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乔希[1]2003年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债券要想成为市场主体进行投融资及宏观调控、贯彻财政货币政策的强有力杠杆,就必须依托低成本、高效率、高流动性的债券市场。因为在债券的若干特性中,流动性是其核心所在——缺乏或没有流动性的资产,其价值会被严重低估,甚至为零(即无人愿意持有)。然而,作为我国债券场外主市场的银行间债券市场,经过5年多的发展,其流动性问题日显突出,不能满足市场投资者日益机构化对其提出的要求,成为该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对此,重视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研究,按照债券市场发展的要求,进行不同形式的创新,健全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合理建设市场投融资体系,贯彻与执行利率市场化进程,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以债券市场理论和流动性理论为基础,以提高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为主线,紧密联系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现状,对其流动性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并试图站在国家宏观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对流动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探讨,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其主要内容包括: (1)首先介绍了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的思路、方法和范围等。 (2)在分析银行间债券市场内涵、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内涵的基础上,借助一动态规划模型找出了衡量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因素指标,如交易量(成交额)、买卖价差、交易品种和交易场所等,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只有增强流动性,降低流动性的溢价,减少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改进市场效率,优化资金配置,才能使银行间债券市场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并真正成为我国债券场外市场的主战场。 (3)从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实证分析可看出,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市场效率)是在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而且有些方面还发展较快,但就总体而言还是相当低的,即流动性不足,不能适应市场高度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成交额不断提高,但以回购交易为主且流通率较低;买卖价差缩小,但仍较大;交易场所具有一定的层次,交易集中于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品种有所增加,但远未多样化。 (4)本文认为产生流动性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利率机制作用不合理,即发行利率机制不合理和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率不对称;交易中介机构欠缺,即做市商制度不完善和经纪人制度缺乏;市场主体结构不合理,即参与者结构不合理和债券持有者结构不合理;市场主体对市场认识不足,即商业银行和其他市场主体对市场认识不足;宏观经济环境等。 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及对策研究 (5)纵观全局,流动性问题产生的影响有: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不能为宏观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政府的影响,制约了积极财政政策的顺利实施,也限制了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对投资者的影响,加大了债券持有人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影响,阻碍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功能的发挥以及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6)最后,结合我国的经济现实,提出了一系列提高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基本构想:建立统一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债券交易、偿还方式;健全中介机构;丰富债券品种;改善投资者结构和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监管,防范债券交易风险等。
由菁[2]2003年在《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银行间债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自1997年6月建立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已经成为我国债券发行的首要场所,交易主体不断增加,交易品种不断丰富,交易规模不断壮大,交易日益活跃,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同业债券投资与交易的最主要市场,也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载体,是市场经济建设中一个应该积极发展的市场。 银行间债券市场自1997年6月建立以来,作为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重要场所,银行间债券市场在规范中发展,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交易网络不断延伸,交易成员大幅增加,交易也日趋活跃,为促进经济金融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流动性是资产的重要特征之一,市场的流动性是指市场的参与者能够迅速进行大量的金融交易,并且不会导致资金资产价格发生显着波动,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问题也一直是经济理论界和金融界关注的焦点。现阶段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主要的交易业务为债券回购和现券买卖,其中现券买卖交易量应当成为衡量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主要指标。可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存量巨大,交易极不活跃,现券交易还远远不够。2001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量达到49054.63亿元,而现券成交量仅为839.32亿元,只占总成交量的1.7%。由此可见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严重不足,导致价格发现功能十分薄弱,这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不仅使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应有功能不能发挥出来,也会严重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影响货币政策工具的效率。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率低成本和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债券市场是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首先对银行间的债券市场的建立、现状和发展等进行了概述。其次,在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定义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说明了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缺乏的表现,并通过建立流动性的指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本文的第叁部分对影响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阐述了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提高要按照稳健和规范的原则完善我国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并给出了在目前的状况下提高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对策建议。
芦峰[3]2006年在《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培育债券市场与发展股票市场一样,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一国债券市场包括交易所市场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二者相互促进,应当均衡发展。为此,对于银行间债券市场起步较晚的我国,如何增强该市场的交易效率,更协调地发展整个债券市场,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着眼于研究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维系证券市场生命力的主要因素。本文从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形成入手,论述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措施及其功能的演进过程;并在对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概念作出科学界定的基础上,本文利用衡量流动性的有关指标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不足;随后从债券产品、债券交易、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方面,对影响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性的诸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应加快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步伐,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政策建议。
胡林[4]2010年在《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于1997年6月,经过将近13年的发展和完善,已成为我国债券的主要发行和交易场所,成为我国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导力量,成为政府、金融机构等进行筹资的重要场所,也成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最主要的场所。但总体而言,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取得一定成果的背后还存在诸多不足和缺陷,其中之一便是流动性不足、总体水平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影响了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流动性相关理论,主要对资本循环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和利率期限结构的流动性理论进行阐述,为后文的展开和分析做理论铺垫。第二部分是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概况,主要回顾了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历史,并对其现状进行了分析。第叁部分是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实证分析,主要收集相关数据并选取现券成交深度、现券市场规模、现券日均成交量、现券交易占比和现券换手率等指标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四部分以实证分析为依据,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变动趋势和总体水平给出了简要评价。第五部分从制度、市场参与主体、交易方式和利率市场化四个方面对影响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
朱睿[5]2008年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可见国家已经把发展金融市场提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发展金融市场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而发展债券市场是发展金融市场的重要环节。发展债券市场在金融市场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发展债券市场有利于改变间接融资占比过高的局面,降低金融体系风险,促进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二是发展债券市场可以拓宽投资渠道、调整金融资产结构。叁是发展债券市场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作为中国债券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银行间债券市场,自1997年6月建立以来,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在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各类金融机构改善资产结构、进行流动性管理和提高资产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投融资场所,同时也是当今中国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唯一场所,是中国实施财政政策的重要渠道,是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传导、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重要平台。但是,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其货币市场特征明显,二级市场的债券交易多以各存款类金融机构调节流动性和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为目的,债券回购交易量一直远远大于现券交易量。然而,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功能必须不断完善,其资本市场的功能必须逐步增加。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融资功能的发挥要以市场具有充足的流动性为前提。伴随着整个市场规模的扩大,债券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严重地影响了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提升债券市场流动性”已成为各方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问题。以债券理论和流动性理论为出发点,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产生、发展、功能和作用为背景,运用现代制度经济学分析方法、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等多种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较低,并分析了影响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因素。结合发达国家债券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提高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对策与建议。全文除引言外,共分五章:在引言部分,介绍了文章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章框架结构及主要内容、文章的写作方法与创新及不足之处。第一章是理论与文献综述。论文的理论基础是债券市场理论和流动性理论。马克思的信用制度理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证券组合理论与资产定价理论分别论述了国债制度以及债券市场的重要作用。在流动性理论中,马克思经典着作中有关资本循环理论、资本周转理论、生息资本理论和虚拟资本理论,西方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流动性溢价理论论、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期限结构的流动性理论,都分别对流动性做了论述。第二章是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概述性介绍。这一章主要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历史由来、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作用进行了简要概括,为全文的实证分析提供背景和立足点。第叁章是关于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实证分析,本章是全文的关键部分。这里以换手率作为流动性衡量指标,分析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整体流动性、不同种类债券流动性、不同期限债券流动性状况,以及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溢价问题,最后把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债券市场流动性进行比较,以判断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状况。第四章是影响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因素分析。本文提出了中国融资制度变迁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制度变迁是影响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主要原因,前者导致中国债券市场规模较小,后者使得中国债券市场分割成叁部分。此外,本部分还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宏观经济政策对流动性的影响。最后,论述了市场微观结构如投资者结构、债券结构(债券品种结构和债券期限结构)、交易方式以及做市商制度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第五章是提高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对策与建议。要提高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扩大债券市场规模,丰富债券市场品种,尽快实现中国债券市场的统一,使资金、债券和投资者能够在叁个市场之间自由移动,而实现债券市场统一的关键是实现债券市场的统一托管和结算;二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叁是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微观结构,包括丰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者机构、债券期限结构和品种结构,丰富债券交易方式,大力发展债券远期交易、推出远期利率协议等衍生产品交易方式,完善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一是理论创新,本文以债券理论和流动性理论为指导,从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中寻找理论依据,而以往的研究单纯以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为指导。二是角度创新,从中国企业融资制度变迁和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制度变迁来分析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同时还分析宏观经济状况及利率政策对流动性的影响,这也同以往研究中仅从市场微观结构方面分析有所不同。叁是内容创新,本文分析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整体流动性、不同券种和不同期限债券的流动性以及债券的流动性溢价问题,而以往的有关研究中只是分析了整个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或者只研究某类债券如国债、企业债券市场的流动性,而缺乏对整个银行间债券市场所流通债券流动性的比较研究。此外,本文还采用市场集中度指标,从市场结构方面论述了影响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因素,这也是文章的一个创新之处。
王晓翌[6]2012年在《流动性与资产定价》文中提出资产定价是金融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它主要研究在不确定的条件下,未来金融资产的价格和收益是如何变化的。传统资产定价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定之上的,尤其是假定证券交易是无摩擦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所有的证券交易都是有成本的,交易成本的主要部分就是证券的流动性,因此流动性与资产定价的关系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流动性是市场微观结构的一个显着特征,也是金融市场的一个基本功能,它为金融产品的流通变现提供了机会,也是投资者获得收益的必要前提。在一个缺乏流动性的市场中,金融产品无法按需及时转让流通,投资者可能要蒙受巨大的损失,而筹资者不能达到融资需求,在这样一个市场中,交易难以完成,市场失去了本身所有的功能和效率。在一个富有流动性的市场中,不仅可以完成交易,而且为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提供保证,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了市场的效率。在交易中投资者会偏好流动性好、交易成本低的证券,但是现实的证券市场又不是完全流动的,同一市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流动性不同,相同市场中不同的产品流动性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研究金融资产定价理论时,需要考虑市场的流动性问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债券市场从成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虽然起步早于股票市场,但发展却远远落后于股票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中的公司债券,发展又严重滞后于国债与金融债,相对于国债与金融债,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规模明显偏小,筹资能力比较差,市场流动性不足。2007年爆发了全球范围的次贷危机,危机波及到世界很多国家的金融市场,次贷危机的爆发的一个显着特征是公司债券利差的强烈扩大,利差的强烈扩大是债券流动性不足的表现。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在次贷危机之后表现如何?流动性是否显着下降?在资产定价当中是否体现?这些都是要关注的问题,因此在我国研究公司债券的流动性与资产定价的关系,更加必要。通过研究公司债券流动性与资产定价的关系可以更好的完善我国的微观市场结构,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规范市场,降低流动性风险,活跃我国债券市场,提高市场效率。本文以中国公司债券的流动性问题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公司债券流动性对资产定价的影响。首先对流动性的有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和解释,然后又对资产定价模型和流动性资产定价模型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在流动性和资产定价理论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影响我国公司债券流动性的因素和流动性对资产定价的影响,最终针对我国公司债券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根据本文的具体思路,内容共分为七章:第1章,导论。本章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并给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和主要内容,以及使用的研究方法,最后对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进行了总结。第2章,文献综述。本章从国外和国内对已有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国外按照流动性水平与资产定价、流动性风险与资产定价两个角度进行分类整理,国内按照流动性测量、流动性影响因素和流动性溢价叁个角度进行汇总,最后对现有的文献进行了评述和研究趋势的展望。第3章,公司债券流动性的理论解释。本章主要对流动性的有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和分析,第一节对公司债券流动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首先界定研究对象是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债券,又界定了流动性的概念;第二节分析了公司债券流动性的决定因素,主要从市场微观结构、市场交易产品和市场参与者叁个方面进行分析;第叁节对公司债券流动性的度量方法进行了总结,从流动性的四个维度,按照价格法、交易量法、价量结合法和时间法对流动性进行测量,最后对各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第四节给出了公司债券流动性风险的定义和测度方法。第4章,资产定价相关理论。本章主要从经典资产定价理论和流动性资产定价模型两个方面对资产定价的相关理论进行总结。经典资产定价理论分析了均值-方差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Fama-French叁因素模型和期权定价模型;流动性资产定价模型主要分析了Amihud-Mendelson流动性溢价模型、Jacoby-Fowler-Gottesman流动性调整模型和Acharya-Pedersen流动性风险模型。第5章,流动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本章以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债券作为研究样本,重点研究了哪些因素对流动性产生影响,主要集中在对债券本身属性特征因素的研究,使用换手率、交易天数和交易量作为流动性的代表量,债券的发行规模、息票率、剩余到期时间、行业因素等作为影响流动性的因素,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对流动性有显着性影响是发行量、剩余到期时间和息票率因素,其中发行量、剩余到期时间与流动性之间是负相关关系,息票率对流动性有正的影响效应。根据研究结论认为债券的信用评级对流动性没有影响。在行业因素当中,金融业的显着性最强,而材料行业没有影响,工业行业的影响非常小,公用事业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债券的复杂性因素,例如债券的可回售性对流动性没有影响。第6章,流动性与资产定价的实证分析。本章主要研究了流动性对公司债券价差的影响,即中国是否存在流动性溢价,模型主要包括流动性变量、债券特征变量、交易行为变量和信用风险变量,采用Amihud测度、买卖价差、Roll测度、换手率和零交易日作为流动性的代表量,债券特征变量包括发行量、息票率、期限、行业等,交易行为变量包括交易量和交易间隔时间,信用风险变量用信用等级所代替。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公司债券流动性对资产定价存在一定的影响,尤其是Amihud测度和买卖价差的显着性较强;另外债券的发行量、息票率等因素也对公司债券价差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信用风险因素始终不显着。本章又将样本按照信用等级、行业和交易量分为两个子样本,分别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信用等级因素不显着,与信用等级越高,流动性越高的研究假设不一致;金融行业债券比非金融行业债券的流动性要高,对公司债券价差的影响也更显着;小规模交易债券比大规模交易债券的流动性要高,对公司债券价差的影响更显着。第7章,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给出了本文的最终结论,并根据结论对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给出了政策建议,对进一步的研究做出了展望。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研究对象的创新。国内对债券市场流动性的研究主要是国债市场,有少数学者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企业债券进行了研究,但是由于企业债券在发行主体和市场功能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债券,所以本文只研究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债券,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点创新。(2)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对流动性的度量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了多种测量流动性的方法,包括Amihud测度、买卖价差、Roll测度、换手率、零交易日等,并对各个方法的结果和显着性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到适合我国研究使用的方法。(3)研究角度的创新。本文按照信用等级、行业和交易量对样本进行分组,并从这叁个角度比较分析了实证结果,改变单角度分析为多角度分析,使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结论更具有说服力。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1)流动性的影响因素既包括宏观因素,也包括微观因素,而本文只分析了债券特征因素,这在研究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由于我国交易所公司债券发展时间较晚,发行的债券数量也比较少,而且债券的每笔交易数据难以获得,因此造成样本量不足,分析不够深入。(3)流动性风险也是影响资产定价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流动性的基础上,应该对流动性风险的作用进一步分析,而本文并没有对这部分内容展开实证分析。
尚玉皇[7]2010年在《中国公司债券市场流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债券市场的发展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短板”,而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尤为滞后。本文从公司债券市场流动性的角度来关注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的流动性的好坏关系到投资者转让和买卖证券的交易成本,也为筹资者提供了筹资的必要前提;如果市场缺乏流动性而导致交易难以完成,那么市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因此流动性是证券市场生命力重要表现。本文系统的梳理了中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公司债券在维护银行体系稳定、公司治理方面的效应,同时使用事件研究法进行实证分析。为了全面了解中国公司债券市场流动性的现状,本文使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公司债券的发行与交易市场进行详实的描述。文章从市场微观结构与国家宏观制度两个角度来分析中国公司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构造数理模型的方法进分析。为了更好的研究中国公司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本文整理了许多关于市场流动性的度量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性的构造中国公司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度量指标,对其进行实证分析依此证实其合理性与稳定性。本文认为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仍然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所以诸如中国公司债券市场发行主体多样性、交易机制的灵活性、信用评级的独立性等宏观制度层面上的问题需要优先解决。
杨华[8]2013年在《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7年初,为了提高社会的融资效率和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银行间债券市场由此而产生,并在十多年的发展之后成为债券市场当中最重要的交易场所。从宏观角度讲,是中央银行通过发行国债来实施财政政策的重要场所,也是人民银行通过发行央票等公开市场操作来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渠道;从微观角度讲,日益丰富的券种为机构和个人投资者进行筹资和资产配置等提供了重要场所。流动性的高低决定了银行间债市的运行水平和对金融市场的贡献程度。我国的银行间债券市场自成立以来,随着市场和制度和参与者等的不断改革、丰富和优化,其流动性已经得到了不断提高,但总体相比发达国家的债券市场流动性仍然偏低。本文的核心结构内容包括如下几个部分:一是流动性相关理论的阐述。主要围绕交易成本、资本循环、利率期限和流动性偏好理论阐述,为下文的开展做好理论铺垫。二是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阐释分析。通过对我国银行间债市发展历程的阐述,从中总结和比较出其发展的现状。叁是我国银行间债市流动性的指标论证和数据分析。结合具体的数据和指标(包括现券规模深度换手率等指标)通过描述性统计对债券市场现状加以分析解释。四是分析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总体发生改变的原因。结合现券相关指标的分析结果,详尽明细的阐述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自从成立到2013年间流动性得以普遍提升的根源。五是提出政策性建议。结合银行间债市的现状,从不同角度对进一步提高我国银行间债市流动性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杨慧[9]2014年在《银行间与交易所市场企业债流动性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流动性是企业债市场发展的命脉,流动性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效率和企业债市场金融功能的发挥。近年来我国企业债市场发展迅速,跨市场发行交易的企业债比重越来越大。但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相互分割,企业债市场流动性缺乏且失衡的问题阻碍了企业债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降低了市场运行效率。因此,为了使企业债市场筹融资功能和资源配置的功能得以有效发挥,有必要对企业债市场的流动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债券市场流动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同时发行交易的企业债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两市场企业债流动性水平、流动性影响因素以及流动性互动关系。首先,选取适合跨市场企业债流动性衡量的Amivest流动性比率对企业债两市场的流动性进行测度,并进行了统计描述分析;其次,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从外部环境、发行人特征和债券特征叁方面选取了7个因素全面分析对企业债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最后从时间序列角度,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考察两市场流动性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债在两市场的流动性水平相差悬殊,银行间市场具有更高的流动性;股市行情、债券余额和剩余期限对两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银行间市场企业债的流动性变化领先于交易所市场企业债流动性变化。基于实证结果,本文从投资主体、交易机制、托管体系及交易成本的角度深入剖析了企业债流动性的诸多差异及其成因,最后针对我国企业债的流动性问题提出推动建立统一高效、高流动性的企业债市场的建议。
李俊[10]2008年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研究》文中提出银行间债券市场是我国利率市场的主体,是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动性是衡量一个市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流动性决定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功能的发挥,已经成为阻碍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运用了证券市场理论和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等相关知识和理论,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状况进行了测量,分析其结果并研究其原因,最后对如何提高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提出了一些建议。文章首先对研究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问题的理论进行了概述,阐明了流动性的定义以及以流动性四指标(宽度、深度、弹性和即时性)为主的流动性测量方法。其次,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历史及现状进行了回顾,简要叙述了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并重点阐述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流动性问题是阻碍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的关键问题。再次,通过对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数据的数理分析,测算出一系列衡量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好坏的指标,并与发达国家市场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仍显不足的结论。然后,从市场微观结构的角度,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包括市场成员、产品设计、交易机制、交易成本、市场结构和信息透明度等在内的几大问题进行分析,指出流动性不足的原因。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丰富交易产品设计、完善交易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建立和规范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习惯的一系列建议,以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及对策研究[D]. 范乔希. 西南农业大学. 2003
[2].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 由菁. 中国海洋大学. 2003
[3].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分析[D]. 芦峰. 暨南大学. 2006
[4].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研究[D]. 胡林. 兰州大学. 2010
[5]. 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研究[D]. 朱睿. 中共中央党校. 2008
[6]. 流动性与资产定价[D]. 王晓翌. 东北财经大学. 2012
[7]. 中国公司债券市场流动性研究[D]. 尚玉皇. 暨南大学. 2010
[8].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探讨[D]. 杨华. 暨南大学. 2013
[9]. 银行间与交易所市场企业债流动性比较研究[D]. 杨慧. 苏州大学. 2014
[10]. 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研究[D]. 李俊. 浙江大学. 2008
标签:金融论文; 证券论文; 投资论文; 债券论文; 债券市场论文; 银行论文; 银行间债券市场论文; 企业债论文; 资产定价论文; 交易所债券市场论文; 交易银行论文; 流动性溢价论文; 国债利率论文; 流动性资产论文; 中行论文; 现券买卖论文; 市场功能论文; 同业业务论文; 流动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