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儿童的“善良教育”_德国教育论文

德国儿童的“善良教育”_德国教育论文

德国孩子的“善良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善良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注意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

德国格外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并将其列为德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爱护动物

爱护小动物是许多德国儿童接受“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时,不少德国家庭就特意为孩子喂养了小狗、小猫等小动物,并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幼儿园也饲养了各种小动物,由孩子们轮流负责喂养,还要求孩子们注意观察小动物的成长、发育和游戏,有条件的还须作好“饲养记录”。孩子们正式入学后,他们的作文中常常会出现有关小动物的生动描绘,其中优秀的篇章会被教师推荐为范文在壁报发表。此外,利用自己积蓄的零用钱来“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捐款拯救濒临灭绝动物,这都是德国小学生热衷的活动。

德国的中小学还普遍开展有关“善待生命”的讨论或作文比赛。一个13岁的男孩以充满爱怜的笔调,记录了他为一只小鸟医治创伤,后来又将其放归大自然的过程,文章荣获了该校“善待生命作文大赛”的第一名。相反,虐待小动物的孩子轻则须接受批评或训导,重则可能受到大人的惩罚,如果效果不明显,还可能被送去做心理治疗,因为这是比学习成绩滑坡更为重要的“品德问题”。

同情弱者

同情、帮助弱小者也是德国人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在成人社会的倡导、鼓励下,孩子们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早已蔚然成风,为身有残疾的同学排忧解难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法兰克福有一个孩子粗暴地将上门乞食的常言呆板是流浪者驱赶出门,全家人特意为此召开了家庭会议。大人们严肃、耐心地启发孩子;流浪者尽管穿着邋遢,同样享有人的尊严。这样做使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仰慕强者也许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灵的体现。后来,孩子建议邀请此受辱的流浪者来家做客,大人们则毫无保留地支持。

宽容待人

“宽容待人”被德国人普遍认定为一个人“善良品质”的一方面。一个叫雪丽的7岁小女孩,在自己的生日晚会上,遭到好友梅芙的无端抢白而感到大丢面子,因而试图报复以泄心头之恨。但后来在母亲的劝说下,她通过和梅芙谈心了解到,当时梅芙喂养的小兔子突然死去,心情十分沮丧,故难免“出言不逊”。经过一番“将心比心”后,雪丽宽容地原谅了梅芙,两个小伙伴的友谊更深厚了。

热心环保

德国的环保教育也是在孩子小时候就开始了。6 岁的小奥茨和伙伴们刚到学校报到,就分别领了一本绿色封皮的记事本。老师告诉孩子们;这种专门用来写“环保日记”的记事本是用再生纸制成的,原料是废纸和垃圾。一个星期后,小奥茨的记事本上就有了如下记录:

星期一,为一种濒临灭绝的灰鹤捐了1马克零用钱。

星期二,晚上睡着了忘了关灯,浪费了大量的电,真不应该!

星期三,上图画课时,因画得不够好,连撕了3张白纸。 老师说造一吨纸不仅要消耗木材,还要消耗大量水。想到这些,我感到惭愧。

星期四,妈妈为洗我的2件内衣开了洗衣机,不仅浪费水,也浪费电。 我建议妈妈等衣服积多些再洗,妈妈接受了。

星期五,哥哥是赛车手,他得知赛车会排放大量有毒废气后,想出了一个弥补的办法——每年额外种20棵树!

星期六,爸爸带我上超市购物。原计划开车去,后来改坐公交车,既可节省汽油,也可减少废气的排放量。

星期日,我去丢垃圾,发现垃圾袋里的垃圾没有分类。我不顾臭味,将垃圾分类后再丢入垃圾箱。

原载《家教指南》(长春),2007.6.29~30

标签:;  ;  ;  ;  

德国儿童的“善良教育”_德国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