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学校语文教学论文_范康

浅谈农村学校语文教学论文_范康

(南部县花罐镇小学 南部 637300)

我在农村小学和初中语文教学的讲坛上,经历了几次大的课改,在课改中,徘徊过,迷茫过,探索过。课改如同清新之风,触动了语言文学鲜活的生命力;如同长河汹涌之势,为语言文学掀起了新的波澜;也为我这样长期在农村学校从事语文教学的?“苦行僧”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可目前,我所在的学校,课堂现状并不乐观,很多教师仍旧沿袭着“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备课当成“抄教案”,将上课当成“演教案”,将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加上机械式的重复式的抄抄写写,为应付考试而做的大量练习,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使我们的语言文字失去了她的生命力,失去了她应有的光彩。

朗读的贫瘠,使我们农村的语文课堂失去了她的音韵之美。声音之美是触动文字活力的琴弦。而在农村语文教学中,课堂上的各种练习已经让学生的身心疲惫不堪了,而长期的训练,让学生已经默然于课堂,不放过教师的讲解,朗读,让学生形同陌路了。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则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向作者,与文本交流,与作者对话,进行心灵碰撞的过程。有时必须反复吟诵,有时还得细嚼慢咽。如杜甫的《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细细品读,就悟不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这一切应该归罪于教育的功利性,我们常常更多地追求了考试成绩,根本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把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记得在学校留守学生大型朗诵会上,我担任对学生的朗诵指导。面对学生乏味的朗诵,我无言以对。虽然参与朗诵的都是各个班级语文学习的佼佼者,但对于朗读的水平我实在是不能恭维,且不说声情并茂,只单单说能不能准确的,流利的读完诗句,都有很多人不能做到!这样的现状,怎谈与文本对话,怎谈去体会语言文字的音韵之美?!

阅读视野的狭小,使我们的农村语文教学失去了滋养的土壤。作为一位深爱语言文字的教育工作者,我深深的明白积累是学习语文的恒古不变的方法,我也每每告诫我的每一位学生,阅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在一些观摩课堂上学生的旁征博引,对答如流,都让我不得不佩服这些学生们的博学多才。继而,我又不由得有些苦闷,我的学生怎么做不到这些?我的教学课堂怎么如同一潭死水呢?仔细琢磨来,还是因为阅读的太少,积累的更少了。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在400万字以上。面对这个数字,我们不禁要问:学生有书读吗?城里有图书馆,我们有图书室。但我们农村学校的图书室还是普九时配备的图书,即使有所更新,也不过是杯水车薪。这些,都局限了农村语文教学的发展,缩小了农村孩子的视野,局限在“井口”之间。

面对这些,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指导学生勤于积累。文字之美来源于生活,在自己身边积累来源于人们的文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我所在的农村土地上,很多人都是戏迷。众所周知,戏剧是传唱于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是生活的精华,所以,我常要求我的学生收集一些民间戏剧,让他们得到艺术从而受到艺术的熏陶;收集一些民谣,从而领悟到语言文字的有情有趣;收集一些来自生活的经典语言,感受语言文字的浓浓芬芳。这些都是“古色古香”的文字艺术之美,让学生在民间的艺术中,在生活点滴中体会语言文字之魅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也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自己的语言文字。譬如看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CCTV-10)的《百家讲坛》,另外还有《观察》《选择》《新闻周刊》《探索?发现》《子午书简》都是非常有文化品味的节目。让他们扩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质疑,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实质是一个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探索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阅读教学《死海不死》时,抓住“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两个设问句,便可以把握住说明顺序:先介绍了“死海不死”的现象;然后,介绍了“死海”之所以“不死”的原因;接着,进一步阐述与分析“死海”的成因。这样按由现象到成因的逻辑顺序便十分清晰了。这些刚开始时是比较难,如果都能够回答,阅读能力就不错了;不能回答,就可以通过合作探究讨论解决,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能够得到培养。

三、教学中,还要坚持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间距,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好奇之心和惊异之情,刺激学生参与生活、感受生活、探究生活和表达生活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初冬》一文,我们可以把它调整在冬季有浓浓大雾之时把课堂置于茫茫大雾之中,让学生在雾的渐变过程中诵读课文,使文本与生活真切地联系一起,使学生、生活与文本零距离的对话。这样,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自觉地在生活中理解文本,并超越文本,用文本表现生活,根据自己观察体会到的初冬雾景改编课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

四、进行参与式教学。在教学中,进行参与式教学,是加大学生学习力度的最佳途径。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设计好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活动,也要设计好学生独立、自由的学习活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应难易分明,选择回答问题的学生时也应根据个体知识水平的差异而定。应尽量鼓励成绩一般的学生回答较易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成就动机,剔除他们的自卑感,树立学习的信心;应让尽量多的同学回答较难的问题,以活跃思维,深入甄别。例如,对《失街亭》中马谡的评价可以采取功过评判法,任由学生执理相争;又如,对《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爱的争论,学生可畅所欲言,但要“证据确凿”。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可思维的空间和角度都是不同的,我们要尊重他们在学习中享有的基本思维权利,给他们充足的机会去思考并畅谈,为他们创造民主的空间,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记得一则广告曾经这么说过:城里的人,乡下的人,都漂亮。今天面对农村语文教学,我想说:城里,乡下,都绽放鲜艳之花;城里,乡下,都是语文教学争奇斗艳的好地方;城里,乡下,都能培养出绚丽之花。

论文作者:范康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11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6/7

标签:;  ;  ;  ;  ;  ;  ;  ;  

浅谈农村学校语文教学论文_范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