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奕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1-272-01
在古诗教学中,“知人论世”的运用出现了若干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实践为例,就古诗教学如何用好“知人论世”谈谈一孔之见。
一、充分利用好“知人论世”,使古诗教学摆脱粗疏状态
1.“知人论世”应成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部分语文教师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解读很重视,但受了应试因素的干扰,对在中考中通常只考“记忆默写”的古诗教学却不进行文本解读,“知人论世”仅被列为文学常识的机械性学习的教学内容。但事实上要真正地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就必须了解其人生经历、世界观、审美倾向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因此,教师在研读文本时有必要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去收集资料,并能利用它们去诠释作品。
2.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有所针对地 “知人论世”,并结合具体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面对文学鉴赏指向的教学的教学内容,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对诗人创作作品时候的时代背景以及身处的生活环境有所了解;面对文化传承指向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有针对地对作家的生平经历、品性修养、性格特点及这位作家同时期其他作品、不同时期的同题材作品等多方面的情况加以研究学习。
比如,在教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前的备课过程中,在细读诗作有了自己的感悟体会的基础上我阅读了《刘禹锡评传》和刘禹锡的部分重要作品,较为系统了了解了诗人的生平经历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同时期的诗文,再次回顾了学生学习过的《陋室铭》和《秋词》,发现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所呈现的诗风及诗人傲岸不屈、奋发自励的人格魅力都是极富代表性的。结合该诗的作品特点和对于学生学情的初步了解,我认为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教学中文学鉴赏指向和文化传承指向应该有机融合。因此将教学内容定为:反复诵读,品析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结合诗人人生经历以及相关作品,感受、理解诗人的情感,了解诗人的精神世界。其中后一点作为教学重点。
二、引导学生预习阶段自主收集、筛选信息;课堂上适度、适时运用“知人论世”的教学策略
1.在预习阶段,应引导学生自主收集、筛选信息。
教师不妨在预习环节中根据文本解读的需要联系学过的同一作家的作品或不同作家的同一题材的作品,在初读古诗时就努力做到知人论世,为课堂上的阅读生成打下扎实基础。
在教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前,我布置的预习作业就是温习《秋词》与《陋室铭》,留心收集这两部作品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创作时间、背景。目的是让学生在收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去感受刘禹锡的人生经历和他的心路历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学情,适度、适时地运用“知人论世”。
有效的“知人论世”必须建立在“学生的需求”的基础之上。在教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刘禹锡的大致经历在预习和“温故”环节已经基本了解,教师不必一一重复。但是,刘禹锡在被贬二十多年过程中的起伏经历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人生态度则基本上是学生忽略的部分。这一部分恰恰又是有助于学生体会《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精神世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这一部分的背景知识教师应该适度提供。
那么,提供这些材料则应适时穿插。在教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细读诗歌首联”的教学环节中,学生敏锐地感受到了“凄凉”、“弃置”这几个词传递出来的凄楚与愤懑。但在体会“二十三年”时仅仅只感受到了“时间之长”,为了助推学生对于诗人此时心情的体会理解,我屏示了备课时经过整理提炼的一组材料:805年 三十三岁被贬朗州/815年 四十三岁被贬连州/821年 四十九岁迁至夔州/长庆四825年 五十三岁调任和州/ 826年 五十四岁卸任/827年 五十五岁返京城。在这样一组一目了然的材料介入下,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二十三年不仅仅长,更是刘禹锡人生中最黄金的二十三年,正是诗人年富力强的二十三年!但是,所有的宏愿在这二十三年中灰飞烟灭!此时此刻,这一“知人论世”策略的应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更切近地体会到了诗人愤懑的内心世界!在颔联的解读过程中学生对“怀旧空吟闻笛赋”产生了一些误读,认为“怀旧”“空吟”是对亲人的怀念,在利用课文注解理解了“闻笛赋”这个典故的基础上,我又适时插入“永贞革新”失败后王叔文、柳宗元等好友们的不幸遭遇的介绍,在“论世”材料的介入下,学生纠正了对于颔联的误读,对于刘禹锡独此一人的孤寂之情的体会自然水到渠成。有了首联和颔联的感情铺垫,面对颈联和尾联的感情变化,学生的疑惑不约而同地产生。“对刘禹锡来说,人生已过大好时光,经受了这么多年的命运的折磨,何来勇气放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豪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分明就是以“病树”和“沉舟”自比,所表现的并不是刘禹锡的乐观豪迈之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和个性的解读,说明他们的阅读已经进入了良好的状态,,如果单单就诗句的字面上的解读乃至诗歌意境上的体会恐怕都很难解决这两个问题。我这样提示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感情是解读诗作的一种方法,当我们想要更全面地去把握诗歌感情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个方法,那就是去了解作者的经历、性情,去看看他同一时期的作品。”提示学生联系预习环节中的内容,想想早于此诗一年所做的《陋室铭》和贬官之初所写的《秋词》,让学生体会处在人生低谷时候的刘禹锡的精神状态;请学生思考:处在人生低谷的刘禹锡精神如此昂扬,那么此时他应诏回京,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随后,我又屏示了《玄都观桃花》和《重游玄都观》两首小诗,结合小诗讲述了颇有趣味的刘禹锡两度还京却初衷不改的故事。在这些材料的启发下,一个傲岸不屈、、奋发自励的刘禹锡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学生们面前,他们对于诗歌的体会显然比之前更进了一层!当他们回头再次诵读颈联和尾联时,彭城诗豪的形象已深深地烙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
备课的过程中,刘禹锡的人生经历、诗作赏析的材料还有很多,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按需取用,做到适量,不仅可以盘活课堂这盘棋,更能优化课堂,使课堂效率上一新台阶。让“知人论世”事半功倍。
论文作者:周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20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20/4/7
标签:知人论世论文; 扬州论文; 乐天论文; 刘禹锡论文; 学生论文; 诗人论文; 席上论文; 《中国教师》2020年4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