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鉴定理论研究(2000-2010年)分析——基于中国知网的文献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中国论文,文献论文,鉴定论文,档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文献数据来源说明
本文以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网为数据来源,以2000-2010年为一个时间跨度,研究中国档案鉴定理论研究状况。新版中国知网提供“分组分析”的功能,本文检索鉴定理论的同时,使用分组分析中的“中文关键词”分组,收集并整理出了档案鉴定理论文献中出现的高频关键词,然后对这些关键词进行筛选、总结和归类,最终确定了10个关于档案鉴定理论的高频关键词,然后再以这些关键词分别进行主题检索,将搜索到的文献条目输入excel软件进行去重和相关排序,以及去掉内容不相干的文献若干篇,最终共得到1674篇档案鉴定理论的相关文献(如表1所示)。检索截止日期为2010年1月15日。
二、发表文献的关键词分布与年度分布
根据表1和图1可以反映出以下几点:
图1 文献发表年度分布
第一,“档案价值鉴定”在文献关键词当中出现频次最高,说明了研究者对于档案鉴定内容的偏好,说明了档案鉴定与档案价值鉴定的高度相关性。
第二,从图1看出,2007年是档案鉴定研究的一个高峰。这与2006年国家档案局发布《关于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有直接的关系。该规定掀起了一轮关于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研究热潮。
第三,电子文件鉴定在高频关键词表中的出现说明了档案学界对于新事物的高度关注和研究热情。
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献分析
被引用频次是衡量一篇文献的重要性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依据。本文根据中国知网提供的被引频次,被引用7次及以上的文献共计26篇(如表2)。
从表2、表3可以看出:
第一,从时间来看,高被引文章绝大多数是2005年以前的文章,以2000-2003年为多数,这一点说明档案鉴定方面的研究在2005年之后没有较大的发展和变化。
第二,从文献来源来看,有13篇文献发表在《档案学通讯》上,已经达到了半数,其他发表在《档案学研究》、《中国档案》等影响较大的档案学期刊上。这说明《档案学通讯》等几种期刊对档案鉴定理论较关注,同时也是界内权威期刊。
第三,从作者单位来看,26篇高被引文文献中,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文献有8篇;来自浙江大学的有3篇,且有2篇文献被引次数位居前二,说明该校的研究成果得到界内较大的关注。
第四,从引文数量上看,高校教师是高被引文献的主要作者。这说明了高校教师是档案鉴定理论的重要研究者和核心作者。此外,档案局(馆)的研究者,是档案鉴定研究的另一主要作者源,他们代表着实践工作者研究的水平。
第五,期刊文献发表总量与高被引文献之间并无直接联系。特别是《兰台世界》这一期刊,近11年来《兰台世界》发表档案鉴定方面的文献最多,多达122篇(如表3所示);而表2中高引文率的文献则最多的分布在《档案学通讯》上(如表2所示)。这说明地方刊物对高质量文献的关注度较低,虽论文数量多,但是质量却难以保证。
四、核心作者分析
如表4所示,档案鉴定相关论文发表最多的是傅荣校(浙江大学)和刘东斌(濮阳市档案局),需要说明的是,傅荣校在2000年主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档案鉴定理论应用研究”,其论文发表数量比较多,也不足为奇。从表中还可以看出,核心作者多来自江浙地区和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学术单位,一定程度上可看出档案鉴定研究的地域特征。
五、作者单位分析
表5列出的是本文分析的1674篇文献中发表文献在5篇以上的17个研究单位。
首先,从论文产生的数量上看,位列第一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共发表53篇文章,说明中国人民大学在档案学研究的同行比较中占绝对领先地位;浙江大学和苏州大学分别发表24篇,并列第二位,这个结果跟这两所大学的教师注重文件运动规律或者文件运动理论有关联。
其次,从表5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档案鉴定的主要研究单位分布情况。其中17个研究单位中14个单位是大学,这说明高校教师与研究生是档案学研究的主体,引领着档案学前沿问题的研究。同时也说明,鉴定这一项极具实践操作性的环节,档案馆及档案室的同行没有积极参与理论与实际问题探讨,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六、结语
总的来说,进入21世纪以来的这十一年间,我国档案鉴定理论仍然以基础理论为重点研究,在基础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了一定的新观点和新论点,充分结合我国实际,根据我国档案鉴定工作发展的需要,促进了我国档案学的繁荣。另外,随电子文件时代到来而展开的理论研究与探讨还将继续,可以预见,在今后的档案鉴定研究中,随着研究方法进一步完善,实践经验更多积累,研究领域的新开拓,我国档案鉴定学术水平将会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