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和谐意蕴_毛泽东论文

浅析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和谐意蕴_毛泽东论文

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中的和谐意蕴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蕴论文,探析论文,社会主义建设论文,和谐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4—0198—03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的毛泽东,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毛泽东写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提出了很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念,具有深邃的和谐意蕴。

一、从辩证认识社会矛盾出发,主张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事物自身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和谐即是事物内外部矛盾双方的同一和一致,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平衡状态,和谐不是没有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① 从辩证认识社会矛盾出发,主张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形成的重要方法论基础。

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二次结合”的任务,源于解决两个矛盾: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矛盾;二是苏联模式与我国国情的矛盾。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讲话,也是围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家治理中的十大矛盾而展开的。中共八大之所以能够制定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初步提出改进、健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设想,并确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加强执政党建设,根本在于正确把握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党的主要任务。1957年2月,毛泽东在第十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针对社会大变动后社会矛盾大量地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的现实,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研究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和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学说。1959年底1960年初,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的理论,是对“大跃进”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三个世界理论”作为毛泽东晚年坚持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对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社会基本矛盾演变作出的正确反应,是运用矛盾观点解决社会主义中国对外关系问题的一个典范。可见,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是在不断认识、解决矛盾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从辩证系统观出发,主张统筹协调发展社会主义

辩证系统观认为,一切事物都自成系统,又与其他事物构成更大系统,整个世界就是一幅纵横交织的多层次、多结构、多类型的系统网络。毛泽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很多思想,诸如“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总体战略构想②、“十大关系”理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学说等,实际上都是把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一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主体与社会客体等矛盾要素互动互生的复杂系统,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看成是一个合力交互作用的过程。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是毛泽东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辨证系统观的集中体现,最初是在《论十大关系》中作为经济工作方针提出来的。它强调在经济领域,要走以“农、轻、重为序,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道路;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要协调发展,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要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要协调发展;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注意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允许企业有一定的“独立性”。

在重视经济链条上每一个环节协调发展的同时,毛泽东还注重统筹经济与政治、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多次强调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扩大民主,加强法制建设,尤其要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在制定国家大政方针和解决社会经济生活重大问题中的决定性作用。他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从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高度,对“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作了更为完整的论述。讲话认为,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必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无论粮食问题,灾难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③ 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强调要区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能采取专政的方法,而应普遍倡导和善于运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④ 在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坚持各民族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各民族兄弟般的团结;在科学文化工作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1957年夏季的形势》中,毛泽东又特别强调:我们的目标,是“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⑤。这些内容都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政治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的辩证法思想,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创造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局面,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

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出发,主张实现社会公平和平等

自由、民主、平等、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成为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目标和实践的指南。新中国一成立,“人人平等”为主要内涵的价值理念即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并在新中国的经济制度、社会政策、国家法律和意识形态领域体现出来,毛泽东关于社会公平和人人平等的思想也趋于成熟。内容涉及个性解放、劳动平等、教育平等、政治民主、基本人权、反对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利益兼顾、关注农民命运、独立自主、平等相待的国际正义原则等多个方面。

其中,通过建立平等的劳动关系实现社会公平和人人平等,是毛泽东的一个重要思路。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中指出,在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一种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包括所有制、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分配制度三个方面。”⑥ 在他看来,要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真正困难的是劳动生产中平等关系的实现问题,因为这种关系是不会自然出现的。资产阶级法权的存在,一定要从各方面妨碍这种平等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所以,“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即全民所有的企业如何管理的问题,集体所有的企业如何管理的问题,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这方面是大有文章可作的”⑦。他认为,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改变还是不改变,对于推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都有直接影响”⑧。

毛泽东提出要建立与公有制相适应的企业管理制度,让人民群众参与上层建筑的管理。他认为,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⑨,有了这个权利,才能使一切国家机关、部队、企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充分体现人民主权的性质和要求,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才能得到保证。人民群众如果不能参与管理上层建筑,而只是处在一种被领导被管理的状态,就不能使官僚主义得到遏制,社会主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尤其是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平等关系就不可能存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就会受到压抑。为此,他大力提倡干部下基层,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以实现工农平等、干群平等。在企业管理中大力倡导推行“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也称“鞍钢宪法”),将之作为工业管理和企业管理、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方针,从而实现了管理者、技术人员和普通职工之间的平等关系,被西方经济学界的有识之士誉为最具“后福特时代意义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他提出建立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使之成为扩大企业民主、吸引广大职工参加管理、监督行政、克服官僚主义的良好形式,保证职工成为企业的真正主人。

为保障劳动者的权利,在收入分配上,毛泽东提出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三方面利益的原则。指出:“拿工人来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⑩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职工的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11) 强调国家、工厂和工人,国家、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无论只顾哪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这是一个关系到六亿人民的大问题,必须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间反复进行教育。”(12)

对社会生产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追求,有力地促进了中国20世纪50—60年代的社会平等和公平正义。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人民政府颁布了企业职工社会保障条例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社会保障条例,制定了有关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复员安置等政策。经济发展的成果,除了用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投资外,其余则集中于国防、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这些全社会成员受益的领域。初步实现了中共领导人理想中的社会平等,诸如“工作保障”、“男女平等”、“公共教育”、“社会保障”等,其中不少实践富有创造性。例如,毛泽东所倡导建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创造了让农民用自己组织起来的力量战胜和结束贫病交加的历史;“赤脚医生”则让几亿人有史以来不再因小病、非疑难病或可治之症而丧失生命;农村集体化可以说是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摆脱封建压迫、走向文明的平坦道路。新中国建立的短短十年里,中国适龄妇女参加工作率达90%,而同期美国为30%左右。这一切虽然基本都是通过政权和行政力量实现的,但对于一个人口众多、贫困落后的中国来说,已很不易,当属“人人平等”理论指导下解决重大社会实践问题的创举。

四、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入手,主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即“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标和根本价值取向,也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理论归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他的人性论和个性观基础上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个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而要达到“几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不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只是完全的空想。(13)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双百”方针,倡导言论自由、创作自由、学术自由,从各个方面促进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同时又进一步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入手,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探索。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4)。这里不仅提出了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目标,而且具体地指明了消灭“三大差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1958年他在一次讲话中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15) 虽然在贯彻执行中出现不少问题,但这的确是一条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的正确方针。

毛泽东还要求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提出自由是社会的自由,社会道德制约着人的自由。一个人为社会贡献越大就越自由,就越具有全面发展的条件。他把“真正共产主义者”作为一种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并多方面论述了其独特的时代和阶级特征。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涌现了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五、坚持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本,要求保持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

“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本”,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认为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只是人民实现自身价值、目的和权利的工具或中介。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16)“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17) 他告诫全党:“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的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18) 为了遏止社会高度组织化过程中执政党的官僚化趋势,从1951年底号召整风开始,毛泽东曾几度发动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认为官僚主义作风,“就其社会根源来说,这是反动统治阶级对待人民的反动作风(反人民的作风,国民党的作风)的残余在我们党和政府内的反映的问题”(19),必须予以坚决铲除。毛泽东对于那些依仗权势、贪赃枉法、欺压人民的坏分子和蜕化变质分子深恶痛绝,要求依法严办,以平民愤。在毛泽东领导下,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尽管那段时间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使个人生活水平、经济收入、购买能力大幅度提高,但政府利用有限的财力尽力解决民众公共利益,使人民安居乐业。

诚然,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以及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性探索难免有曲折和失误,其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中也存在一些不正确认识,如“人定胜天”、“以阶级斗争为纲”等,这需要我们认真反思。但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中的和谐意蕴,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仍有启示意义。

收稿日期:2011-06-10

注释:

①(11)(12)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4、274、275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39页。

③⑩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83、726页。

④⑤(18)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69、457、326页。

⑥⑦⑧ 《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编印材料,1998年,第67、806、806页。

⑨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9页。

(13)(16)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58、1094—1095页。

(14)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85页。

(15)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7页。

(17)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547页。

(19)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9页。

标签:;  ;  ;  ;  ;  ;  ;  

浅析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和谐意蕴_毛泽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