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正确处理论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的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其中也关涉到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全面认识和处理好这些关系。对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关系

邓小平同志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67 页)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这样两个主体内容。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和把握精神文明建设内部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这两方面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一方面,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决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由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并强烈作用于社会经济制度,它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另一方面,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既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反过来又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它着重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

思想道德建设,重点是加强理想和信念教育,主要任务是解决精神支柱问题,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它在整个精神文明建设和培育“四有”新人的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决定性意义。鲁迅先生说:“唯有民魂是很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会有真正的进步”。列宁也说过:“只有那些已深入文化,深入日常生活和成为习惯的东西,才能算作已达到的成就。 ”(《列宁选集》新版第四卷第285页)这透彻地说明了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但是,思想道德建设也不能替代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而且有赖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离开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精神文明是不完善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受制于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主要不是人力和资源的竞争,而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竞争。同时,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对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人们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有助于正确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对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有很大益处,并能陶冶人们的性情。列宁曾说过,在一个文盲的国度里,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他还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列宁选集》第四卷第348页)。毛泽东同志也曾说,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这两句经典论断,都强调了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有着显著的因果关系,两者都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四有”新人为根本目标,两者之间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不可离却。在整个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在精神文明建设内部,也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思想道德建设,一手抓科学文化建设。

二、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适应时代特点和要求,卓有成效地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目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着眼于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特点。

正确处理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应当注意把握两个方面。其一,要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意义,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充满活力的经济运行体制,它不仅对物质文明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会大大解放生产力,彻底改变中国的经济面貌,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而且会解放人的思想,有利于激励人们树立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进取意识、平等意识、公正意识,民主法制观念和开拓创新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中国人民必将创造出高于现代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改革开放以来,有些人往往把我国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归咎于市场经济。有一种“滑坡论”,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冲击精神文明建设,造成精神文明建设的滑坡;有一种“爬坡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抓精神文明建设象负重爬坡一样艰难;还有一种“代价论”,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以牺牲精神文明建设为代价,这些观点从总体上看,是不正确的,或者至少带有很大的片面性,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而抹杀市场经济的积极意义。其二,在看到市场经济积极意义的同时,又要注意到它的消极面和局限性。应当说,市场经济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又不是无限的,万能的。由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前所未有的,又处在起步和探索的阶段,所以市场经济对两个文明的推动作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身和外在的多方面限制。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又要有效地克服市场经济的局限性,既要转变对市场经济的误解,不能把当前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一切问题都归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又要清醒地看到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缺陷和消极方面,要取其利,避其害,实现市场经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既要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推动和促进作用,又要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够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起服务和保障作用。

三、干部与群众的关系

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基本关系之一,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领导和群众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直接取决于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取决于领导干部是否以身作则,模范带头。战国时期思想家管仲说过:“凡国之举事,主体在民,主导在官”,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是这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正确处理领导和群众的关系,应当注意把握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精神文明建设是群众的事业,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一根本任务决定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全民参与性,毛泽东同志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两句话告诉我们,要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的积极性,广泛地动员组织群众,真心实意地依靠群众,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努力使每一个人成为精神文明建设自觉的实践者。

其二,各级领导干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处在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基础在群众,关键在领导。毛泽东同志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第278 页)各级领导干部不仅应当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而且首先应当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参与者和带头实践者。管子说过:“善为国者,必先正其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讲身教重于言教。在组织领导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在改造主观世界上下功夫,把握自我,洗心革面,使自身具备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严于律己,率先垂范。要求群众做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群众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目前,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直接影响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号召力。老百姓对领导干部的所做所为是“听其言而观其行”,其行不善,其言也无力。邓小平同志说:“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7页)江泽民同志也多次指出,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因此,应当把反腐倡廉,塑造人民公仆形象作为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一环。同时,要求每一个领导干部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四自”,做到“四慎”,即在工作实践中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思想修养上做到慎权、慎欲、慎独、慎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榜样,做出表率。

四、“教”和“管”的关系

即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的关系。精神文明建设既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又要有严格的管理手段和措施。实践证明,有效地思想工作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加强教育,一条是强化制度、法规化管理,正确处理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的关系有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思想道德建设是解决精神世界的问题,人的精神世界是极其复杂的,解决精神世界的问题,主要的应当是靠教育,靠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而不能用行政命令或强制的方法。我们不能强制人们信仰马克思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不信仰宗教,更不能强制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种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认识问题和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十分有害。相反地,我们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另一方面,在强调思想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社会的严格管理,必须制定和执行必要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用以制裁犯罪,维护公共秩序,约束不道德行为,扶正祛邪,惩恶扬善。当然,这种严格的管理也要伴之以说服教育。把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很好地统一起来。通过持之以恒的严格管理,把他律的东西逐渐地转化为人们自律的东西,从而改善人们的素质,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在这方面,张家港市堪称典范。张家港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之一就是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他们坚持了两条:一条是教育引导先行;第二是严管重罚。今天的张家港证明他们采取的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是行之有效的。

五、“加强”和“改善”的关系

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同时他又说:“要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这是完整的两句话,第一句话是讲加强,第二句话是讲改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加强”和“改善”的关系。“加强”和“改善”的关系,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在加强的基础上力求改善,通过改善进一步加强。它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加强。所谓“加强”,就是在思想上更加重视,在地位上更加突出,在工作上进一步加大力度。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着力解决好三个落实问题。一是思想落实。认识上要真正树立起这样一个战略思想,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我国跨世纪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要切实克服目前在一些人思想上存在的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种种思想障碍。如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提出诸如“水涨船高论”、“必要牺牲论”、“自然论”、“软硬论”、“先后论”、“对立论”等等。上述观点在本质上是极端片面的,在实践上是极其有害的,抓思想落实,就要克服上述种种悖论,自觉做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二是组织落实。精神文明建设是全社会各行各业,各个部门乃至全体成员的一项长期的共同任务,要克服那种业务部门抓物质文明建设,宣传思想部门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分工论”思想,改变主要领导抓物质文明建设,分工领导抓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形成各级主要领导负总责,各部门和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格局。三是工作落实。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及全体成员都应制定自己的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物质保证,有检查督促,象抓业务工作那样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活动,使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其二,在“加强”的同时,要着力解决好“改善”的问题。不解决“改善”的问题,“加强”就没有保证,并且可能流于形式。邓小平同志说“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文选(1975—1982 年)》第232页)这句话对于抓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完全适用的。目前,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利益主体多元化,就有一个如何从思想道德上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问题;改革创新,就有一个如何对待传统的问题,对外开放,就有一个如何对待西方文明的问题。这当中都有一些重要的原则问题需要划清界限。而现在的情况是,不少方面界限不清,往往导致一些人的行为出现种种失衡、失序、失范。这就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改善的任务,通过改善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就是逐步建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六、“软”和“硬”的关系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精神文明建设既包括“硬件”建设,也包括“软件”建设。所谓软件,主要是指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观念形态部分,包括思想教育道德培养,观念转变,科学知识传播和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控管理。所谓“硬件”,是指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实体部分,主要包括精神文化产品赖以生产、保存、展示、传播的各种机构、设施、工具和手段,也包括精神文明建设的队伍。一般说来,硬件建设的物质结果比较直观、具体。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精神文明建设的“软件”部分从形式上看比较虚,比较空,实际上都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的关系,就要做到软硬兼顾,统筹安排,统盘考虑。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体现和落实在软件建设上,也要体现和落实在硬件建设上。一是要坚持虚功实做,虚事实办,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优势,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各种媒体的管理,努力形成主心骨坚定,主旋律突出,主渠道畅通的管理体制。二是加大投入,努力加强硬件建设,注意克服“物质文明建设物质投入,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投入”的看法和做法,在加强专门的领导机构建设的同时,努力形成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工作队伍和数量足、质量高,教育功能全面的文化设施和教育基地。

七、“破”与“立”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新和旧两个方面,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新的因素不断成长,旧的因素不断消亡的过程。精神文明建设也是这样,它既包含新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和确立,也面临着旧的思想观念的存在和影响,这就决定了精神文明建设既需要立,又需要破。破和立是一对矛盾,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所谓立,就是通过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改善和加强,逐步确立起体现时代精神,具有积极意义,代表发展方向的崭新、科学、健康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环境。所谓破就是对旧事物的否定和扬弃。

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复杂的情况,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些消极颓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以及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中来,另一方面,社会不正之风和党内腐败现象还比较严重地存在着。同时,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中也存在着大量的不健康的东西。如公款吃喝、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封建迷信,卖官鬻爵等。对上述现象,我们的报纸、电视、广播不断曝光,我们的纪检、政法、监察部门不断处理。都说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破的任务很艰巨。毛泽东同志说过,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又说,破就是批判,就是斗争,就是革命。这段话,科学地阐明了破与立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正确处理破与立的关系,就要既着眼于立,又善于破,通过“破”对消极的东西进行批判和否定,抵制假、恶、丑;通过立来推动和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弘扬真、善、美。

标签:;  ;  ;  ;  ;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