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河北地质勘查院 河北石家庄 050031
摘要:某基坑工程,基坑深度6.20m,采用土钉墙支护方案,由于现场环境条件变化大,且存在设计条件不一致的振动性施工,使得支护体开裂。通过分析其原因,给出有针对性的加固方案,保证了边坡的稳定和基础的施工安全。
关键词:基坑支护;施工质量;振动性作业;加固方案;安全性
1前言
1.1工程概况
某工程位于河北省衡水市,为公共建筑,地上1~5层,地下1层,基础采用PHC桩+构造筏板,框架结构,基础顶标高-5.50m,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和换算,基坑深度为6.20m。
1.2工程地质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与基坑设计和施工相关地层如下:
地层及强度参数一览表 表1
基础桩采用PHC桩,静压桩工艺,且预留了影响宽度,因此可不考虑其对边坡的稳定性的影响。
1.5施工情况
在现场具备施工条件后,开挖边线由总包方放设。根据总体规划,先施工的西部、南部边坡、东部的南部边坡,该三个区段正常施工。也是按设计工况分层开挖、分层支护进行。
在施工东坡的中部和北部以及北坡时,总包方为加快施工进度及减少成本,土方直接从地表直接开挖到了4m位置,且按1:0.3放坡,支护施工单位在此基础上再施工土钉。与此同时,管桩的施工即从该标高开始进行,采用锤击成桩工艺。
东坡和北坡在完成了土钉施工且注浆后,在喷混凝土面层前,桩基单位开始施工,由于采用锤击成桩工艺,施工产生的剧烈震动使坡体土体局部开裂,边坡的稳定性明显变差。在桩施工过程中,裂缝范围和宽度仍在不断扩大。
2质量原因分析
施工现场出现坡体土体裂缝情况后,由基坑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技术人员对现场进行调查,还发现了如下问题:
(1)坑壁土质与原设计条件不符
原地质条件坑壁土质均为粉土和粉质粘土。由于场地内存在数条不规则沟,现场放线后,在东坡北部和北坡的槽边区均处于沟内。为便于总体施工,结构单位给出了回填方案,即采用1:9灰土,分层碾压回填到总体地面标高,分层回填土厚度不大于35cm,压实系数不小于0.93。基坑设计单位也根据实际情况,将边坡放坡变更为1:0.8,土钉仍采用原设计参数。
在现场调查发现以下问题:一是实际施工时,施工单位采用现场粉土,白灰的添加量很少,未达到1:9灰土的设计要求;二是分层回填厚度为1.0m,虽采用机械碾压,但回填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从侧壁开挖面来看,回填土软硬不均匀,强度低。
(2)放坡坡率与设计不符
根据基坑设计变更,在回填土区采用1:0.8坡率,而实际施工时,总包单位为减少土方开挖量和后期的回填量,人为强制改为1:0.3,从而使边坡的稳定性大大减小。
(3)基坑设计荷载性质与设计不符
基坑设计时,主要按坑边临时堆放荷载及通行道路的临时过车荷载考虑,未考虑大的连续性的振动荷载。本工程基础按设计要求是静压管桩,在实际施工时却采用振动沉管施工工艺。由于施工产生的振动大,且为多台机械共同施工,距坑边距离很近,引起的坑壁土体震动。据观察,在振动施工时,地面弹起高度达到1.5cm,对边坡土体稳定性有很大影响。
(4)结构变更使坑深变化
在调查中,发现开工后,由于局部结构变更,使得局部基坑深度达到8.2m,而变更通知未下达到基坑设计和施工单位,恰好边坡放坡按1:0.3施工,槽底预留工作面较小,若按现场施工方法,将导致在施工至坑底时,不能满足工作量要求,且原土钉长度不能满足边坡稳定性要求。
(5)施工工况与设计不符
按照规范及设计要求,应按土钉层数及位置分层开挖,每挖一步立即支护,支护完成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方可开挖下一步。实际上,该二个区段一次开挖至4.0m,严重违反了相关规定,为安全施工埋下隐患。
(6)周边使用条件的变化
本项目基槽采用管井降水,抽出的水未通过专用管沟排出场外,而是用来现场洒水除尘,抽出的水直接排在了坑边混凝土路面上,水在路边下渗,使边坡土体含量水量增加,强度变低,对安全有很大的影响。
(7)变形监测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本基坑已经完成了70%以上,却仍未进行变形监测,若基坑有大变形和失稳,却不能及时报警,损失、危害及影响将是巨大的。
3质量及相关问题处理措施
针对本工程出现的问题,由监理单位牵头,立即停止桩施工,待具体补救方案完成后,再确定施工时间和方法。并召开了专项会议,提出整改意见和处理措施,主要如下:
(1)基坑变形监测要求先行到位
基坑变形监测是基坑施工及运行安全的保证,该项内容的缺失,将会对安全生产埋下隐患。因此要求马上落实监测单位,立即对各边坡加强监测,做到动态管理,动态施工。
(2)对桩施工的要求
由于本工程边坡产生裂缝主要是由于桩振动施工的影响,经协商,仍可采用锤击成桩工艺,但提出如下要求:采用单台桩施工,先施工靠近坑底的三排桩,其后再施工其他桩。同时,施工期间,除做好基坑变形监测外,施工单位也应做好安全检查和巡视,并做好相关记录。
①对坑深未变化区处理措施
先按原设计方案完成面层混凝土施工,之后进行管桩施工,在管桩施工过程中,加强对边坡的观察和监测,在完成桩施工后,对该区边坡进行加固,即在1和2、3和4排土钉之间共增加二排锚索,长度为12m,锚固段长度为7m,端部面层加厚,采用一根18槽钢水平连接。
②对坑深变深区的处理措施
对于坑深变为8.2m区,应在桩完成后,对原坡面清除,重新按设计要求放坡线和支护,重新设计后支护施工。
(3)对坑边水的排放要求
施工单位制定可行的防尘洒水方案,严禁直接水灌路面和场地,应将多余水通过专用管沟排出场外。
4结语
本工程经过整改及对边坡进行加固,效果较好,在桩基和基础完成后,边坡的变形均在规范允许范围内,达到了保证安全生产的目的。通过本案例,也给设计技术人员及施工管理人员起到警示作用,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认真对待设计变更,做到动态化设计施工管理,同时加强现场的质量监督,严格按设计方案施工。另外,振动荷载的变化,在边坡设计和施工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北京
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
论文作者:陈娟娟,王晓娣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6
标签:基坑论文; 荷载论文; 工程论文; 东坡论文; 现场论文; 施工单位论文; 条件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