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数字诚信”论文

迎接“数字诚信”

EMBRACING"DIGITAL"

赖小科

今年年初的时候,电影《流浪地球》票房大卖,也带火了原著作者刘欣慈,而他最好的作品是获得了雨果奖的《三体》。在这部小说中,三体外星人是不会说谎话的,因为他们的交流方式是电波,每个人都是透明的,因此他们具有不善计谋的缺点。小说第二部中的男主角罗辑就运用了三体外星人的这个缺点,设置了一个陷阱,以向全宇宙公布三体世界的位置坐标相威胁,暂时制止了三体对太阳系的入侵。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三体外星人也开办公司的话,估计就不会存在诚信问题了,因为他们个人是透明的,开公司经营的经济行为同样也是透明的。放眼今后发展,透明的企业是有可能实现的。

中国和欧盟产业内贸易指数如图6所示,太阳能产业内贸易指数主要分布在[0,0.5]区间,且大部分年份是在(0.25,0.50]区间,即中欧太阳能产业内贸易处于较低水平,中欧在太阳能领域的国际分工属于垂直分工。而中国与欧盟风能产业内贸易指数主要分布在[0.5,1]区间,属于典型的水平型国际分工,只是近年来风能产业内贸易指数有下降趋势。

我们知道,企业是一个经济法人。与自然人相比,企业经营等经济行为更符合经济理性。具有经济理性行为的企业在面对诚信行为抉择的时候,会按照获得更大收益的原则做出自己的决定。当失信收益减去失信成本大于守信收益时,不守信的行为就有可能发生。因此,我们一般通过加大法律制裁力度、媒体曝光、工商执法、消费者维权等方式,加大企业的失信成本。另一方面,通过信用等级评定,增加企业产品的美誉度等方式增加守信的收益。从两方面来约束、引导企业诚信经营。但是,受制于我们的法律体系、执法力度、媒体监督的发展相对不足,消费者获取信息及维权的成本较高等原因,企业的失信成本一直较低,各种不守信经营的行为层出不穷。而众多的电商、网购平台主要基于消费者评价的诚信体系也受制于自身的管理能力问题,出现了很多刷单、刷信用、删差评、假好评等问题,诚信评价的权威性也广受质疑。

124例研究对象中年龄最小者20岁,最大者83岁,平均年龄(65.74±9.89)岁,其中70例为男性(56.45%),33例(26.61%)的病程在6个月以上,44例(35.49%)的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详见表1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诚信问题已经到了非破解不可的地步。没有诚信就无法保护知识产权,企业就不会脚踏实地地创新,产业升级也无从谈起。但是,从传统的办法来看,破解诚信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成本也非常高昂,涉及文化、社会、法律等方方面面。但是,展望未来的技术发展,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中国特别是在杭州,有可能以更低的成本解决企业诚信经营这个难题,而这可称之为“数字诚信”。

去年以来,中美之间的贸易战硝烟弥漫。中美贸易战表面上是贸易之争,但更深层次来看是未来高科技主导权之争。中兴事件、孟晚舟事件、美国强烈反对中国制造业2025计划,都直指芯片、5G、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业。因为中国巨大的体量,造就巨量的数据,因此,今后人工智能的革命可能率先在中国出现,至少我们是跟美国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我们可以预见,今后几年,随着5G的普及,物联网将加速发展,我们的各种生活场景、各种行为都可能数据化,这也为人工智能的爆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对于人工智能而言,数据就是工业时代的石油,神经网络只有在海量数据中,才能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总结、自我发展出类似于人的智能。而中国巨大的数据资源恰恰是我们最大的优势,这也是美国现在最担忧的方面。

今后几年,我们可能面对着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跨越。因此杭州提出打造“数字经济”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虽然这个“数字经济”包含的内涵更多。“数字经济”中也就为“数字诚信”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我们可以想象,今后的企业借助人工智能能够极大地降低成本,而企业的任何行为也都可以低成本地实现数字化。这些数据在各个云端成为宝贵的资源,为人工智能的进化提供更多的燃料。可以说,今后的企业行为,甚至包括我们个人的行为都是数据化的,这些数据或在云端,或在区块链的记录中,每个企业甚至我们个人都像“三体人”一样变得透明。一个企业,一个人是否值得相信,只要查询一下他们的“数字诚信”记录就可以了。如果说,我们现在的诚信体系只是通过过去来预测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诚信”则有可能实现从现在看未来,人工智能甚至会计算出今后这个企业和个人的行为趋势;现有的诚信体系只是对某一部分行为的评价,而“数字诚信”则是对所有行为的评价,体现的是“大数据”的上帝视角。

当然,“数字诚信”的实现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过程,其中除了涉及技术之外,还会涉及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一系列问题。但是对于杭州而言,在发展“数字经济”时,应尽早将“数字诚信”考虑在内。不管是在技术准备上,还是在法律、政策等的预研与调整上,都应该先行一步,用“数字诚信”为“数字经济”保驾护航。

(作者系工商银行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执行主编、高级经济师)

标签:;  ;  ;  

迎接“数字诚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