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 甘肃临洮 730500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老年肺心病患者焦虑的预防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6年1月-8月间收治的70例老年肺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进行一般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天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心理干预,10天后再对每位患者进行焦虑量表评估。结果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研究组患者的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焦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对老年肺心病患者预防焦虑发生,减轻焦虑程度有很明显的效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理护理;肺心病;焦虑;预防效果
肺心病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情逐渐加重且大多预后不良,死亡率较高,有研究显示病死率高达30%[1],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反复发作且急性发病时患者常有窒息、频死感等主观不良感觉,而且病程长、预后差、需反复住院治疗,所以患者易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这些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及预后[2],所以对老年肺心病患者除了提供一般的常规护理,适当的进行心理干预可以减轻患者焦虑的不良心理,对疾病的治疗及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6年1月-8月间收治的70例老年肺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5岁—70岁,平均年龄62.36±2.31岁,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符合肺心病诊断标准,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症状体征、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项量表)评分等一般资料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肺心病的诊断标准,具有典型的肺心病临床症状体征,入院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项量表)评分基本无差别,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焦虑的评估。
排除标准:不符合肺心病的诊断标准者,无肺心病临床症状体征,有精神病史或其他严重合并症,不愿参与者排除。
1.3方法
对照组:为患者提供舒适、愉悦的住院环境,入院后由经专门培训后的两名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项量表)评估,取平均值为最终焦虑评分,给予抗炎、吸氧、平喘、化痰、强心、利尿,预防并发症等对症治疗,给予一般的常规护理。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与患者建立亲人般的良好护患关系,由责任护士对患者每天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心理干预,包括安慰、疏导,详细介绍肺心病的病因、症状、体征、诱发因素、药物治疗的作用和不良反应,使患者正确认识此病,减轻对疾病的恐惧感,告诉患者良好的心态可以减轻疾病的发作次数和发作程度,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避免在患者面前出现消极情绪,不谈论易引起患者伤感情绪的话题,降低患者心理压力,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4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10天后的临床症状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项量表)变化情况,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项量表)评分分为5级:(0级)无症状,(1级)轻微,(2级)中等,(3级)重,(4级)极重。总分超过29分为严重焦虑,超过21分为明显焦虑,超过14分为焦虑,超过7分为可能焦虑,小于7分为无焦虑。
1.5疗效评价
患者经过10天治疗后肺心病典型急性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再次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项量表)由专门的两名护理人员分别评估每位患者的焦虑评分,取两名评估者的平均值为该患者最终焦虑评分。
2.结果
2.1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10天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项量表)评分比较。入院时两组患者的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10天研究组患者的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结果显示,有一例研究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输入氨茶碱时出现心悸、气短现象,症状轻微,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有一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输入阿莫西林时输液侧肢体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瘙痒,立即更换液体并肌注10mg地塞米松后症状缓解。两组患者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老年人常见慢性疾病之一,其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预后差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患者由于疾病影响不能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反复住院治疗担心花费过高,病情不易好转,陪伴过少,个人价值降低等负面情绪导致患者易发生焦虑抑郁。据研究:肺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且焦虑抑郁是老年肺心病患者常见的一种负面情绪,急性发病后焦虑抑郁加重病情,影响疾病的治疗及预后。通过对比发现,给予心理护理的患者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焦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临床护理老年肺心病患者时除了执行一般的常规护理外一定要重视心理护理,在护理过程中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经常与患者交谈,深入沟通,随时了解其心理状态及变化,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家庭温暖式的心理护理,尤其是空巢老人,多陪伴患者,以安慰疏导的方式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减少急性发作时的焦虑、恐惧情绪,讲明住院治疗可以报销的好政策,消除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的思想,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减少患者的孤独感、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老年肺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患者的康复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临床实际护理工作中我们要根据患者的不同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良好的积极心态,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获得身心健康[3]。
【参考文献】
[1]袁月霞.肺心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J].当代护士旬刊,2015,(5):105-106.
[2]姚静.肺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护理[J].医学信息,201(26):303-304.
[3] 金顺子,吴松花.探讨心理护理对肺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06):104-105.
论文作者:蒋燕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上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7
标签:患者论文; 肺心病论文; 焦虑论文; 心理论文; 量表论文; 对照组论文; 症状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上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