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华中师范大学西区八栋 430079
【摘要】同辈群体是个体的成长经历中不可缺少的存在。身边的同辈群体越多,大学生的交往需要也更容易被满足,也能帮助大学生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然而,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奶期”,既迫切渴望与人交往, 但又不够成熟,所以在交往中遇到一点挫折或者小问题,就很容易产生压力,影响与人的正常相处。目前,大学生与同辈交往的障碍或问题越来越突出,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习、生活和成长进步。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同辈交往的障碍类型及产生原因,以探求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同辈群体,人际交往,心理因素
一、关于大学生同辈交往的特点
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各方面情况都很相似的人组成的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同辈群体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甚至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大学生的同辈交往是大学生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当我们步入大学,也就相当于一只脚踏入了社会,在大学接触最多的也就是同辈群体,如何与同辈群体和谐相处是我们进入大学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大学期间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使大学生渴望交流、理解和友谊。和谐良好的同辈关系不仅是他们学习的基本保证和生活的重要前提,也是他们谋求自我发展的心理需要和深层动力。
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同辈交往产生障碍的原因
(一)认知因素
部分大学生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不能全面地认识自我和他人,对人的认知往往带有片面性,产生认知偏差,影响人际沟通,这也成为造成大学生同辈交往障碍的最主要原因。认知偏差是人际交往中一种偏颇甚至错误的思想和心理特征。认知偏差包括对自我认知的偏差和对他人认知的偏差。认知偏差是在人际交往中,个体表现出的有失偏颇甚至错误的思想观点及心理特征,容易导致人际交往中行为的偏差和失误。认知偏差主要有两种:对自我认知的偏差和对他人认知的偏差。这其中自我认知偏差又分为两种,一是高估自我,自命不凡,二是低估自我, 忽略了自身价值。高估自己会导致不可一世,轻视同学,不屑与他人交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低估自我会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与同学相处时自惭形秽,导致交往中的畏惧心理,看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甚至与同学说话都会畏畏缩缩,倍加小心,总是看别人眼色行事;对他人的认知偏差表现为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自我投射等,因为认知上的偏差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习惯化认知、把自己的感受和希望强加于人,把自己的情绪反映在别人身上,以此为基本来认知别人。
大学是个人心理变化最强烈和最明显的时期之一。大学生处于发展探索阶段,身心发育成熟不够,大学生难以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和他人。认知偏差是极易在同辈中产生的。在自我认知方面,有些学生只看到自己的短处,别人的长处,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由此产生自卑心理;另外,在对同辈群体的认知方面,大学生存在着主观化、情绪化、多变化等特点,很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改变对一个人的看法,怀疑别人,失去信赖。影响同学之间的友好交往。
(二)情绪因素
对交往的情感反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心理距离的距离都是人际交往中常见的情感因素。造成大学生同辈交往障碍的情绪因素有很多,比较典型的是过分自尊和嫉妒。
1、过分自尊。个体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提高,会越来越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并学会扩大自己的社交网络。一些内心想法比较多、比较要强的大学生可能会变得对人对事过于敏感,一碰到挫折,为了保护自尊,就不肯再参加集体性比赛,不愿过多与人交往。与同辈相处时,为了自尊心而想要维持自己的形象完美,唯恐出丑,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劣势因此而退缩逃避,敏感多虑,因此自尊心过强的大学生其人际范围也颇为局限。
2、过分嫉妒。人们总是热衷于在互相对比中来确认自己的价值所在。一些内心阴暗的人,遇到比自己优秀的同学,就会爆发嫉妒心,将不服气转化为对别人的怨恨,喜欢通过以他人之短比己之长,以此达到心理平衡。轻微的嫉妒可以转化为压力从而促进良性竞争,但过分的嫉妒会导致一个人内心充满怨忿,恶意攻击他人,变得丑陋,因此嫉妒是造成大学生同辈交往障碍的重要情感因素。
三、大学生同辈交往障碍的心理调适
1、培养交往技能与重塑个性相结合。纯粹增加交往技能可以提高大学生与同伴交往的地位,但不能保证他们之间的和谐、稳定的关系。因此,纠正的缺点,提高自我,保持阳光积极的人格,最终克服交往障碍。所以,大学生需要加速培育自己的优秀个性品质,有助于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2、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正确认识自我是进行人际交往的前提,即准确定位自我。若是定位过低,往往会自我贬低,埋怨自己的不足,更加抵触与他人交往,或是在竞争活动中退缩,竭力掩饰自身不足,并且对他人评价很敏感,容易使交往对象觉得不真诚;相反,若是对自己定位过高,则会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了他人的想法,让交往对方感到嫌恶。
四、总结
本文通过总结大学生与同辈群体交往障碍的类型,分析大学生同辈交往障碍的心理因素,阐释大学生同辈交往问题的重要性。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因素在大学生同辈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更轻松地享受生活、学习的快乐, 我们也要重视与同辈群体保持和谐交往。
参考文献
[1]段良娟.(2009). 大学生同辈交往问题及对策探讨. (Doctoral dissertation, 曲阜师范大学).
[2]勾金华.(2015). 大学生同辈交往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当代青年研究(2), 123-128.
[3]孙华峰, & 鲍丙刚. (2004).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形成原因及对策浅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1), 87-89.
[4]朱美蓉, & 杨帅. (2015).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时代教育(11), 128-129.
论文作者:张云伊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大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认知论文; 偏差论文; 自我论文; 人际交往论文; 群体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