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智障碍群体就业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张向艳
摘要: 心智障碍者指包括自闭症、唐氏综合症、智力障碍、脑瘫等心智障碍患者,“喜憨儿”也逐渐成为心智障碍者的通称,是比较人性化的称呼,与肢残、视障和听障者相比,心智障碍者更难适应社会,无法正常地工作、生活,在社会活动中很难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也自然而然的成为社会最边缘的群体,关于这一类心智障碍者的就业问题在我国经济就业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对深圳“喜憨儿洗车中心”发展的案例,结合当前中国的经济就业形势,为中国心智障碍者就业发展道路提供建议。
关键词: 心智障碍者;就业;残疾人就业发展
近年来政府和社会为改善心智障碍者群体的生存发展状况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支持服务资源基本集中在早期干预阶段,大龄心智障碍者群体的社会支持与服务相当匮乏。随着越来越多的心智障碍者群体步入就业及老年年龄段,非常有必要探索合适的职业教育与多种模式就业机制,帮助一部分大龄心智障碍者群体发挥自身潜能、有更大的生活空间并服务社会;同时探索既能在财政负担的范围内,又能满足该群体及家庭需求的托养安置模式,使他们获得有尊严的生活,促进社会和谐。解决残疾人尤其是心智障碍者的就业问题,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是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为其提供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途径既是一项公益事业,更是一项与国民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经济事业。
一、我国心智障碍者就业现状
2006年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口普查显示,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智力残疾554万人占残疾人总数6.68%,精神残疾614万人占残疾人总数7.4%。其中,障碍人士就业率不足四成,而心智障碍者是所有残疾人中就业最为困难的之一。中国大陆有超过1200万的智能和发展障碍者,而他们平均就业率不足10%。中国政府通过了《残疾人权益保护法》和《残疾人就业条例》,其中包含有关障碍者就业的积极措施,要求所有公共和私有企业保留不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5%的障碍者就业机会。然而,许多公司仍然宁愿支付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不愿意聘用他们。中国残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残疾人状况监测报告》显示,2013年城镇残疾人的登记失业率10.8%,另外一个数据也显示,在城市和农村依然主要依靠家庭和亲属和供养的残疾人分别占到41.6%和68%,将近一半的残疾人主要依靠较低水平的社会保障和亲属供养来维持基本生活。
二、我国心智障碍者生存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康复培训、职业教育供给严重不足[1]
据中残联统计,截至2014年,全国实名制康复教育机构已达1345家,但其中能接收大龄心智障碍者群体的屈指可数,能够进行职业培训的机构更少。而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随班就读、特教班还未普遍开展,结束义务教育阶段康复教育的心智障碍儿童,难以继续接受康复教育。尤其是国家在“十三五”期间,将实现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将有数量更多的心智障碍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但是,目前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相关准备非常不足。由于前期康复训练效果普遍低下,后期又缺乏参加工作、融入社会的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心智障碍人员义务教育结束后,绝大多数难以进入劳动力市场,在所有残障类型群体中就业率最低。
(二)就业环境亟待改善
心智障碍群体就业,有利于患者康复、减少家庭痛苦和负担,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家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残疾人就业条例》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但是大多数企业没有履行这样的法律义务,只是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有的甚至靠收集残疾证挂靠获取政策优惠,社会企业认为心智障碍者培训难度大,用人成本高,同时工作环境对他们缺乏了解,难免存在歧视和偏见,故不愿意接纳他们就业。
60例自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肝脏核磁共振检查患者作为分析样本,以护理路径为前提,分为两组。基础组30例,患者男女比18:12,年龄23~80岁,平均(51.52±10.36)岁,文化程度:初中10例,高中9例,大专以上11例。分析组30例,患者男女比19:11,年龄24~80,平均(52.07±10.39)岁,文化程度:初中11例,高中10例,大专以上9例。对比组间数据,不统计学价值。
(三)社会对心智障碍者的重视和包容性不足
一是开展《残疾人保障法》的执法检查,促进有关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按法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研究借鉴北京等地对残疾人保障金按企业平均工资征收做法,使企业更好地履行法律义务。二是鼓励地方抓住残疾人保障金征收额在大部分地区较快增长契机,在编制残保金预算时,明确用于支持包括大龄孤独症群体在内的心智障碍者就业的比例。三是尽快制定辅助性就业机构的认定标准,细化落实有关财税优惠政策,加快完善取消福利企业后优惠对接措施,特别是落实好吸纳包括心智障碍等特殊群体就业的机构和企业的优惠措施。四是发展支持型就业,由人社部门牵头,民政、医卫与残联配合,建立就业辅导员职业发展机制和监督机制。五是扩大社会组织财政经费、福利基金等资金使用范围,允许用于房租及工作人员工资经费。六是为心智障碍人士办理相应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让他们在患病的时候能得到及时救助。养老保险可采取“三三”制,即企业、家庭、政府补贴形式,建立心智障碍人士养老体系,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四)托养照料资源匮乏
喜憨儿洗车行能够以就业与康复相结合的工作环境和方式,探索出真正适合心智障碍群体解决就业与生活问题的模式,帮助喜憨儿建立社会适应能力。让每一位心智障碍者不分残障程度,量力而行、扬长避短、团队作业、分工协作、完成工作、实现就业。
当Y>Y*时,dX1/dt>0,dX2/dt<0,则x2=1是演化稳定策略,政府激励无效的概率为1,此时购房者购买普通房,或者政府不奖励被动房的购房者,导致原来选择被动房的购房者转变为购买普通房,博弈收敛于帕累托劣均衡。
三、 喜憨儿洗车行对心智障碍群体就业发展的影响
(一)在市场上开拓一个适合心智障碍群体生存发展的就业岗位
太和医院在规模、技术、人才队伍等综合实力方面,当属鄂西北地区实力最强的医院之一。而且,经过多年经营,医院也是周边地区急危重症患者就医的首选医院。
(二)探索出一条新的适合心智障碍者群体康复培训、职业教育的模式
我国残疾人托养照料体系不完善,心智障碍群体难享受现有托养安置政策,生活主要靠家庭成员供养。例如,中残联和财政部推出的致力于为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阳光家园计划”,服务资源有限,缺乏专业人才,接收时选择程度低的残疾人,心智障碍群体很难申请。同时还面临着“进得去,出不来”的境遇,许多较为富裕的家庭往往会选择将孩子留在托管所,托管所成了看管他们的“监狱”。
(三)公益事业与经济发展的结合,通过为心智障碍群体提供就业岗位,让其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减轻社会负担的同时为中国残疾人就业发展增加动力。
四、对心智障碍群体就业问题提供的建议[2]
(一) 将培育残疾人就业辅导员队伍,发展支持性就业纳入规划
近年来,我国中高等职业学校生源减少,可以此为契机,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心智障碍群体就近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帮助大龄心智障碍群体学习生活技能、独立生存。一是提高认知、积极准备,落实国家对心智障碍群体实现免费高中教育的要求,使心智障碍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得到合适的教育。二是优化办学条件,丰富特教资源,配齐配足教职人员,并在编制总额内合力配置康复、心理、培训等方面专业教师。三是积极开展心智障碍学生的教育研究,以就业为导向,合理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为心智障碍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四是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定岗定向培训等方式,为心智障碍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二)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特殊教育
政府可通过税收、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激励用人单位增加对心智障碍人士就业各个环节的支持。对安排智障残疾人士就业的福利企业,给予大幅度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加大对一些社会组织开展的就业辅导服务的资金以及政策的支持力度。
喜憨儿洗车中心是全国第一家专门为心智障碍者就业创建的洗车行。喜憨儿洗车中心创办人曹军说:“相较于其他残障类别,喜憨儿的劣势主要表现在思考能力的欠缺,而四肢运动能力健全,能听、能看、能跑、能跳,这是他们的优势,因此从大运动方向寻找适合他们的工作,而喜憨儿能适合又是社会能接受、市场所需要的工作目前洗车这一项比较符合。”
(三)政府扶持与市场推动结合,大力改善心智障碍者就业环境
社会普遍对心智障碍者的就业都抱有“不现实、不接受”的观念,认为他们并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喜憨儿的家属担心他们受到同事的欺负和歧视,不希望他们过多地和社会接触,普遍希望他们到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就业。但是由于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有限,且心智障碍者在残疾人群体中更为特殊,进入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的机会小,由此,心智障碍人士融入社会变得更为艰难。
“当然,除了大大的供暖房,还有小小的取暖器。比如唐朝时期已经有了‘拥炉取暖’的风尚,大诗人白居易就曾吟诗作赋——
(四)借鉴喜憨儿洗车行,为心智障碍群体提供一个适合的工作岗位
喜憨儿洗车行首先在深圳建立,截至目前在全国已有9家这样的喜憨儿洗车中心正式开业,100多个心智障碍者的工作得到解决。因此,喜憨儿洗车中心是对解决心智障碍者群体就业问题的一种创新的举措,各地政府和残联可协商联合,针对这类群体提供和增加合适岗位,推动全国心智障碍者批量就业。
(五)加强社会宣传,改变社会公众对心智障碍群体的偏见和歧视
心智障碍人士要回归主流社会,单凭残疾人自身努力和残联这样的专职部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多做正面的宣传和引导,使社会各界体会和理解残疾人,特别是心智障碍人士的切身困难,对他们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能接纳和包容他们。
五、小结
心智障碍者的生存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关注的热点社会问题之一,解决这个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必经之路,有效合理的解决心智障碍群体的就业难的问题,引起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重视和关注,营造平等友善的社会氛围,同时能够对我国残疾人相关的就业问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世玉,张守科.心智障碍人士就业困局[J].中国残疾人,2013(12):44.
[2]《“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国发〔2016〕47号)
(作者简介: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标签:心智障碍者论文; 就业论文; 残疾人就业发展论文;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