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效果论文_杨芳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 230000

【摘要】目的:探析护理干预应用于下肢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到2019年4月到我院治疗的下肢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下肢肿胀、疼痛以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发生肿胀和疼痛、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下肢肿胀和疼痛,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几率,促进预后效果,可在临床中大力借鉴运用。

【关键词】下肢骨折;糖尿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患者发生下肢骨折后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由于下肢骨折后需长期卧床静养,且对肢体活动受限,下肢局部淋巴管和静脉血流回流受限,血流速度放缓进而形成血栓,进一步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疾病,影响患者预后效果[1]。糖尿病患者血液因纤维蛋白形成,加上毛细血管基底膜加厚,管腔狭窄而导致血流阻力增大,易形成血栓,进而引发深静脉血栓,主要表现出小腿部疼痛、肿胀、足背屈曲、浅静脉怒张、表皮温度上升[2]。深静脉血栓当前临床中仍无特效治疗手段,故此,应积极给予下肢骨折后术后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加强护理措施。此次研究对下肢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到2019年4月到我院治疗的下肢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观察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20-81岁,平均年龄(52.36±10.47)岁;其中交通事故30例、跌倒伤17例;对照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21-79岁,平均年龄(53.14±10.55)岁;其中交通事故28例、跌倒伤1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予以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此次研究已经通过我研究研究委员会同意。所有患者经彩超检查明确无陈旧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1.2方法 

两组患者术后使用低分子肝钠2500IU行皮下注射,每日1次,注射胰岛素并口服降糖药物,将空腹血糖控制在低于8mmol/L,餐后血糖低于10mmol/L。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调整饮食结构、功能训练、用药指导、出院指导等。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

(1)健康知识宣教。给患者及家属健康知识宣教,告知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机制,告知其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异常体征等,给予预防措施,让其知晓血栓的严重危害,提高患者警惕性,有利于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术前周戒烟戒酒,严格控制血糖、血脂水平,保持良好心态。

(2)饮食干预。引导患者饮食应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粗纤维食物,尽可能不喝粥及含糖量高的食品。适量补液,每日饮水不低于2000mL,减少血液黏稠程度。适量增加粗纤维食物,以免引发便秘而引起腹压升高,对下肢静脉回流造成影响。

(3)患肢护理。肢体保持外展中立位,展开角度20°,下肢可垫靠软枕,将患肢略微抬高,有利于静脉回流。切勿在下肢行留置针,以免引发血栓性静脉炎。术后使用弹力绷带、空气压力泵、推拿、按摩等方式,改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避免血液淤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次/d,15-20min/次。有效缓解患肢肿胀、疼痛,促进血液循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关注患侧肢体末梢血运状况、皮肤温度、疼痛及肿胀情况,每日监测双下肢周径,记录膝关节上下10cm,比较>4cm时立即上报主治医师。

(4)康复训练。患肢知觉恢复后,进行按摩,并开展主动和被动运动,双下肢同时训练,有利于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加强。引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每日坚持扩胸运动,让胸腔负压,促进静脉回流。鼓励患者开展踝关节屈伸运动,伸缩髋关节,抬臀运动,辅助开展股四头肌运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5)Autar评估。使用Autar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表对患者骨折手术前后病情进行评估。Autar评估表评估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分值分别计为1、2、3、4分,每项评分可累加;根据评估指导加强预防;≤10分代表低危,低危时鼓励患者主动运动或被动运动;10-14分代表中危,此时按医嘱使用药物预防,并结合物理方式预防;≥15分代表高危,加强药物预防+物理预防,并每2-3天评估1次。Autar评分<14分者每周评估1次,中危级以上应立即上报主治医生。

(6)出院指导。出院前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宣教,让其重视深静脉血栓形成,告知其相关注意事项。鼓励家属监督患者坚持运动,有利于全身血液循环,并告知患者定期复诊。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下肢肿胀、疼痛以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此次研究使用统计学软件版本是SPSS19.00,(±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经x2检验, P<0.05表示两组数据间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两组患者下肢肿胀、疼痛、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下肢发生肿胀、疼痛发生率4.2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28%,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更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患者发生骨折后其机体中血小板数量升高,因凝血因子增多而引起抗凝血因子功能下降,患者静脉血液发生高凝状态,同时骨折后机体受到牵拉、扭曲等影响,引起下肢静脉发生改变,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激活血小板后产生大量活性物质,导致血小板发生聚积而形成血栓,引发深静脉血栓[3]。综合护理干预是从患者生理上、心理上、饮食结构、预防知识、健康宣教、康复训练等多方面给予护理干预,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几率。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下肢发生肿胀、疼痛发生率4.2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28%,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更低。与王红梅研究报告具有一致性[4],综合护理干预方式具有全面性、预见性、个体化,对患者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进行评估,采取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通过一系列护理措施提高医院护理服务质量,降低血液黏稠程度,改善饮食习惯减少对血管壁收缩所带来的刺激,开展康复训练,坚持主动或被动运动,减少静脉内膜受损而发生病变的风险性,同时改善由于长期卧床而导致的血液循环受限,降低血流瘀积、阻滞的可能性,术后积极预防各类并发症,加强患肢护理力度,对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有效预防,有利于术后康复[5]。

综上所述,下肢骨折术后患者行综合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下肢肿胀、疼痛情况,减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几率,护理效果明确。

参考文献

[1]孔香红,王丹,隋云.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0):210-211.

[2]揭海英,刘世峰,何柳琼,等.针对性护理对下肢骨折手术后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12):150-152.

[3]张洁.循证护理用于下肢骨折护理中对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19,26(04):508-510.

[4]王红梅.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06):165-166.

[5]杨秋英.集束化护理在脊柱围手术期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06):832-833.

论文作者:杨芳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5

标签:;  ;  ;  ;  ;  ;  ;  ;  

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效果论文_杨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