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十种主要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对工业化的评价_农民论文

我省十种主要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对工业化的评价_农民论文

我省向产业化推进的十种主要农业经营模式及其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营模式论文,我省论文,十种论文,评价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省在探索农业与市场对接的实践中,在向农业产业化整体推进的过程中,涌现出不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业经营形式,虽然它们在形成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为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进程,构建我省新的农业经营形态,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营形式归纳起来可分为三大类型十种模式:

1、“公司+农户”类型

依照龙头特色,有以下几种基本模式:

(1)购销公司+农户。这种模式以流通型企业为龙头, 由龙头企业为农民解决“买难”、“卖难”的问题,农户按照与公司签订的购销合同安排生产。如阳高县北徐屯乡农工商总公司,帮助农民采购质优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和产前信息服务,并为农户优价推销农产品。总公司下设养猪、养牛、蔬菜、购销四个分公司。公司对外开拓市场、联系客户、争取订单;对内与千家万户签订产销合同,组织生产,并提供技术服务。驰名中外的“汾州核桃”总产的85%,也是通过当地经联社销往世界各地。这种形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户购销中的许多困难,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加工公司+农户。这种模式以加工型企业为龙头, 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统一种植和养殖,形成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为企业提供加工原料,企业面向市场,需要加工什么,基地就组织生产什么,使农户从过去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中走了出来,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并使农产品经过加工形成较大的增值效应。如阳高县1992年以来,先后投资兴建脱水蔬菜厂7个,年转化鲜菜3万多吨,脱水蔬菜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的42.8%,产品远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这些企业上接市场,下联农户,建立生产基地,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农工商公司+农户。这种模式是以农工商公司为龙头, 联合公司周围的农户,形成产供加销一体化经营。如运城市牧工商联合对外贸易公司,本身是一个股份制企业。他们采取集资入股的办法,由市外贸加工厂将其固定资产折合7.8万元,作为国有股份, 郊区王庄村把40亩弃耕地折价作为集体股份,有1650名农民、工人入股33万元,组成股份制企业,经营出口肉制品业务。由于它保留了原国营企业的贸易优势,充分利用了现成的出口渠道和业务关系,因而作到了搭上锅就做饭,一开张就收益的效果。这家公司每天可屠宰250头大牲畜, 如果只依赖当地淘汰退役牲畜及外省牧区调入货源,远远不能适应生产需要。于是他们采取了立足自己培育货源的策略,依靠当地千家万户农民发展养殖业。其具体作法一是从外地引进良种,低价供给农民;二是对资金缺乏的困难户,以合同方式,先赊销优种,待养成出售时再结算;三是从副产品深加工所增值的效益中,拿出3%—5%返还给农民,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目前,他们和6000余户农民签订了合同,每年向公司提供大牲畜9000余头,占屠宰总量的80%,走出了一条具有农区特色的依靠农牧业办企业的道路。

(4)科技服务单位+农户。这种模式以科技服务单位为龙头, 充分发挥了科技单位技术力量强,产品科技含量高的优势,上挂中央、省、地科研院所,下联广大农户,创建科技产业。如原平市种子公司,原来只负责本市优种供应,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和中国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挂钩联网,了解信息,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与本市涉农部门和农户携手共建制种业,面向国内国际种子市场做买卖。目前,他们在全市范围内同17个乡镇210个村一万余户农户,分级签订了制种产销合同, 制种面积高达3万余亩,建成我国北方最大的制种基地。 粮食和蔬菜优种远销国内19个省市及美国、日本、法国等6个国家及地区, 享誉国际种子市场。公司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承担了全部市场风险和生产风险。不论年末种子积压与否,公司都按保护价全部收购,同农户形成事业同干、利益均沾、风险同担的利益共同体。为了保证制种质量,农民生产由公司包片技术员负责全程技术服务。产前根据当年制种任务,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技术培训,产中巡回田间对每道工序进行具体指导,产后由公司统一进行机械化脱粒、包衣、计量、包装、贮运、销售。1993年公司使农民增收1350万元,公司增收341万元,各级承包人员增收16 %~50%。较好地解决了生产者、服务者、经营者利益关系。

(5)能人+农户。这种模式是以能人的组织经营能力为龙头, 充分发挥“能人效应”,以其谋略胆识,经济实力和在农民中形成的凝聚力,带动周围农户共同致富。如应县城关镇东关村养牛专业户赵田仁,从1981年就开始养奶牛,生产的牛奶销到山阴县,后来本县建起奶粉厂,牛奶有了可靠销路,奶牛发展到100余头。在他的带动下, 附近农民也纷纷养奶牛,总头数达到2000余头。但后来由于县营奶粉厂经营不善,于1992年亏损倒闭,使当地奶牛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不少奶牛户卖牛转产,但对已形成规模的奶牛户来说,转产就意味着破产。面对困境,赵田仁勇挑重担,以自己的全部家产作抵押(30余万元),承包了县营奶粉厂,与奶牛户组成松散的经济联合体。他治厂有方,狠抓质量,开拓销路,产品很快打入北京、上海、天津。搞活一个企业,带动一方产业。赵田仁乳品厂不仅使广大奶牛养殖户摆脱了困境,而且促进了全县奶牛业的发展。目前该县农民养一头奶牛。年收入可达2500多元,全县奶牛户90%成为小康户。

2、县级综合服务机构类型

依照综合服务机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将涉农部门整体变为服务实体,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 这种模式以县级涉农部门整体变为服务实体,形成县、乡、村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为龙头,为广大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县域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如榆次市在城郊经济开发中,采取市、乡、村三级服务组织与农业商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相结合,形成“三三并轨”,在科技、物资、资金、销售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十多年来,该市农副产品销售市场扩大到太原、北京、哈尔滨、南京、广东、山东、内蒙古等省内外及国际市场,农副产品流通量达6 亿多公斤,外销量高达60%~80%。他们为农业提供服务的特点,一是把分析市场、预测行情、捕捉信息作为整个工作的“龙头”来抓,实行产前信息服务;二是把技术指导的重点放在市场潜力大的产品的开发上,实行产中技术服务;三是一手抓流通网络建设,一手抓牵线搭桥服务,实行产后销售服务,使生产和市场实现了较好的对接。全市性的整体服务,使榆次市城郊型农业得到全面开发,为农民扣开了通向致富的大门,成为全省第一个农村人均收入过千元的县。

(2)按照生产系列化组建服务实体,建立县级农业支柱产业。 这种模式是按照产供销一体化体制,深化改革县级科技事业单位及涉农工贸单位,组建贸工农公司,联合专业户专业村,建立县级农业支柱产业。如翼城县是我省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养猪业已初具规模,成为全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为理顺养猪业的生产流通体系,以畜牧中心为基础组建了县生猪产销总公司,在乡镇建立了生猪产销服务站。各村组建了生猪产销服务组,形成公司、站、组一条线,产供销一条龙的肉猪生产经营体系,初步建立起生产者与服务者利益共同体,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生产经营机制。

3、集体经济“统”的功能及新组织的联合经营体类型

按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力状况及“统”的能力,其基本模式有以下几种:

(1)发挥集体经济“统”的功能,带领农民走向市场经济。 我省农村有一批既有集体主义思想,又有经营能力的基层干部,在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较好地解决了“统”与“分”的矛盾,实行了集体经济“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原则,创造性地选择了“户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集体经济新体制。如临汾市乔李村对集体“统”的这一块实行集体统一经营、全员承包,采取“滚雪球”的办法,扩建了农机修配厂、拖拉机站、机制砖厂、种马场等集体企业,联办了洗煤厂、焦化厂、铁厂等村办工业,将集体统一经营的2250亩耕地发展为良种基地、果园、苗圃和速生产丰产林。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000余万元,固定资产1200多万元,每年上缴村委员会利润近百万元。集体经济有了实力,就有能力帮助农民搞好家庭经营。从1984年起,村里实行了“六统一”,即统一机耕、统一浇水、统一购买化肥、统一调剂优种、统一治虫喷药、统一收割碾打。运费、差价全由集体补贴。村里还聘请省农科院小麦、果树、棉花、畜牧、蔬菜等研究所的专家常年驻村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小麦亩产由200公斤提高到320公斤。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集体投资70余万元,规划兴建了大型集贸市场、门市部、售货亭共92个,总面积达1万余平方米,大大促进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2)集体乡镇企业发达的工矿类型区, 由于大批农村劳动力转入乡镇企业后,农业逐步走向规模化和企业化经营。我省工矿类型区农村经济以集体兴办农村工业为主,集体乡镇企业发展以后,不仅转移了大批农村劳动力,而且加强了对农业的反哺性投资,使农业向设施农业及企业化经营方向发展。如阳泉市郊区泊里村乡镇企业发展以后,以工补农,集体投资建立大棚蔬菜基地,包括造田、整地、灌溉及大棚设施,亩均投资1.5万元,年种三茬蔬菜,亩产5万斤,两年收回投资,50亩经营规模相当于办一个中等企业。该村的工厂化养鸡,由闭路电视系统观察、指挥,最近郊区又投巨资兴建了无土栽培蔬菜生产系统,这些农业生产都按企业化方式经营管理,经济效益十分突出。

(3)集体经济“统”的能力弱的地区, 农民自己组织股份合作体、互助组。股份合作制是农民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新型企业型经济组织,是农民组织起来联合经营的组织形式。如汾阳县的青年股份合作体,通过资金、技术、房舍、车辆等分散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靠群体力量的优势,投入市场竞争。他们采取自由组合、自愿入股、各取所长、按股分红的组合形式,立足各自实情,选择发展项目,兴办种、养、加、运、企等经济联合体。据统计,全县189 年青年股份合作体共吸纳资金1100万元,1993年实现产值1228万元,获纯收入464万元。黎城县农村涌现出4000多个互助组, 陵川县平城镇也出现了上千个种田互助组。这些互助组多则十几户,少则三五户,由农民自觉自愿自由组合起来的。他们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互补互利型的,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劳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为缺少劳力、技术和经营能力的家庭解除了后顾之忧,做到了技术共享,各尽所能,各展所长,互惠互利,大家拧成一股绳,携手进入市场。上述事实说明,我省广大农村中,正酝酿着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那就是重新组织起来,搞联合经营,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上述我省三大类十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模式,对于各自地区所处的特定社会经济环境条件来说,无疑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所具有的普遍性来讲,它们又有发育程度上的差别。

“公司+农户”类型体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组合,以贸工农一体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经营形式脱颖而出,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沟通了农户与市场之间的联系,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大大加快了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进程。但从总体上看,这一类型在发育程度上存在着层次上的差别:

“购销公司+农户”在发育程度上处于第一个层次,是农业经营迈向市场经济的第一步但是关键性的一步。以阳高县北徐屯乡的购销服务公司最为典型。虽然以经销公司为龙头的经营模式,在“公司+农户”这一类型中尚属初级发育阶段,而且是以原料和初级产品的经销为主,加工之利基本上全部流失。但从商品流通来看,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必需要有中介人和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开拓销售渠道和提供必要的服务。因此,有这一类公司与没有这一类公司,大不一样。以购销公司为桥梁,把农业与市场连接起来,引导农民逐步走向市场,在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加工企业+农户”为第二个层次。这一模式比“购销公司+农户”上升了一个层次,是农业迈向工业化的关键性的一步,是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靠拢的重要步骤。这一模式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它结束了农业出售原料及初级产品的历史;第二通过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工业价值,使农产品得到增值;第三通过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使用价值(即产品质量),因而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能力;第四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农业产业化树立了龙头,为建立农业支柱产业奠定了基础;第五农业工业化,从根本上缩小或根除了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使农业的比较利益得到应有的提高。这是因为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成为促进农业产业升级的必须而有效的手段。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即意味着在工业和农业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合点,因而建立起一条共同发展的纽带,农产品加工业因有农业而得以生存和发展,而农业又因农产品加工业而得以稳定和提高。农业是加工业的前部门,是加工业的绿色车间;加工业是农业的后部门,是农业产业化的正常延续。积极发展以本地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可以极大地促进农产品的多次增值,有效地提高农业的经济活力,成为广大农民兴农致富的自然捷径。这一模式在全省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最适合于已初步形成区域性的种植业、养殖业及林果业优势,进行系列化产品开发的地区。其关键是“龙头”加工企业的核心凝聚力,适销对路的加工技术和畅通的购销渠道。“加工企业+农户”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向消费领域延伸,获取流通之利不够突出。

“农工商公司+农户”为第三个层次。它有效地弥补了“加工企业+农户”模式的不足,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有机地联为一体,可以充分发挥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生产的优越性,可以加强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计划性,因而能够比其它经营模式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永济北梯和运城市牧工商联合对外贸易公司的典型经验,都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条件,通过对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多次增值,将资源优势延续到流通领域,从而获得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流程的全部利润,转化成真正的经济优势。它的基本特点是,龙头企业按照市场要求,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建立生产基地,提供配套服务。农民按合同生产、交售农产品,企业按合同收购、加工并把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这一形式较好地解决了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大问题,但从全省发展情况来看,现阶段真正“一体化”的联合企业为数不多,仅为一些单个的中小型企业,尚未形成所在县农业产业化的企业集团,也未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没有对当地经济起到领导作用和关联带动作用。但只要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通过“一体化”建立起稳定的产加销关系,以销促加、促产,不断扩大产加销规模,由销售的联合促进生产和加工的联合,由流通环节的规模效益带动整体经营的效益,通过区域性的规模销售,带动农产品的商品开发和商品基地建设,带动优势资源加工业,从而带动起农业支柱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科技服务单位+农户”这一模式,在发育程度上已经达到“农工商公司+农户”这一层次,而且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对当地经济起到了关联带动作用,更为突出的是它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威力。农业产业化及建立区域性农业支柱产业,必须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广泛地推广”科技服务单位+农户”的模式,可以有力地拓宽和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力度,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科学技术只有和农业产业化相结合,走科技经济一体化道路,才能显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能人+农户”模式,在三个发育层次上都有。由于较早地建立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因而在“公司+农户”这类模式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灵活性。这些能人都是思想活、观念新、科技文化素质高、勇于开拓、善于进取、适应市场经济的一代新型农民。他们熟悉了解本地的生产经营条件,也比较熟悉了解市场信息,因此在经营方向选择上具有明显优势;他们敢于创造性地运用新机制,并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敢于接受各种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为周围群众做出示范。因此,在当前农村社会经济条件下,发挥能人的作用,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因素。

组建县级综合服务机构,整体性提高农业一体化经营程度,是我省近年来县级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成果。这种综合服务机构,是在县市政府的积极领导下,打破行政、行业界限,按照县级农业支柱产业发展规划,重新组建的社会化服务集团。它集经营、管理、服务于一体,对全县农业生产实行行业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从而对全县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性推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习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在农业产业化推进过程中,都有政府的干预,包括美国的农工联合体、法国的专业化合作社、日本的农协等社会化服务机构,都是在政府的干预、扶持下发展壮大起来的,我省也不例外。除本文点到的县市外,尚有不少县市,如山阴县的奶牛业、高平市的养猪业、芮城县的苹果业等支柱产业的形成,都是在县市政府的积极干预下,通过组建综合性或专业性的服务机构促成的。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一个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不能排斥有效的政府干预。相反的,只有政府积极干预,才能较快地使本县农业走向产业化经营道路。我省榆次市、太原市南郊区、翼城、襄垣等县市的模式,虽然是从社会化服务入手,但实质上这种服务参与了农民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部经营过程,而且这种服务集团内部都建立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它主动地去适应农民的生产需要,与农民从事的农业生产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鱼水关系,因而自然而然地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生产经营机制。这种经营模式最适合于农业生产条件好,农民市场意识还较弱的纯农业区推广。一个县市可以推行一个或平行推行几个支柱产业,也可以交叉推行几个相关支柱产业。如果选准支柱产业,即使只有一个,也足可以改变全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面貌,这里一个关键是必须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相当的批量产品,这样才有能力占有一定的市场容量。

关于集体经济“统”的功能及新组建的联合经营体,体现了我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成果。我省具有农业合作化的悠久历史,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都具有较高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共同致富的愿望,广大农民容易接受组织起来,联合经营的模式。因此,只要有经营能力的基层干部依靠合作化以来的公共积累,适当强化集体经济“统”的功能,完全可以将广大农民引向共同富裕的市场经济。这不论是经济发达的工矿区,带是纯农业区,都不乏其例。因此,依靠有经济实力的集体经济,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统”的功能,将农业推向产业化经营道路,应作为我省农业产业化战略的一个基本点和有效模式。对于集体经济已成了“空壳”,完全丧失了“统”的能力,农民也有组织起来联合经营的愿望。当前农村涌现出来的诸多形式的互助合作组织就是一个明证,虽然还比较松散,有明显的暂时性等特点,但作为一种雏型,也是可取的。在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过程中,要坚持自愿互利,发展和巩固相结合,采取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方针;同时要引导农业互助合作组织逐步走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联合起来,共同进入市场的道路。农村股份合作制是联产承包、双层经营的深化和发展。它将各种生产要素以股份制形式自愿组合在一起,具有明晰的产权界定,仍以农户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既保持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点,又体现了农民联合起来的优势,是比互助合作组织更完善的农业经营形式,在广大农村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市场经济是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载体,它既包含了刺激微观活力的成功实践,也包含了完善市场规则和宏观调控的成功实践。市场经济的灵活性、公平竞争性和法规有序性等特征,决定了它对不同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所具有的普遍适应性。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可以适应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也可以适应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但是,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程度及观念的不同,也会形成各方面的差异。因此,市场经济一体化趋势与市场经济模式多元化趋势将是长期并存的。我省地处中部地区,兼容东西部的许多特点,农业经营模式的多样化,正是我省的特点,上述三大类型十种农业经营模式,在我省都有一定的地区适应性与实际推广价值,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拿出改进、完善和提高的对策。

标签:;  ;  ;  ;  ;  ;  ;  ;  ;  ;  ;  ;  ;  

我省十种主要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对工业化的评价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