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研究性学习有效性的探索--以小学数学“分层探究”为例_分层教学论文

对增强“探究式学习”实效性的探索——小学数学“分层探究”课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数学论文,实效性论文,课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探究式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与探究式学习相对的是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探究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探究式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比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小学阶段的“探究式学习”的关键性要素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多样化、多层次,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探究式学习”中来,使探究学习真正探究出实效。

我们选取“长方体的认识”一课进行尝试验证,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探究形式。

层次一:在观察中发现

这一层次主要针对学困生,让他们通过对具体学具的观察,直接发现事物的特征,从而获取新知。提供给他们的探究材料有:长方体模型(可以将6个面拆下观察棱的情况)。探究过程如下:请同学们拿出长方体学具,仔细观察它有几个面?每个面的形状是怎样的?比一比哪几个面的面积相等?(可以拆下6个面进行重叠比较)数一数它有几条棱?量一量哪几条棱的长度相等?摸一摸它有几个顶点?通过这些观察活动,最终发现长方体的特征(提供表格让学生填空)。

层次二:在操作中发现

这一层次提出了探究的“过程性目标”,让学生通过对学具的操作,自己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规律性认识。提供给他们的探究材料有:6个长方形塑料片(外加一卷透明胶),12根小棒(相互之间有连接的小孔)。探究过程如下:请同学们利用提供的材料组装一个长方体,在组装过程中探索长方体“面、棱、顶点”等方面的特征。学生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将会发现要搭建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必须要用到12根小棒,并且同一个方向的4根小棒要一样长,这样就发现了棱的特征;同样会发现两个大小和形状都一样的面要在相对的位置上才能组装起来,这样的面有3对,从而发现了面的特征;组装好之后,通过数一数发现3条棱交于一个顶点,共有8个顶点。

层次三:在试验中发现

这一层次与第二层次相比,探究活动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挑战性,它要求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开放性探究材料中进行选择,设计多种探究方案,在操作活动中进行试验,排除不符合要求的材料,通过推理等思维活动,最后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提供给他们的探究材料有:长方形塑料片(须多于6个),透明胶一卷,塑料小棒(须多于12根)。探究过程如下:请同学们从教师提供的材料中选择所需材料,组装成一个长方体,你能发现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哪些特征?这样的探究活动,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它适合基础较好的学生。首先要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判断所需材料的数量,然后提出假设,确定试验的范围,接着逐一进行试验,通过试验、筛选,最终完成长方体的组装。虽然组装有多种方案,学生拼接成的长方体形状可能不同,但在试验的过程中学生会感悟到长方体的共同特征。

以上三种层次的探究形式都运用了观察、操作、试验、猜想、验证、归纳等教学手段。三种层次探究活动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需要,使探究活动真正富有成效,教师的指导体现了“扶——半扶——放”的思想。

我们将这三种方案分别放到三个基础相当的班级中去试教,另外再抽一个人数较少的班级,将学生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分别对应实施上述三种层次即三种方案实施教学。专门设计了一张“探究式学习实施情况调查表”(见右表),首先组织一部分工作人员进行课堂观察并在调查表上做记录,课后与执教教师进行交流,同时对全体学生进行学习结果检测,然后按上、中、下三个层次分别从上课的四个班中抽取部分学生进行座谈。

探究式学习实施情况调查表

我们对上述调查反馈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分层探究”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如果选择挑战性大的方案来教学,中下学生开始很感兴趣(觉得操作学具好玩),但随着探究难度的加大,他们会逐渐失去探索的兴趣。如果采用“层次一”来教学,那些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则认为不如后面两种层次更值得探究。而采取分层探究,大部分学生都产生了比较浓厚的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第二,探索方式的难易度影响问题解决的方向。在座谈和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都知道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探索出“长方体面、棱、顶点分别有什么特征”。但也有不少中下学生(指知识层次中等或下等的学生,以下同)对比较开放的探究形式拿不准探索的方向。如在运用“层次三”进行教学的班级中,一个学生说:“我在上课时把小棒插来插去,还没组装好,老师就叫我们停下来了。”(从课堂观察中我们也发现有不少学生,很难按正确的方向探索下去)而在“分层探究”的班级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能比较顺利地找到研究的方向。

第三,“研究味”浓的探索方式不适合中下学生,但对能力强的学生有较大的价值。“层次三”的教学方案具有较浓的研究味,更能体现探究式学习的内涵,因为它有一系列的假设、试验、筛选过程。但我们在课堂观察以及与学生座谈中发现,如果采用“层次三”进行全班性教学,不少中下学生提不出假设,不能把握试验的范围,呈现出无从着手的状态,从而使探究活动受阻。但这种研究方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训练价值。下面是我们记录的一些学生座谈的对话。

师:请谈谈你当时是怎样发现长方体“棱”的特征的?

生1:我是这样想的,先确定组成一个长方体需要几根小棒,我从观察其他长方体物体中感觉应该是12根,然后再确定这些小棒的长短,又观察了一下其他物体,发现这12根小棒应该分成三组,每组4根,同一方向的4根是相等的,我按照这种方法挑了12根小棒,很快就组装出了一个长方体。

生2:我是采取“排除法”探究的。我先拿一部分小棒进行组合,发现不适合的,再换一根,这样不断地调整,最后把长方体拼接起来了,拼接完后数了数一共有12根小棒。我还发现这12根小棒可以分成三组,每组有4根,这4根叠在一起比较,发现是一样长的。

生3:我先随手拿3根长短不一样的小棒连接起来,发现和这3根小棒相对应的应该各还有3根,也就是同一个方向的应该有4根,而且这4根应该是一样长的,否则围起来的就不是长方体,而是不规则物体了,我按照这样的想法试验了一下,果然是这样的,我从中发现长方体应该有12条棱,并且同一方向的4条棱的长度是相等的。

第四,“分层探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合作交流时都能“有话可说”,但交流的内容和深度不一样。在四个班的教学中,我们都给学生布置了合作交流的任务,从课堂观察中发现,采用难度较大的探究形式时,不少学生由于“探究受阻”,交流时“无话可说”。而“分层探究”的班级里,大多数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到交流与讨论之中,同时由于探索形式的不同,学生交流的过程和结果都有明显的区别,如同样是交流“面的特征”,不同的小组汇报交流时有不同的表现(选取典型发言并经过整理):

小组1(层次一方案):我们数出长方体一共有6个面,把上面和下面重叠比较,前面和后面重叠比较,左面和右面重叠比较,发现相对的面大小相等,形状是长方形。

小组2(层次二方案):我们组用小棒组装成一个长方体,把“面”贴上去后,发现一共用了6个面,这6个面分成3组,每组大小形状都一样,而且每组中的两个面必须贴在面对面的地方,而不是相邻的地方。我们在贴的时候还发现,这些面只有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才能组成长方体,如果是梯形或平行四边形,就围不成长方体了。

小组3(层次三方案):我们组在贴“面”的时候,进行了讨论:需要用到几张纸片?这些纸片的形状是怎样的?相同大小的纸片会有几张?讨论后我们进行了试验,发现一共需要6张纸片,他们的形状有些是长方形,也可能用到正方形(2个),这两个正方形要贴在相对的位置上而且大小相等,其他四个面是大小相等的长方形。如果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只有相对的面大小才相等。

第五,“分层探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程度地获得探究的结果。我们对四个班的学生都进行了学习目标的检测(包括笔试和部分学生代表面试),从测试结果统计中发现,“层次一方案”和“分层探究”的班学生基础性目标掌握得比较好;“层次三方案”班的中下学生基础性目标掌握得不大好。“层次一方案”班中的学生拓展性目标和过程性目标没有凸显出来;“分层次探究”班的学生能在不同层次上对学习结果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性目标落实得比较好。

第六,“分层探究”使大多数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从座谈中我们了解到,在没有分层教学的班中,如果采取难度较大的探究方式,中下学生由于探究活动受阻,知识目标难以落实,他们根本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而采用难度较低的探究方式,由于对不少学有余力的学生缺乏挑战性,他们探索的兴趣不是很高,也难以体验到挑战成功的喜悦。而在“分层探究”的班中,由于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满足了不同知识程度的学生需求,使大家都享受到了获得成功的快乐。

通过对该课例的研究,我们深深地感悟到,对于优秀学生来说,他们只有经历了“披荆斩棘”式的探索之后,才能满足挑战的欲望,才能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而对于中下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帮扶”式的探究活动,哪怕是教师给他们铺好了路,搭好了桥,但只要是他们自己“走过”的,最终的结果是自己获得的,问题是自己解决的,就是有价值的,因为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采取“分层探究”的教学形式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实现“因材施教”。用成功教育的理论来说,就是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

标签:;  ;  

提高研究性学习有效性的探索--以小学数学“分层探究”为例_分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