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功业在教育——宁夏教育事业40年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功业论文,宁夏论文,千秋论文,教育事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自治区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宁夏教育走过了40年的风雨历程。在我们欢庆自治区40华诞,即将步入新世纪之际,回首过去,总结教育战线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进一步明确“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改革,自觉实施科教兴宁战略,以教育振兴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宁夏的社会经济发展,迎接21世纪新的挑战,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在持续探索中不断前进的宁夏教育
教育是人类社会神圣而永恒的事业。在宁夏这样一个地理环境较为封闭、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内陆地区,教育的发展历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在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自治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辛勤工作,宁夏的教育事业也和自治区其他事业一样,40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就,在自治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从数字变化看发展。
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主体民族,回族是一个融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为一体的少数民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回族人民以其勤劳勇敢和特别能吃苦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文明的昌盛做出过杰出的贡献。解放后,特别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后,宁夏的各项事业都获得了健康发展,宁夏的教育事业也进入迅猛发展的新时期。经过40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适应宁夏区情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民族教育等多渠道、多层次协调健康发展的体系。
1.高等教育稳步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
伴随着自治区成立而诞生的宁夏高等教育,从小到大,励精图治,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从最补创办宁夏师范学校等3所大学开始起步,到1988年全区高校发展到7所,在校生由1958年的329人增长到1988年的7673人。最近10年来宁夏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最大的变化是明确了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思路。1997年,宁夏大学等4所高校合并成立的新宁夏大学正式挂牌,标志着宁夏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使宁夏高校长期存在的平均办学、规模偏小、专业设置重复、教育资源浪费、效益较差的突出问题得以改变,走上了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新路子。现今宁夏有普通高校5所,在校生11058人,在校学生数比1958年增长33.61倍,比1988年增长1.44倍,每万人口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由1988年的1.7人增至20.6人。宁夏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各类高级专业人才,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推动本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为适应宁夏经济建设发展对实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专业结构近年来得到调整,增设了20多个应用性和技术性的专业,确定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重点学科,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得以加强,基本形成了以工、农、医、师四大部类为主的办学体系,在宁夏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基础教育蓬勃发展,义务教育成果累累。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自治区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宁夏的基础教育得到切实加强,“普九”工作进展顺利,人口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文肓率大幅度下降。1997年全自治区共有小学3838所,在校学生64.6万人,分别比自治区成立前的1957年1617所和140638人增长1.37倍和3.59倍。现有初中334所,在校生22.9万人;普通高中108所,在校生5.4万人。普通中学在校生分别比建国前的1006人增长233倍,比自治区成立前的10317人增长22.72倍。近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积极采取有力措施,落实“两基”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结合宁夏实际提出了“调整规划、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分级负责”的工作方针,依法建立了各级政府普及义务教育目标责任制,加强了依法治教的力度,强化了政府行为,加大了投入,有力地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发展。截止到1997年全自治区已有11个县市(区)实现了“普九”目标,覆盖人口182.29万人,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35%,已完成“普九”规划的50.86%。全自治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6.7%,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60%以上。随着投入力度的加大和“普九”步伐的加快,全自治区基础教育的整体实力大大增强,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也从无到有,有的较大的发展。
3.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中等教育结构趋于合理。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适用人才,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创办于1958年,到1965年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发展到106所,在校生达到5526人。随后停办长达15年之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教育部门逐步端正办学思想,从宁夏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调整了中等教育结构,全面推进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并采取有力措施,从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抓紧建设了一批骨干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使得宁夏的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基本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长期以来不甚合理的局面,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与其他教育相沟通,协调发展,具有宁夏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1997年全区有普通中专学校75所,职业中学32所,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为1.5万人和4.1万人,占高中阶段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48%和43.5%,比1995年分别增长6.4和3.5个百分点,同时在宁夏大学开办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试点班。
在政府的指导下,全区各类职业学校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办学新体制、新形式,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主动为宁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样不仅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具有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也为扩大社会就业、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做出了贡献。据统计,仅1997年全区接受职业技术培训人数就达数万人次。
4.成人教育方兴未艾,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
建国前,宁夏教育事业十分落后,文盲率高达90%以上,民智低下。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群众教育的扫盲工作。通过50年代大规模的群众扫盲运动,宁夏有17万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1964年人口普查,全区12周岁以上人口文盲率降至70.1%。改革开放使本地区成人教育迎来了健康发展的新局面。首先是农村成人教育有了新发展。为全面提高宁夏农村从业人员的文化、技术素质,培养和造就一代新型农民,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了“231工程”这一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战略性工程,把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结合起来。1990年至1996年全区共扫除青壮年文盲27.09万人,青壮年文盲率已由第4次人口普查时的22.1%下降为10.5%,特别是宁夏南部山区青壮年文盲率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到1997年全区20个县市(区)达到高标准或基本扫除文肓单位标准。1996年宁夏荣获联合国国际扫盲表扬奖。“八五”以来,宁夏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3327期,推广农村适用技术128项,培训农民370多万人次,全自治区农民的整体文化科技素质明显提高。其次是成人学历教育不断完善和发展。从1978年陆续创办职工高等学校、教育学院、广播电视大学以来,宁夏现有成人高校5所,成人中专28所,在校生达到20441人,比1992年增长83.5%。为鼓励自学成才,宁夏从1985年开办自学考试,现已开考57个专业,1997年参加考试学习达32700人。10多年来共有17212名学生顺利通过国家考试,圆满毕业,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和专业人才。宁夏电视教育也有较快的发展,建立了联网自办节目的教育电视台,电视教育覆盖面达72%。成人教育呈现出多层次、全方位发展的良好态势。
5.民族教育健康发展,回族儿童入学率逐年提高。
发展民族教育,培养回族等各少数民族人才,提高各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各民族平等、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手段和标志。自治区成立以来,宁夏民族教育不断发展,回族在校学生数逐年提高。从1958年到1978年,全区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数由45人增加到380人,中学生由2257人增加到39586人,小学生由71498人增加到155199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自治区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善,全自治区的民族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到1988年,全自治区共建成回民中学16所,回民小学100所,并在银川创办了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在各级各类学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达到276654人,占全区在校学生总数的26.5%。最近10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采取更为有力的特殊措施和优惠政策,积极推进民族教育的健康发展。如在全区举办了寄宿制回民中小学;设置了大中专学校少数民族预科部;在回族聚居的贫困山区因地制宜,实行了早午班、复式班等多种教学模式;设立强化班积极选拔回族女教师;会同自治区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积极开发女童教育科研实验;对回族学生实行了减免学杂费和奖学金制度;成立了贫困地区女童教育促进会,对投考大中专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实行降低分数段录取的办法,加快了回族专门人才的培养。这一系列的特殊措施和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民族教育的蓬勃发展。目前全区共有寄宿制回民中学7所,小学77所,回族在校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小学达到34%,中学达到21.3%,大专院校达到19.82%,回族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2%。
40年,弹指一挥间。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宁夏的民族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取得了可喜的巨大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宁夏40年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也为今后宁夏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从观念转变看发展。
40年宁夏教育的发展,不只是数字的变化和发展,更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发展。纵观宁夏教育4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宁夏人的办学思想在变,观念在变,由热情到理智,由盲目到自觉,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具体表现为:
1.教育思想上的变化。
我国历代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学校教育政治功能的发挥,而为社会政治服务也就一直居于学校的中心地位,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传统。建国后,我们兴办学校,发展教育,自觉不自觉地受着这一传统的深刻影响,这在民族落后地区更是如此。从1958年自治区成立,宁夏教育战线的政治运动就接连不断,以至发展到10年动乱对宁夏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巨大冲击和严重破坏。就连大规模的群众扫盲运动,也主要是从政治的需要出发,按政治任务来部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人们思想的大解放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紧迫需求,我们的教育思想有了变化,对教育社会功能的认识逐渐全面而深刻。从“231工程”到“科教兴宁”战略的提出和全面实施,表明我们已经自觉意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振兴,基础在教育。像宁夏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省区,唯有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放在首位才有希望。只有教育上去了,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了,才会有宁夏经济的振兴,才有可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的轨道上来,这就是教育思想上的变化。有了这一转变,教育不再只依附于政治,不再是只为政治服务,而是人类自身成长发展所必需,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所必需。据此必须全面发挥教育的整体社会功能。正因为如此,教育在宁夏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才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关注教育、参与教育、重视人才、走科教兴宁之路,已逐渐成为宁夏人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这是最为可喜的变化和发展。
2.教育目标上的变化。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主体性活动,是教育者将特定的教育内容以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传递给教育对象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新一代的身心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我们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由应该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新思路,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注重学生智能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迎接21世纪的挑战。在教育体制上,改革办学体制,逐步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新机制,并积极推进农村教育、城市教育的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同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按照经济建设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宁夏教育行政部门及时调整了教育结构和专业结构,全区教育结构、专业设置趋于合理,把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做为教育目标的基本点,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3.教育措施上的变化。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为使这种活动有序化、科学化,就需要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干预和实施。从自治区成立到1978年这20年间,办教育、建学校,完全是计划经济的模式,靠国家行政命令办事,因此一度大起大落、结构失衡。曾几次受“左”的思想影响,热衷于普通学校数量和在校生数的增长而停办职业教育,致使教育结构失调,忽视教育的经济效益,忽视宁夏的实际,完全照搬外地的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上,忽视智育,没能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带来了宁夏教育工作的新气象。在教育措施上,坚持从宁夏的区情出发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针对宁夏文化教育相对落后、文盲率较高、社会发育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自治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落实“两基”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近5年来,全自治区用于基础教育的投资达2.59亿元,新建校舍50多万平方米。为保障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增加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初步建立起了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1996年全区教育经费总支出7.68亿元,比1993年增长73.29%,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6.64亿元,比1993年增长66.95%;城乡教育费附加征收5157.9万元,比1993年增长247.66%。经过努力,1994至1997年,先后争取到世行“贫困Ⅱ”、“贫困Ⅳ”项目贷款650万美元,争取到外援和教育对口支援的投资总额达2300多万元。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自治区组织实施了教师安居工程,从1994年至1997年,共投资1.51亿元,兴建教师住宅29.6万平方米,共有4126户教师乔迁新居,全区城镇教师家庭人均居住面积达到8.1平方米。5年来自治区投资1000万元,市县配套2616.9万元,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使全区466所中小学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自治区采取有力措施,抓了师资队伍建设,现已基本完成了教师资格过渡工作,完成了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工作,建立了优秀教师表彰奖励制度,1995年和1996年共解决了3180名民办教师的“民转公”问题,到本世纪末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目标已基本实现。现今全自治区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3.6%、86.66%和65.52%,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一代新人,自治区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小学和大学的德育工作。从各方面优化育人的环境,并全面推广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措施政策上的落实,推动、促进了宁夏教育40年的蓬勃发展,奠定了自治区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宁夏教育面临的困境和任务
宁夏教育40年,是开拓进取、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40年。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宁夏教育在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育的战略地位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完全落实;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仍很严重,本世纪实现“两基”目标形势不容乐观。宁夏教育事业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矛盾,急需加以解决。
(一)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需进一步落实。
宁夏地处内陆,农业人口比重大,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低,经济基础薄弱,人均收入低,贫困人口比重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为了改变这一落后的状态,自治区党委、政府曾经多次提出宁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思路,反映了对宁夏区情认识的不断深化,表达了宁夏人民决心改变劣势,发展生产力,振兴宁夏经济的迫切愿望。但一切必须从抓教育入手,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宁夏经济的振兴才有希望。这是宁夏40年社会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迎接21世纪挑战的必然选择。唯有教育的优先发展和宁夏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形成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个性品质及工作能力,才能改变宁夏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落后状态。为此,越是贫困落后的地区越要重视教育,不能把发展经济同搞好教育对立起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引进,但人的素质只能靠自身坚持不懈地抓教育来优化。当前,宁夏的文化教育还相对落后,各类教育的办学条件都亟待改善,文盲率仍高于全国平均比例,社会人文发展水平居后,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这都要求我们不仅在口头上,更要在实际行动上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
(二)“普九”工作形势严峻,任务繁重。
义务教育,是一种普遍的、全民的教育。它是由法律规定的国家对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所施行的一定程度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关系着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为现代化社会生活所必需,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到80年代中期全世界已有168个国家和地区宣布实行义务教育。我国于1986年正式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根据我国幅员广大,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实际情况,规定了“三类地区,分三步走”的实施方针。宁夏属于落后地区,“普九”任务十分繁重。据第四次人口普查,宁夏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人数达102.7万人,占总人口的22.1%,高出全国6.2个百分点。贫困人口比例较大的固原地区,文盲人数与1982年相比,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6.4万人,达到52.7万人。同时在宁夏文盲人口中,66.4%是肩负养育新一代重任的女性,达68万多人。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宁夏的“普九”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暴露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1)有些市县还没有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义务教育执法机制,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力度不够、工作不到位、投入不足、缺乏全社会都来关心和参与的问题。(2)山、川普及义务教育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边远贫困山区普及义务教育举步维艰。由于生存条件的恶劣,贫困地区不仅存在着无处上学、上不起学的问题,也存在着不愿上学的问题。(3)贫困地区女童,尤其是回族女童教育仍然是我区普及义务教育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女童入学率低、流失率高仍是很突出的问题。
(三)职业教育依然薄弱,教育结构还需调整。
宁夏有农业、能源这两大优势,但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长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与宁夏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落后有关。目前全自治区每年高中毕业生2万多人,约23%的人升入高等学校学习;每年初中毕业生约7万多人,升学率为42%左右,这样,全自治区每年有5.5万初中后、高中后学生在未接受任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状况下进入社会,经济建设所需的中、初级人才得不到满足,劳动者素质得不到提高,进而直接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前,急需把全自治区经济的重点转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放在重要位置上,有目的地引导职业教育向着符合宁夏区情、适应宁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健康发展。要端正办学思想,更新观念,加大投入,采取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使宁夏的劳动者素质得以快速全面地提高。
(四)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的力度。
目前,宁夏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仍很突出。全自治区每年有60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由于学科专业与人才需求脱节,学非所用,造成毕业分配难的现象日益严重。同时由于宁夏高校数量多而规模小,专业布点分散,单班教学普遍,办学效益低下,难以形成学科优势和学科梯队,缺乏在全国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学校办社会”的局面,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使有限的教育经费难以发挥最佳的效益。为此,应当以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统一协调发展的方针,建立起与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资源优化和有效配置,变“学校办社会”为“社会办学校”,在“科教兴宁”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自治区高校的重要作用。
三、面向新世纪的思考与抉择
人类即将告别20世纪,把一个什么样的宁夏教育带入21世纪就是我们在欢庆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时深切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从自治区成立至今,宁夏教育经历了40年曲折的发展历程,为自治区今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一,教育是宁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宁夏经济要振兴,社会要发展,必须要走“科教兴宁”之路。由此必须坚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当前及今后全自治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和基础。第二,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全自治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宁夏教育事业得以发展的根本,是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落脚点。第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改革中寻找教育发展的动力。在开放中促进教育面向世界,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以不断改革和完善宁夏的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并积极扩大教育交流,争取对口支援,加强宁夏教育事业发展的实力。第四,必须从宁夏的实际和区情出发,正确处理山、川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重视解决好教育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大力发展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要根据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才需求“门类多、用量少、转向快”的特点,采取灵活的办学形式,着力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应用性、实用性的大中专各类人才。第五,要努力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社会各方面和人民群众的办学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关心,全民参与,齐心协力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第六,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广大教师。要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使他们安心教育工作,乐于奉献。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业务素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面向21世纪,有以下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亟需解决:
首先,为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上的两个根本转变,要加紧推进宁夏教育体制的改革并完善有关的规章制度,这是当前我区教育战线上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重大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其次,为适应未来现代化建设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要尽快优化宁夏的教育结构,改革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妥善地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跨世纪需要的人才,促进宁夏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及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再次,实施“科教兴宁”的战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都要抓好素质教育。这是因为21世纪将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社会更加进步,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我们既面临综合国力的竞争与较量,又面临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争夺与渗透,这些对培养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要树立素质教育观,下功夫抓好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过去我们抓住了重要历史机遇,也丧失过某些机遇。现在全党一定要高度自觉,牢牢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迈出新的步伐。”为此,今后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学习和贯彻十五大精神,进一步深化宁夏教育改革,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教兴宁战略,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努力探索并建立适应宁夏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