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冰
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区人民医院针灸科 102600
【摘 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临床症候积分及胃镜分级影响。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成针药结合组、针刺组及西药组三组,每组各30例;其中,针药结合组采用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法针刺联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针刺组采用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法针刺,西药组仅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观察各组治疗前后临床症候积分及胃镜分级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临床症状总积分及胃镜下食管炎积分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其中,针药结合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总积分方面优于其他两组(P<0.05);而三组在胃镜下食管炎分级及胃镜疗效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药结合疗法在改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上更有优势。
【关键词】针药结合;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64-8999(2015)7-0571-02
反流性食管炎(RE)是指由于各种病因导致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粘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等炎性病变,可见恶心、呕吐、反酸、嗳气、胸骨后疼痛伴烧灼诸症,甚则吞咽困难,饮食难下,食入反出。反流性食管炎属于胃食管反流病(GERD)范畴,约1/3 GERD患者存在RE。RE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北京及上海两地的RE发病率达1.92%[1,2]。近年来,RE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而传统医学在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一般以中药治疗为主,较少采用针刺治疗。传统医学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故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是主要治则。因此,本研究采用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法针刺配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的病例为2011.1-2013.12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患者,共90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其中,针药结合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1~62岁,平均(46.43±12.52)岁;病程0.5~18年;胃镜下反流性食管炎分级[1]:Ⅰ级7例,Ⅱ级13例,Ⅲ级10例。针刺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1~63岁,平均(44.62±11.66)岁;病程0.5~19年;胃镜下反流性食管炎分级[1]:Ⅰ级8例,2级12例,3级10例。西医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0~65岁,平均(43.65±13.16)岁;病程0.4~16年;胃镜下反流性食管炎分级[1]:1级9例,Ⅱ级11例,Ⅲ级10例。各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分期、胃镜下分级以及西药治疗方面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3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反流性食管病(炎)诊断及治疗指南[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主症:烧心、反酸、胸骨后作痛;次症:嗳气、嘈杂以及舌脉;具备主症1项或以上及次症2项。
1.3治疗方法
1.3.1针药结合组:采用针药综合疗法。针刺选穴:中脘、期门、膻中、气海、天枢、内关、公孙、足三里、阳陵泉。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GB12346-90)取穴,使用东邦牌针灸针( 规格: 0.38mm×40mm)。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快速进针,胸部采用斜刺,腹部及肢体穴位采用直刺,每针行针约1min,得气后,留针30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中脘、期门、膻中、公孙、阳陵泉用泻法,捻转时拇指用力缓慢向后结合上提,反方向捻转时结合下按,手指放松而快速;内关、天枢用平补平泻法;气海、足三里用补法,捻转时拇指用力缓慢向前结合下按,反方向捻转时结合上提,手指放松而快速,每日治疗1次。同时配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次,每日2次,餐前半小时服用。
1.3.2针刺组:单纯采用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法针刺,选穴及方法同针药结合组。
1.3.3西药组:单纯采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餐前半小时口服,20mg/次,每日2次。
3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期间禁生、冷、酸、辣刺激性饮食并忌烟酒;禁服其它影响本病疗效评价的药物。
1.4 疗效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胃镜下反流性食管炎的分级及积分。
1.4.1临床症状疗效指标
参照1999年全国反流性食管病/反流性食管炎研讨会通过的诊疗方案[4],采用计分法,主要症状按轻重分为4级,积分分别为0、2、4、6;次要症状按轻重分为4级,积分分别为0、1、2、3。(0级:无症状;1级:偶尔出现症状,但不影响正常活动;2级:症状明显,偶尔影响正常的日常活动,一周2~3天有典型症状;3级:症状频繁发生,不能进行正常的日常活动,一周超过4天有症状。)
1.4.2胃镜下反流性食管炎分级和积分[1]
0级:正常,积0分。Ⅰ级: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无融合现象,积1分。Ⅱ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非全周性,积2分。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或溃疡,积3分。
1.4.3安全性指标
在入组前及治疗结束时分别对患者各进行一次较全面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ALT、AST、BUN、Cr),心电图。
1.5 疗效评定标准
1.5.1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治疗后症状总积分下降≥90%;显效:治疗后症状总积分下降≥70%;有效:治疗后症状总积分下降≥30%,但<70%;无效:治疗后症状总积分下降<30%。症状总积分下降百分比=[(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5.2胃镜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食管炎消失,积0分。有效:食管炎改善≥1个级别,积分减少≥1分者。无效:食管炎改善不明显,积分无变化或增加1分以上者。
1.6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国际通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 )表示,3组资料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作为判断差别有显著性的标准。
2 结果
2.1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据表1显示,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各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其中,针药结合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总积分及症状积分差方面均明显优于针刺组及西药组(P<0.05),而针刺组与西药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临床疗效比较
针药结合组痊愈11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86.67%。针刺组痊愈9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80.0%。西药组痊愈8例;显效9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73.33%。其中,针药结合组临床疗效优于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胃镜下食管炎分级及积分比较
据表3所示,各组治疗后胃镜下食管炎积分明显减少,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但三组治疗后胃镜下食管炎积分及积分差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4胃镜疗效比较
据表4所示,针药结合组痊愈率为43.33%,有效率为36.67%,总有效率为80.00%;针刺组痊愈率为40.00%,有效率为36.67%,总有效率为76.67%;西药组痊愈率为40.00%,有效率为36.67%,总有效率为76.67%,各组在胃镜疗效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液)反流入食管,其内酸性物质导致食管黏膜破损引起的慢性炎症,可导致食管溃疡、狭窄甚至癌变[5]。而反流性食管炎在中医属“噎嗝”、“嘈杂”、“吐酸”、“胃痛”等范畴,病机为饮食不节、肝气不舒,肝胃不和,脾胃受损,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发病。故本研究抓住“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基本病机,采用疏肝和胃、理气降逆法治疗本病。现代研究发现,针刺足三里对胃肠蠕动具有双相调节作用,可加速胃排空[6],而针刺足三里、中脘可使胃动力障碍患者的胃电图不规则波明显减少,胃动频率紊乱趋于正常[7]。故本研究以中脘和足三里为主穴进行治疗,以辨证论治为特点,调节脏腑,体现中医整体调控的优势及特点,取得了较好疗效。研究显示,针药结合综合疗法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单纯针刺及西药疗法。但在改善胃镜下表现方面优势不明显,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小有关。今后可在本研究基础上扩大样本量,并对患者的复发情况进行随访,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内镜学分会.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4):221-222.
[2] 黄一鲜,张冬琼,黎琮毅.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治进展.内科,2012,7(1):61-63.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40-143.
[4] 中华医学会内镜学会,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辑部.反流行食管病(炎)诊断及治疗方案.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0,17(1):60-61.
[5] Vakil N. The montreal definition and reflux disease: a global evidence-based consensus. Am J Gastroenterol, 2006,101(8):1900-1920.
[6] 郭慧平,柯美云.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新消化病学杂志,1997,5(11):732-733.
[7] 曹飞,张清秋.温针灸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的临床观察.上海针灸杂志,1995,14(6):247-249.
论文作者:李冰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7月第30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9
标签:胃镜论文; 积分论文; 针刺论文; 症状论文; 食管炎论文; 疗效论文; 食管论文; 《中医学报》2015年7月第30卷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