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学雄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小学 737200
尽管一个孩子的成长,真的需要一些“重要他人”,但人这一生中,你永远比别人评价的重要,而过往的人,永远比你设想的还要三心二意以及无足轻重,所以,孩子,不要小心翼翼让别人定义你;成人,也别早早地棱角分明地定义一个孩子。
托马斯.曼曾经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不要为别人不能成为你所希望的人而愤怒,因为你自己也不能成为自己所希望的那个人。”既然如此,我们不能成为别人轻易地定义的那个人,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把学生“喂养”成一个“我就是我”,给学生更多的适合于他自己的“维他命”,应该成为教育中最重要的视点之一。真的,请骄傲地做你自己,而不要小心翼翼让别人定义你。
有多少孩子,为了成为大人所希望的“真理的标杆”,为了符合“成人视角”下的那个“理想模式”,轻易地就改变了自我精彩的本色,甚至否定了那个真正的自我。生长中的“杂音”或“不和谐音”一旦被“屏蔽”,孩子们开始变得“一模一样”,甚至开始褪去生命应有的光芒,逐渐萎缩或暗淡,就像一位专家所说的一句话:“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原创’,长着长着就成了‘赝品’。”
的确,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人长成高大的银杏也罢,长成挺拔的杨树也罢,长成美味的丁香树也罢,都是独一无二的。大自然中‘花鸟鱼虫’的成长没有标准答案,每一个小孩的成长也都没有标准答案。”既然如此,我们何必轻易地就让别人来盖棺论定呢?
“这孩子真笨,什么功课都不好!”这是爱因斯坦小时候的老师对他的评价。当爱因斯坦的父亲问学校校长,爱因斯坦将来该从事什么职业时,校长毫不掩饰地说:“干什么都一样,他长大后绝对不会有什么成就的。”事实上,诸如此类的定义或评价曾经在爱因斯坦的心中留下了一些深深的划痕,但对爱因斯坦而言,那是激励,是明悟,更是动力。
前不久,我的一个侄女曾经用“走火入魔”四个字形容她的一个同学。原来,这个同学从小喜欢阅读、写作,以至于走路吃饭都“书不离手”,除了书,别的任何事都不曾入她的眼、进她的心。人人都在担心,而父母亲,无疑是最担心的人。但是,大可不必担心,“二十四番花信风”,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独特的花,都有不同的成长姿态和花期。总有一天,这个“走火入魔”的孩子会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花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现实中,你是否会因为“走火入魔”这个评价而停止自己喜好或追求?你是否因为成人消极或灰色的评价而被迫低下高傲的头颅,脱掉理想的冠冕,放弃对世界渴望?事实上,一个人被冠以“走火入魔”,虽有外在的、强加的、不合理的地方,但更有主人公自己衍生的枝枝蔓蔓,不能简单地给它套个框架、下个定论。就像你不能简单地用黑与白、善与恶、对与错来定义这个世界,它注定是个色彩纷呈的万花筒。
一名初中生用手机拍摄了一辆占用非机动车道的私家车,遭到私家车上三女一男集体下车“围攻”,被骂“读书读傻了”。但是,他并不是傻子,这个被大人定义为“傻子”的初中生,唤醒了很多很多麻木不仁的人,把我们从俗套中唤醒,从人云亦云中“拎出来”,从绝大多数的自以为是的精明中摆脱出来,令我们醍醐灌顶:如果我们人人都对规则视而不见,终有一天,我们会成为规则的牺牲品。这个被大人定义为“傻子”的初中生让我们深深明白:诸如对旁观者无动于衷“这样的冷漠一旦充斥人的内心,那么,他的精神原野将会是一片荒芜,他的内心世界,不是花园,不是苗圃,而是荆棘密布的乱石岗”。
的确,当你不被别人定义时,你才反而有机会提醒别人,你会做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像模像样的真我。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作为孩子们的“重要他人”之一,如何定义孩子,也显得至关重要,因为有些话语一经说出便会转化为孩子内心的山山水水。《中庸》里有几句话:“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那儿得到充分的发展,正所谓:“安其所,遂其生”。在这个意义上说,如何定义学生,就成为一门学问;如何在孩子漫长的生命旅途中时时驻足评价,应该引起教师高度的敏感和警觉。
优秀的教师都不会轻易地对一个孩子“盖棺论定”,即便是去定义一个孩子,也是从正面的、积极的、阳光的角度出发。因为他们知道孩子们“命运的星辰并没有暗淡”,相反,孩子们的生命深处有最清冽的泉源和最自由的空气。好的教师善于开发这些“泉源”,对人性有更多的体察,对人的生命困境有更深刻的同情,因此也就更善于读懂学生、激励学生、改变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是动态的,当成人以美、以真、以善良喂养时,他自渐渐茁壮,如叶嫩花初,霜之始凝、果之初熟,一天天的积累和生命辗转,不知不觉就可能厚实其精神底色。既然如此,成人又何必早早地去框定一个孩子的一生呢?
叶圣陶曾说:学生是“种子”,不是“瓶子”。既然学生是“种子”,那么,成人就不该轻易地去“框定”学生,因为“种子”是会成长的,长成婀娜的柳树也罢,长成茂盛的榕树也罢,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教师不要轻易地对学生进行“画圈”,而是时时溢出孩子原来的边界,拓宽孩子,让他们有更大的吸纳力。教师、家长或者社会,能够更善于拓展精神疆域,懂得轮耕换种,从更高、更精彩、更有分量的层面上去定义一个人,是孩子的幸运,也是老师、家长和教育的幸运。
参考资料
[1]李之龙 从众生中“拎”出真正的自我[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3):1。
[2]孙梅芳 教育需要“读书读傻了”的人[J].中小学德育,2016,(7):77。
论文作者:乔学雄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11月总第2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9
标签:孩子论文; 都是论文; 定义论文; 的人论文; 爱因斯坦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11月总第25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