取
        三 刘知几《史通》对《抱朴子》的评析
    第四节 魏徵、马总对《抱朴子》的节录
        一 魏徵《群书治要》对《抱朴子外篇》的选择性接受
        二 马总《意林》对《抱朴子》均衡有序的接受
    第五节 隋唐时期《抱朴子内篇》金丹思想的接受
        一 隋唐道教对《内篇》金丹思想的发展与批判
        二 隋唐儒家、佛教对《内篇》金丹思想的批判
        三 隋唐文学作品对《内篇》金丹思想的普遍认可
第四章 宋元时期《抱朴子》接受的沉寂
    第一节 宋元时期《抱朴子》接受概述
    第二节 宋代类书对《抱朴子》的辑录与化用
        一 五部类书对《抱朴子》的不均衡接受
        二 五部类书所反映的宋代《抱朴子》接受概貌
        三 五部类书对《抱朴子》接受的促进
    第三节 《太上感应篇》对《抱朴子内篇》的承袭与转化
        一 《太上感应篇》对《抱朴子内篇》的承袭与转化
        二 对《抱朴子内篇》转化接受产生的原因
        三 对《抱朴子内篇》转化接受产生的效果
    第四节 荣六郎家刻本《抱朴子内篇》
        一 荣六郎家刻本《抱朴子内篇》的版本源流
        二 荣六郎家刻本《抱朴子内篇》的价值
    第五节 宋元时期《抱朴子内篇》金丹思想的接受
        一 宋元道教对《内篇》金丹思想的继承与背离
        二 来自儒生的批判
        三 宋元画作、诗文对《内篇》金丹思想的忽视
结语
附录一 葛洪形象接受述略
附录二 《抱朴子》版本调查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3)五斗米道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五斗米道的形成研究
    1. 五斗米道的发祥地研究
    2. 五斗米道思想源于西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信仰的研究
    3. 五斗米道思想源于东方研究
二、五斗米道的创立者研究———张陵、张修、张鲁
    1. 张陵研究
    2. 张修研究
    3. 张鲁研究
三、五斗米道的制度与教义研究
    1.《老子想尔注》研究
    2. 五斗米道戒律制度研究
    3. 五斗米道教义研究
四、五斗米道的区域研究
    1. 陕西地区
    2. 江浙地区
    3. 四川地区
    4. 其他地区
五、五斗米道中后期领袖研究
    1. 葛洪研究
        (1)综合研究
        (2)生平事迹
        (3)着作着述
        (4)思想研究
        神仙
        医学养生
        文学
        美学
    2. 寇谦之研究
    3. 陆修静研究
    4. 孙恩卢循研究
六、五斗米道与历史名人研究
    1. 五斗米道与曹操研究
    2. 五斗米道与陶渊明研究
    3. 五斗米道与王羲之研究
七、五斗米道考古研究
八、五斗米道历史发展研究
九、关于五斗米道研究现状的思考

(4)《抱朴子外篇》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背景研究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政治背景:世袭、世族与大一统政权的离析
        二、思想背景:刑名学与玄学
        三、宗教背景:分化合流,清整道教
    第二节 葛洪的家世、师承与交游
        一、葛洪的家世出身与其思想立场
        二、葛洪的师承与儒道兼修的学派特征
        三、葛洪的交际与《抱朴子外篇》成书的关系
第二章 内、外篇之别与葛洪的儒、道观
    第一节 名教即是自然——内、外篇划分的解读
    第二节 《抱朴子外篇》的思想倾向与葛洪的儒、道观
        一、《抱朴子外篇》思想归属的三种观点
        二、同途殊归:魏晋儒道之别与《抱朴子外篇》的思想归属
第三章 “外以治国”思想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明君:《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的核心
        一、君主存在的合理性:天命、争竞与自然
        二、理想的君主:明君
    第二节 审举:葛洪的人才思想
        一、望形难以得神:反对轻易品鉴人物
        二、考察与策试:从察举到科举的潜变
        三、人才使用问题
    第三节 《抱朴子外篇》的刑法思想
        一、刑法的重要性
        二、刑法的使用
        三、《抱朴子外篇》尚刑原因分析
第四章 葛洪的圣人观与尚明思想
    第一节: 葛洪的圣人观与理想人格
        一、葛洪的圣人观:人事之极号
        二、理想人格:内以修身,外以治国
    第二节 葛洪的尚明思想
        一、葛洪尚明的主观意图
        二、葛洪尚明思想提出的客观条件
第五章 《抱朴子外篇》的隐逸思想
    第一节 隐逸溯源
    第二节 《抱朴子外篇》隐逸思想的独特性
        一、怀冰先生:隐者与神仙的融合
        二、逸民:吊诡的王臣
        三、隐显任时:隐逸与时的关系
第六章 社会批判思想
    一、批判放达之风
    二、批判交游之风
    三、批判酗酒之风
第七章 博学、重文与贵今思想
    第一节 博学思想
        一、汉末博学风气
        二、葛洪的家学渊源
    第二节 德粗文精:《抱朴子外篇》的重文思想
        一、太上立德与死而不朽
        二、文德皆本与德粗文精
        三、葛洪重文思想的理论前提与主观动机
    第三节 贵今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附录一: 葛洪生平大事年表
    附录二: 《抱朴子外篇》的版本源流

(5)钧沉索隐 寻道问乐——武汉音乐学院道教音乐研究的历史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道教音乐的研究历程
    (一) 零星搜集与整理 (20世纪50年代)
    (二) 初步调查与研究 (20世纪60年代)
    (三) 全面收录与研究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
    (四) 重点研究与回顾 (本世纪以来)
二、道教音乐的研究成果
    (一) 道教音乐专集
    (二) 道教音乐论文
    (三) 道教乐舞创作
    (四) 道教音像制品
    (五) 道教音乐展演
    (六) 道乐人才培养
    (七) 道乐学术交流
三、道教音乐的研究特色
    (一) 以武当山道乐研究为中心
        1、武当山道乐普查搜集起步较早。
        2、武当山道乐原始资料保存完好。
        3、武当山道乐学术研究成果丰硕。
    (二) 以特定道乐研究为重点
    (三) 以道乐研究项目为载体
四、道教音乐的研究影响
    (一) 从学术活动的时间看
    (二) 从学术活动的影响看
    (三) 从学术活动的成果看

(6)《肘后方》版本定型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肘后方》文献概述
    1 《肘后方》简介
    2 《肘后方》的医学成就
        2.1 救急措施,简单易行
        2.2 救治手法,丰富多样
        2.3 单方用药,简便廉验
        2.4 症状鉴别,明确客观
        2.5 选穴取穴,但言分寸
        2.6 流行记录,多开先河
    3 《肘后方》的研究概况
        3.1 临床研究
        3.2 作者研究
        3.3 版本研究
        3.4 辑复研究
        3.5 其他角度研究
    4 小结
第二部分 《肘后方》版本定型化研究
    1 《肘后方》祖本——葛洪与《肘后救卒方》的成书
        1.1 葛洪生平研究
        1.1.1 生平简介
        1.1.2 家学渊源
        1.1.3 师承渊源
        1.1.4 丹道渊源
        1.2 《肘后救卒方》成书研究
        1.2.1 成书背景考察
        1.2.2 成书时代考察
        1.2.2.1 创作于第一次隐居罗浮山之后
        1.2.2.2 成书于《抱朴子》内外篇之前
        1.3 《肘后救卒方》的特点
        1.3.1 众急之病,无不毕备
        1.3.2 种类殊分,缓急易简
        1.3.3 篱陌之间,顾眄皆药
        1.3.4 单行径易,约而易验
        1.3.5 灸言分寸,不名孔穴
        1.3.6 采用近方,无古之目
        1.4 《肘后救卒方》的来源
        1.4.1 传承历代医家方剂
        1.4.2 记物廉效佳之灸法
        1.4.3 观察民间土俗疗法
        1.4.4 记载道家丹药禁祝
        1.5 小结
    2 《肘后方》补阙本——陶弘景与《肘后百一方》的成书
        2.1 陶弘景生平研究
        2.1.1 生平简介
        2.1.2 道学渊源
        2.1.3 家学渊源
        2.2 《肘后百一方》成书之研究
        2.2.1 《肘后百一方》解题
        2.2.1.1 篇幅为百一首
        2.2.1.2 应璩作百一诗
        2.2.1.3 佛经有百一病
        2.2.2 《肘后百一方》成书背景
        2.2.2.1 社会需求——方术之书,辅身济物
        2.2.2.2 学科需求——尚有阙漏,未尽其善
        2.2.2.3 个人需求——着书立说,流芳百世
        2.2.3 《肘后百一方》成书时代
        2.2.3.1 永元二年(公元500年)完稿
        2.2.3.2 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后增补
        2.3 《肘后百一方》内容与特点
        2.3.1 合并——八六殊题,合为七九
        2.3.1.1 四蛇两犬,不假殊题——六首合为三首,减少三首
        2.3.1.2 喉舌之间,亦非异处——两首合为一首,减少一首
        2.3.1.3 入冢御气,不足专名——分别并入他首,减少两首
        2.3.1.4 杂治一条,强致殊分——分别并入他首,减少一首
        2.3.2 增加——增构成篇,一百一首
        2.3.2.1 补充材料,完善一篇
        2.3.2.2 扩充文字,单独成篇
        2.3.2.3 补葛所遗,重新撰文
        2.3.3 编次——题名不符,改其铨次
        2.3.3.1 将复劳放在伤寒后
        2.3.3.2 将霍乱放在耳目前
        2.3.3.3 将阴易摘出杂治中
        2.3.4 题要——名医垂记,各题秘要
        2.3.4.1 或名医垂记
        2.3.4.2 或累世传良
        2.3.4.3 或博闻有验
        2.3.4.4 或自用得力
        2.3.5 定法——药有旧法,通立定格
        2.3.5.1 服药时间
        2.3.5.2 服药次数
        2.3.5.3 服药方法
        2.3.5.4 方剂用量
        2.3.5.5 书写用字
        2.3.5.6 称量标准
        2.3.5.7 药物炮制
        2.3.6 分类——病虽千种,分为三类
        2.4 小结
    3 《肘后方》增订本——唐人对《肘后百一方》的增订
        3.1 增订证据
        3.1.1 从避讳考察唐人增订过《肘后方》
        3.1.1.1 陶弘景序言与第三十五篇避唐太宗"民"讳
        3.1.1.2 前三篇标题与内容均避唐高宗"治"讳
        3.1.2 从年号考察唐人增订过《肘后方》
        3.1.3 从人物考察唐人增订过《肘后方》
        3.1.3.1 席辩刺史为唐代官员
        3.1.3.2 黄花公若干则为唐代官员
        3.1.4 从序言考察唐人增订过《肘后方》
        3.1.4.1 北宋曾引用此篇序言
        3.1.4.2 序中的"二铢四絫"行于唐代
        3.1.4.3 鹿鸣山地点考察
        3.1.5 从词汇考察唐人增订过《肘后方》
        3.2 增订背景
        3.2.1 藏书机构完备
        3.2.1.1 秘书省
        3.2.1.2 弘文馆
        3.2.2 藏书内容丰富
        3.2.3 整理四部群书
        3.3 增订作者——文仲诸医
        3.4 增订内容与方式
        3.4.1 增鹿鸣山序
        3.4.2 添唐代验方
        3.4.3 古语改通语
        3.4.4 区分葛陶方
        3.4.5 校书列异同
        3.5 小结
    4 《肘后方》定型本——杨用道与《附广肘后方》的成书
        4.1 杨用道生平研究
        4.1.1 研究意义
        4.1.2 杨用道籍贯考
        4.1.2.1 杨用道为山东长山县人
        4.1.2.2 长山隐相儒,遵训苦读书
        4.1.2.3 小结
        4.1.3 杨用道官职考
        4.1.3.1 进士及第——天会十一年(1133)左右
        4.1.3.2 阳谷知县——天眷三年(1140)左右
        4.1.3.3 国子博士——皇统四年(1144)左右
        4.1.3.4 知宁海军——1170年左右
        4.1.3.5 中奉大夫——大定1175-1178年左右
        4.1.4 杨用道生卒年考
        4.1.4.1 杨用道的生年
        4.1.4.2 杨用道的卒年
        4.2 《附广肘后方》成书研究
        4.2.1 成书背景——皇统有新政
        4.2.2 附广目的——及仁于民
        4.3 《附广肘后备急方》增修的内容及特点
        4.3.1 行省秘府,精选底本
        4.3.2 独取证类,附广肘后
        4.3.3 分以类例,设立附方
        4.3.4 通篇阅读,逐条对比
        4.3.5 别引资料,谨慎按语
        4.3.6 下监雠次,为序刊行
        4.4 小结
第三部分《肘后方》版本定型化研究结论
第四部分 《肘后方》版本研究
    1 《肘后救卒方》版本
        1.1 三卷本
        1.2 四卷本
        1.3 六卷本
        1.4 唐《千金方》摘引《肘后救卒方》
        1.5 小结
    2 《肘后百一方》版本
        2.1 按卷次分:三卷本、六卷本、九卷本、十六卷本
        2.1.1 三卷本
        2.1.2 六卷本
        2.1.3 九卷本
        2.1.4 十六卷本
        2.1.5 小结
        2.2 按时代分:唐本、宋本、高丽本、辽本
        2.2.1 唐《外台秘要》摘引《肘后方》
        2.2.1.1 《外台秘要》所引之内容
        2.2.1.2 《外台秘要》本所引之卷次
        2.2.2 宋《证类本草》摘引《肘后方》
        2.2.3 日本《医心方》(公元984年北宋太平兴国七年)摘引《肘后方》
        2.2.4 高丽刊本(1059年)
        2.2.5 辽乾统本
        2.2.5.1 刊刻时间
        2.2.5.2 刊刻内容
        2.2.5.3 卷次
        2.2.6 小结
        2.3 结论
    3 《附广肘后备急方》版本
        3.1 各种书目当中记载的版本情况
        3.1.1 明清书目记载的版本概况
        3.1.2 《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记载的版本概况
        3.1.3 台湾地区所藏的书目概况
        3.2 按时代考察各种版本情况
        3.2.1 金代杨用道附广本——底本为辽乾统刊本
        3.2.1.1 版本来源
        3.2.1.2 版本概况
        3.2.2 元代段成己序本——底本为杨用道附广本
        3.2.2.1 段成己其人——段成己非段成式
        3.2.2.2 段序本刊刻时间——1276年,非1336年
        3.2.2.3 段序本来源——杨用道附广本
        3.2.3 明正统10年《道藏》本——非洪武间刊本,底本为元段成已序本
        3.2.3.1 《道藏》刊刻源流
        3.2.3.2 明正统《道藏》刊刻时间为正统10年,而非洪武年间
        3.2.3.3 赵原阳非赵南阳,且赵原阳并未参与《道藏》刊刻
        3.2.3.4 明正统《道藏》版本概况
        3.2.3.5 《道藏》本《肘后方》概况
        3.2.4 明嘉靖30年吕颙本——底本为明正统《道藏》本
        3.2.4.1 吕颙本概况
        3.2.4.2 吕颙简介
        3.2.4.3 吕颙本藏书印章考
        3.2.5 明万历2年李栻本——即刘自化本(底本为《道藏》本)
        3.2.5.1 李栻简介
        3.2.5.2 李栻任职及校书编书时间考
        3.2.5.3 李栻及其下属校书刊书情况
        3.2.5.4 钟崇文任职时间考
        3.2.5.5 刘自化任职时间考
        3.2.5.6 温纯任职时间考
        3.2.5.7 结论——李栻本即刘自化本
        3.2.5.8 现存李栻本概况
        3.2.6 明万历3年陈霁岩刊本——底本为李栻本
        3.2.7 明末清初胡孟晋本——底本为陈霁岩本
        3.2.8 清代《道藏辑要》等版本——祖本为明正统《道藏》本
        3.2.9 六醴斋医书本——底本为明万历三年陈霁岩本
        3.2.9.1 清乾隆五十九年修敬堂刊六醴斋医书本
        3.2.9.2 修敬堂刊六醴斋医书本
        3.2.9.3 清光绪17年辛卯(1891)广州藏修堂刻本
        3.2.9.4 清光绪17年辛卯(1891)广州儒雅堂刻本
        3.2.9.5 民国十四年(1925)孟夏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
        3.2.10 清道光戊申(1848)瓶花书屋丛书本——底本为六醴斋医书本
        3.2.11 清光绪乙酉(1885)湖州王文光斋刻本(吴念椿施继常本)——底本为万历李栻本
        3.2.12 民国二年(1913)成都昌福公司铅印本——底本为王文光斋本
        3.2.13 《四库全书》本(1741年)——底本为明嘉靖吕颙本
        3.2.14 日本刊本
        3.2.14.1 延享三年(1746)刊本——底本为日本刊本
        3.2.14.2 宝历七年(1757)浪华称觥堂刊本——底本为胡孟晋本
        3.2.14.3 宝历七年(1757)重订摄阳书林刊本
        3.2.15 现代刊本
        3.3 小结
    4 《肘后方》流传路线(图)
第五部分 《肘后方》版本研究结论
第六部分 论文总结论
第七部分 创新性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葛洪《抱朴子外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旨趣
    二、相关学术史述评
    三、研究的目的、范围、方法
第一章 葛洪家世及其生平研究
    第一节 葛洪先世祖籍考实
    第二节 葛洪家世探讨
    第三节 葛洪生卒年考辨
    第四节 葛洪生平与思想关系述略
第二章 《抱朴子外篇》文本研究
    第一节 《抱朴子外篇》着述动机及其经过
    第二节 《抱朴子外篇》佚亡情况考辨
    第三节 《抱朴子外篇》从古本到今本的变化
    第四节 《抱朴子外篇》在当时及其以后的影响
    第五节 清代学人论《抱朴子》
第三章 《抱朴子外篇》思想研究(上)
    第一节 《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研究
    第二节 《抱朴子外篇》社会思想研究
第四章 《抱朴子外篇》思想研究(下)
    第一节 《抱朴子外篇》士人精神研究
    第二节 《抱朴子外篇》学术思想研究
    第三节 《抱朴子外篇》历史人物评价研究
第五章 《抱朴子外篇》与《抱朴子内篇》关系研究
    第一节 围绕《抱朴子》内、外篇关系的诸种争论
    第二节 以《内》统《外》
    第三节 《内》、《外》关系与时代思潮
结语
附录: 《葛洪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四、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宁海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葛洪生卒寿年及其晚年隐居、逝世地的再探讨[J]. 梅全喜,戴卫波. 亚太传统医药, 2018(01)
  • [2]葛洪《抱朴子》接受研究[D]. 袁朗.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3)
  • [3]五斗米道研究综述[J]. 陈辉.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 [4]《抱朴子外篇》思想研究[D]. 吴祥军. 南京大学, 2014(05)
  • [5]钧沉索隐 寻道问乐——武汉音乐学院道教音乐研究的历史回顾[J]. 胡军.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3(04)
  • [6]《肘后方》版本定型化研究[D]. 肖红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2)
  • [7]葛洪《抱朴子外篇》研究[D]. 武锋.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1)
  • [8]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宁波召开[J]. 孔令宏. 中国哲学史, 2004(01)
  • [9]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宁海举行[J]. 路远.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04)
  • [10]葛洪其人与葛洪文化[J]. 葛其荣,王重光. 宁波通讯, 2003(12)

标签:;  ;  ;  ;  ;  

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宁海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