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当今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背景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当前的国情要求我们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中国是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特别是那些历史上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或是创立较晚的众多少数民族,他们的历史,则是在创世神话中表述,在民间传说中记载,在群众口头上流传。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中华文明及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要有民族自信心,要有民族自豪感,要以我们有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而骄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然我们要学习世界优秀文化作为补充,但无论如何不能丢掉中华传统文化这个根本。
民族传统文化乃是各民族依存的前提,传统文化的消失,便意味着一个民族的解体。而现如今,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大潮中,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正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势撞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成为我们民族处在大的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而又急迫的问题。
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这一代年轻人接触传统的机会更少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情感也变淡了。如何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文化认同感,是一个重要命题。前不久,中办、国办推出《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可谓应时之举。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将这项好的政策推行到民众生活当中去,并影响艺术教育改革,让囯民进一步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守护传承,实现新的发展。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任重而道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传统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愈发受到社会的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了世人的职责。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所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谓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项措施,包括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各项措施都离不开适当的载体,我们首先来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传统载体形式。
1、图文载体
所谓图文载体,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与文字载体,以山东非遗名录中的鲁西南鼓吹乐为例,曲簿是保存这些鼓吹乐中的一些曲目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地把各首曲的乐音记录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很多时候出现了仅靠文字已经无法有效记录的瓶颈,如传统的剪纸图样、技法,只是通过文字无法有效完整的记录传承下去,于是就有了通过手绘、照片等图片记录的形式。图文结合的记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最早的、有效的载体。
2、声音影像载体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音视频成为非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新型载体。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影音资料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影像资料包括照片、视频等等。很多传统民间曲艺,如戏曲的传承可以通过录音的形式进行保存和流传,很多传统民间手艺也可以通过影像拍摄记录下来,比如剪纸的技法过程可以通过影像更好的保存与流传;
3、网络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跨越空间的影音、图文体验通过网络也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保存和传播中,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网站、自媒体应运而生,载体的最终形态可以是网站、公众号、APP等。在这类网络载体中,有关于非遗的新闻报道、非遗资料的查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传承人风采、以及非遗的一些学术研究论文都有收录。
通过列举,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经历了从图片文字到声音、影像再到网络的记录时代。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概念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传统载体来看,无论图文或者视频都是二维载体。随着计算机图形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二维世界的研究日益成熟,并开始向三维领域扩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三维载体也随之逐渐出现。
由于人们对三维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三维可视化技术方兴未艾,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数字城市、军事应用、环境监测、风景区规划、地质和矿产活动、交通监控、房地产开发、水文地质活动、医疗救助以及数字城市建设等。
那么什么是三维可视化呢?它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再现三维世界中的物体,并能够通过模型、动画等形式表示三维物体的复杂信息,使其具有实时交互的能力的一种可视化技术,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再现。
三维可视化的出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载体三维化提供了技术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通过三维建模的形式,一比一还原到计算机中的虚拟场景中,让非遗元素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体验者面前,并可以用三维动画的方式让非遗元素动起来,展示非遗元素的动态效果。
在非遗元素在三维可视化基础之上,是可以再次升华出一种主动体验模式,这种模式就是人机交互。
人机交互是指人与计算机的信息交换,包括计算机通过输出或显示设备给人提供信息,以及人通过输入设备向计算机输入有关信息。人机交互的目的就是讨论如何使设计的计算机能够帮助人们更加安全可靠,更加有效率地完成所要完成的任务。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人机交互是指用户和机器之间相互交换信息。但尽管计算机的功能现在变的十分强大,用途也越来越广,但归根到底它仍是人类的工具,不能在没有人控制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任务,因此它同样受到人的支配、控制。
人机交互技术令非物质文化元素的学习与发扬不再是依赖被动阅读,人们可以主动的去了解它们,可以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分类学习。
在了解了这些概念之后,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的载体三维可视化,并融入人机交互的体验模式,这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但反过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维可视化结合人机交互技术么?
答案是否定的,三维可视化与人机交互只是非遗数字化的一部分。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入新时代,这主要表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载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图文、影音、网络等形态,三维可视化、人机交互、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被运用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新技术会被融入进来。
非遗数字化是以信息化思路为核心建设理念,以数字化服务为主要手段的网络信息服务体。非遗数字化用视听语言、多感官语言、可交互语言等更轻松地为人们描述和阐释非遗。它让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迎来了方式的革命。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维度
在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载体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我们要提出一个维度的概念,这个维度就是载体的维度。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维度,零维是点,一维是直线,二维是一个面,三维是一个体,这是我们常提到的物理维度。
我们顺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发展历程,来了解下其载体的维度。
最早的保护手段是通过文字的形式将内容记录下来,文字这种载体形式我们可以认定它是一维,它是最原始的一个维度。
随着图形图像应用到非遗的传承保护中来,载体的维度来到了二维阶段,它不仅仅是单调枯燥的文字描述了,可以通过图形图像,图文结合的形式还原我们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
声音影像技术的运用是文字、图片载体高级表现形式,影音记录模式实际上是在图文记录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两点优化:
一是把文字内容生动化,通过语音的形式把文字记录下来;
二是让图片动起来,形成完整的影像,达到流程化记录的目的;
到这里我们先跳过网络,先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维可视化,这里显而易见,三维可视化呈现的内容是三维载体。
上面这些维度我们是从物理维度的角度为出发点去归类的,但是从广义上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载体维度不局限于此,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思维角度",所以这个维度不是仅仅指的物理维度,而是一个哲学维度。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载体,从哲学角度来看,它可以被看做是另外一个维度的载体,这里有点类似4D影院的概念,在三维的基础上融入了互联网的概念。
以此类推,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这些新技术,都可以各自充当一个维度,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来。
这些技术的完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更多的维度,从维度的角度来看,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多维化创新,我们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
结合上面描述,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发展,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载体的发展,更深一步讲,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载体维度的扩充。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重要性
非遗数字化是一种完善的表现手段,它是随着技术进步而产生和发展的,通过数字化方式,实现对非遗的记录、保存和传播,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重要性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具有结构化、系统化的特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是集图文、影音、网络、三维可视化、人机交互、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于一体的多维复合型集合,它是一个多维结构,所以具有结构化特性;它其中的每一个维度都具有规范性和标准实施流程,所以它具有系统化特性。
2、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具有交互性;
非物质文化数字化用户在"阅读"过程中人能够及时地把信息传递给对象,对象能把信息及时反馈给人,并且人能够根据反馈的信息做出应对。相对于传统的线性阅读方式,数字化时代阅读更多呈现出一种非线性,它是一种多向模式的互动阅读,读者可以在互联网上任意浏览自己希望阅读的内容,也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无障碍地传递交互信息,及时更新内容,所以它具有交互性;
3、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具有数据检索性,高效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象在数字化时代进入了信息化存储时代,数据结构更加严谨,关联性更强,更容易进行内容检索;随着云技术的普及,互联网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存取、检索会更加快速高效;
4、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具有可复制性、可移植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中运用了各种先进技术,将所有技术高度集成,封装成一个完整的产品或者一个模块,成型后的产品或模块可以快速复制、移植,可以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重复利用;
5、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具有可扩展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各项功能都相对独立,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所有的功能性模块都被单独打包,并且制定了详细的协议,后续随着公众提出了新的功能需要,可以依据协议对原有功能进行升级、维护,二次开发利用,可扩展性高。
6、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具有抗风险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可以让一些遗产本体免遭破坏,通过虚拟化的体验内容,避免遗产收到任何破坏的风险。
我们既然提出了维度的概念,那我们通过维度的认知来分析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重要性。
维度就是折叠,二维折叠成一维,三维折叠成二维,四维折叠成三维,所以所有维度本质是一样的,高维度不断折叠形成低维度,可能在高维度很简单的东西到低维度就很复杂了。
卯榫结构是中国木质古建筑常用的结构,这种结构也常用于家俱的制作,如最简单的木质小方凳,其特点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钉子,利用卯榫加固物件,体现出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我们通过卯榫举例分析一下,我们想对卯榫的结构与组装流程有一个认知,通过三维可视化来呈现是十分方便的,但是如果要用一段文字把它描述出来是十分困难的,高维度的东西用低维度去实现是不现实的。
接下来,我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卯榫的保护和传承的从维度上来拆解:
卯榫的文字描述,描述卯榫的由来、原理、应用形式等,这是一维的载体。
传统的图纸、CAD图可以让大众直观的看到卯榫的样子,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其相关内容,这样虽然可以让大众了解其外观,但是并不容易了解其连接构造,卯榫的结构拆装的拍摄视频、影像恰恰弥补了这些缺憾,图形、影像这些是二维的载体。
卯榫的三维可视化制作,可以将卯榫1比1还原到计算机终端,360度观察,并可以通过动画模拟卯榫的拆装过程,这是三维载体。
卯榫的拆装可以结合人机交互技术做成卯榫的虚拟拆装应用、通过鼠标或者触屏进行卯榫部件的拆装控制;
通过增强现实技术针对不同的卯榫结构做出图像标识,通过移动终端扫描不同的标识,可以体验不同的拆装演示流程;
通过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手柄真实模拟在虚拟场景中对卯榫的操作,仿佛身临其境;
人机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能够让大众亲身体验卯榫的结构拼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用户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卯榫结构的拼接过程,体验过程完全在虚拟环境中实现,这些都属于卯榫的数字化应用,卯榫的数字化可以避免卯榫的磨损与破坏。
卯榫的数字化交互可以模块化,可以移植到不同的终端中,电脑、手机、Pad等,便于相关内容的传播和普及,卯榫的数字化过程中积累的卯榫相关结构数据,可以为卯榫其他应用提供数据支持,比如可以对卯榫结构进行3D打印等。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是一个多元化的解决方案,是一个多维集合,维度越高的应用形式想去实现的目标,低维度的方式是很难甚至无法解决的,为了达到更高的应用要求,我们就要提升应用的维度。
维度越高,真实度越高;维度越低,真实度越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是载体多维化的产物,它是科学的、先进的,它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奠定了技术基础,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贡献了重要力量。
论文作者:张光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4
标签:文化遗产论文; 卯榫论文; 物质论文; 维度论文; 载体论文; 人机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