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白皮书》指出,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更多被视为城市发展规划的倡议,将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雨洪基础设施相结合,融入城市设计,将城市从钢筋混凝土丛林转变为宜居、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以往的城市开发主要使用各种沥青、水泥、钢筋、混凝土,忽视了雨水自然循环路线的设计,传统的排水系统无法将城市区域内的雨水充分利用起来,可能导致内涝。为确保城市适应环境变化以及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海绵城市这种新型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被逐渐应用于城市建设中。
关键词:市政道路;排水设计;海绵城市
随着城市的不断快速发展,传统市政道路排水系统无法与现阶段的发展需求相符。而海绵城市的推广与建设,不但可以解决城市的洪涝问题,还能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提升和改善城市基础功能。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其中,从而缓解内涝灾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1“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就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遵循环境优先原则,还要有效地结合自然和人为措施,加强城市排水和防洪。雨水的合理渗透、滞留、调蓄、净化和回用可以达到有效提高雨水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2优势分析
与传统的排水设计方案相比,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下的排水设计方案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有利于提高城市对于雨水的利用效率,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融入排水设计中,可以帮助市政排水项目对雨水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回收和利用,减少资源浪费,缓解城市缺水问题;第二,加强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力度,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居住环境;第三,降低气候变换对市政排水项目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减少洪涝灾害对城市造成的损失。
3海绵城市下市政道路的排水设计
3.1车行道
我国大部分城市道路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路面雨水的快干快排,采用了非透水性材料。因此当出现排水不畅时,路面很容易出现积水,同时还会将地下水补给阻断,进而形成热岛效应,影响城市生态。在海绵城市思想与理论之中,车行道设计应该以透水性材料应用为主。如此,将会减少水资源的净流走向。与此同时,还能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良好补充,避免水资源亏空问题的出现。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施工路面中的上层应该对透水沥青混凝土进行应用,下层设计则应该以非透水性材料使用为主。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防止大量积水对路面产生侵蚀和破坏,导致路基质量出现问题。此外由于这种设计工艺,雨水在与非透水路面接触之后,能够沿着道路横坡流入到盲沟之中,最终流入绿化带内,从而通过绿化带来进行雨水的蓄积和排放。
3.2人行道
如果路面的透水性不足,同样会对人行道的排水产生较大影响。在雨洪灾害发生过后,如果没有采取相应的排水措施,人行道会出现大量积水,从而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影响,降低了居民在人行道使用中的舒适度。为将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融入其中,在人行道设计上,应选择透水性较好的铺装形式,确保雨水能够及时的渗入到地下之中。在此种设计作用下,不仅可将人行道中的积水排除,还能实现对路面温度和湿度的有效调试,为地下水资源提供补充。在具体坡度设计上,纵坡应该控制在2.5%以内,横坡应保持在1%~2%。
3.3绿化带
3.3.1雨水收集
城市道路红线及绿线范围内可采用下凹式绿地,通过优化道路断面设计,优化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等,是路面雨水汇入周边绿地。绿化带应低于道路10-20cm,并设置溢流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2雨水过滤
对收集的路面雨水径流采用有效的过滤措施,来削减面源污染。可在下凹式绿地的种植土下方,铺设透水土工布,在土工布下方铺设一层滤料(如砾石层),通过这种方法,一方面能够有效的过滤雨水,另一方面还能够保证雨水更好的渗透到地面之下,有效补充地下水。
3.3.3雨水排放
下凹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地10-15cm。设置的溢流系统能够直接连通雨水管道以及水体。当降水量较大,超出绿地受纳能力,雨水可通过溢流系统进入到市政管网当中或直接排入水体,最终实现超标雨水径流的排出。
3.4附属设施
3.4.1路缘石
路缘石是道路排水设施当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能够划分成为平缘石、立缘石两种类型。其中,平缘石拥有与周围地表一直的高度,能够促进雨水流至绿化带或者是雨水口,避免积水情况的出现;而立缘石则稍微高于周围的地表,在漫流之后,雨水会向雨水口逐渐汇集。但是,如果以往已经使用过立缘石且无法保证雨水能够进入到绿化带当中,则可以通过豁口立缘石、打孔立缘石、间隔式立缘石使得这一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3.4.2路肩边沟
在设计施工的过程当中,路肩边沟以往通常是对混凝土材料的应用,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则能够发现,对这种材料的应用不仅缺乏足够的美观性、容易导致堵塞情况的出现,而且并不具备雨水净化的功能。因此,则可以对植草沟进行应用,也就是在地表沟渠对植被进行种植,从而有效的收集、净化、排放雨水。
3.5衔接城市绿地
如果道路周边存在城市绿地,那么将道路与城市绿地进行衔接,则能够对分流的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在LID源头渗透技术当中主要包含有下沉式绿地、植被缓冲带等;除了要对草沟进行种植之外,还有调节塘等技术。在不同的地域当中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也有着不同的绿地与道路的衔接方式,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如果有着比较丰富的水资源,则可以通过雨水截污净化技术,将水资源向绿地当中进行排放,从而使得径流洪峰得到降低;通过雨水花园、植被缓冲带则能够净化道路径流。第二,如果地区比较缺乏水资源,则可以考虑储存、利用雨水,在排水管的作用下,路面雨水能够进入实地,此后通过净化处理的方式就能够储存雨水。第三,如果地区有着比较严重的径流污染情况,其主要目标则应该是对污染的控制,可以通过雨水花园、植被缓冲带等形式,在净化雨水之后将雨水向绿地进行排放。
4结语
城市道路排水作为城市基础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其排水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出行以及财产安全。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普遍使用不透水地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市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与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海绵城市理念,将城市道路排水设计与海绵城市理念结合,通过利用先进、持续、有效的低影响开发措施,在保证城市水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实现我国城市建设传统观念的改变以及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收集、利用道路雨水径流,在削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等方面可产生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美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席永红.海绵城市建设中城市道路雨水系统设计分析[J].北方建筑,2018,3(06):27-30.
[2]张红旗.海绵城市理念下的道路排水设计研究[J].江西建材,2018(14):8-19.
[3]冯超,郭雯婧.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意义[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9).
[4]崔东亮,王俊佳,黄纪萍,等.基于海绵城市的水环境整治——以松山湖(生态园)为例[J].辽宁化工,2018,47(12):1250-1252.
论文作者:田丹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4
标签:雨水论文; 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径流论文; 绿地论文; 路面论文; 透水性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