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城市化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论文_周克伟

土地城市化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论文_周克伟

摘要:城市化问题一直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大量学者从城市化的测度方法、驱动机制、空间格局演变、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城市化具有不可逆性,快速城市化造成了农业用地的大量减少。土地城市化体现为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和农村用地向城市用地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造成了土地利用方式、利用结构的改变。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土地城市化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城市化;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有效措施

引言

城市扩张在土地维度上表现为建成区面积的扩大,在经济维度上表现为生产总值的增长,在居住空间维度上则表现为住宅面积的增长,这些均依赖于大量建筑材料的投入和使用。城市不仅是人口聚集的空间,也是大量物质材料以建筑和基础设施形态构建的空间。未来城市研究除了从土地、人口和经济的维度,还应当从物质材料特别是建筑材料的维度去理解城市的运营和更新。

1、土地城市化融合发展过程中可持续地理变迁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以工业和服务业为核心的城市集聚经济逐渐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乡村就此沦为城市附庸。一方面,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效率的提升受制于农业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城市需要乡村为其提供丰富的生产资料;另一方面,由于城市高密度的空间特征,城市也需要乡村为其提供低密度、舒展型、风景优美的休闲场所。城市和乡村是空间镶嵌、结构互补、功能耦合、相互作用的复杂地域系统。有别于城市的集聚经济,乡村可以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为城市提供食物和休闲空间,而想要增强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的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农业是典型的土地密集型产业,通过在土地上集约投入生产要素,依靠化学农业、石油农业与生物农业的生产方式可能带来土地产出短期的快速增长,但从长远来看,这种“以时间换取空间”透支未来的增长,是难以持续的。且在中国人均耕地面积较小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增长对于提高乡村人口收入的拉动作用极其有限。而农业规模经营使得生产要素集聚,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品牌化,进而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农民收入。农业需要适度规模经营,但中国土地数量既定甚至可能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而不断减少,只有不断转移乡村人口,才能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和农产品市场规模。另外,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也以农业等自然景观为基础,需要转移乡村人口才能获得更为充裕的景观空间。

2、土地城市化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2.1城市化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遵照市场化发展趋向,商品和要素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凸显。市场价格取代了行政指令,商品和要素流通的障碍越来越少。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上,企业对用工有了决定权,劳动力对就业有了选择权,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的障碍基本取消,扫清了人口在城乡间、区域间流动的障碍,优化了劳动力要素配置。正是资源要素配置的优化,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了经济增长,这个过程中市场导向的民营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夯实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产业基础,未来应当继续坚持市场化发展的方向。

2.2城市化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

各国发展经验表明,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和升级,是城市化得以推进和保持的不竭动力。这一方面需要通过城市创新能力的释放持续提高城市产业升级的步伐,让城市服务业发展空间得到更多拓展。另一方面,城市的生存要靠稳定的乡村农业和高质量农业来保障,周围农村的发展能够为城市提供足够的粮食和某些必要的原料。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化抑制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是担心农产品的供给不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农村改革后,农业生产力得到释放,有了农业剩余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市场化手段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积累,乡村城市化才有了发展的基础和可能。其后,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下降,但农业生产保持了稳定增长,农业的基础地位更为稳固,农业发展对城市化的支撑作用不可忽视。新的时代,依然要坚定地执行确保农业优先发展的政策。

3、针对土地城市化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影响的有效策略

3.1人文主导:推进人的素质全面提升发展

着力推动城市从物质生产主导,向提升优化物质生产前提下的人文社会主导的转变。一是提升城市人口质量。构建更加公平完善、弹性包容的城市教科文卫等公共服务体系,稳定扩大就业,建立健全覆盖全部常住人口社会保障,创造和扩大人的发展机会,让城市居民拥有更好的健康素质、更高的文化素质、更优的思想素质。二是提升城市人文环境。传承和发展城市人文精神,将精神价值、文化内涵融入城市的街巷、公园和居民的生活场景中,让城市居民科学知识更充裕、精神世界更充实、行为举止更文明。三是提升城市人居品质。构建更加优质的生活、工作、游憩和出行环境,营造包容多元文化、富有亲和力和归属感的城市生活环境,让城市居民行得便捷、住得舒心、用得放心,拥有安全感、安居又乐业。

3.2集约转型:推进城市空间一体化集约发展

着力推进城市从外延式扩张为主,向高密度集聚、网络化布局、多层级协同发展转变。一是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金南翼。加强与上海及安徽江西等内陆地区双向合作,提升浙江城市化腹地范围和增长潜力,推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要素优化配置。二是优化以都市区为主体形态的省域空间结构。优化完善由大都市化区域、到内生发展较强的特大城市及特色发展的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等构成的多层次空间结构。三是分类引导土地城市化。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推动城市建设用地精明增长、乡村建设用地总量有序减少、产业园区建设用地集约开发,全面提高建设用地效率。

3.3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

成为和谐宜居、富有特色、治理科学的幸福家园。城市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提升,水气土质量全面提高,市民获得感和满意度全面提升。

3.4要保持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须向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转变

一是遵循土地持续利用基本原则,合理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利用质量,改善当前阶段土地利用可持续水平较低的现状,促进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二是在土地可持续利用理念的引导下,转变当前依靠建设用地扩张带动城市发展的模式,强化经营城市理念,着重城市内部空间的拓展和土地使用效率的提升,控制城市用地需求的总量供给,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两者能够协调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扩张转向以大量建筑材料的投入与使用为基础来满足城市空间的发展需求。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空间发展的物质依赖特征愈发明显。未来在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居民健康等问题的同时,更需加强关于城市物质代谢的研究,使其成为解析城市发展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的关键和重点。

参考文献

[1]付嘉.农村人口城市化及发展对策[J].农家参谋,2018(23):12.

[2]姜吉文.城市化进程中要坚持土地可持续利用[J].智库时代,2018(43):127-128.

[3]张明发.江苏省城市化质量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耦合时空演化特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4]詹文静.中国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7.

[5]朱志远.基于空间效应的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测度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

论文作者:周克伟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9

标签:;  ;  ;  ;  ;  ;  ;  ;  

土地城市化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论文_周克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