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地质公园旅游扶贫研究论文

丝绸之路经济带地质公园旅游扶贫研究论文

丝绸之路经济带地质公园旅游扶贫研究

云秀清

(呼和浩特市第二十七中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1)

摘 要: 运用遗产廊道理论,基于旅游网络集群与实证调查相结合,协同地质遗迹保护、旅游开发、精准扶贫三大方面,旨在探索一种有利于地质(矿业)遗迹保护的创新模式,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地质+”旅游产业精准扶贫新引擎,推进沿线国家旅游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打造新亚欧大陆桥旅游经济走廊。

关键词: 地质公园;旅游扶贫;丝路经济带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等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和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和四省藏区、新疆南疆四地州等14片区,确定为扶贫攻坚主战场[1]。丝绸之路地质旅游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从规划整合、景点整合和线路整合等方面分析和构建区域地质旅游资源整合措施。作为地质公园建设核心的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是公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地质旅游资源形成的前提。地质遗迹是不可再生的,地质公园建立使地质遗迹保护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既能保护地质遗迹和文化遗产,又能成为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新引擎,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复兴,实现地质遗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开展地质旅游资源普查与评价

开展地质遗迹调查,进行区域整合数据分析,调查成果对地质旅游扶贫有着重要意义。以“摸清家底、规划保护、科学利用”为宗旨,地质遗迹调查支撑了国土资源管理、服务生态文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截止到2017年10月,98处世界级地质遗迹点和509处国家级地质遗迹点处在中国集中连片贫困区内[2]。丝路经济带已查明重要地质遗迹点2 720处,集中分布在天山——祁连山等地,区内建有国家级、省级地质公园、地质公园、国家级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区和古生物化石村。以保护地质遗迹为核心,以助推村民脱贫致富为主线,开展类比分析,客观评述地质旅游价值。还需要建立旅游地质及其他旅游资源数据库和旅游资源分布图,为旅游资源开发和地质灾害预防提供基础资料,支持当地村民借助地质旅游发家致富。

2精准扶贫“地质旅游 +”创新模式

梳理贫困地区和民族区域内的地质遗迹资源,为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和少数民族地区建设进行技术支撑。目前,依托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在集中连片贫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地质公园建设为面,地质文化村、古生物化石村等为点的“点面结合”的扶贫模式。在国家地质公园内建立旅游地学文化村等,以及对丝绸之路品牌的弘扬及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良好的带动作用。甘肃临夏积石山县以“古冰川遗址”为契机,按照“景区为主、适度辐射”,以古冰川遗址景观开发利用为主,同恐龙足迹地质公园、和政动物化石陈列馆、刘家峡水库、炳灵寺等景点贯穿起来。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地质旅游资源,不仅快速提升积石山旅游的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还调整了全县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精准扶贫。按照“地质公园+风情小镇+特色农庄”的发展模式[3],着力打造景观廊道,发展全域旅游,逐渐形成乡村网络旅游格局,培育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的新兴旅游模式。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因地制宜发展综合旅游产业,依托境内优势资源,开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副产品经济附加值。培育土特等产品知名旅游商品企业,开发地质旅游及其他,逐渐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扶贫布局。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将大有可为和作为。

3正确处理地质旅游开发与地质遗迹保护二者关系

开展地质旅游是以地质遗迹保护为基础。研究区丰富的地质遗迹和人文景观,一部分位于严重的干旱区和多风地区。同时,黄土高原为世界上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随着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源于自然和人为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保护的关键是阻止人为干预其侵蚀速率的变化。地质遗迹保护涉及到跨区域,积极推进地质遗迹保护立法工作。在地质公园的开发、保护和管理过程中,利用GIS技术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4]。发展旅游经济,扩大客源市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固然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当地农牧民收入,为发展地方经济做出贡献。但若处理不当,很可能使自然景观遭受破坏甚至毁灭。景区方面还要适当控制进入景区的游客数量,避免超容量接待,加强动态监测;同时要不断探索,挖掘新线路,交替开放园区、景区,以期保持生态平衡,并加强沿线国家或者省区生态合作机制建设。 把地质公园这些明珠有机贯穿起来,联合打造具有丝路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和民俗特色旅游产品。为促进丝绸之路地质文化交流和科普教育和研学基地的建设,实现全域旅游产业精准扶贫,成为丝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中国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国柱,卢双鹏,程子彪.秦巴山片区旅游扶贫效率测度及精准优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5):729~734.

[2] 李慧,陈梓慧.“地质遗迹+”模式助力地方经济发展[N].中国矿业报,2017-10-14.

[3] 王琼杰.加强西北地质公园的旅游网络建设[N].中国矿业报,2016-02-17.

[4] 何小芊,刘宇,熊国保.国内外地质旅游研究现状与展望[J].热带地理,2015,35(1):130~138.

收稿日期: 2019-04-11

作者简介: 云秀清(1984-),女,蒙古族,中教一级,从事地理教学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6921(2019)15—0018—01

标签:;  ;  ;  ;  

丝绸之路经济带地质公园旅游扶贫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