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9月21-22日,“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学术研 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就《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与现 代阐释,全球化的源起、实质和特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全球化等问题展开讨论,交 流了意见和看法。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与现代阐释
随着学术界“回归马克思”的呼声日益高涨,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文本成为当务之急。《德 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是勿庸置疑的,与会学 者探讨了《形态》的版本研究与现代阐释问题。
1.文本研究
德国特里尔马克思故居研究所的埃斯纳尔教授介绍了该研究所对《形态》的研究概况,并 对目前《形态》的编排顺序提出质疑,认为《形态》不是一部完整的著作,应当以时间顺序 为主,辅之以逻辑顺序进行重新编排。这样一种新的编排顺序将大大改变《形态》的面貌, 并 将引起对《形态》的重新解读和阐释。
中共中央党校侯才教授提出,《形态》第一章目前的结构编排明显缺乏内在逻辑,难以觅 出一条一以贯之的线索,内容上显得前后重叠,很不连贯,应重建《形态》第一章文稿结构 。重建基本原则是:依据《形态》第一章内容的内在逻辑线索;采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 阐明和运用的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体现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新唯物主义”这一哲 学革命。重建后的文本分为10个部分或10节:青年黑格尔派批判(引论);现实的个人与物质 生产;生产力与交往形式;存在与意识;分工与所有制;市民社会;国家、法;意识形态 ;个人与阶级、共同体;结语。
北京大学聂锦芳博士分析了几代马克思文本研究者的不同之处,指出:中国研究马克思文 本的缺点在于:受前苏联影响大,且没有超出前苏联的水平;过分强调文本的现实价值,常 常为流行的观点而从原著中寻找论据,结果是肢解了原著;中国学者基本都是从译著出发, 而不是从原著出发去研究文本,缺少与文本相匹配的知识结构和储备,等等。他还呼吁引进 解释学的观点去研究马克思的文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学功博士指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献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历史文本作出新的解释,一方面揭示其本来意义,另一方面弘扬和彰显其当代价 值。他在简要勾勒了解释学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集中探讨了解释的客观性和解释循环两 个理论问题,并以马克思哲学文本研究为例,论述了解释学在运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研 究时,应该遵循的若干原则。
2.《形态》的现代阐释
对于能否把《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作为全球化理论的源头,与会专家也进行了广泛的 探讨。北京大学张翼星教授认为《形态》是唯物史观的诞生地和原生形态,以往我们的研究 过多拘泥于公式化的论述,而忽视了《形态》中很多有意义的思想。比如我们应该重视《形 态 》中“交往”范畴的研究。当前的全球化理论可以在《形态》中的交往理论和世界历史等思 想中找到源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刘奔研究员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实践包括生产活动和交 往活动两个方面,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普遍交往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前提,这就决定了在 封闭的状态下不可能建成共产主义,我们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就在于此。根据《形 态》的观点,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些社会基本矛盾,也不能单纯 局限于一个民族国家来分析,而应从各民族国家之间关系的大视野来考察,由此,我们才能 够深刻理解中国这样的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形态》写作至今,世界已发 生了很大变化,马克思确立的观察历史问题的上述坐标系不但没有过时,反而越发得到证实 ,特别是《形态》关于随着交往的扩大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判断,为分析当代世界的基本 矛盾提供了坐标。
北京大学赵家祥教授指出,《形态》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的思 想,与列宁关于一国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但不能建成完全的或发达的社会主义 社会的思想,邓小平关于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理论,前后相继, 一脉相承,只有把这三个阶段看作内在统一整体,才能深刻理解目前我国处在并将长期处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的科学依据,才能加深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不可逾越性 的认识,才能避免重犯急于把我国建成完全的或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从而超越社会发展阶段 的“左”的错误,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与“世界历史”的发展、把中国社 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与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全球化的源起、实质和特征
与会专家学者对于全球化的源起持基本一致的态度,即全球化源于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 它首先是一个经济概念,表现为经济全球化进程。随着这一进程的发展和深入,就不可避免 地带来了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球化问题。
南开大学阎孟伟教授认为,全球化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从16世纪—20世纪40年代为第一阶 段,这一阶段以殖民扩张为特征,以大工业为基础,落后国家没有发言权,与民族国家相联 系,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则以非殖民 化、多极化为特征。
北京师范大学杨耕教授认为,当代全球化的特征是:经济启动,科技开路,资本流遍全球 ,利润流向西方;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交织着三种矛盾,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经济主权与经济安全的矛盾。
中国人民大学郝立新教授认为,全球化的特征和历史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跨国资产阶 级和金融资产阶级(统称全球资产阶级)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推动和倡导全球化的 始作俑者和主角。第二,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的国际分工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获得 进一步加强,各国经济依赖性增强,表现为一种胶着状态。第三,当代全球化是个复杂的巨 系统,不仅覆盖了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而且这些领域之间也相互影响、相 互作用、相互渗透,表现出一种整合的态势。在很大程度上,全球化还是一个十分矛盾的过 程。
围绕全球化的实质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北京大学丰子义教授认为,就其发源和 形成来看,所谓全球化实质上就是资本的全球化;而从其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结果看,全球化 的实质又是共产主义的。杨耕教授认为,全球化加强了资本主义,削弱了社会主义,使资本 主义的地位更加巩固。中共中央党校许全兴教授探讨了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认为全球 化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是社会主义的推动力量,同时认为全球化并不取消民族国家。
中共中央党校贾高健教授认为,考察全球化是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散,关键在 于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制度内容与它的体制形式亦即市场经济体制区分开来。从理论上说 ,生产关系本身可以区分为两个层次,即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经济制度是一种生产关系的 建构原则的凝结(如所有制原则、分配原则等等),而经济体制则是这些建构原则的实现形式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属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所谓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主义”性 质,应从经济制度的层次去把握,而计划经济也好,市场经济也好,则都是属于经济体制的 层面。由此,我们在考察全球化进程时,也就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 ”。
首都师范大学王锐生教授指出,不能笼统地说全球化就是西方化。全球化必然要被社会主 义所摒弃。经济全球化充满着矛盾,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各种矛盾交叉形成的各种经济共同 体。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存在三类矛盾,即全球化、非全球化、反全球化的矛盾。在全球 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既有趋同现象,也有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要进行和 平演变,解决矛盾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态度。
中央编译局李惠斌研究员认为,全球化意味着一个全新的时代——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如 果说前全球化时代对应的是现代、传统工业时代、依赖(依附)、垄断市场、强权政治、单极 、对抗、冷战、军事霸权和文化霸权等概念,那么,全球化时代对应的就是后现代、信息时 代 、相互依赖、全球市场、民主政治、多极、合作、对话、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和文化整 合等概念和范畴。全球化时代的主题是相互依赖。
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
对于全球化理论的起始时间,学者们的意见不甚一致。王东教授归纳了四种比较流行的说 法:(1)现代西方源头说,认为1960年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交往的探 索》一书中首次提出“全球村”概念。(2)“依附理论”源头说,认为依附理论上个世纪最 早真正在现代意义上提出并全面论述了全球化思想。(3)“罗马俱乐部”源头说,认为诞生 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罗马俱乐部率先使用了“全球问题”概念,首次触及“人类共同生存” 的问题,促进了全球观念的形成。(4)“世界体系理论”的源头说,认为沃勒斯坦对近代以 来的整体化趋势作了历史和逻辑的探索,形成了世界体系概念和理论。王东教授经过分析提 出,全球化理论不只有西方一种,而是存在三大流派——西方主流派全球化与理论、“新左 翼”全球化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我们应当汲取《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世界历史理 论的源头活水,借鉴“新左翼”的观点和研究方法,批评和扬弃西方主流派的全球话语霸权 ,立足于当今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新趋势,进一步发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的 全球化理论。
以马克思的《形态》作为当今全球化理论的源头,是与会专家学者的一个共识。
丰子义教授指出,马克思并不主张欧洲中心论,但在其具体研究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时,又 非常关注世界历史活动的中心,尤其是世界经济活动的中心,因为研究这样的中心对于把握 世界历史及其未来走向具有典型的意义。他援引了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关于世界文学 的论述,认为马克思关于世界文学即世界文化的看法是根据他的世界交往观提出的,文化全 球化不等于取消民族性,在维护文化民族性时,不能低估文化的世界性。现代性是天生的国 际派,它在本质上是与狭隘的民族性相对立的,我们今天讲现代性,必须注意突出全球性和 开放性,也就是说,要通过全球性来寻求现代性,又通过现代性来发展民族性。全球化作为 一种全球普遍的相关性,意味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明朗化,它可能增强一致 性,也有可能加剧民族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
武汉大学汪信砚教授指出,全球化有两个基本的层面,一是事实层面,包括技术层面、社 会关系层面和政治文化观念层面;二是价值层面,包括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两个方面。同时 立足于全球化的事实层面和价值层面,对全球化问题做出整体性的思考,是马克思世界历史 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立足于这两个层面,也要求既从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高度来研 究全球化问题,也要从我们民族当前实践和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全球化。
中国人民大学郝立新教授认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我们今天研究全球化问题的指导作 用表现在:始终从人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出 发,来考察全球化发展趋势;转换视角,从狭窄的、封闭的仅仅从一国或单个民族的视野向 开放的、宽阔的世界历史的角度转移,来思考全球化问题;坚持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观点来分析全球化,运用制度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全球化;坚持运用 辩 证的历史发展观来分析全球化问题。
与会学者认为,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不以任何人、任何国家的喜好为转移。面对全 球化浪潮,我们不能拒斥,也不能简单被动顺应,而应该积极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孙卫平 研究员指出,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关键要在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上下工夫,通过理论创新建 立 科学的全球化理论,通过体制创新确保我们迎接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推 进中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标签:世界历史论文; 全球化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文本分析论文; 德意志意识形态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形态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