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梁才中心学校 256658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尺度。可是农村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在写作上存在很大的困难。长期以来,广大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方面做了许多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积累了许多的作文教学经验。但是在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至今仍然很薄弱,也许是经济文化、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可是不少农村中学的老师在作文教学的观念、方式方法上仍然存在许多偏见,至今还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
一、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困境
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进入困境大致来说有以下原因: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法失当、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脱节等。教学方法落后陈旧导致了学生作文训练形式单一,对写作文不感兴趣。老师对作文教学无非是“写前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这样的模式。老师方法落后,学生选材落后,路就越走越窄,学生称写作文为“狼来了”。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农村学生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贫乏,学生的知识容量相对较小,学生作文感觉“无米下锅”,也随之出现了虚构内容、拔高立意的现象。为了考试学生就不得不编造,作文中出现了大量的“贫困生”、“残疾人”,甚至是“半夜发烧”、“去医院为同学补课”等,他们的作文也很难以情动人。
二、问题的消解
1.塑造个性丰富的学生内涵。作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良好品格、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是作文教学的途径和目标。要为文先做人。人格意识的培养,是提高作文思想内容、思想感情的前提。对中学生而言,学作文的过程更应该是学做人的过程。
其一,树立正确的节操观念,是作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对真善美的爱,才有对假恶丑的憎;只有爱憎分明,文章才会有热情,才会有动人魂魄的力量。有了正确的节操观念,作文思想内容的深度也必定会有所提高。引导和教育学生懂得爱憎和敢于爱憎,是作文教学的责任。情动于衷,才能发于外,感人至深的文章,必是先感动了自己的文章。
其二,通过作文教学,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读好书、看好画、听好音乐,欣赏优秀影视片,交好朋友。通过作文引导他们认清清浊、辨识良莠,使他们具有高雅的情趣,显示出人格的光彩。
其三,个性是创造的源泉。学生有个性,表达才会有个性。俗话说“文如其人”,习惯于有个性地表达的学生,其创造力的培养前景是无限的。通过作文教学使学生为未来人生道路打下创造的基础,应该是作文教学的最高目标。
2.在教法上力求创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长久以来,大部分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上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半步,以至于学生讨厌写作文,作文水平难以提高。下面我就农村中学作文教法提几点自己的见解。
第一,亲自“下水”,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中的创造能力,教师写好“下水文”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无论教师的写作水平如何,与学生一同投入写作的“海洋”游上几个来回,都会使同游的学生兴奋不已。其好处有几方面:一是教师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行文等,由于“现身说法”的缘故,而使学生倍感亲切;二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教师进行交流的快乐。同一个题目,同一种要求,同一个时间,教师与学生登上同一个“舞台”,这本身就体现出作文教学迷人的人性色彩,学生渴望交流的愿望得以实现,必然会给写作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
第二,发挥资源优势,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生效率,从而获得现在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3.培养兴趣写出真情实感。从哪里入手培养作文的兴趣呢?按心理学的观点,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把作文的主动性交给学生,逐渐把握“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自觉自愿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
4.亲近生活,拓宽作文视野。多年来,我们的作文课一般为两课时。教师当堂出作文题,做些简单指导后,学生再构思作文,把学生“封闭”在教室里冥思苦想,最终写出的文章枯燥无味,内容雷同,人人都觉得写作文难,使作文成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提出要求:“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所以,中学作文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并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对于农村的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教学不失为一种挑战,只要大家有正确的认识,积极主动地改革固有的方法,就会走出语文作文教学低效的樊篱,打造出一条高效、明朗的教改大道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活水”了。
论文作者:刘秀云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0
标签:学生论文; 作文教学论文; 农村论文; 教师论文; 中学论文; 语文论文; 兴趣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