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塞米松穴位注射治疗贝尔氏面瘫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_曾扬,张葵,周佐涛通讯作者

贵州省人民医院 中医科 贵州贵阳 550000

【摘 要】目的:本研究在常规针刺治疗的基础上,观察地塞米松穴位注射对急性期贝尔氏面瘫的临床疗效、安全性,探讨如何提高治疗急性期贝尔氏面瘫的疗效及缩短疗程。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急性期贝尔氏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予地塞米松穴位注射,对照组予地塞米松静脉滴注。采用 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分标准对面部肌肉运动进行评分,并记录,观察治疗过程中每天患者面部功能运动,记录各临床症状恢复情况,及症状起效时间。临床观察结束后,对所有数据进行总结,采用 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治疗1个疗程(20天)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进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疗效显著;②两组痊愈所需的时间进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对两组患者各临床症状的开始恢复时间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地塞米松穴位注射对于治疗急性期贝尔氏面瘫有显著疗效,可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能够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各临床症状起效时间缩短,达到治愈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地塞米松;穴位注射;贝尔氏面瘫;临床疗效

贝尔氏面瘫(Bell´s palsy),又称特发性面神经炎、贝尔麻痹等,祖国医学对本病的命名较多,如“口僻”、“口喎”等,是由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导致周围性面瘫,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该病发于面部,若不及时治疗或失治、误治,会遗留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及生活质量,给患者的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故探讨有效的治疗贝尔氏面瘫的方法意义深远。贝尔氏面瘫的确切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理也存在很多假说,其中基于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病理改变,临床上对于早期的贝尔氏面瘫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是现代医学经反复验证的有较好疗效的治疗手段,美国面神经学会推荐的诊疗指南[1]的首选治疗方法就是激素治疗。目前全世界也已公认贝尔氏面瘫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但其治疗方法纷杂多样,疗效也差别较大,本课题在查阅文献、综合分析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穴位注射配合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作为治疗手段,通过客观系统的对照研究,观察急性期贝尔氏面瘫患者的各临床症状的恢复情况,重在观察各临床症状的起效时间,以佐证穴位注射激素在治疗贝尔氏面瘫时的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贝尔氏面瘫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期贝尔氏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8~67岁,平均年龄(57.23+2.99)岁。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7~66岁,平均年龄(57.17+2.6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试验组和对照组面神经功能基础评分比较

经 t 检验,两组治疗前面神经功能基础评分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贾建平[2]主编的《神经病学》(第6版)教材中关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

(1)通常为急性起病。

(2)部分患者麻痹前 1~2 日有病侧耳后持续性疼痛和乳突部疼痛。

(3)面部表情肌瘫痪:包括

①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

②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外上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

③鼻唇沟变浅或平坦。

④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⑤鼓气、吹口哨漏气。

⑥食物易滞留于患侧齿颊之间。

(4)定位诊断:因面神经受损部位不同,还可出现同侧舌前 2/3 味觉消失、听觉过敏、鼓膜及外耳道疱疹等。

1.2.2中医诊断标准:根据朱文峰[3]《中医内科疾病诊疗规范》中口僻的诊断标准。

1.2.3 中医辨证分型:

(1)风寒袭络:症见起病突然,常有受风、受凉病史,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有畏风恶寒,或有头痛鼻塞,耳后颈项部疼痛,肌肉关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灼络:起病骤然,口眼歪斜,头痛面热或发热恶风,心烦口苦,口干,耳后或乳突部疼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3)风痰阻络:发病急骤,多在情绪激动或生气后加重,口眼歪斜,口角流涎,面肌麻木或抽搐,颜面作胀,常伴有肢体麻木、头晕恶心或胸脘痞满,舌质淡红或舌体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血亏虚:症见口眼歪斜,日久不愈,面部各症状程度停止发展,耳后或乳突部疼痛消失,面色无华,头昏神疲,乏力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无力。

(5)瘀血阻络:发病三个月以上者,口眼歪斜未愈,继而出现面部肌肉板滞、麻木、发紧,或面肌抽动,或见颜面肌肉萎缩,神疲倦怠,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弦涩。

1.2.4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定位诊断病位在面神经管内(茎乳突孔内),鼓索以上面神经受损的患者,除面肌瘫痪外,还出现同侧舌前 2/3 味觉消失;

(2)符合中医辨证分型的风寒袭络、风热灼络、风痰阻络三型;

(3)年龄在 15~65 岁的患者,男女不限;

(4)首次发病者;

(5)病程在 3 天以内,且就诊前未进行过其他治疗的患者;

(6)一侧面肌麻痹,健侧面神经功能正常并无神经损伤相关病史者;

(7)根据 House-Brackmann 量表面神经功能分级在Ⅴ级或Ⅵ级水平者,且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分在 10~30 分的患者;

(8)签署知情同意书及激素使用同意书,愿意参加本项研究者。

1.3 排除标准

(1)不符合诊断标准的,或属于亨特综合征的患者;

(2)病程在 3 天以上,不能接受本方案,或就诊前曾接受其他治疗方法,影响观察疗效的患者;

(3)周围性面瘫继发于其他疾病的患者,如外伤、腮腺炎、后颅窝病变等;

(4)年龄在 15 岁以下,65 岁以上者;

(5)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6)合并有糖尿病、心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类疾病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观察组 在施行常规针刺治疗的同时,自就诊第一天起予地塞米松5mg患侧翳风穴穴位注射,每日一次,连续5天。操作方法:用2ml的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ml(5mg),局部皮肤用消毒棉签取安尔碘皮肤消毒剂进行消毒,避开血管,右手持注射器,用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穴位,0.5-1cm,然后缓慢推进或稍作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无血即可将药物缓慢推入,注射完毕后即退针。针孔用消毒棉签压迫片刻。

1.4.2 对照组 在施行常规针刺治疗的同时,自就诊第一天起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ml(5mg)+生理盐水100ml 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续5天。

1.4.3 常规针刺治疗方法:根据《针灸治疗学》及相关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的文献综合分析进行取穴,处方穴位:阳白、四白、颧髎、迎香、地仓透颊车、合谷、太冲、翳风,以上面部腧穴均取患侧,四肢部腧穴均双取。操作方法:所有腧穴均使用平补平泻法,常规消毒后,选用 30 号 1.5 寸毫针进行针刺操作。急性期(14天以内)面部腧穴采用轻度浅刺激,斜刺或平刺 0.1~0.2 寸,其中地仓向颊车方向斜刺,颊车向地仓方向斜刺,合谷和太冲直刺 0.5~1 寸。恢复期(14 天以后)采用中度刺激,阳白平刺 0.3~0.5 寸,四白直刺 0.3~0.5 寸,颧髎 0.5~0.8 寸,迎香斜刺 0.3~0.5 寸,地仓斜刺 0.5~0.8 寸,颊车斜刺 0.3~0.5 寸,翳风直刺 0.8~1.2 寸。疗程:地塞米松穴位注射和静脉滴注治疗每日一次,连续5天后停止,针刺治疗每日治疗一次,每次留针 30min,20天为一个疗程。

1.5观察指标

1.5.1 House-Brackmann 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

①痊愈:Ⅰ级:所有区域面肌功能正常;

②显效:Ⅱ级:轻度面肌力弱,可有轻度联动,静息状态下面部对称、肌张力正常,额部运动良好,眼轻度用力可完全闭合,嘴轻度不对称;

③有效:Ⅲ级:双侧面部差异明显,不严重的联动、挛缩,和或半面痉挛,静息状态下面部对称、肌张力正常,额部运动良好,眼用力可完全闭合,嘴尽全力仍轻度不对称;

④无效:Ⅳ级:明显的面部肌力减弱,静息状态下面部肌张力正常,额部不动,眼闭合不全,嘴尽全力仍不对称;Ⅴ级:面部仅见较难察觉的运动,静息状态下肌张力正常,额部不动,眼闭合不全,嘴可轻微运动;Ⅵ级:面肌不动。

对于发病3天以内的就诊患者,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采用House-Brackmann 量表对患者进行面神经功能分级。

1.5.2 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分量表

患者就诊时采用 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分标准对面部肌肉运动进行评分,并记录,治疗过程中每天观察患者面部功能运动,记录各临床症状恢复情况,及症状起效时间。

两组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比较 见图1。

通过图1说明,与对照组相比,地塞米松穴位注射治疗急性期贝尔氏面瘫能够明显缩短该病各临床症状开始恢复时间,从而缩短病程。

3 讨论

贝尔氏面瘫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自从1821年Bell首次描述为贝尔氏面瘫[4] 以来已过去将近 200 年,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贝尔氏面瘫诱因多由病毒感染、局部微循环障碍、身体免疫力降低等(确切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从而导致面部神经压迫或受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胺释放增加、面部血管扩张,导致面部肌肉的损伤。通过临床观察多数贝尔面瘫患者有疲劳及面部、耳后受凉史,由于寒冷刺激引起头面部运动神经血管痉挛收缩,致使面部神经缺血,继之血管内皮损伤水肿,面神经骨管内水肿又压迫面神经,出现炎症反应,形成恶性循环,使神经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出现面肌瘫痪。基于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病理改变,临床上对于早期的贝尔氏面瘫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是现代医学经反复验证的有较好疗效的治疗手段。常用的药物有地塞米松、强的松等,主要给药途径包括口服、静滴等。

我国传统医学称本病为“口僻”、“口眼歪斜”、“面瘫”、“口唱”等,认为其致病原因,多为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经气阻滞,经脉失养,筋肉纵缓不收所致[5]。翳风穴深部为面神经干从颅骨穿出之处。为手、足少阳之会[6]。具有祛风通络之功效。因此本课题采用穴位注射翳风穴加针刺的方法即可有效的达到疏散风寒,疏通脉络,调和气血。

研究结果显示:地塞米松穴位注射治疗急性期贝尔氏面瘫患者有显著疗效,能够显著提高面神经功能评分,能够显著缩短面神经功能恢复所需的时间,而且能够明显缩短贝尔氏面瘫各个临床症状的起效时间,从而缩短了治疗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治疗急性期贝尔氏面瘫提供更详细的依据。本研究中治疗贝尔氏面瘫是通过穴位注射加针刺的方式,起到祛风散寒,调和气血,濡养筋脉,通经活络的作用,以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全世明,高志强. 贝尔面瘫治疗指南[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30(6):274

[2]贾建平主编.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年,第 6 版:335-337.

[3]朱文峰.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 1 版:225.

[4]杜洪,李哲生.贝尔氏面瘫的病因学说[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3;71(3):129-131.

[5]刘正华.神经系统疾病实用针灸疗法.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98

[6]杨甲三.腧穴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12

课题名称:地塞米松穴位注射治疗贝尔氏面瘫的临床疗效研究

课题编号:QZYY2017-041

论文作者:曾扬,张葵,周佐涛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7

标签:;  ;  ;  ;  ;  ;  ;  ;  

地塞米松穴位注射治疗贝尔氏面瘫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_曾扬,张葵,周佐涛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