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产关系理论在中国经济学中的基本地位_经济学论文

论生产关系理论在中国经济学中的基本地位_经济学论文

必须确立生产关系理论在中国经济学中的基础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关系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学中论文,地位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确实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不过我认为,多年来经济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对生产关系理论的轻视,使得这种繁荣浮于表面而没有坚实的基础。当然这种状况在某种意义上又成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制约因素。

生产关系即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由于生产的社会性,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必然要结成一定的联系和关系,而这种联系和关系又必然是以人们利益上的需要为基础的。否则就没有必要构成某种联系和关系。这既是经济学的基本常识,也是现实生活的客观反映。并且这种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利益关系,对于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情绪即精神状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如果利益关系比较顺当,人们生活工作的热情就高,反之就低,甚至与社会发展方向相违背。对此,所有的人们都不无真切的感受。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常识性问题,却多年来为不少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曾几何时,有些人基本放弃把生产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转而把生产力放在首位;甚至有少数人干脆把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弊端看作与研究生产关系有关,进而把继续研究生产关系这个重要问题看作是“左”的思想表现,是思想上的僵化。所以一些搞了多年政治经济学的学者将兴趣移至生产力经济学、部门经济学方面,一些年轻学者则迷恋起西方经济学,开始把大量西方经济学理论介绍到中国来。现在广泛流行的,除了各种各样的西方经济学著作,以及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编写的部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行业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等外,政治经济学也基本上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部门、行业经济学等的大杂烩。有关生产关系的论著如凤毛麟角,似乎生产关系早已不复存在。当然,我们并不排除西方经济学、部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本身的科学性。但问题在于,如果没有一定的生产关系理论为指导,没有在实践上理顺人们的利益关系,这些理论不可能得到正常的运用和推广。比如,西方经济学理论主要以发达的市场经济为背景,这种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比较健全,已经形成的生产关系也相对比较稳定,因此除了在局部范围内和某些细节上涉及到生产关系的调整,基本上把生产关系当作已经解决的问题,经济学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微观或宏观的技术问题。但是我国正处于体制改革时期,人们之间合乎改革要求的利益关系尚未理顺和形成,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即便引入了科学的西方经济学观点,也缺少应用的基础和条件。至于一些形形式式的各种非生产关系经济学,更是因为缺少生产关系理论作为基础变得比较肤浅。另外,尽管有一些制度经济学家也多少涉及到一点微不足道的生产关系,但比之改革作为“中国第二次革命”对生产关系变动的要求,却显得远不深刻,远不能解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人们之间相当复杂的经济利益关系。

真正把生产关系作为重要问题进行研究的是马克思的《资本论》,由于《资本论》揭示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利益对立关系,所以“把人们心目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资本论》第1卷,第12页)”。问题是建国后, 以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为代表,生产关系理论被表面化和教条化,表面化是指生产关系理论停留在不同制度的简单对比上,盲目陶醉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以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人们之间就天然是平等合作的利益关系,几乎没有什么矛盾。教条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结论当作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质,大搞所有制方面的“升级”、“穷过渡”,分配上则搞“平均主义”、“大锅饭”。后来“文革”期间,又把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扩大为阶级关系,搞阶级斗争,以至于国民经济被推上崩溃的边缘。粉碎“四人帮”后,人们批判了“左”的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条主义思想,批判了把生产关系归结为阶级关系的观点。但是,由于没有真正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在批判传统政治经济学教条主义的同时,也不仅没有还生产关系的本来面目,反而抛弃了生产关系本身。比如,认为传统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弊端是过分重视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把生产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因此提出把研究方向转移到生产力等非生产关系方面。我认为,这是一种极端的误解和偏见。是多年来经济学中的“冤假错案”。其实,传统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关系理论的问题的要害,并不是因为研究了生产关系,而是受“左”的思想影响,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结论当作政治经济学的前提,满足于只对生产关系作制度性区别,从公有制、计划经济等一些结论上进行生产关系的演绎,但对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利益关系矛盾却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不愿作深入的分析探讨。当经济发展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又夸大人们之间的利益对立,用阶级斗争的办法解决利益关系矛盾,结果搞得人人自危,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明显被压抑。这些不仅不能作为轻视和放弃生产关系研究的理由,相反,恰恰说明对生产关系研究过于狭隘和肤浅。因为研究生产关系不够深入而放弃生产关系研究,就如同洗澡时把脏水和孩子一起倒掉一样。

联想到我国近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生产关系的基础性作用同样不可轻视。小平同志讲,社会主义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还要解放生产力。而解放生产力,就是要通过认真处理好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人们一般谈论经济发展都皆大欢喜,触及利益关系矛盾则犹豫回避。假如不解放生产力,也能发展生产力,那自然最好。可是我们面临的现实是,如果不去重视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力发展就如同沙上建塔,甚至已经取得的成就也会前功尽弃。再说我国进行的举世瞩目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就是人们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改革所要涉及的问题,就是要理顺人们之间在某些方面和环节上尚不合理、尚不平等的经济利益关系。离开解决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矛盾,改革也就没有明确的方向,更谈不上改革的深入进展。如果改革回避利益关系矛盾,恐怕就如一个人揪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令人不可思议。从实践来看,如果人人都只想从改革中得到好处,都把改革当作提供牛奶的奶牛,都想作为改革的主体,不愿成为改革的对象,只想得到,不愿付出,改革就不成其为改革。多年来有关改革的是非得失都不难藉此找到正确的答案。还有在开放问题上,如果利益关系没有理顺,开放主体的行为缺少规范,就很难避免有些人为了一己私利,而出卖国家和企业的利益。

同时,生产关系改革对于中国来说,确实有中国的特殊性。多年来包括西方经济学家在内,都曾对中国经济改革提出过这样那样的见解,尽管不无启发,但大多华而不实,远离我国国内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矛盾状况,自然也无法解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生产关系问题。

至于如何建立起作为中国经济学基础的生产关系科学?我认为,一、客观承认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存在的利益关系不平等、不合理的现象。确立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在劳动者之间建立平等合理的经济利益关系,促进以人为主体要素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二、不必忙于建立什么体系、范畴,确定以什么为起点,关键是要在生产关系研究中确立以人为主体、以人为轴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主要是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反对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空洞理论。三、生产关系的内容,也不应是传统经济学中几条干巴巴的结论,即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而应该是研究人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那些利益关系,比如企业内部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劳动者中作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同企业、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劳动者与企业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利益关系(但不是人们通常所描述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关系)等。事实上,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利益关系是十分丰富的,可谓是无奇不有,而且面临许多复杂的矛盾。问题只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罢了。四、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还是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抽象,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总结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缺陷,并不是过于抽象,而是抽象不够。正因为抽象不够,才没有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及关于生产关系的本质,以至陷入“左”的思想和教条主义。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形象地把“抽象法”比喻为“脱衣法”,实际上也是说通过抽象弄清事物的实质和本来面目。当然,抽象不够,没有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也必然具体不够。比如,对生产关系没有作认真的抽象,就不可能揭示出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不可能揭示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是平等互利的关系,因此也无法对人们之间各种利益关系的矛盾形式作充分展开分析,并从制度创新上建立新型的平等互利的生产关系。

我相信,认真研究生产关系理论,不仅对于中国经济学的真正确立,而且对于今后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和稳定,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标签:;  ;  ;  ;  ;  

论生产关系理论在中国经济学中的基本地位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