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_李福杰

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_李福杰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在建造期间要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使得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不破坏原有的自然环境,最终使得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使得生态环境没有遭到较大的破坏,达到双赢的效果。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环境;水利工程建设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的转变。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地区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控制,但修建大、中型水库及灌溉工程后,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使局部地表空气变得更加湿润,对局部小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 。

(1)降雨量增加:这是由于修建水库形成了大面积蓄水,在阳光辐射下蒸发量增加引起的。

(2)降雨分布发生改变:水库低温效应的影响使降雨分布发生改变,一般库区蒸发量加大,空气变得湿润。实测资料表明,库区和邻近地区的降雨量有所减少,而一定距离的外围区降雨则有所增加,一般来说,地势高的迎风面降雨增加,而背风面降雨则减少。

(3)降雨时间发生改变:对于南方大型水库,夏季水面温度低于气温,气层稳定,大气对流减弱,降雨减少;但冬季水面较暖,大气对流作用增强,降雨量增加。

2、对水文的影响

水库修建后通过改变了下游河道的流量,从而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水库不仅存蓄了汛期洪水,而且还截流了非汛期的基流,往往会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断流,引起周围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下游天然湖泊或池塘因水源消失而干涸;下游地区的地下水位下降;入海口因河水流量减少引起河口淤积,造成海水倒灌;使得河流自净能力降低;以发电为主的水库,多在电力系统中担任峰荷,下泄流量的日变化幅度较大,致使下游河道水位变化较大,对航运、灌溉引水位和养鱼等均有较大影响;当水库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以至断流时,势必造成水质的恶化。

3、对土壤的影响

水库蓄水引起库区土地浸没、沼泽化和盐碱化。

(1)浸没:在浸没区,因土壤中的通气条件差,而造成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减少,肥力下降,影响作物的生长。

(2)沼泽化:水位上升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土壤出现沼泽化、潜育化,过分湿润致使植物根系衰败,呼吸困难。

(3)盐碱化:由库岸渗漏补给地下水经毛细管作用升至地表,在强烈蒸发作用下使水中盐分浓集于地表,形成盐碱化。土壤溶液渗透压过高,可引起植物生理干旱。

4、对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

目前社会上极为关注的是大坝建设对洄游鱼类造成的影响。事实上,洄游鱼类由于种类的不同,其生存的环境也各不相同,如鲟鱼,相当一部分是在北纬45 ℃左右的日本北海道和我国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等河、海之间洄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河流上建坝,对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要对具体的河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1)对陆生植物和动物的影响: ①永久性及直接的影响,库区淹没和永久性的工程建筑物对陆生植物和动物都会造成直接破坏; ②间接的影响,指局部气候,土壤沼泽化、盐碱化等所造成的对动植物的种类、结构及生活环境等的影响。

(2)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主要指对水生藻类植物的影响。

水库淹没区和浸没区的原有植被死亡,以及土壤可溶盐都会增加水体中氮磷的含量,库区周围农田、森林和草原的营养物质会随降雨流进水体,从而形成富营养化的生长条件。

(3)对鱼类的影响:切断了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水库深孔下泄的水温较低,影响下游鱼类的生长和繁殖;下泄清水会影响下游鱼类的饵料,影响鱼类的产量;高坝溢流泄洪时,高速水流将造成水中氮氧含量过于饱和,致使鱼类产生气泡病。

5、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不少疾病如阿米巴痢疾、伤寒、疟疾、细菌性痢疾、霍乱、血吸虫病等直接或间接地都与水环境的恶化有关。如丹江口水库、新安江水库等建成后,原有陆地变成了湿地,利于蚊虫孳生,都曾流行过疟疾病。由于三峡水库介于两大血吸虫病流行区(四川成都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之间,建库后水面增大,流速减缓,因此对钉螺能否从上游或下游向库区迁移并在那儿孳生繁殖,都是需要重视的环境问题 。

6、对生物和文物的影响

我国是历史文明古国,文物古迹繁多。水库蓄水淹没原始森林,涵洞引水使河床干涸,大规模工程建设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新建城镇和道路系统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分割与侵占,都会造成原始生态系统的改变,威胁多样生物的生存,加剧了物种的灭绝。水利工程师的职责是研究由平衡状态到不平衡状态再到平衡状态的发展规律。只要遵循“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规划,周全设计,精心施工,加强科学管理,大多负面影响都可以得到缓解。水利工程能否带来环境效益,能否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是衡量水利工程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展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入研究自然与生态的平衡机制,研究人类改变自然时对生态的近期和长远的影响 。因地制宜,确定适当的开发目标。过去的水力资源规划,按照流域梯级开发模式,往往追求100 %的开发率。由于移民和耕地的补偿费用会越来越高,因此考虑社会稳定和保护耕地资源,在规划时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开发目标,对于移民和淹没耕地少、生态环境问题少的河流,可以100 %地开发;对于移民和淹没耕地多、生态环境问题大的河流,可以放弃部分河段的开发。参照多数发达国家的情况,水电资源平均开发率为70 %~80 %是可行的。

结语

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势必要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对这一“打破”要作具体分析,绝对不能一概而论。人类要谋求生存和发展,自然需要打破那些恶性的生态平衡环境,使其由“恶”转“良”;同样,也正是因为人类要发展,还需要“打破”那些“良性”的生态平衡,让其向着更有益于“良性”的方向发展,而其中的代价,则正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所应充分注意的对环境保护问题。因此,观念上的更新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认识前提。

参考文献

 [1]辛玮琰.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极其哲学思考[J].天津大学,2012,06,01.

 [2]贾硕.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2011,06,06.

论文作者:李福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4

标签:;  ;  ;  ;  ;  ;  ;  ;  

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_李福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