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阿Q正传》——学习鲁迅精神论文_木克热木·玉素甫

读《阿Q正传》——学习鲁迅精神论文_木克热木·玉素甫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三中学 830000

摘 要:《阿Q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刻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阿Q的身份虽是农民,但这个形象所表现出的性格弱点却并不只是农民才具有的,它具有更为广泛的普遍性,鲁迅把阿Q性格作为国民性的最劣表现加以鞭挞,因而也就更具广泛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鲁迅 阿Q正传 鲁迅精神

近百年来,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大地上,一个伟大的灵魂震颤、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他就是鲁迅。《阿Q正传》是不朽的文学名著,其反映的社会问题是很值得我们当代人反思及研究的,可以说,阿Q精神就是当时的“国民精神”, 对于当今同样需要国民精神的我们,应不应该有阿Q精神,什么才是国民精神,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一、读《阿Q正传》,学习鲁迅精神

《阿Q正传》创作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发表在《晨报副刊》上。从小说总体结构上说《阿Q正传》的前三章基本上是一种平面的横向的性格介绍和举例。从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开始,鲁迅开始就着手将阿Q的精神特征放在一连串连贯的纵向生活细节中加以具体展现。于是便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鲁迅的经典名篇——《阿Q正传》。《阿Q正传》的写作背景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处于内忧外患,政治腐败,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浴血奋战,拯救危亡的中国,发动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但是革命是成功了,民主却没能深入人心,对于当时大多数中国国民来说,依然没有摆脱封建束缚,思想仍没有解放,所以,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不平等,还在侵蚀着人民的思想,人民大众的奴性与劣根还未泯灭。

郁达夫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出现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我想,对于鲁迅,有的人可以不喜欢,但一定要尊敬,承认他确实是个伟大的人。 深刻、剧烈的矛盾性是鲁迅精神世界的基本景象。而核心景象便是“绝望中反抗”的姿态。这一精神形象凝聚着鲁迅复杂而繁复的情感与理智,大爱与大憎,“佛心与魔气”,“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胶着在一体,锤炼成奇诡壮美的“垂天之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早在鲁迅留学日本的后期,他就非常看重“精神界之战士”的作用,指出现在特别需要这样的人物,因为中国一向“孤立自是,不遇校雠,终至堕落而之实利;为时既久,精神沦亡,逮蒙新力一击,即砉然冰泮,莫有起而与之抗。加以旧染既深,辄以习惯之目光,观察一切,凡所然否,谬解为多”(《坟·摩罗诗力说》),因此非得首先在精神领域解决问题不可。在精神界奋斗,鲁迅坚持了一生。他知道这个问题不容易解决,但除了坚守阵地之外又能有什么别的办法呢。

二、阿Q人物角色精神

阿Q确实是结合了许多人的特点写出来的,也是我们国民性的弱点。这弱点是历朝历代那些读孔孟之书的人,那些吃人的人,那些统治者们培养起来的。因为这些人搞了宗法社会、封建社会出来,规定那么多宣扬封建文化、伦理、道德的书籍让青年和小孩子去阅读,还提倡什么贞节牌坊,在社会上又是尊孔,又是拜神,又是讲鬼怪,所以就造成了这么一种中国的国民性,它同民主科学是不能并存的,它使中国变成了一个积弱的国家,不能奋发图强。文学如果能够把这些东西揭露出来,是会使大家警醒的。

在《阿Q正传》整篇文章中,留给大多数读者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常常用过去的和未来的来掩饰他现在的不幸,比如他常这样夸耀自己:“我以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我儿子会阔多啦。”可是当他说这句话时,连老婆还没有着落。他能用自轻自贱来获取心理的满足。在被别人打败后,他就自轻自贱地承认自己是虫豸,并以这种自轻自贱的第一来安慰自己,并说,我这是第一,状元不就是第一吗,那我就是状元来“狠狠地”赞美自己一翻。他用祖传的法宝“忘却”来掩饰自己生活中的不幸。在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后,便立即使出了自己的祖传法宝,将屈辱抛到九霄云外,回到土谷祠美美地睡了个大觉。他更可以以自身的丑恶当作是炫耀的资本,当别人说他头上的癞疮疤时,他却自傲地认为别人“还不配”。总而言之,“精神胜利法”所带给阿Q的,在阿Q自身看来,是值得炫耀的资本,是别人都没有而唯独自己有的、值得大家都来学习的地方。但在其他有良知的中国人看来,则是一种巨大的耻辱,而鲁迅想要通过阿Q的“精神胜利法”揭示的,其实就是整个中国国民性的弱点,中国人之所以会成为东亚病夫,就是由于这个软肋在作怪。中国人向来以为自己地大物博,是天国,其他国家都是自己的附属国,并且当英国大炮已经炸开中国的大门上,中国皇帝还不知道英国在哪儿,面积有多少,与中国是否接壤。当一次英国军官邀请清朝大将福康安去参观英国大炮,福大将军却抛出这样一句话:“这玩意儿,想来没什么稀罕,看亦可,不看亦可。”当时中国人的自大心理恐怕已超出了想象。这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文献

[1]《鲁迅小说诗歌散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9月版。

[2]《鲁迅小说集》.2004年11月第1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3]张烨 《鲁迅杂文小说集》.2001年第1版,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

[4]郭庆杰 由阿Q人物形象分析《阿Q正传》的悲与喜[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03)。

论文作者:木克热木·玉素甫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4月第27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

标签:;  ;  ;  ;  ;  ;  ;  ;  

读《阿Q正传》——学习鲁迅精神论文_木克热木·玉素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