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要报道看国家通讯社的“领导”和“紧迫”职能_社会舆论论文

从主要报道看国家通讯社的“领导”和“紧迫”职能_社会舆论论文

从重大报道看国家通讯社的“龙头”和“压阵”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讯社论文,龙头论文,作用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在新华社 1998 年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总结说:“1997年,我们对邓小平同志逝世、香港回归、党的十五大等一系列重大战役性报道,为正确引导舆论发挥了‘龙头’和‘压阵’的作用,受到了党中央的赞扬。”

实践告诉我们,国家通讯社在重大报道中发挥“龙头”和“压阵”作用,是中国新闻整体格局中的重要构成,是带动整个新闻界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所必需的条件。

国家通讯社——国内引导舆论的主干渠道

新华社报道具有“龙头”和“压阵”作用这一提法,正式出现于邓小平同志逝世的报道中。

1997年2月20日,邓小平同志逝世的消息传遍了全国。 新华社连续播发《全国各地各族人民沉痛悼念邓小平同志》、《全国各地干部群众深切悼念邓小平同志》、《全国各族人民认真学习小平同志生平事迹 深切缅怀小平同志丰功伟绩决心把小平同志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各地干部群众表示继承小平同志遗志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学习小平同志革命品格 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向前进》等5 篇综合报道和以《在大海中永生》为代表的重头特写报道等,按照中央告人民书、邓小平同志生平和悼词所确定的基调,集中地表现了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传绩和重要贡献,表现了邓小平理论对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起的指南作用。这批报道在全国各报台广泛刊播,引导了全国舆论,武装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被中央领导同志赞扬为起到了“龙头”和“压阵”作用。

国家通讯社的“龙头”和“压阵”作用在重大报道中表现尤为显著。按照中央提出的宣传工作指导方针,针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良好舆论环境的需要,新华社要发挥国家通讯社正确引导舆论的主干作用,面临着更新、更高的要求。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党中央要求新华社成为在国内引导舆论的主干渠道,通过报道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郭超人社长精辟地指出:“提高宣传报道质量的根本问题是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以1997、1998两年的报道为例,凡是确保正确舆论导向,宣传报道质量确实就呈现明显的提高态势。

香港回归报道中和党的十五大报道以及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报道中,都能数出一批发挥了“龙头”和“压阵”作用的重要报道来。它们当中,有的是受权发布的重大程序性新闻和重要文献,如江泽民同志十五大报告摘要和全文,又如《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江泽民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等消息;有的是精心组织采写的反映中央重大决定及其相关配合性内容的报道,如《迈向新世纪的宣言和纲领——党的十五大报告诞生记》、《中南海情系大三峡》等;有的是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运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反映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具有全国意义的重要报道,如《亿万人民心中的旗帜》、《喜迎香港回归 振兴民族精神——全国各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

新闻界每年都有一批报道确定为重大报道,如每年“两会”及其他各种重要会议的报道,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出访的报道,围绕全国工作重心组织的报道等等,都有国家通讯社发挥“龙头”和“压阵”作用的用武之地。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在研究报道时充分考虑“龙头”、“压阵”作用的稿件,调集精兵强将策划和采写,确保“龙头”、“压阵”作用的有效实现。如今年抗洪报道中,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多次要求,抗洪报道要抓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着重宣传军民们英勇抗洪、自强不息的精神,二是突出报道包括8 %经济增长目标不动摇在内的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问题。这为新华社报道发挥“龙头”和“压阵”作用作了重要的提示。新华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南振中在题为《防汛报道第二阶段重点》的业务提示中指出,新华社的防汛报道要充分利用国家防总授权新华社统一发布防汛重大新闻的有利条件,从宏观上研究分析全国的抗洪形势、抗洪防汛工作的进展和新特点、新经验,着重思考三个问题:1、 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防总有哪些重要情况、重大措施、重要部署需要让海内外读者,尤其是沿江沿河干部和群众知道;2、 沿江沿河干部群众迫切希望从国家防总了解哪些重要情况;3、降水变化趋势、 水位涨落趋势、防洪重点转移趋势以及新的对策。根据这一要求,新华社采编人员自觉地按照“龙头”和“压阵”的高标准,大力组织“大综合”报道、权威述评和重大动态报道这三类报道,突出了权威性,避免了零碎化,使报道在各报显著版面刊登和各台重要时段播出,对鼓舞军民抗洪斗志、动员全国人民支援抗洪,产生了“龙头”和“压阵”作用。

引导舆论·启发思想·影响社会

新华社重点报道发挥“龙头”和“压阵”作用,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对舆论方向的引导作用和主干作用。

引导作用的具体表现就是在整个舆论中发挥“龙头”作用。国家通讯社在整个舆论界所起的引导作用,就是在重大问题上要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按照中央精神,敢于并善于发出先声,正确而科学地通过舆论引导,影响社会实践。如最近一两年各地农村土地第一轮承包期满,有些地方出现用各种名目收回土地的现象。新华社领导同志了解这一情况后,指出采编人员根据中央精神,对这种倾向作出旗帜鲜明的表态,统一各地干部的思想。新华社很快播发了有针对性的稿件,有力地引导了各地农村的做法。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宣传好这一政策,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因为它关系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党在农村的政策不动摇这一重要课题。在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发表后,新华社及时播发了综合消息《土地延包30年深得民心》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行动纲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起草工作纪实》重要报道等,使三中全会精神的宣传形成了较好的规模和氛围。

主干作用的具体表现就是在整个舆论中对重大事件和问题进行全程报道和“压轴”式报道,起到“压阵”作用。任何社会、任何时期,总是存在着多种舆论。但同时,一个社会又总有占主流位置的舆论。国家通讯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牢牢地占据这个主流舆论阵地。各领导机关在实践中十分重视发挥新华社的这一作用。许多大型重要活动总是安排新华社在全程报道的基础上组织采写播发结论性的重要报道,作为对整个活动进行的总结。如中央宣传部和原内贸部组织的“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连续几年的宣传活动中一直由新华社采写这种“压轴”报道。1997年播发的《以真诚赢得信誉 用信誉保证效益——“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阶段性成果显著》、1998年播发的《真心诚意为人民服务——“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回眸》等重要述评,都是在中宣部领导和新华社领导的精心指导下多次写作和修改完成的,播发后为各报台普遍采用,收到了广泛的社会效果。

第二,启发人们思想的作用。引导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向社会提供科学的思想方法,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才有可能有效地产生引导舆论的作用。新华社播发的许多具有“龙头”和“压阵”作用的稿件,洋溢着强烈的思辩色彩。当年新华社一批有思想、有眼光的农村记者,在报道中坚定不移地报道农村悄悄发生的巨大变革,对全国的实践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之所以产生这个作用,原因就在于这些报道着眼于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这是在实践的土壤上开出的绚烂的思想之花。

与此相适应,这种稿件的文风具有强烈的政论色彩。在历次党代会上,新华社组织采写的“压轴式报道”无不具有这个特性。党的十五大期间郭超人等同志写的《历史的转折》,堪称这些报道的典范。这篇稿件着重对从粉碎“四人帮”到1982年拨乱反正6 年实践所放射出的璀璨光华进行全面回顾,高度评价了全党打破“两个凡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文有述有论,论重于述, 充满了深厚的历史感。 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曹绍平、蒲立业、刘刚写的《以崭新的精神风貌迈向新世纪》,综述世纪之交我国形成的强大综合国力,并放眼全球寻找差距,论述的重点放在冷静的对比上,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我国能否在下一个世纪进入世界发展的“快车道”,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这篇稿件是近年来一篇上乘的政论式通讯,对开拓人们的思路、深化人们对国情的认识,有较深刻的启发意义。

第三,以强烈的新闻震撼力所产生的对全社会的影响作用。国家通讯社代表国家说话,从来就没有小事。“龙头”和“压阵”作用本身,就说明了这类新闻对全社会产生影响力的深刻程度。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重点报道时,必须预先把稿件播发后在社会上可能产生的影响力;同时,为强化有可能产生的强大的影响,就必须集聚能量,把新闻所具备的意义尽可能地突出出来。20年前,当“人民公社好”这句话还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的时候,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户敢于打破人民公社这种军事共产主义制度,提出包产到户。当时新华社安徽分社的记者马上就认定这一举措是重大新闻,并且敢于报道出来。同一时期,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乡摘掉人民公社的牌子,社会上引起了议论。新华社记者没有把大包干、摘牌子看作是资本主义的妖魔鬼怪,而是看作“社会主义的龙飞凤舞”,并且用新闻的形式把它们再现出来,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这既表现了新华社记者所具有政治水平和理论水平,同时,也表现出相当强的社会观察力和新闻眼光。

担当“龙头”和“压阵”作用的必备条件

新华社是我国的国家通讯社,担负着代表国家发布新闻的职责,是中国权威的“消息总汇”。回顾新华社和整个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新华社重要报道在全国能发挥“龙头”和“压阵”作用,既具有历史传统和政治基础,又是现实需要和采编优势所决定的。多年来,有关领导机关在为许多战役性报道制订的方案中,都充分突出新华社的这一“龙头”和“压阵”作用。

——历史传统。新华社历史上产生“龙头”和“压阵”作用的重要报道,主要包括新闻公报、公告新闻、文件全文或摘要和受权发布的中央新闻、外事新闻等;同时也包括反映党中央、国务院、人大常委会、中央军委等国家核心领导机构和领导人重要国事活动、决策情况的稿件,重要文件的配合性新闻等;还包括新华社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鲜明的深刻的主题,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引导舆论的深度报道。这几类报道是新华社增强影响国内外舆论权威性、有效性的重要基础条件,是国家通讯社消息总汇功能的具体体现。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新闻公报,由新华社社长吴冷西等人拟稿,并由周恩来总理和毛泽东主席先后审定,然后交由新华社向国内外发布。1971年7月16 日新华社以《公告》为题发布了基辛格秘密访问的新闻。“受权发布新闻”在我国基本上是国家通讯社独家使用的报道形式。《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中关于“受权发布新闻”的解释是:政府机关或执政党就重大事项授权指定的权威新闻媒体(一般通过国家通讯社)发表的新闻。这类新闻多由授权机关拟定,交受权发布的新闻单位发布,并在新闻开始说明受权单位名称,如“新华社受权发表声明……”。

——现实需要。国家通讯社报道具有权威性、准确性、丰富性,在介入现实社会经济活动、正确引导舆论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今年抗洪期间,新华社8月19 日播发的《长江上游仍在砍树》及配发的短评《乱砍滥伐就是犯罪》,通过典型事实的报道,及时反映了中央领导同志讲话精神和国务院办公会议精神,对引导人们科学认识洪灾、正确进行减灾决策,起到了重大影响。这之后,各新闻单位关于制止乱砍滥伐的报道明显升温。又如抗洪期间,洪水直逼大庆油田,有的媒体渲染灾情、作出减产的猜测,在海外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新华社驻大庆记者刘荒迅速及时采访油田领导和专家,写成《大庆油田原油外输总量稳步增长》、《大庆油田生产基本正常》、《大庆洪涝灾害严重生产为何正常》、《大庆管理局负责人评述油田生产形势》等一批稿件,经对内、对外有序播发,很快把舆论引导了过来。

——采偏优势。新华社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严肃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严密的工作制度和严格的组织纪律。实践证明,努力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观察研究社会现实、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高素质的新华社采编队伍,能够担当起发挥“龙头”和“压阵”作用这一重要使命。今年抗洪期间,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身先士卒上大堤,领着群众抢险救灾。这批干部身上体现了民族正气和精神风采,体现了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届二中全会上倡导的新的历史时期的精神状态。郭超人、南振中等新华社领导要求采编人员据此组织报道,让那些一身萎靡之气的干部们汗颜。采编人员当即行动,采写编发了《长江沿岸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组织数百万群众防汛抗洪》、《一个党员一面旗 一个支部一道堤》、《临阵脱逃千夫指 舍身抗洪万人颂 江西抗洪前线两种典型形成鲜明对比》等一批综合报道,为各报台广为刊播,形成了较强的舆论。新华社报道中叫响的一些口号,又回到抗洪前线,成为抗洪军民互相激励的精神动力。新华社独特的报道品种“大综合”(在辞典上的解释即“异地记者同题集纳”),每个主题确定之后,都要动员分布在各地的记者同步行动,这种对采编力量进行有效动员的强大能力,这种“一声令下、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机制,本身就是新华社的重要优势之一,也是新华社在重大报道中发挥“龙头”和“压阵”作用的基本条件之一。

新华社报道保持和增强“龙头”和“压阵”作用,是一个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的课题。在战役性报道中发挥“龙头”和“压阵”作用,新华社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同时,这一经验如何应用于日常报道,则需要按照新华社党组提出的“抓作风、改文风”的要求,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深刻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提高报道引导舆论能力和影响社会能力的规律。

标签:;  ;  ;  

从主要报道看国家通讯社的“领导”和“紧迫”职能_社会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