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大溪中心小学
【摘要】数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在人们的数学学习中贯穿始终,它影响着学生的各种学习,也为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小学低年级培养数感尤为重要。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感,首先,可以通过具体的情境渗透数感,使学生初步理解数的意义;其次,通过演示使学生能表示生活中的数,从而建立数感;再次,通过操作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体验数感;通过比较能够知道数之间联系,从而领悟生活中的数感;最后,可以通过游戏使学生能够把现实中的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把知识还原于生活,从而在实际应用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关键词】数感;渗透;建立;体验;领悟;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在数学活动中,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学情境能反应迅速、准确、敏捷和思路简缩,能自然地运用最优化的解题策略。到底什么才是数感呢?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建立联系。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在情境中渗透数感
心理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这样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发展学生多种能力,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
一年级小朋友刚进校时,对小学内的一切都有新鲜感,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好奇心特别强烈,这时教师可因势利导,进行数感培养。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校园,一边观察,一边数数,这里有几棵树或几盆花;那里有几间教室等等。此时学者虽无心,教者却有心,就能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中渗透数感。把周围的事物数量化,教师最好预先创设好诸如此类的数量化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体会事物的数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在演示中建立数感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往往比较形象具体,要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由感知经表象达到认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借助直观生动的实物、图画等形象性材料向学生演示。如:在培养数感的过程中,数的守恒和可逆这两个概念十分重要。在教学时可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向学生边演示边讲解:把6根小棒分成两堆,一堆2根,另一堆是几根?再把两堆小棒合起来又成了几根?学生在分与合的过程中,增强了对数这一概念的理解,体会数的守恒性,增强学生的数感。为进一步培养学生数感中的守恒观,也可以演示皮亚杰守恒实验,用形状不同、体积相同的玻璃杯和红墨水,向学生演示。相信学生一定非常感兴趣,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等积变形的守恒观。
三、在操作中体验数感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起点,小学生在操作中眼耳口鼻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利于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觉到数的趣味作用。因此数感的培养,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实践体验。
如学习数的组成与分解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摆学具,如豆子、小棒、塑料片等等。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到一个数可以分成几个比它小的数,这几个数又可以合成一个较大的数,从而积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加关系和互补的感性经验。又如:“认识11-20的数”时,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数二十根小棒,看谁数得又快又好的活动。数完后交流:有的是1根1根地数,有的是2根2根地数,有的是先把10根捆成一捆,就很容易看出是12根。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把10根捆成一捆”数的优越性,也对“10个一是1个十”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四、在比较中领悟数感
比较是事物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思维方式,人们对客观事物较为深刻的认识一般在比较中实现。如教数的大小(9比8大1),可以用实物或图画进行一一对应的比较,看看究竟是谁多?多几?用彩色笔画出红色长方形、黄色三角形,进行比较,使学生由物到数。又如教学10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读,横读、纵读、交叉读、个人读、分组读等形式,然后从不同形列中观察、比较,找出有趣的排列及相邻数之间的大小。这样就能使表象更清晰稳固,容易再现,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五、在游戏中发展数感
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游戏是他们生活中最有活力和充满愉悦的活动,是学习中非常有效的方法,它最能体现出儿童独特个性和丰富的创造力。因此,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游戏活动有着天然的心理趋向,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的意义和作用,积累经验。教学9加几和十几减9时,设计钻山洞游戏,将枯燥的计算寓于学生喜欢的游戏中。在游戏中学生兴趣盎然,不知不觉地培养了他们的计算、语言和想象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再比如:在教学《连加、连减》这一课时,当学生通过共同探究理解了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后,设置购物情境,让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设计购物方案,秋游是一件足以使学生们快乐的事情,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都想出了多种购物方案,巩固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应该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认识到学生数感的培养,不仅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且是学生数学素养提高的重要环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11年版。
[2]李 维,《学习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皮连生,《认知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96年4月第1版。
论文作者:沈萍萍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5月总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8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教师论文; 演示论文; 事物论文; 《成长读本》2017年5月总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