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视角下的省际物流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以江苏省和浙江省为例_物流产业论文

标准视角下省域物流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以江苏省和浙江省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省论文,浙江省论文,为例论文,视角论文,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产业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发展,现代物流被许多国家和地区认为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其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近年来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物流产业竞争力问题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汪波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从物流系统内部情况、外部情况和物流系统合理化对天津区域物流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研究[1];李玉民等利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法对江苏省物流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聚类分析;刘国新运用最优脱层法和神经网络法对武汉物流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王圣云等等按五大物流(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邮电)的区位商界定了中国区域物流类型并对区域物流竞争力按省区进行了定量评价[2]。虽然上述文献资料对我们研究我国区域物流产业竞争力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物流产业是一个包含诸多因素在内的复杂系统,要想构建一个包括所有要素在内的物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中是不切实际的。

物流是跨地区、跨行业的运作系统,标准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社会物流效率的提高。物流标准也是保证物流企业各个环节协调运行、保证物流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在技术上实现良好衔接的重要技术支撑条件,即物流标准对物流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作为一种重要的促进技术创新的因素,标准能“阻止令人不满意的结果产生”①;也能加速技术扩散与转移,缩短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和应用之间的时间差[3],提高厂商技术创新的利益。杜振华认为标准作为技术规范和知识产权的载体,从源头上控制了产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技术升级的主动权,从而促进产业的升级[4]。李大平等指出标准不仅对一个企业产生影响,还会影响产业的发展甚至于涉及一个国家的竞争力[5]。关于物流标准方面的研究,李传荣认为托盘标准是实现快速、高效和低成本的现代物流的基础[6]。兰洪杰等指出标准化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环节[7],因此,在中国目前正处于以由市场换取资本和技术向以市场换取技术和标准转变的关键时期,推动这一转变的关键之处在于新技术背景下抢先在产业发展中实施标准化战略,掌握了物流标准的主动权,就能提升物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王增梁也认为,我国企业推行ISO9000标准是提高物流企业管理水平的需要和进入国际物流市场的通行证[8]。

上述文献为物流产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但已有研究成果仍然存在以下两个方面不足:其一,虽然探讨标准对物流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但其探讨的范围过于狭窄,或从技术创新,或从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或从托盘标准,或从ISO9000质量标准。没有系统地研究物流标准对物流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理;其二,定性讨论物流标准对物流产业竞争力的太多,未见定量的研究,而这却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本文试图在系统分析物流标准对物流产业竞争力影响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标准的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并运用浙江省和江苏省的相关统计数据,对两省物流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比较,最后,提出提升浙江省物流产业竞争力对策。

二、物流标准对物流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理及评价指标

据可得文献资料分析,物流标准对物流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主要是从技术创新、市场竞争、企业能力和政府规制四个方面产生。

(一)技术创新

物流产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技术创新的速度,而技术创新在相当程度上却依赖于“技术标准”,这是因为“技术标准”能加快技术创新的扩散速度,影响着物流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进程,同时也决定了物流企业能否从技术进步中获得利益[9]。当物流产业在运输、仓储、包装和装卸搬运等环节制定了严格的、有前瞻性的技术标准和服务可靠性规范时,就能够培养精致型需求,促使物流企业服务向质量和技术更佳的方向发展,进而促进产业的技术创新[8]。技术创新对物流产业竞争力的作用途径主要有:1.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2.改善物流基础设施的条件;3.为物流企业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如ERP、MRP等。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采用专利、新产品、创新投入资金和研发人员对创新的投入产出进行数量分析,而专利数据在创新分析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10],因为专利数据易于获得,同时专利和技术创新关系密切,并且专利标准客观、变化缓慢,所以专利不失为作为测量技术创新产出的相当可靠的指标[11-12]。对于选取专利申请量还是专利授权量作为衡量技术创新产出指标,国外学者常采用专利申请量而非专利授权量来衡量技术创新产出,并且有学者论证了专利申请量比专利授权量更能反映技术创新的真实水平,因为专利授权量受到专利机构等人为因素的干扰较大,也正是由于人的主观性较大,从而使专利授予量易出现较大波动。

因此,本文选取“专利申请量”作为物流业技术创新的评价指标。

(二)市场竞争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如果结构合理、竞争有序,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力将得到较大提升,产业标准竞争在宏观层面会带来两个效果,即产业结构的变动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变化[13],进而影响到产业竞争力。物流标准有利于规范物流产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秩序,使物流企业间的竞争处于有序的状态。在标准的约束下,物流企业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及开展企业内部的工作,在此过程中,哪个物流企业采用的标准级别高,提供更优质的物流服务,会赢得更多的客户,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处于落后的那些物流企业也将被迫采用较高级别的物流标准提供物流服务,从而改变物流产业的竞争格局,此过程将循环进行进而提升了整个物流产业的竞争力。

SCP(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理论认为: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影响市场绩效,竞争是一个产业结构问题。同其他产业一样,物流产业集中度也是描述物流市场结构的一个基本指标。

因此,本文选取“产业集中度”作为物流业市场竞争的评价指标。

(三)企业能力

物流企业是形成物流产业的最基本单位,它们的经营能力将决定整个产业的竞争力。从“生产”方面看,物流的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可以促使企业在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中提高服务的质量,杜绝不必要的原材料浪费,扩大服务数量,减少“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形成规模经济。此外,标准化“生产”方式还能够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从管理角度看,企业按照物流管理实施内部控制,也有助于提高组织效率。而无论是规模经济性、“生产”效率,还是管理效率,对于微观层面的物流企业而言,主要体现于其盈利性上,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便是企业的资产利润率。

因此,本文选取物流产业“资产利润率”作为物流业中企业能力的评价指标。

(四)政府规制

正如一枚硬币有两面,在看到物流标准对物流产业竞争力提升过程中所发挥的正面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物流标准对物流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负面作用,为此,政府应当以“有形的手”对物流标准市场进行干预,而政府干预物流标准进而影响物流产业竞争力的内容之一是制定物流标准中的知识产权规则。首先政府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谈判力量,遏制国际主导物流企业的专利标准化战略,为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其次,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物流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鼓励中国物流企业开发核心技术、积极参与到标准化过程中[14]。具体而言,在物流标准实现阶段,政府通过引导物流企业形成产业联盟,集中力量开展联合创新,实现产业内企业的群体突破,逐步促成国内市场的一体化。在物流标准扩散阶段,政府应当通过鼓励并支持我国物流企业跨国发展,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保护本国知识产权[15]。

基于政府视角分析物流标准对物流产业竞争力的研究非常少,因此缺乏政府规制的量化指标,而物流标准活动的年度财政拨款作为一种货币的表达方式可以综合表示政府在物流标准活动中的投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的同时具有很好的可量化性(其数据获取也较为容易),因此,本文采用政府在物流产业(具体包括包装行业、铁路行业、交通行业、邮政行业和通信行业)标准化活动中每年所投入的财政拨款额(简称“标准化财政拨款”)作为表示物流标准化活动强度的量化指标。

因此,本文选取“标准化财政拨款”作为物流业中政府规制的评价指标。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基于标准视角的我国物流产业竞争力概念模型(图1)。此概念模型提出的重要意义在于:给物流相关部门在决策改善我国物流产业竞争力问题时,提供“标准”的新视角。

图1:基于标准视角的物流产业竞争力概念模型

三、江苏、浙江两省物流业竞争力比较

依据前文构建的基于标准视角的物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通过查阅2002-2009年间江苏省和浙江省相关统计年鉴,分别从单个指标视角和综合值视角对两省物流业竞争力做对比分析。

(一)单个指标视角的两省物流产业竞争力比较

1.技术创新

表1是江苏和浙江两省2002-2009年间的专利申请量统计值,可以看出,在2005年之前,浙江省物流业的“专利申请量”要比江苏省多,而2005年之后,情况则相反。表明就物流业技术创新的竞争力而言,虽然江苏省在2005年前不如浙江省,但从2005年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已经超过了浙江省,且从数据上看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

2.市场竞争

表2为两省物流业“产业集中度”相关统计数,数据表明两省物流产业集中度与全国的变化趋势一致:呈倒“U”字形,即2002-2005年间由小变大,而2006-2009年间由大变小,按照产业组织理论中贝恩对产业垄断和竞争类型的划分,我国及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物流业目前属于低度集中、高度分散的“原子型”市场组织结构。动态地看,浙江省年度物流产业集中度要比江苏省的小,即相对而言,浙江省物流业竞争状况要比江苏省的激烈。2005年后集中度下降的原因,是由于我国物流业整体规模的扩展速度十分快,单个物流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幅度不及全国或省的物流业总体的增幅。

虽然王晓东认为物流产业集中度本身并不具备价值判断功能,集中度是高些好,还是低些好,必须根据物流产业的运行效率来分析。集中度过高,少数大企业操控市场,会诱发垄断和抑制技术进步;集中度过低,分散的市场组织结构会导致产业内市场的低水平过度竞争,降低行业规模经济效益[16]。但从理论上讲,在我国物流产业整体集中度比较低的情况下,某地区的物流产业集中度相对较高,该地区的每个物流企业支配物流市场的势力就相对较强,产业易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而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3.企业能力

从动态视角看,两省物流业的“资产利润率”也呈倒“U”字形,即先上升后下降。2008-2009年的“资产利润率”相比2006-2007年的下降比较明显,主要的原因是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两省进出贸易量锐减,进而影响到了物流企业的利润。从两省年度的“资产利润率”比较来看,江苏省的历年值虽然要比浙江省的高,但差距不是特别大,说明两省的物流企业资产获利能力处于伯仲之间。

4.政府规制

从表4中可以看出,江苏省和浙江省在“标准化财政拨款”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情况与两省的“申请专利量”情况正好相反:在2005年前,浙江省政府在物流产业标准化活动中的投入要比江苏省少,而2006年后的情况正好相反。说明近年来,浙江省加大了物流产业标准化工作的财政投入,进而促进了其物流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而江苏省虽然标准化财政投入在绝对数上历年都在增加,但相对浙江省,近年的投入有下降的趋势,这对于通过物流标准化工作进而提升其物流产业竞争力而言,显然是不利的。

(二)综合视角的两省物流产业竞争力比较

单个指标视角的评价,只能代表两者在某一方面的比较,且从上述评价过程可以看出,两者的评价结果各有千秋,因此,接下来本文借助于DEA评价法,对浙江省和江苏省的物流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考察两省物流产业竞争力的大小,并且希望能从中提炼出提升浙江省物流产业竞争力的标准化对策。DEA评价法不仅能评价多个省域物流产业(决策单元,DMU)间的相对竞争力,而且由于可将DMU中各产出分量的松弛变量S[+*]定义为产出不足量(表示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该产出分量指标可以提升的数量),通过比较省界物流产业竞争力的不同要素产出不足量,可反映区域物流产业在竞争力形成过程中哪些要素产出不足,造成资源浪费,从而便于对各投入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实现区域物流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DEA评价法是可以用于浙江省和江苏省物流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的。

本文选择“标准化财政拨款”作为DEA评价法的投入指标,代表物流产业的资金投入要素,选择“专利申请量”、“产业集中度”和“资产利润率”作为DEA评价法的产出指标,分别代表物流产业标准化活动所导致的物流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水平和市场盈利水平。表5和表6分别是运用DEA评价法的C[2]R模型对浙江和江苏两省物流产业2002-2009年间的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后所得的竞争力评价DEA值和产出不足余量。

从表5的DEA值可以看出,总体而言江苏省物流产业竞争力要比浙江省高,除2002年和2005年DEA值小于1外,其余年份都处于1。另外,从表6可以获知,造成浙江省和江苏省某年度物流产业竞争力不强的原因,是在“标准化财政拨款”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产业发展过程中效率问题导致其产出不足,这是两省改善物流产业竞争力的努力方向。

四、提升浙江省物流业竞争力的对策

结合单项指标比较和综合比较可知,浙江省与江苏省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由于浙江省和江苏省地域临近,物流服务替代性较高,势必会加剧两地在争夺客源,抢占市场方面的竞争。因此,作为物流产业中的物流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以获取更大的物流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基于前文数据对比分析,本文认为,浙江省物流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特别是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物流产业竞争力。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物流标准化活动中的影响和作用,加大财政投入

虽然企业物流标准化的过程中是主体,但政府的影子一刻也没有离开,甚至代表企业走向前台。根据有关国家的实践,政府在标准化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产业技术政策和竞争政策来影响市场主导标准的标准化过程。物流产业技术政策主要体现在政府采取直接资助大学和企业开展物流标准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持鼓励产学研合作以加速知识流动,以及运用政府采购为国内物流及其相关企业的物流新技术提供市场空间等措施。同时,竞争是一个国家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源泉,维护和促进市场竞争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针对标准控制者运用锁定效应或滥用专利权等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竞争政策的着力点是通过立法保证竞争者能够进入市场,并控制那些掌握系统标准的企业利用既有抑制竞争的能力。另外,标准联盟是近年出现的标准组织,它在组合互补技术、降低交易成本、清除障碍标准和避免昂贵的法律诉讼等方面具有增进社会福利的效果,但它们会通过索取高额使用费、限制使用等手段来阻碍竞争,考虑到我国是一个处于技术赶超或技术追随者的发展中国家,其竞争政策应当将合理立法以阻止国际专利联盟在我国市场上滥用知识产权作为重点。最后,针对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对物流标准信息掌握不够全面的现实状况,政府应以其所掌握的相关资源,增加财政投入,建立物流标准预警机制和信息系统。建立物流技术性壁垒情报范围网络,依靠其强大的信息平台,了解世界各主要国家物流标准动态,并把所掌握的信息及时地传递给物流企业,做到未雨绸缪,打有准备的仗。

(二)组建大型物流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

就物流业本身的特点来讲,它是一种规模经济效益比较明显的产业。物流业的服务范围一般是全国性的,要求物流企业必须拥有一个遍布全国的网络体系,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大企业才能维系得起包括收取、存储、分拣、运输和递送等业务所需要的资金、人员、设备的支出和耗费,而整个物流业只有若干大型物流企业集团的存在,才能支撑起整个物流产业的基本框架。目前浙江省物流企业有近30万家,除极少数规模较大外,绝大多数还是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单纯的储运公司,此类“小而灵活”的物流企业大量涌入低端服务市场,造成物流业的高度分散,从而也就提出了物流产业重组以提高产业集中度的要求。

物流产业的重组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式,首先是物流企业并购。并购是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源整合的最重要的手段。在成熟的欧美市场,大型物流企业通过兼并,使行业合并呈线性增长。近年来我国物流企业的兼并重组也不乏其例。如中远公司对上海众城实业、上海实业物流控股有限公司对大通国际运输、中储运对北京中储物流以及中远公司对中外理货的兼并重组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次可以组建物流联盟。以广大中小物流企业为基础建立物流联盟,是一种比单个企业从事物流活动有更好效果的组织创新,物流联盟所具有的横向一体化特征有利于克服企业规模过大带来的管理效率低下、组织内部交易费用过多等弊病。再次,物流企业集聚也是物流企业组织方式的一种调整策略,只不过企业并购和联盟往往是企业为了其自身发展要求自发进行的,而物流企业集聚则是在外部条件催化下形成的合作方式。不管采取哪种方式,目的都是要从市场结构入手,通过并购、联盟和企业集聚的形式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尽快形成一批行业中的支柱型企业,以提高物流业的市场集中度。

(三)改善物流企业的资产质量,提升盈利能力。

解释浙江省物流企业资产利润率低的原因有三:一是浙江物流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投资虽然规模越来越大,但其质量不高,即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效率,导致总体获利能力不强,未实现规模经济的状态;二是物流企业内部管理、运营效率不高。一般说来,物流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有扩张规模的偏好,规模扩张必然导致管理层次的增多,信息传递不畅,交易费用增加,由此引致企业决策效率低下,系统决策效率低下将会进一步降低经济单位的有效产出,造成物流企业的规模不经济;三是多数较大型的物流企业由国有大企业转制而来,国有股比例较高,由于国有股东的虚设,对经理人监控较弱,代理成本较高。相应对策:

1.放弃单纯依靠规模取胜、一味进行粗放经营的经营模式

不应把企业规模作为经营目的,因为规模充其量只是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产品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的结果,企业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提高经营效率和产品竞争力上来。物流企业实行规模化发展战略,根本目标是追求效益的提高,无论何种形式的规模发展如增资扩股、兼并重组等,都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市场份额,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物流企业规模化发展中,一定要处理好与集约化经营的关系,最终做到有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2.调整现有发展战略,追求高效率、低成本的盈利模式

我国物流市场已是买方市场,物流企业依靠传统业务支撑自身发展的空间已被大大压缩,如仍为了追求企业规模大而导致业务同质化,不实行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战略调整,必将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因此,实现业务差异化、特色化经营、走创新之路已成为我省物流企业的必然选择。具体可从体制、业务、技术等方面提高相对竞争优势,学习和引进国外物流企业成功的经营管理制度,改革内部组织结构,积极开拓新的业务品种,探索新的高效率、低成本的盈利模式。

3.采取相关措施降低物流上市公司的委托—代理成本

物流上市公司作为我国物流产业中较为优秀的企业力量,其经营状况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整个物流产业的经营效率,而它们大多数具有国有企业背景,因此,采取何种措施以降低它们的委托—代理成本将是重点工作内容。

(1)改变物流上市公司股权畸形(国有股一股独大),优化股本结构,培育持股主体多元化。只有通过鼓励非国有股东进入等方式减少国有股的比例,形成多元持股的局面,才能增加股东间互相监督和约束的可能性,形成健全的企业内外部权力制衡机制,从而有利于物流上市公司的企业绩效提升。

(2)提高企业高管的管理积极性。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使CEO等企业高管人员的报酬与他们所付出的努力相符,提高他们的管理积极性,将其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真正地结合在一起,促使企业高管能为促进公司的发展而尽心尽责。

(3)建立行之有效的独立董事制度。物流上市公司在独立董事引进、履行职责和解聘等方面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在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时提供必要的条件。如此,不仅从制度上保证独立董事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因为有相应的开展工作的条件而使他们在促进公司经营、提高企业绩效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结论

本文的研究结论是:

(一)从物流标准对物流产业竞争力影响机理出发,构建物流产业竞争力四个定量指标,它们分别是专利申请量、产业集中度、资产利润率和标准化财政拨款。

(二)在已构建的评价指标基础上,结合浙江省和江苏省2002-2009年两省物流产业相关统计数据,对两省产业竞争力进行定量对比研究,总体而言,浙江物流产业竞争力要比江苏的弱。

(三)从加强政府的影响与作用、提高物流产业集中度和提高物流企业盈利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了浙江物流业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对策。

需要说明的是,影响物流产业竞争力的因素有许多,本文仅从标准视角提出评价指标并进行两省对比,其结果虽然有一定意义,但仍然存在一定片面性,因此,本文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注释:

①参看Swann G.M.P."The Economics of Standardization:Final Report for Standards and Technical Regulations Directorate"一文,DTI,2000年。

标签:;  ;  ;  ;  

标准视角下的省际物流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以江苏省和浙江省为例_物流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