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素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综述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素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综述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转变增长方式 提高经济素质——关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增长方式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素质论文,我国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和关键,是

新时期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解决眼下诸多经济矛盾的重要举措。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在我国80年代初就已经提出来了。所谓

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模式。通常而言,它是一个

国家或地区以一定的方式,通过对社会现有资源的利用,求得社会商品

和劳务的增长,最终实现经济的现代化和人民生活的富裕。经济增长方

式是一个不断变动的历史过程,一般是先以解决社会财富的数量多少问

题为主要特征,然后才发展到以解决社会财富的质量高低问题为主要特

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目前国内理论界存在不同的理解。

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切地说,应是由以外延的

增长为主向以内含的增长为主的转变。尽管在理论分析上可以把经济增

长方式区分为外延的增长(粗放型)和内含的增长(集约型),但是,

在现实经济中,经济增长的两种方式并非互相排斥,外延的增长中往往

包含内含增长的因素,内含的增长中同样包含外延增长的因素。一般而

言,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或者以外延的增长为主,或者以内含的

增长为主。单纯外延的增长或者单纯内含的增长,只是例外的情况。

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是以偏重数量扩张

的速度型向速度和效益结合型的转变。以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质

上属于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

变,是发展思路的转变,即以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

经济增长质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以提高经济效

益为中心的转变。

还有观点认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

的,而不是针对某个企业来说的。就宏观经济而言,提出经济增长方式

的转变是必要的。它作为一个长远的方针,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我国

的实际。但是,就微观层次而言,企业扩大生产是依靠外延的增长还是

依靠内含的增长,属于企业自主决策的范围,企业将根据投入与产出的

比较分析做出选择,政府需要从政策加以引导并鼓励。

经济增长方式主要受三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社会资源数量多少和

质量高低的影响。在资源矛盾不突出的社会,其经济增长方式往往是高

投入、高消耗、高速度为主,相反,则以低投入、低消耗、高速度为生

。二是技术水平高低的影响。在技术水平不高的社会,住住只能是高消

耗、低产出为主;而当技术水平较高时,则可以转到低消耗、高产出为

主。三是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其包括经济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

制,包括政治的、法律的规范,包括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机制和使用机制

。当制度性因素相对适宜时,经济增长往往表现出低投入、低消耗、高

速度;而当制度性因素不适宜时,则又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低速度

关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专家们认为主要有

三个方面:一是由中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决定的。

中国经济进入“现代标准工业化”新阶段以后,推进经济增长的因

素将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农业部门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份额将显著下降,原来那种主要依赖于农业提供积累推动工业发

展的方式将被主要依靠各部门内部积累和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与其

他帮助的方式所代替。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现代标准工业化”新阶段的开始,以

工业部门为主体的第二次产业和以广义服务部门为支柱的第三次产业的

整体效率虽然明显提高,但在短期内要求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既为

支持农业部门的持续增长提供资金支持和就业等方面的帮助,又为支持

本部门的持续高速增长提供积累,必然会遇到“剩余创造力”不足的约

束和既定产业构造的约束。这就要求我们大力鼓励先进科学技术的发现

、发明和创造,积极引进和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适用生产技术,努力吸

引和有效使用外资。但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外资的引进和使用既不

是无限供给的,同时也是有代价的。在资源和产业构造给定、各产业部

门能够承担的采用新技术的代价给定条件下,取得资源和改变产业构造

的方式就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中国各个产业部门的增长方式

切实从外延为主转向内含为主、从粗放经营为主转向集约经营为主,努

力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如果没有这种转变和提高,不仅第一次产

业,而且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增长,都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出现萎缩。

二是国民经济均衡增长规律的客观要求。

在中国经济进入“现代标准工业化”新阶段以后,制约经济增长的

因素将发生重大变化,反映这种变化的国民经济均衡增长规律在客观上

也迫切要求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为主转向集约经营为主,经济整体

素质从一个较低层次上升到一个较高层次。

首先,国民经济均衡增长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经济增长既是经

济结构转变的结果,又是经济结构进一步转变的原因,二者互相联系,

互为促进。其中,效益是上述联系的轴心。这个过程也就是所谓经济结

构转变支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推动经济结

构进一步向高级化发展、国民经济结构高级化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

提高经济整体素质的过程。

其次,国民经济均衡增长规律的一个基本要求是使“储蓄大于投资

”。为了满足经济增长内在规律的客观要求,国民的投资活动也必须如

同其他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一样,努力实现从粗放的数量扩张式向集约的

质量提高式转变,以使整个社会投资在方向、结构、效率、产出等各个

方面都能够适应客观规律的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福利的不断提高。

三是中国经济国际化的迫切需要。

首先,中国经济的逐渐国际化迫切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和经

济整体素质的高级化。在中国国内资金仍然十分短缺的条件下,要使其

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更大的竞争力,出路只有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

营为主转向集约经营为主,使经济整体素质从较低层次上升到一个较高

层次。这是一个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现实和客观过程。

其次,经过16年的改革开放,目前外资引进也已进入了一个从数量

扩张转向质量提高的阶段。外商要在中国市场上站住脚,并能够利用中

国的资源生产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他们就必须特别注重生产的集

约化和产出的高质量与高效率。外商在华投资使用方式的转变也会在一

定程度上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之外,转变经济增和方式、提高经济整体素质,

还是有效抑制通货膨胀的迫切要求。为了从供给方面对这种通货膨胀加

以有效抑制,就必须使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

为主转变,切实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关于转变增长方式的难点,专家们的看法主要有二:一是人口基数

大,人口增长快,就业压力大。到本世纪末,全国每年大约增加1400万

人口,预计2000年人口达13亿。到201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4亿内。目

前,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近1.2亿,城市尚有2000万就业人口。 从1996

年到2010年这15 年间, 农村又成长起来9000 万劳动力, 城市成长起

3000万劳动力。此外,城市还有大量隐蔽性失业人口。为缓解就业压力

,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上被迫铺新摊子,搞新项目。全社会总投资规模

过大,易诱发通货膨胀。中央政府经常处于解决失业与抑制通货膨胀两

难选择境地。

二是国有企业困难大,效益不佳,经营状况劣化。体制转轨中,国

有企业“船大难掉头”产品难以适销对路。老企业包袱重,历史遗留问

题多,缺乏技改资金、自有流动资金和社会保障基金。

关于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大致可归纳为六个方面:一是银行商

业化。包括进一步理顺中央银行和国家财政关系;规范中央银行管理行

为;金融系统引进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兴办股份、合作银行,适当允许

外资银行进入;强力推进各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实行银行企业化

经营。二是财税法制化。包括规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返还政

策;硬化国家预算约束;建立预算外资金有效监控制度。三是计划政策

化。计划提出宏观经济目标、方向、总量,国家通过实施产业政策、财

政货币政策等来实现。四是企业市场化。这是关键,前“三化”是为其

服务的,逐步将国有大中型企业推向市场,使之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突破点是把各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改组为不具有政府职能的经济实体或授

权经营国有资产的投资公司。国家把国有资产委托给银行、投资公司,

国家不再直接干预生产经营,只是通过税收和国有资产利息的占有来取

得自身的经济实现;通过银行、投资公司等与企业的渗透、交织、融合

或者参与,形成大财团。财团具有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投资决策主体,财

团经营管理必定符合市场规则。国家对财团实施间接宏观调控。五是产

品优化。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规模效益。强化产品质量管理,提高产品

质量和档次,实现产品优质高效。“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六是支柱

产业科技化。振兴支柱产业,推进产业技术进步。当前应结合重大工程

,如三峡工程和重大技术项目引进,推进产业科技进步。突破点是机电

工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电产品是必要的

,但机电工业的长远发展应立足于自主创新、自我开发。

关于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条件,专家们认为,改革开

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已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一,经济主体已

由国有为主转到国有和非国有平分秋色的混合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

多元化色彩,在经济增量中,乡镇企业、外资经济、股份经济、个体私

营经济等贡献率越来越高;其二,产业结构由重工业和物质产品为主转

到农轻重并重、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结合的多支柱状态;其三,地区结

构由沿海内地并重转到沿海为主导的非均衡格局;其四,市场结构由封

闭的国内主导转到开放的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结合的多层次局面;其五

,资源投入出现由财政主导转到财政、信贷、民间、外资相结合的多渠

道趋势;其六,资源的配置由行政性计划指令为主转到经济性市场信号

引导为主的新形式。这种种新变化,反映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

革命,这也是改革十几年经济发展生机最旺盛、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综

合国力增强最大、人民生活改善最明显的主要原因。这些都为加快实现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了基本的前提条件。但是,也要看到,这种转变

还不彻底,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机制尚未完全转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

观要求相适应的状态,政府职能也还没有转到位,因而从根本上说,中

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革命还未完成,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着粗放经营旧模式

的色彩。因而,中国经济不仅时常受到高通货膨胀的困扰,而且经常受

到资源约束矛盾的拖累,使不稳定、低质量、低效益问题比较突出。所

以,我们还必须立足于现实,面向未来,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的

着眼点放在增强经济的有效性、稳定性和竞争力上。

关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专家们认为,由于

我国现在正处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突破,但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新的经济体制正在形成,但仍不完善,缺乏自我约束力的新旧体制转

轨时期,所以宏观经济政策在加强市场调节,促进转变增长方式方面意

义更为重大。因此,从现在到本世纪末,需要重视和推行三大经济政策

第一是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一个国家想经济增长快,就像一个人想

挣钱多一样,但是,如果因追求近期的高速度而忽视了增长质量的提高

,就等于一个学生放弃读书而去忙于打工,结果因追求近期收入最大而

失去了创造长期收入更大的时间。在经济增长过快的条件下,增长方式

的转变必然受到市场需求过大、投入结构不合理和宏观环境不稳定等方

面的影响。针对我国的实际增长速度经常大幅度超过计划规定指标的现

象,加强对速度的宏观调控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从现在到本世

纪末,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要控制在8%—9%之间,年度增长率一般不能

超过10%。在目前的经济投入和运行状态下,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这个

水平,就会出现效益下降、质量波动和结构失衡的问题,并引发严重的

通货膨胀,从而使增长方式的转变再度落空。要实现经济适度增长的目

标,一个重要问题是必须严格控制地方的数量扩张和攀比速度。

第二是调整投资重点。所谓调整投资重点,就是由重视外延型、数

量型投资转向重视内涵型、质量型投资,提高后一个方面的投资比重。

调整投资重点的目的,是通过提高投入质量来推动增长质量的提高。必

须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以及相应的法律规定,使技术改造、研究和发展

、教育和培训等方面的扩大投资尽快到位。同时,还应当尽量扩大这些

方面利用外资的范围和比重。

第三是优化产业结构。我国应当扭转产业结构片面高度化(如工业

或加工工业过度数量扩张)的现象,推动产业结构全面高度化即整体结

构效益的提高,以此促进产业结构关系的协调。这包括:增加农业资金

投入和科技投入,加快发展高效优质农业,推动农业产出结构高度化;

提高工业生产技术水平,降低能耗和物耗,减轻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

部门的需求压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速度,重点提高交通运输、邮电通

讯、金融保验、教育、科研和技术服务等部门的发展水平;同时,提高

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既进一步适应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又增

强利用国际市场实现结构转换的能力。

此外,一些专家们还特别提出,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仍属于政

府推动型,单纯追求数量扩张及产业结构同物化是这种体制的集中表现

,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是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进程

,其重点集中在国有企业改革上,而尤以产权明晰为关键。同时需要认

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积极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1〕邱晓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中国信息报1995年9月

〔2〕郭克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人民日报1995 年

9月28日

〔3〕刘迎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经济整体效益》, 中国改

革报1995年10月27日

〔4〕周喜安《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转换经济增长方式》, 光明日报

1995年9月6日

〔5〕刘泽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选准突破口》, 中国经营报19

95年12月19日

〔6〕高书生《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是体制转轨》, 中国改革报

1995年10月27日*

标签:;  ;  ;  ;  ;  ;  

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素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综述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