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应对策略论文_龙英莲综述,高,连审校

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应对策略论文_龙英莲综述,高,连审校

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南宁横县 530300

摘要: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流行特征。了解艾滋病的流行特征及其地域分布特点,为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以便更好地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和流行。

关键词:艾滋病;流行现状;防控措施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简称,系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ency virus,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本病主要经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传播。HIV主要侵犯、破坏CD4+T淋巴细胞(CD4+T lymphocytes),导致机体免疫细胞和(或)功能受损乃至缺陷,最终并发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e infeetion)和肿瘤。具有传播迅速、发展缓慢、病死率高的特点。

从1981年艾滋病在美国首次正式报道以来,现已蔓延到全世界,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医学难题和政治问题[1]。迄今全球已经近700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3000多万人死亡,每年有180人死于艾滋病毒/艾滋病[2-3]。艾滋病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对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2,4-5]。

1全球艾滋病流行现状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新近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截止2011年底,全球估计有340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全球15-49岁人群约0.8%感染HIV。新发感染者总体呈下降趋势,2011年全球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50万,HIV感染相关的死亡人数约为170万。与2001年相比,2011年全球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下降20%。次撒哈拉非洲地区仍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最多的地区。感染率为4.9%,感染者占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总数的69%。其次加勒比、东欧和中亚地区,HIV感染流行率为1%[6-7]。欧美等高收入发达国家,随着抗转录病毒疗法的普及,艾滋病死亡率已大为下降[8]。但因艾滋病治疗取得进展,同性恋等不安全性行为以及引起艾滋病传播的各种危险行为又开始增加,再次重新面临艾滋病流行的危险[1]。

2中国艾滋病流行现状及流行特点

2.1自中国大陆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至今,艾滋病在我国流行日益严重,形势严峻。《2013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工作报告》报道,截止2013年底,中国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有436 817例,死亡136 274例,现存活的艾滋病病人173 825例,艾滋病感染者262 992例[4]。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中国办事处的数据显示,中国的艾滋病病毒总体感染率维持在低水平,估计为0.058%(0.046%-0.070%)[6]。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艾滋病感染者的绝对数很大,艾滋病防治形势不容乐观。

2.2在中国,HIV/AIDS的流行可划为3个时期:1985-1988年被称为输入散发期,以病例高度分散为其特征,除4例为使用进口viii因子感染的中国血友病患者之外,其余HIV/AIDS病例均为境外输入性;1989-1994年被称为局部流行期,以在云南德宏州个别地区发现静脉吸毒者中HIV感染呈聚集性流行为标志;1995年至今被称为广泛流行期,其特征是静脉吸毒人群中的HIV流行已在云南、广西、新疆、四川等更多的地区出现,中部数省非法不安全采血人群中发生HIV感染播散,部分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的性滥人群中HIV感染率越来越高[9]。

2.3目前,我国艾滋流行现状有以下几个特点:(1)艾滋病疫情呈上升趋势,但上升速度有所减缓。尽管历年累计报告数仍在增加,但每年的报告人数增加幅度与2004年之前相比有所减缓[2]。全国疫情整体保持低流行状态。(2)经静脉吸毒和经母婴血液传播降至较低水平,经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2004年新发现HIV/AIDS病例主要经血液传播,占70.8%,经性传播的比例仅8.9%。2004年以来,我国每年新发现的HIV/AIDS病例中,经性接触感染的比例均逐年增加,到2013年经性接触感染的HIV/AIDS病例占当年新发现HIV/AIDS病例的80.9%,经血液传播仅占7.9%。异性性传播和男男同性性传播已经逐渐成为主要传播途径,且男男性行为人群报告发病呈现逐年增高的态势,虽然采取了措施,但是疫情仍在上升,从2005年的1.4%上升到2014年的7.7%。我国男男性行为人群中存在着较高的性行为发生早、多性伴、安全套使用率低等HIV感染危险行为,该人群已成为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的桥梁人群[2,10-12]。另外,多性伴、卖淫嫖娼,以及配偶告知率低导致不安全性行为仍较普遍[3]。(3)中老年人、青年学生等重点人群疫情上升明显。《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评估报告》显示,从2000年至2011年,我国50岁及以上年龄组报告数增加明显,其中50~64岁年龄组人群报告数占总报告数的构成比在11年间增加了7.5倍;65岁及以上年龄组人群报告数占总报告数的构成比在11年间增加约20倍[13]。(4)艾滋病波及范围广,地区分布差异大。全国低流行与局部地区和特定人群中的高流行并存,疫情上升趋势明显。1998年以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疫情报告。至2012年10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在前5位的省份为云南、广西、新疆和广东,占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的75.9%。艾滋病病人报告数在前5位的省份为河南、广西、云南、安徽和湖北,占全国总数的82.9%。(5)自2001年以来,中国已进入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峰期。截止2014年12月,全国报告现存活HIV/AIDS病例500679例,死亡15873例。2014年新发现HIV/AIDS病例103501例。在2014年度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中报告死亡数居首位的为艾滋病,其次为肺结核[14]。(6)艾滋病疫情具有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趋势。(7)导致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包括:多性伴,无保护必行为,不安全注射行为,新型毒品泛滥,人群艾滋病知识缺乏,社会歧视较为严重等[2,15]。

3艾滋病防治策略及措施

3.1联合国艾滋病防治策略

1996年1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成立,统筹管理协调指导世界各国艾滋病防治事务。2000年,联合国安理会把艾滋病防治作为唯一在安理会上讨论的健康和社会问题。联合国艾滋病防治策略主要是:一是敦促政府重视,推动政府承诺。1994年12月形成“巴黎宣言”,2000年9月通过《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宣言,其中针对艾滋病的具体目标为“到2015年遏制并开始扭转艾滋病的蔓延”等;二是转变从卫生部门单打独斗到多部门全面参与;三是由单一预防到防治并举;四是HIV/AIDS从服务的接受到成为合作伙伴;五是深化防治工作,提升防治能力;六是在注重资金筹集的基础上,加大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七是做好长期应战的思想准备。近几年又提出了零新发感染,零艾滋病死亡,零歧视的全球艾滋病防治策略[16-18]。

3.2发达国家防治艾滋病策略和措施

欧美发达国家,如美国的主要策略和措施主要有:(1)花巨资开展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研究。通过20多年努力,已开发出20种抗病毒药物。目前多采用两种或三种以上抗病毒药物,已能控制部分HIV感染者病情发展,但还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病毒。(2)研制艾滋病疫苗。专家研制的疫苗可使人体产生抗体,但这种抗体功效很有限。(3)统计辖区艾滋病病人数,以便采取应对策略。(4)普及艾滋病知识。主要对象是青少年群体,内容包括艾滋病的自我测试、艾滋病传播途径、对待艾滋病正确态度等。(5)其他具体措施。停止用针管注射毒品;最好用一次性针头、注射器或其他器具;静脉注射者最好不混用注射器;每次用静脉注射器必须消毒[16-17]。

3.3发展中国家防治艾滋病策略和措施(以泰国和南非为例)

泰国:1984年发现首例传入艾滋病病人,1988~1989年艾滋病在泰国迅速传播。政府采取果断措施有:在色情服务业中推广使用安全套,并鼓励高危人群进行正确行为;降低通过针管注射感染的比例;对感染者提供有效低价的医疗服务等。

南非:2000年以来,艾滋病在南非泛滥成灾。政府对艾滋病采取非常积极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主要有:制订预防艾滋病长期计划;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全社会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支持;对艾滋病进行有效监测;在政府部门中提出防治艾滋病的方针政策[16-17]。

3.4我国艾滋病防治策略和措施

3.4.1政府高度重视,出台艾滋病防治相关政策,加大经费投入。1987年卫生部与外交部、公安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旅游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发布我国第一个艾滋病防控政策性文件《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2003年,中国政府在联合国高级别艾滋病特别会议上做出了控制艾滋病的庄严承诺,出台了“四免一关怀”政策。2004年2月,成立了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国艾办”),并召开第一次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会议,动员和部署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协调和管理架构。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艾滋病防治条例》,将我国艾滋病防治纳入法制化轨道[16,19]。2012年1月,国务院制定并公布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防治艾滋病的工作目标和具体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国防控艾滋病的目标是:减少新发感染,降低病死率,消除对感染者和病人的歧视,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最终实现零新发感染、零死亡和零歧视。经费投入方面,各级财政艾滋病防治经费逐年增加,中央财政防治专项经费由2002年的1.2亿增加到2012年的23.9亿元,10年累计投入120多亿元[2]。

3.4.2开展艾滋病疫情监测和实验室网络检测,掌握流行态势。1986年中国卫生部将艾滋病列入报告传染病,并开展我国的艾滋病监测。我国艾滋病监测工作主要经历3个阶段:1986-1994年是被动监测阶段,由各医院和防疫站对发现的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依法上报。1995-2000年是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并存阶段,由防疫系统对吸毒、卖淫、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等脆弱人群设立监测哨点,进行主动的血清学监测,以掌握各地区高危人群HIV感染率的变化趋势。2000年至今为包括哨点监测、病例报告、行为监测和流行病学专题调查等多种形式的综合监测阶段,该阶段采用WHO/UNAIDS第二代监测思路,在监测HIV血清血清抗体的同时,还了解高危人群中相关高危行为的变迁情况,如静脉吸毒率、共用注射器率、安全套使用率等。通过多年监测,掌握艾滋病流行现状及特点,为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监测检测网络已形成,为保证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质量,加强检测技术规范管理,我国至今已通过考核验收了25762个HIV初筛实验室(含检测点14316个)、455个HIV确证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分布于疾病预防控制、医院、检验检疫、妇幼保健、血站、性病防治、计划生育、军队等各系统。2004年以来,该检测网络增加了CD4T细胞检测、HIV病毒裁量测定和HIV耐药性监测,至2014年全国具备CD4T细胞检测能力的实验室581个,具备病毒裁量检测能力的实验室167个。这些工作对于指导抗病毒治疗方案、掌握当地耐药株流行状况、预测流行趋势非常重要[9,16]。

3.4.3进行宣传教育与预防干预相结合。在宣传教育中坚持“标本兼治”的预防宣传方针,根据高危行为人群、大众人群和重点人群(流动人口、农民工、青少年、大学生、妇女儿童等)不同需求,开展有科学性、准确性、通俗性和趣味性的宣传教育。提供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服务,VCT门诊HIV检测量从2006年的54万人次上升到2013年的210万人次[10]。在高危行为干预方面,采取了综合干预措施,娱乐场所、酒店旅业、提供性服务场所等推广使用安全套。2014年全国干预暗娼43950人,月均干预覆盖率为81.0%;月均干预男男性行为者194191人,月均干预覆盖率72.3%;干预外来务工人员2260357人,月均干预覆盖率为10.6%;报告性病门诊就诊者1847497人。针对吸毒人群提供药物替代治疗(美沙酮、丁丙诺啡)和针具交换,截止2014年12月,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建立了767个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其中包括29辆流动服药车。在治疗吸毒病人184199例,在治患者年治疗保持率80.6%,累计减少吸毒人员HIV新发感染约1.1万例,减少吸毒人员海洛因使用约70吨,减少毒资交易约430亿元,起到了禁毒防艾的双赢效果;建立937个吸毒人群清洁针具交换点,覆盖459个县(区),参加清洁针具交换的注射吸毒者有3.95万人[16,18,20]。

3.4.4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与关怀求助。为遏制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势头,扭转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被动局面,我国政府于2004年开始实施了艾滋病防治“四免一关怀”政策,即为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提供免费母婴阻断药物、为农村和城市低收艾滋病病人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药物、为艾滋病感染者家庭的儿童提供免费上学、为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感染家庭提供关怀和支持。截止2014年12月,全国累计363085例成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接受了抗病毒治疗,正在治疗291261例,占累计治疗人数的80.2%,目前服用含有克力芝药物的有43307例。全国累计治疗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5275例,正在治疗4097例,目前服用含有克力芝+ABC药物的有499例。符合治疗标准的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从2005年的25%上升至2013年的87%,同期病死率从17.9%降至6.6%,下降63%。“四免一关怀”政策实施10年间,由于扩大了检测、更多地把那些没有发现的艾滋病感染者发现出来。检测人次数从2004年到2013年增加了5.6倍,而发现HIV/AIDS病例数增加了1.9倍。这也是HIV/AIDS患者的诊断和发现能力不断得到加强的结果[10,14,20]。

4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存在问题和挑战

4.1政府组织,部门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亟待加强

艾滋病因其流行迅速、高病死率及对社会、经济的巨大破坏性,而被作为目前唯一的由联合国专项机构协调控制的疾病。艾滋病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公共卫生问题,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5]。单纯依靠卫生部门已经无法从根本上遏制艾滋病的流行,艾滋病的综合防治需要加强政府部门、非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合作[21-22]。多部门合作与社会参与是我国艾滋病防治的工作原则,也是被国内外实践所证明的有效防治艾滋病不可或缺的内容[23]。近几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都认真贯彻有关部门部署和要求,积极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格局基本形成,初步遏制了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但由于观念和体制原因,我国的多部门合作一直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薄弱环节[24]。一些地区和部门对艾滋病防治工作重视不够,且政策落实不到位,归根究底还是由于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多部门合作机制尚不成熟[25]。在高、中流行区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积极发挥多部门的优势,重视多部门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提高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效率。而有些处在艾滋病低流行区的省份,因为艾滋病对当地社会和经济影响甚微,相关部门没有完全按照《行动计划》的要求将艾滋病预防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导致艾滋病预防工作缺乏计划性、常规性[26]。

4.2亟需有效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

我国艾滋病流行主要的危险因素有共同注射器静脉吸毒、不安全性行为、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并存的易患因素有贫困、缺乏知识导致错误观念、人口流动、社会歧视。在现实中,危险因素和易患因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几乎每一个人的易患都是与其危险行为相结合的。只有把降低危险性的努力和降低易患性的行为结合在一起,控制艾滋病流行传播的效果才能更广泛持久。虽然国家已经确立了适合中国特点的艾滋病防治的基本策略,即“预防为主,宣传教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但要落实,仍需相关的政策配套,需要全社会多形式的广泛参与,普及预防HIV/AIDS知识与方法,避免恐慌,消除歧视;需要在一些地区积极、果断地开展与推进以减少毒害和切断传播途径为目标的行为干预活动,如美沙酮替代、针具交换、安全套推广使用、同伴教育等项目。

4.3切实加强和改善艾滋病宣传教育的力度、深度、易接受度和依从度

如何充分利用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各方力量,如何有机地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传媒学等多学科密切合作,将先进理念渗透到HIV/AIDS防治工作规划,及时地将有效的经验积极推广到防治实践中,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干预和纠正不良行为的目标[9]。

目前艾滋病流行的因素仍广泛存在,我国艾滋病的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面对艾滋病流行和对社会经济的长期影响,我们必须做好长期应战的准备。为了社会的稳定、人类的健康,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扩大干预工作的力度和强度,控制艾滋病在我国的进一步流行。

参考文献:

[1]朱秋映,刘伟.艾滋病流行现状与监测[J].内科,2009,4(08):599-602

[2]卢洪洲,潘启超,宁镇.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应对策略[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3,8(6):445-448

[3]柏涌海,耿文秀,温海.公共卫生视野下我国艾滋病防控现状与应对策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4,32(2):97-99

[4]孔衍琳,蒋就喜.我国艾滋病流行近况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4,14(12):1657-1660

[5]陈仲丹.艾滋病防治领域多部门合作与社会参与的经验[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8(4):101-103

[6]李兰娟,任红,高志良,等.传染病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8-118

[7]张宏伟.2012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情况

[8]施学忠,王文华,谢婧,等.艾滋病流行态势与预防现状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1):9-11

[9]汪宁.艾滋病在中国和全球的流行现状及面临的挑战[N].科技导报.2005(7)

[10]郝阳,崔岩,孙新华,等.“四免一关怀”政策实施十年来中国艾滋病疫情变化及特征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8(5)

[11]梁绍伶,陈杰.艾滋病流行特征和防控策略[J].应用预防医学,2008,14(4):254-256

[12]专家:中国是艾滋病感染人数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新闻网(北京)

[13]王蒙.艾滋病:老年人为何多“中招”,北京科技报.2012-12-3:1-2

[14]张磊.中国艾滋病人数2015年和2014年最新数据.健康报.

[15]李秋萌.中国艾滋病感染者患者78万老年男性感染率骤升.就华时报.2012-08-23

[16]李国坚,耿文奎,葛宪民,等.艾滋病综合防控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17]何景琳,刘康迈,余冬保.浅谈全球艾滋病防汉策略的转变[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14(1):1-4

[18]陈雯.预防经血液途径传播艾滋病:吸毒人群中艾滋病的防控策略

[19]王陇德.艾滋病与法律(2009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

[2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全国艾滋病性病疫情及主要防治工作进展[J].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2015,21(2):87

[21]杨怀义.浅谈多部门合作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0,21(3):255-257

[22]桑秋菊,王华东,陈春华,等.安徽省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多部门合作项目执行状况分析[J].安徽医学,2009,30(9):995-998

[23]张建新,徐保华,沈丽琴,等.艾滋病防治多部门合作的“四个一”模式[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12,39(7):1773-1775

[24]叶晶晶,马颖,徐蕾,等.艾滋病防治领域组织层面的社会资本分析[J].安徽医学,2012,33(8):1050-1053

[25]赵烨,马颖,叶晶晶,等.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多部门合作存在问题的系统评价[J].安徽医学,201435(2):230-233

[26]吴纪民,柳红,王亮.多部门合作在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9(6):499-500

论文作者:龙英莲综述,高,连审校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3

标签:;  ;  ;  ;  ;  ;  ;  ;  

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应对策略论文_龙英莲综述,高,连审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