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地震台地下流体数字化资料影像特征初探

朝阳地震台地下流体数字化资料影像特征初探

一、朝阳地震台地下流体数字化资料图象特征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1](2019)在《四川两会地区MVT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以大梁子和天宝山铅锌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四川会理-会东(两会)地区是扬子地台西南缘最为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铅锌多金属矿集区之一。区内震旦系灯影组地层中探获多处大中型MVT铅锌矿床,现已查明铅锌资源量达500万吨,矿床规模大、铅锌品位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以大梁子、天宝山大型铅锌矿床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以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为指导,深入开展成矿地质背景、典型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等研究,系统梳理和总结了两会地区MVT型铅锌矿床成矿作用过程,构建了区域找矿预测地质模型,为深化两会地区MVT铅锌矿成矿理论认识和类似矿床找矿预测工作提供参考。野外地质调查显示,大梁子、天宝山铅锌矿床主矿体赋存于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中,矿体下盘发育有渗透性较好的砂质碎屑岩建造,矿体上盘发育渗透性较差泥质碎屑岩建造,矿体在空间上分别受NWW、近EW向断裂构造控制,金属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少量黄铁矿、黄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白云石、方解石、石英;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矿石结构主要有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围岩蚀变较为简单主要有白云石化、方解石化、硅化、黄铁矿化。闪锌矿、方解石、石英、白云石等矿物的流体包裹体的研究结果表明,大梁子、天宝山铅锌矿床成矿温度分别为117.5℃~320.3℃和104℃~256℃,盐度分别为5.41 wt%Na Cleq~16.24wt%Na Cleq和6.01 wt%Na Cleq~19.13wt%Na Cleq,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中低盐度特征,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显示流体离子类型为Ca2+-Na+-Cl--SO42-型,与盆地卤水相似,部分流体包裹体中含有CH4等还原性气体,反应了有机质参与了成矿;H-O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为盆地卤水与富有机质还原性流体的混合;C同位素研究表明,围岩具有海相沉积碳酸盐岩特征,C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热液白云石、方解石与围岩稀土特征表明,三者之间存在成因联系,且成矿流体流经富含稀土地层;Sr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流经了高87Sr/86Sr比值的基底地层并与其进行了水岩反应及同位素交换;S同位素特征表明,S主要来源于海相硫酸盐的热还原作用,有机质可能作为还原剂参与热还原作用,天宝山铅锌矿床具有混合S特征,部分硫可能来自于基底地层;Pb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围岩,基底地层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综合上述特征,本文开展了区域成矿规律总结研究,厘定大梁子、天宝山铅锌矿床属于MVT铅锌矿床,提出该区域铅锌成矿作用过程为:印支晚期受造山活动影响,来自地层中的层间水、粒间水和大气降水等混合流体,在重力和挤压应力作用驱动下,沿着角度不整合面与区域性深大断裂运移,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淋滤萃取流经地层(基底地层和灯影组等)中的卤素和Pb2+、Zn2+等金属离子形成含矿卤水,当含矿卤水运移至矿区张性断裂破碎带时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形成了大量白云石化,并与地层中的有机质或与还原性流体混合发生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伴随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得成矿流体中的Pb2+、Zn2+等金属离子沉淀成矿。通过区域成矿与控矿要素总结,认为两会地区MVT铅锌矿与含膏岩层的灯影组白云岩、断裂构造及生烃层关系密切,矿体产出受“硅钙面”和NWW、近EW向断裂构造控制。并厘定矿床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进而构建了该区MVT铅锌矿床的“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雷健[2](2018)在《基于数字岩心的致密砂岩微观渗流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致密砂岩储层岩石孔隙结构复杂,属于低渗透性储层,具有高含水饱和度和储层品质差的特点。开发时,常出现气水同产和低采收率的问题,通过对致密储层微观渗流机理的研究,利用数字岩石物理技术研究致密砂岩渗透性,为提高油气藏采收率提供技术支持。由于孔隙结构复杂,实验室测定致密砂岩渗透率过程繁琐,测量准确性和稳定性较差,成功率低,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探索利用数字岩石物理方法模拟实验室驱替实验,根据渗流特征,计算岩石渗透率及相渗曲线。本文通过收集研究区已有的资料,发现致密砂岩孔隙结构情况是影响渗透性的主要因素,致密砂岩的孔隙和喉道的微观差异明显,单一测量手段得到的信息有限,难以全面反映致密砂岩的孔隙特征。因此综合利用高压压汞、核磁共振、扫描电镜和微米CT等多种实验技术从多尺度认识和表征致密砂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得到孔喉半径大小、分布和连通性信息,为渗流模拟的选择提供帮助。对比不同实验手段的应用效果,选择扫描电镜图像构建渗流模拟的模型。岩石微观渗流模拟的基础是构建岩石孔隙空间模型,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得到直观反映岩石孔隙微观结构的图像,结合图像处理算法,提取微观的孔隙空间。经过图像处理和阈值分割得到的二值化图像将整个岩石划分为骨架和孔隙两部分,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进行岩石微观渗流模拟,其中孔隙部分的网格化过程采取了结构化网格构建方法,规则矩形的网格以像素点为基本单元,减少了计算误差,具有快捷方便的优点。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具有强大的计算功能和流体流动分析能力,相应的商业化软件可以实现模拟过程的可视化和参数精准检测。本文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计算了岩石的绝对渗透率和各相流体相对渗透率,分析了微观孔隙结构对岩石渗流特性的影响。岩石微观渗流模拟的研究对于认识致密砂岩储层流体的流动规律和解释储层宏观生产过程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储层评价时,需要岩石物理实验确定储层渗流物性并对测井解释结果进行验证,致密砂岩难以通过实验研究渗流性质,数字岩石物理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手段。

韦进[3](2017)在《水负荷重力信号提取方法及在华北地区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地震局在2008年以来的多次重大工程中,陆续新建改造了 78个站84套连续重力观测仪,利用互联网技术组成了连续重力观测台网。该监测网为地震监测和预测提供了一类有效的观测手段。同时,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变化规律的认识也日益得到重视。为了克服水循环过程中各圈层相互耦合规律的复杂性,并发挥连续重力观测对水资源监测的作用。本文利用4类连续重力观测仪所采集的超过3-4年的观测数据,利用GRACE、GLDAS和同址观测的水井资料,基于重力场负荷理论、敏感场理论以及水负荷季节性变化规律,利用SSA方法研究连续重力观测序列中周期变化的水负荷重力效应。最后利用华北地区6期流动重力观测数据、53个水井资料采用EOF分析方法比较主要模态相关性,并利用敏感场理论研究京津地区的重力变化、孔隙度、敏感场、地下水位之间关系。本文简略阐述重力仪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总结和分类了目前连续重力观测台网观测数据中各种干扰因素,提出这些干扰因素的改正方法和推荐使用的工具。利用弹簧重力仪和超导重力观测数据比较了 ETERNA和VAV调和分析方法,两者的潮汐分析结果相当。超导重力仪的潮汐参数最优观测精度可优于0.0001,弹簧重力的只有0.0007,总体都能够达到0.005。对台网重力仪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认为VAV调和分析方法更适合弹簧重力仪的潮汐分析和改正。在非潮汐分析方法中,影响重力仪观测的的影响因素除气压、极潮、海潮外,最突出的是重力仪的零漂。本研究分别分析了 4种类型的连续重力观测数据,结合台站邻区水井资料、降雨资料以及全球陆地水模型等水文资料,利用4种零漂模拟的方法提取了和水负荷有关的重力信号。该信号的振幅在5-15× 10-8m/s2,并具有春冬季重力信号微弱,夏秋季重力信号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同时本研究还利用4类5套重力仪超过4年的连续观测资料和同址观测的气压数据,利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非线性零漂的变化特征,发现超导重力仪(SG)气压导纳规律和理论结果一致,其它重力仪只能在有限的时间段内(PET&gPhone为100-200天)认为并不是所有重力仪都能够利用上述信号分离方法获得水负荷重力信号,观测时间序列还受到台站类型以及仪器的控温系统的影响。在解释和分析地面重力(5-15×10-8m/s2)和卫星重力观测到的水负荷信号(2-6×10-8m/s2)差异前,先利用京津地区水井观测资料从时间域和空间域两个方面验证了 GLDAS提供的陆面模型、SBH发布的GLDAS月重力球谐系数模型、GRACE的重力球谐系数模型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以及有效性。再选用和地下水井资料更为一致的的数据模型(GRACE和SBH发布的GLDAS月重力球谐系数模型)在时间域和空间域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两者相关系数在空间上存在着差异。京津地区两者(40%-60%)相关性较周边地区低。该结果表明GRACE和GLDAS模型在京津地区有差异,也进一步证明了在京津地区除地表水活动外,存在较周边地区明显的地下水变化信息。在解释和分析地面重力(5-15 X10-8m/s2)和卫星重力观测到的水负荷信号(2-6×10-8m/s2)差异时,首先利用华北地区53 口井的观测资料,采用小波、SSA分析方法,研究华北地区地下水井资料的水位速率特征。结果显示,在京津地区的水位下降速率较大约为1m/yr的变化。同时发现京津地区的水位变化还具有区域特征,北京城区内水位下降变化不明显,而远城区水位下降变化超过了1m/yr。其次利用3台连续重力观测仪超过2年的观测资料以及同址观测的水井观测资料采用SSA分析方法研究周期变化特征。发现2阶信号和水井资料的周年信号的周期和振幅一致。张家口、北京和太原3个站点该频段的振幅约为4-8×10-8m/s2。再次利用上述水井观测资料(选择周期信号信噪比优于0.16的站点)以及2011-2014年的7次测量得到的6期华北地区流动重力观测结果(采用正态分布95%的置信区间检验),以及GRACE和GLDAS的在该区域的数据,分别进行正交经验函数(EOF)的分析,分别比较京津地区18个水井观测资料处的模型数据和陆地观测数据的第一模态和第二模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水井结果和地面重力观测结果的第一模态有14 口井观测到的振幅变化相同。模型数据两者完全一致。这表明,第一模态的地面重力分析结果能够反映京津地区水井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基于上述的GRACE、GLDAS、地面重力观测的和水井资料观测的第一模态观测数据,提出重力负荷理论以及敏感场方法计算评估水井资料的影响范围以及孔隙度。结果发现水井观测资料仅仅能够反映水井周边2-5km范围内的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孔隙度也和岩性评估的理论值具一致性。差异不足±10%。本文的工作改进了连续重力观测资料数据处理方法,提出了弹簧重力仪的非线性零漂改正并给出了实例。同时利用包括SSAM分析方法和EOF分析方法提取地面重力观测资料中的和水负荷信号有关的重力信号。在利用地面水井资料验证GRACE、GLDAS等全球模型正演的水负荷重力信号有效性的基础上,比较研究华北地区地面重力、地下水井观测资料在周年频段的一致性。利用地面重力观测资料重点研究了京津地区水井水位埋深处的孔隙度。为后期利用地面观测资料进一步研究本地区的水储量变化奠定基础。

王进进[4](2017)在《滇东北巧家松梁脉状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其成因》文中认为川-滇-黔毗邻区是我国重要的铅锌矿集中产区之一,区内产出众多的铅锌矿床(点)。其中,产于上震旦统灯影组内的大脉状铅锌矿床是一个重要的类型,对其成因机制尤其是成矿流体作用过程认识不清。滇东北巧家松梁铅锌矿床即产于灯影组硅质白云岩中,是示踪该类矿床成矿流体作用与成因演化的理想对象。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矿区填图、坑道及钻孔编录,以Ⅰ号矿体为研究对象,利用流体包裹体、电子探针、S-H-O同位素示踪手段,查明其成矿流体的性质、化学组成,进而分析其来源、迁移及演化规律,为建立合理的成矿模式提供依据。本次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Q)、下寒武统筇竹寺组(∈1q)和上震旦统灯影组(Z2dn)。Ⅰ号矿体主要呈陡倾斜脉状赋存在上震旦统灯影组上段(Z2dn2)的灰色硅质白云岩的破碎带内。2、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有闪锌矿、黄铁矿和方铅矿等,脉石矿物以白云石、方解石、石英等为主。3、对松梁铅锌矿中典型矿物闪锌矿、黄铁矿、方铅矿开展电子探针成分分析,闪锌矿Zn元素含量比标准闪锌矿略高、S元素含量比标准闪锌矿略低,S/Zn原子比值比标准闪锌矿的S/Zn原子比略低,Fe元素含量较低,与全球MVT型铅锌矿床闪锌矿中Fe元素变化有类似特性。Zn/Fe原子比显示出闪锌矿的成矿温度为中-低温;黄铁矿的S/Fe原子比比理论原子比值(≈2)略高,富As,只有当处于中低温时,As才会替代黄铁矿中的S。据此判断,巧家松梁铅锌矿床中的黄铁矿应在中低温环境下形成的。4、松梁铅锌矿区的闪锌矿和方铅矿微量元素总量(∑ME)从矿体底部到顶部有明显的减少变化规律。分析可能有以下原因:①与矿体围岩中的微量元素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关系,矿体下部的围岩中微量元素含量较多,而矿体上部的微量元素含量较少。②与成矿流体运移方向存在一定的关系,受到地质作用的影响,矿体下部的流体溶解携带了成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向矿体顶部运移,在运移过程中不断卸载沉淀成矿,故导致了矿体底部到顶部矿石矿物的微量元素出现减少的现象。5、松梁铅锌矿石英中原生包裹体有三种类型:纯液相包裹体、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含盐子晶包裹体,但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通过包裹体测温,石英的均一温度平均为158.9℃,表现为中低温流体性质和一种相对稳定的成矿环境,指示没有高温岩浆流体参与成矿;盐度平均为14.93wt%NaCleq,显示为中低盐度的包裹体;压力平均为106.75MPa;成矿深度平均为1197m,显示为较浅的成矿深度。均一温度和压力数值显示,由矿体底部至顶部显示逐渐减小的趋势。暗示着流体运移是从底部至顶部的方向迁移。6、流体pH值平均为5.71,显示为弱酸性,推断巧家松梁脉状铅锌矿床是在酸性的环境下形成;Eh值平均为0.08,显示为还原条件,巧家松梁脉状铅锌矿床主要形成于还原环境下。7、流体包裹体测试及氢氧同位素结果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于大气降水,具有中低温度-中低盐度-中等密度流体性质。8、松梁铅锌矿床为MVT型铅锌矿。

赵宇[5](2015)在《碳酸盐岩油藏孔隙结构及润湿反转对渗流规律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使用储层矿物成分分析、CT扫描、铸体薄片分析、金像显微分析、常规压汞法、恒速压汞法等多种实验方法对岩石成分和孔隙结构进行分析。对储层润湿性反转进行实验研究,包括润湿性评价实验、化学剂高温高盐稳定性实验、薄片方解石测试润湿反转能力实验、天然岩心渗吸驱替实验等。在此基础上对化学驱相对渗透率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应用,对储层岩心进行了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测定实验以及应力敏感性实验。论文采用室内实验与理论研究的方法,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对Y油藏S组与L.F组岩心化学成分测定,测得方解石为储层主要的矿物组成。对岩心进行了目测观察,认为储层溶洞发育,直径约为1~2cm;CT扫描确认岩心孔隙由形状、大小不规则的孔、洞、缝构成;铸体薄片分析孔隙认为存在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晶间孔、微裂缝等;金像显微观察实验碳酸盐岩岩心晶体颗粒形状一致性较差,孔隙空间主要以溶孔为主、原生粒间孔为辅,与砂岩孔隙形状对比,溶蚀作用明显。2、将储层按渗透率分为3类,用常规压汞法对不同类型储层的孔隙半径分布、毛管压力曲线形态、储层特征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各类储层毛管压力曲线进行平均化,认为Ⅰ类储层性质最好,Ⅱ类储层次之,Ⅲ类储层最差。用恒速压汞法确定了不同类型孔隙、喉道、孔喉比各自的分布和数值拟合关系。3、Y油藏岩心润湿性为油湿,通过高温高盐稳定性试验、方解石薄片测试润湿反转能力实验、天然岩心渗吸、驱替实验,认为0.3wt%MOA9表面活性剂渗吸和驱替效果最好,可提高渗吸采收率18.78%,表面活性剂驱过程提高最终采收率11.11%,表面活性剂相比于水在渗吸和驱替过程共提高采收率达29.89%。4、将常用的表示润湿性的Amott润湿指数、USBM润湿指数通过数学计算拟合的方法表征为润湿角θ,便于润湿性参数用于油藏工程计算;表面活性剂的使用对毛管压力曲线方向造成了逆转,低界面张力使得毛管压力曲线末端变得更低,毛管阻力变为动力,有利于油藏开发效果的提高。5、对实测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归一化,回归出相渗曲线的解析表达式,提出了引入孔喉比的修正毛管数Ncc的概念,并通过实验建立了 Ncc与Sor的关系图版,计算出化学驱相对渗透率曲线,与实测化学驱相渗曲线对比,证明该计算方法准确,可用于Y油藏化学驱数值模拟的计算中。6、用化学驱相渗曲线计算方法对驱油效率、极限驱油效率、注入能力、相对注入能力进行了计算;并对储层应力敏感性造成的渗透率损失后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杨艳林[6](2014)在《CO2地质储存中地质特征实现技术与应用 ——以鄂尔多斯CCS示范工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各种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过度使用,导致大气中的CO2浓度逐渐提高。而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将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环境、经济、社会等带来一系列的损失。CO2地质储存是减少大气中CO2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深部咸水层分布广泛,并且有巨大的储存潜力,是CO2地质储存的理想场所。数值模拟研究作为一种十分有效而又经济的技术方法,可以很好地研究CO2在储层中的运动,以及与储层岩石之间发生的复杂物理、化学作用的过程。因此对深部咸水层进行CO2地质储存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鄂尔多斯CCS示范工程提供方法指导的实践意义。本文以鄂尔多斯CCS示范场地中的和尚沟组、刘家沟组、石千峰组、石盒子组和山西组为目标研究地层,采用理论分析、程序开发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研究在当前灌注情况下CO2的灌注能力及安全性,同时也研究了示范场地地质特征对CO2地质储存的影响。针对实际场地的复杂性,研究了复杂地质体刻画、水文地质要素仿真以及快速处理数据和模拟结果即时表达的技术。鉴于目前模拟器模拟能力的限制,在PC机上开发了动态内存分配的并行计算程序。本次研究的成果不仅为开展实际CO2地质储存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而且为其他地区将要开展的CO2地质储存工程,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研究工具和方法。

吴悠[7](2013)在《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差异构造演化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塔里木盆地是我国西部一个经历了多期构造旋回的叠合复合盆地,盆地油气资源勘探潜力巨大。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中段南翼的阿克库勒凸起之上,受盆地多期构造运动特别是不同构造时期的差异构造演化影响,古构造脊发生了多期迁移,由此导致了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以及多期油气充注成藏和油气藏调整改造的差异性,油气成藏历史极其复杂。论文以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岩石学、油气地质学、油藏地球化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钻井、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以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古流体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对塔河油田不同地区奥陶系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研究,确定油气充注幕次和成藏时期;同时结合研究区古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过程,以及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特征,分析古构造脊迁移变化对古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以及对油气充注成藏的控制作用,重点分析塔河艾丁地区、于奇地区及塔河主体区油气成藏过程,初步阐述三个不同地区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差异性。结合典型油气藏的解剖和流体包裹体进行的油气运移路径追踪,分析油气藏的充注和调整改造过程,总结了塔河油田不同地区油气成藏模式。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显示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分布规律复杂,总体上表现为多期充注、多期不连续成藏,早期成熟-高成熟油充注、晚期高成熟油气充注。受构造演化和岩溶储层发育差异性的控制,不同地区油气藏成藏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艾丁地区存在四幕两期油成藏和一期天然气成藏,两期油成藏分别发生在433.3-420.2Ma和18.8-6.8Ma,成藏持续时间短;于奇地区发生五幕三期油成藏和一期天然气成藏,三期油成藏分别发生在463.2-452Ma、132-94.9Ma和22-7.9Ma,成藏时间较早,且存在一期较弱的燕山期油成藏;塔河主体区存在五幕两期油成藏和一期天然气成藏,两期油成藏分别发生在449-411.3Ma和22.5-4.8Ma,成藏时间相对较晚,但成藏持续时间较长,以第一期持续时间较长的油充注为主。阿克库勒凸起差异构造演化特征分析表明塔河油田古构造脊发生了多次迁移,导致不同地区构造演化特征和古岩溶发育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加里东中期,艾丁地区处于古构造脊的高部位,于奇和塔河主体区处于古构造脊的斜坡-盆地部位,艾丁-于奇西地区发育加里东中期古岩溶,而在于奇东地区和塔河主体区该期古岩溶发育较弱;海西早期,古构造脊开始发生迁移,古构造脊的高部位由艾丁地区向于奇地区迁移,艾丁和塔河主体区处于古构造脊的斜坡部位,古岩溶在于奇和塔河主体区较发育,在艾丁地区发育较弱;海西晚期,古构造脊进一步由于奇地区向塔河主体区迁移,艾丁地区位于古构造脊的斜坡-盆地部位,于奇地区位于构造脊的斜坡部位,塔河主体区位于古构造脊的高部位;印支-燕山期至喜山期,古构造脊未发生大的改变,塔河主体区仍位于古构造脊的高部位,艾丁和于奇地区位于古构造脊的斜坡部位。油气源对比和油包裹体荧光光谱参数分析表明,塔河油田油气主要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在不同区块也表现较为一致;研究区差异构造演化、岩溶储层发育和流体包裹体系统运移路径追踪等综合分析表明,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输导体系主要由断裂系统、构造裂隙以及多个不整合面构成。根据典型油气藏剖面解剖和流体包裹体所揭示的油气充注微观信息表明,受古构造脊多期迁移影响,塔河油田艾丁地区奥陶系油气藏经历了加里东中晚期充注成藏、海西早期构造破坏改造调整、喜山期充注定型的油气成藏模式;于奇地区奥陶系油气藏经历了加里东中晚期充注成藏、海西早期初次破坏、海西晚期调整改造、印支-燕山期微弱充注调整、喜山期再次充注重建的油气成藏模式;塔河主体区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持续时间较长的油气充注成藏期、海西晚期的破坏改造、印支-燕山期的成藏间歇、喜山期的叠加充注定型油气成藏模式。艾丁-于奇地区奥陶系油气充注成藏时间相对较早,但成藏持续时间较短,加里东中晚期形成的油藏因海西早期构造抬升,奥陶系油藏遭受大气淡水冲洗和生物降解改造强烈,早期正常原油油藏转变为稠油油藏,大量古油藏被破坏形成残留沥青。塔河主体区奥陶系油气充注成藏时间相对较晚,但成藏持续时间长,海西早期的构造抬升由北往南逐渐减弱,奥陶系油藏改造程度逐渐减弱,由此造成了奥陶系油气成藏改造的差异性。本论文主要创新点:(1)、主要用含烃地质流体的微观证据来揭示古构造脊迁移对近地表岩溶和油气充注的控制作用;(2)、从宏观和微观,地质综合分析和实验相结合,建立塔河奥陶系油气成藏过程和具有预测功能的油气成藏模式。

姜传金[8](2012)在《深海火山岩地球物理响应及储层预测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天然气勘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现了大型的火山岩气藏。与沉积岩相比,火山岩在岩石矿物组合,孔隙结构组合、岩石物性特征和地质背景等方面都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从而导致其具有特殊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用于沉积岩及其储层的地震预测技术,并不能很好适用于火山岩储层预测。为了充分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有效地预测火山岩储层及含气性,提高钻探成功率,设立了本论文研究内容。本论文在对大量火山岩样品的弹性参数进行测试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火山机构及火山岩地层地震波场正演模拟,研究火山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索出火山岩及其储层地震预测技术和方法。火山岩岩样的岩石物理分析表明:火山岩孔隙发育受埋深影响不大,孔隙随着深度的增加并没有明显减小的趋势。火山岩岩性对孔隙发育具有控制作用,火山碎屑岩孔隙总体上比熔岩发育,酸性熔岩孔隙比基性熔岩发育,爆发相火山岩孔隙比溢流相火山岩发育;火山岩密度反映了储层孔隙的发育程度;泊松比对储层含流体性质敏感,含气储层具有低泊松比的特征;含气饱和度对弹性参数具有分段式的衰减特征,表明弹性参数还不能定量计算出含气饱和度,只能定性识别出气层的存在。火山机构地质-地球物理建模及波场正演模拟研究表明:不同外形火山岩机构所引起反射波的能量聚焦和发散是不同的,但散射波能量弱,对成像剖面影响很小,从地震剖面的几何属性可以准确地识别火山机构;火山岩裂缝带产生强散射波场,散射波场与其它波场相互叠加、干涉作用,致使波前面出现了不连续的现象,在变密度地震剖面上,裂缝具有白色的竖条状特征;火山爆发作用产生的岩性的多样性和堆积结构的复杂多变性,会引起复杂强散射波场,在地震剖面上形成杂乱的反射特征;与含水储层相比,含气储层的纵波速度衰减较快,转换波速度衰减略慢,含气储层具有低泊松比的响应特征。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可以有效识别火山机构、火山岩地层,预测火山岩储层及其含气性。利用趋势面分析、相干体分析、振幅切片和其它地震属性分析,结合地震剖面特征能够对火山机构的空间分布进行有效识别;通过对地震波组特征观察解释,结合频谱成像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区分火山岩和沉积岩;地震波形聚类分析技术和单井火山岩相划分相结合,可以用地震资料划分火山岩岩相;火山岩地层地震解释应该采用“定地层-找通道-圈岩体-分期次-分旋回”的火山岩地震层序解释方法;采用瞬时振幅、瞬时相位和瞬时频率等地震属性提取、优化及井震相关分析等定性预测有利储层的分布;叠后地震反演与气水界面等相结合可以间接预测含气储层的分布;叠前地震反演可以直接预测含气储层的分布,但对地震资料的品质要求比较高。地震频率衰减属性分析和双相介质弹性波地震能量变化等地震衰减类属性可以用于直接定性检测火山岩储层含气性。

刘成龙[9](2012)在《汶川地震地下水前兆异常及同震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是地球的血液,在地球中广泛存在。地下水在地震前后能表现出异常变化,同时,地下水在地震的孕育与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对地下水与地震的关系研究,一直为广大的地震学家们所关注。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例,首先研究了四川井水位的震前异常,进一步计算了井水位潮汐因子,研究震前水位潮汐因子变化,然后,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邛崃川22井震前断流进行研究,随后研究了四川井水位同震变化与同震体应变的关系,最后研究了三峡井网井水位同震响应特征。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汶川地震前,四川16口井有5口井水位出现长、中、短期异常,并且随着发震时间的逼近,异常增多;空间上,异常主要分布在北东走向的龙门山和华蓥山断裂带上,并且呈现出由外围向发震断裂迁移的现象,这一认识对未来发震时间和震中的判断有一定意义。(2)震前水位M2和O1波潮汐因子都表现出一定的异常,随着发震时间的临近呈现出异常井数逐渐增多的趋势,这个现象O1波表现得更为清楚,异常在空间的分布特征则表现得较为复杂。(3)邛崃川22井的断流是有一定力学基础与配套异常的显着震前地下流体中短期前兆异常,并不完全是区域少雨干旱引起的,也非邻区钻井干扰所致。(4)四川境内,由同震水位阶变反演出来的体应变与位错模型计算出来的体应变在力学性质上并不完全相符,有三分之二的井孔由水位反演出来的体应变与位错模型计算出来的体应变的力学性质相同,另三分之一的井孔呈现出力学性质相反的现象,并且水位反演的体应变量值要比位错模型计算出来的体应变大数到数百倍。(5)在三峡井网区域内,8口井的同震水位变化特征不同。井水位对地震波作用的响应能力与响应特征,主要与井点所在的构造部位、观测含水层类型与含水层的导水系数等有关,并且,同震响应后的残留阶变,可能说明了一次强震对观测井所在的断裂应力状态的影响。

刘耀炜[10](2009)在《动力加载作用与地下水物理动态过程研究》文中提出地下水物理动态中的井孔水位、水温观测是地震预测预报中重要的前兆观测项目。本文通过远场地震波的动力加载作用和人工爆破动力加载作用分析,研究井-含水层系统井孔水位、水温动态响应特征,旨在揭示地震孕育过程中地下水物理动态与地壳介质应力应变之间的关系。本文统计了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8.7级地震和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中国大陆地震地下水观测网井孔水位、水温同震效应类型和特征,提出了“热对流-传导模式”并对井孔水位震荡、水温下降的物理机制进行了解释;应用600kg炸药在10m深地下的野外爆破试验结果,分析了爆破动力加载对井孔流量的影响特征,并与地震波效应进行对比分析。以上统计分析、数值模拟与野外试验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中国大陆103个井孔有78个记录到苏门答腊8.7级地震水位同震效应;218个井孔有196个记录到汶川8.0级地震水位同震效应。113个井孔有69个记录到苏门答腊8.7级地震水温同震效应;216个井孔有132个记录到汶川8.0级地震水温同震效应;两次地震对比分析表明,井孔水温下降比例高于水温上升,水位震荡比例高于其它类型;汶川8.0级地震对中国大陆某些地区的影响大于苏门答腊8.7级地震,表明这些地区的应力状态产生了新的变化,对震情跟踪有重要的指示意义。2、井孔水位振荡伴随水温的快速下降主要是由于井孔周围含水层垂直渗流作用引起的,地震波结束后水温缓慢恢复是围岩热传导效应。用“热对流-传导模式”完成的模拟结果表明,含水层中的水混入井孔水的混合比θ直接影响水温下降速度,θ越大混合速度越快;而温度下降幅度除了与θ有关,还与混入井孔的初始水温T0有关;影响水温恢复快慢的主要因素是井孔周围垂直渗流混合区范围的大小。在不同的井-含水层系统中,井水温度下降的幅度是受该井本身水文地质环境条件控制;在同一个井-含水层系统中,地震波作用的大小以及水位振荡幅度与水温下降的幅度具有指数统计关系。3、爆破试验在地表布设5套强震仪,在井下布设1台地声仪。用强震记录直接计算得到了在150m深处的井底由于SH波场而引起介质的附加应力:切向σt=318.2Pa,径向σn=735.7Pa,垂直σu=2851Pa;爆破时在井底150m处接受的地声声波效声压约为110Pa;爆破激发的能量相当于ML1.3级地震(MS0.37),可以模拟100km以远发生的中强地震对流体观测点的作用。地震波和爆破动力加载作用产生的弹性冲击作用会使井水流量瞬时增加,而由地震波(或爆破)激发的流体孔隙压扩散造成了2天后流量的显着增加。

二、朝阳地震台地下流体数字化资料图象特征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朝阳地震台地下流体数字化资料图象特征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两会地区MVT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以大梁子和天宝山铅锌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铅锌矿资源概况
        1.2.2 铅锌矿床的分类
        1.2.3 MVT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1.2.4 川滇黔铅锌矿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主要测试方法
        1.4.1 微量元素分析
        1.4.2 同位素分析
        1.4.3 流体包裹体分析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大地构造位置与区域构造演化
    2.2 区域地层
        2.2.1 基底地层
        2.2.2 沉积盖层
    2.3 区域构造
        2.3.1 南北向断裂
        2.3.2 北东向断裂
        2.3.3 北西向断裂
    2.4 区域岩浆岩活动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大梁子铅锌矿床
        3.1.1 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体特征
        3.1.3 矿石特征
        3.1.4 围岩蚀变
        3.1.5 矿物生成顺序
    3.2 天宝山铅锌矿床
        3.2.1 矿区地质特征
        3.2.2 矿体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围岩蚀变
        3.2.5 矿物生成顺序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
    4.1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4.1.1 大梁子铅锌矿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2 天宝山铅锌矿稀土元素特征
    4.2 成矿流体特征
        4.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4.2.2 包裹体显微测温
        4.2.3 流体包裹体成分
        4.2.4 流体包裹体物理化学参数计算
    4.3 同位素地球化学
        4.3.1 氢氧同位素
        4.3.2 碳氧同位素
        4.3.3 锶同位素
        4.3.4 硫同位素
        4.3.5 铅同位素
第五章 成矿作用研究
    5.1 成矿作用动力学背景
    5.2 .矿床成因类型
    5.3 成矿物质来源
    5.4 成矿流体性质与来源
    5.5 成矿流体的运移通道
    5.6 容矿空间
    5.7 铅锌的沉淀机制
    5.8 成矿作用过程与成矿模型
第六章 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构建
    6.1 区域控矿因素
        6.1.1 地层-岩性对矿床的控制
        6.1.2 岩性组合与成矿的关系
        6.1.3 岩相与成矿的关系
        6.1.4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6.1.5 有机质或生烃层与成矿的关系
        6.1.6 蒸发岩或膏岩层与成矿的关系
    6.2 典型矿床成矿要素分析
    6.3 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构建
        6.3.1 成矿地质体
        6.3.2 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
        6.3.3 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及认识
    7.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科研经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B 论文数据

(2)基于数字岩心的致密砂岩微观渗流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岩石的微观结构表征
        1.2.2 微观渗流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介绍
    1.5 小结
第2章 苏里格致密砂岩的微观孔隙特征和渗流特征
    2.1 苏里格致密砂岩岩石学特征
    2.2 研究区致密砂岩孔隙结构特征
        2.2.1 储集特征
        2.2.2 孔隙组合类型
        2.2.3 孔隙特征参数分析
    2.3 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渗流特征
    2.4 研究岩样参数
    2.5 小结
第3章 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参数提取与多尺度表征
    3.1 实验手段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分析
        3.1.1 核磁实验
        3.1.2 压汞实验
    3.2 图像方法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分析
        3.2.1 扫描电镜(SEM)
        3.2.2 微米CT扫描
    3.3 多尺度致密砂岩微观孔隙特征
    3.4 小结
第4章 扫描电镜(SEM)图像处理及网格化
    4.1 扫描电镜
    4.2 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
    4.3 图像网格化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岩石渗流模拟方法
    5.1 计算流体力学(CFD)
        5.1.1 CFD工作步骤
        5.1.2 控制方程
    5.2 渗流模拟的模型和求解算法
        5.2.1 VOF模型
        5.2.2 simple算法
        5.2.3 定解条件
        5.2.4 计算流程
    5.3 小结
第6章 基于数字岩心的致密砂岩渗流模拟
    6.1 油水相渗模拟物理模型研究
    6.2 绝对渗透率模拟结果分析
    6.3 相对渗透率模拟结果分析
    6.4 模拟结果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水负荷重力信号提取方法及在华北地区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震重力监测网
        1.2.2 时变重力信号
        1.2.3 地球潮汐和气压影响
        1.2.4 水的变化对重力的影响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2 连续重力观测数据及其数据预处理
    2.1 连续重力的潮汐观测
        2.1.1 DZW重力仪
        2.1.2 GS15重力仪
        2.1.3 PET&gPhone重力仪
        2.1.4 GWR超导重力仪
        2.1.5 连续重力观测仪观测结果
    2.2 连续重力观测数据的预处理
        2.2.1 观测数据干扰特征
        2.2.2 观测数据预处理软件简介
        2.2.3 观测数据预处理过程和实例
    2.3 连续重力观测数据的潮汐分析
        2.3.1 VAV潮汐分析方法
        2.3.2 ETERNA调和分析方法
        2.3.3 不同重力仪的潮汐分析比较
    2.4 小结
3 单台重力观测数据的水负荷信号的提取研究
    3.1 引言
    3.2 连续重力观测信号的潮汐改正方法
        3.2.1 气压改正
        3.2.2 极潮改正
        3.2.3 海潮负荷影响
    3.3 零漂的模拟方法研究
        3.3.1 多项式拟合方法
        3.3.2 傅里叶级数方法
        3.3.3 气压负荷对弹簧重力仪的非线性因素影响
        3.3.4 超导重力仪的零漂改正
    3.4 水储量模型和地下水井观测资料
        3.4.1 GLDAS和CPC模型
        3.4.2 GRACE重力卫星数据模型
        3.4.3 水井观测资料的
    3.5 连续重力观测数据的水负荷季节性因素影响研究
        3.5.1 姑咱地震台DZW重力仪
        3.5.2 昆明地震台GS15重力仪
        3.5.3 gPhone重力仪
        3.5.4 SG超导重力仪
    3.6 小结
4 重力负荷的基本理论
    4.1 单位点源影响函数
    4.2 弹性地球在负荷作用下的响应
        4.2.1 平衡方程
        4.2.2 重力的负荷格林函数
    4.3 水负荷重力效应的计算和有效性检验
        4.3.1 负荷格林函数法水负荷重力效应的计算
        4.3.2 负荷效应球谐系数的计算方法
        4.3.3 Bouger Plate模型的计算方法
        4.3.4 全球陆地水模型的负荷效应计算实例
        4.3.5 GRACE卫星时变重力场的重力效应的计算实例
    4.4 重力敏感场的计算
        4.4.1 有限元解算重力场的泛函表达
        4.4.2 重力敏感场分布的数学模型
        4.4.3 累计敏感场分布的数学模型
        4.4.4 地面重力和卫星重力敏感场分布特征
    4.5 小结
5 华北地区水负荷信号的分析研究
    5.1 引言
    5.2 数据准备
    5.3 区域水及其负荷信号提取方法的研究
        5.3.1 利用SSA分析方法对华北地区观测资料的分析
        5.3.2 利用EOF分析方法对华北地区观测资料的分析
        5.3.3 重力观测对地下水井水位埋深处孔隙度约束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和贡献
    6.2 后续研究及展望
附录
    表1 科学院武汉台超导重力仪为期1800天的Eterna的重力潮汐分析结果
    表2 华北地区水井观测的基础资料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与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滇东北巧家松梁脉状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其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1.2.2 上扬子地块铅锌矿床及川-滇-黔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1.2.3 矿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3 主要测试手段
    1.4 研究工作概况
        1.4.1 工作区概况
        1.4.2 工作概况
        1.4.3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
    2.3 构造
    2.4 岩浆岩
    2.5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遥感影像特征
        2.5.1 地球物理特征
        2.5.2 地球化学特征
        2.5.3 遥感影像特征
    2.6 区域地质演化
    2.7 区域矿产及成矿规律
        2.7.1 区域矿产分布
        2.7.2 区域成矿规律
第三章 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床地质特征
        3.2.1 矿体形态、产状及分布特征
        3.2.2 矿石组分特征
        3.2.3 矿石结构构造
        3.2.4 围岩蚀变
        3.2.5 矿物生成顺序
第四章 典型矿物元素组成
    4.1 实验方法
    4.2 电子探针实验数据分析
    4.3 结果分析
第五章 流体地球化学
    5.1 样品的选择、制片
    5.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
    5.3 流体包裹体测温
        5.3.1 流体包裹体均—温度、盐度及密度
        5.3.2 捕获压力和成矿深度
        5.3.3 流体pH值和Eh值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
    6.1 S同位素-成矿物质来源
    6.2 H-O同位素-成矿流体来源
    6.3 小结
第七章 成矿流体演化及发育机制分析
    7.1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7.2 流体运移方向
    7.3 流体与围岩的作用
    7.4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7.4.1 成矿模式
        7.4.2 与邻区及MVT型铅锌矿床的对比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5)碳酸盐岩油藏孔隙结构及润湿反转对渗流规律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碳酸盐岩孔隙结构及润湿反转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伊朗Y油藏基本情况
    2.1 油藏位置
    2.2 自然地理状况
    2.3 油藏勘探历程
    2.4 主要含油层情况
        2.4.1 储层基本情况
        2.4.2 地层流体基本情况
        2.4.3 测井解释孔、渗、饱参数
    2.5 储层岩石化学成分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Y油藏储层孔隙结构研究
    3.1 微观成像观察分析
        3.1.1 岩心目测观察
        3.1.2 CT扫描分析
        3.1.3 岩心铸体薄片分析
        3.1.4 金像显微镜分析
    3.2 毛管压力曲线研究
        3.2.1 压汞法原理
        3.2.2 常规压汞实验
        3.2.3 J函数研究
        3.2.4 恒速压汞实验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Y油藏润湿性评价、反转、渗吸及相互表征研究
    4.1 润湿性及其影响因素
        4.1.1 润湿性的概念
        4.1.2 影响油藏润湿性的因素
    4.2 Y油藏低渗碳酸盐岩润湿性评价实验
        4.2.1 润湿性评价步骤
        4.2.2 润湿性评价结果
    4.3 润湿反转实验研究
        4.3.1 润湿性改变对于油藏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4.3.2 润湿性反转方法与机理
        4.3.3 碳酸盐岩润湿性反转实验研究
    4.4 不同润湿性参数的相互表征方法研究
        4.4.1 不同润湿性砂岩接触角、Amott指数及USBM指数的测定
        4.4.2 Amott润湿指数对于cosθ的表征
        4.4.3 USBM润湿指数对于cosθ的表征
    4.5 润湿性反转对毛管压力曲线的影响
        4.5.1 计算油-水毛管压力曲线
        4.5.2 计算油-表面活性剂毛管压力曲线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化学驱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方法研究
    5.1 相对渗透率曲线获得方法
        5.1.1 毛管压力曲线计算相对渗透率曲线
        5.1.2 测定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
    5.2 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归一化
        5.2.1 计算步骤
        5.2.2 拟合结果
    5.3 计算化学驱相对渗透率曲线
        5.3.1 修正毛管数Ncc概念的提出
        5.3.2 建立Ncc与Sor关系图版
        5.3.3 不同Ncc条件下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化学驱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方法的应用
    6.1 计算极限驱油效率
    6.2 计算相对注入能力
    6.3 计算应力敏感性对相对渗透率的影响
        6.3.1 改进目前液固耦合测定方法,模拟实际地层液固耦合过程
        6.3.2 应力敏感性实验结果
        6.3.3 应力敏感性对相对渗透率影响的算法研究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附图
    1、实测毛管压力曲线
    2、标准化J(Sws)函数

(6)CO2地质储存中地质特征实现技术与应用 ——以鄂尔多斯CCS示范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依据
    1.2 CO_2的基本性质
        1.2.1 物理性质
        1.2.2 化学性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和重点
        1.4.2 创新点
        1.4.3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第2章 场地级数值模拟与建模技术
    2.1 CO_2地质封存数值模拟理论
        2.1.1 数学模型及控制方程
        2.1.2 空间离散
        2.1.3 求解策略
        2.1.4 模拟器框图
    2.2 场地级模拟器改进
        2.2.1 研究现状
        2.2.2 TOUGH2-ECO2N模拟器耗时分析
        2.2.3 并行处理过程
        2.2.4 性能测试与分析
    2.3 TOUGH2模拟器前后处理可视化软件概述
        2.3.1 软件的设计原则
        2.3.2 软件的流程框图及功能模块
        2.3.3 软件的具体功能
    2.4 地质模型与可视化技术
        2.4.1 三角剖分
        2.4.2 三维地质建模及断层模型
        2.4.3 三维模型切割技术
        2.4.4 可视化技术
        2.4.5 二/三维数据场可视化
    2.5 模型参数处理技术
        2.5.1 参数的交互输入或文件导入
        2.5.2 参数分区
        2.5.3 空间插值
        2.5.4 温压条件
        2.5.5 非均质各向异性
        2.5.6 属性模型的应用
        2.5.7 断裂及储层压裂后参数处理
    2.6 小结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1.1 位置交通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象与水文
        3.1.4 社会经济概况
    3.2 区域地质情况
        3.2.1 区域地层
        3.2.2 区域构造
        3.2.3 区域储盖层
第4章 鄂尔多斯示范场地CO_2地质储存数值模拟研究
    4.1 研究区基础资料分析
        4.1.1 研究区地层特征
        4.1.2 研究区资料分析
        4.1.3 研究区内基本地质模型
    4.2 咸水层中CO_2地质储层模型建立
        4.2.1 概念模型建立
        4.2.2 数学模型
        4.2.3 网格模型
        4.2.4 边界条件
        4.2.5 初始条件
        4.2.6 源汇项
        4.2.7 模型参数设置
    4.3 CO_2地质封存基础模型研究
        4.3.1 CO_2封存能力方面
        4.3.2 CO_2封存安全性
        4.3.3 非等温模型对CO_2地质封存的影响
        4.3.4 边界条件对CO_2地质封存的影响
        4.3.5 小结
    4.4 注入压力对CO_2地质封存的影响研究
        4.4.1 方案设计
        4.4.2 模拟结果分析
        4.4.3 小结
    4.5 盐度对CO_2地质储存的影响研究
        4.5.1 模型设计
        4.5.2 模拟结果分析
        4.5.3 小结
    4.6 地层倾角对CO_2地质储存的影响研究
        4.6.1 模型的建立及方案设计
        4.6.2 地层倾角的处理
        4.6.3 结果分析
        4.6.4 小结
    4.7 示范区中断裂系统对CO_2地质储存的影响研究
        4.7.1 模型的建立
        4.7.2 模型中断裂处理及处理过程
        4.7.3 模拟方案设计
        4.7.4 模拟结果分析
        4.7.5 小结
    4.8 储层非均质对CO_2地质储存的影响研究
        4.8.1 CO_2注入期储层非均质对碳封存的影响
        4.8.2 注入完成后非均质对CO_2扩散运移的影响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可视化软件
        5.1.2 模拟器改进
        5.1.3 鄂尔多斯CCS示范场地
    5.2 建议
        5.2.1 可视化软件
        5.2.2 并行
        5.2.3 鄂尔多斯CCS示范场地数值模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所获奖项
致谢
附件A 模型中的辅助图
附件B 常用文件格式
附件C 软件文件保存类型及格式

(7)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差异构造演化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古构造研究现状与趋势
        1.2.2 流体包裹体技术理论研究现状与趋势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塔河油田地理和构造位置
    §2.2 区域构造与演化特征
    §2.3 盆地地层和沉积充填特征
    §2.4 塔河油田油气地质条件
        2.4.1 烃源岩
        2.4.2 储盖特征
        2.4.3 输导体系
第三章 塔河油田奥陶系差异构造演化分析
    §3.1 古构造特征分析
        3.1.1 加里东期古构造特征
        3.1.2 海西期古构造特征
        3.1.3 印支-燕山期古构造特征
        3.1.4 喜马拉雅期古构造特征
    §3.2 阿克库勒凸起构造演化及古构造脊迁移
        3.2.1 阿克库勒凸起构造演化
        3.2.2 古构造脊迁移特征
第四章 流体包裹体分析
    §4.1 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思路
    §4.2 成岩作用特征及成岩序次观察
    §4.3 有机包裹体荧光特征
        4.3.1 艾丁地区流体包裹体荧光观察
        4.3.2 于奇地区流体包裹体荧光观察
        4.3.4 塔河主体地区流体包裹体荧光观察
    §4.4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
    §4.5 油气成藏期次和时期确定
第五章 塔河油田奥陶系差异构造演化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分析
    §5.1 油源对比及生排烃史
    §5.2 差异构造演化对奥陶系岩溶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
        5.2.1 加里东中期岩溶作用
        5.2.2 海西期岩溶作用
        5.2.3 差异构造演化对岩溶储层的控制作用
    §5.3 油气输导体系
        5.3.1 断裂输导体系
        5.3.2 不整合面输导体系
    §5.4 油气成藏过程
        5.4.1 差异构造演化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
        5.4.2 油气成藏历史
        5.4.3 油气成藏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深海火山岩地球物理响应及储层预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主要研究内容、总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工作量
第1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区域地质特征
        1.1.1 区域构造特征
        1.1.2 区域地层特征
    1.2 徐家围子断陷深层构造格局及地层发育特征
        1.2.1 断陷期构造格局及其动态演化
        1.2.2 断陷期地层发育过程及分布差异
    1.3 营城组火山岩宏观分布特征
        1.3.1 营城组一段火山岩分布特征
        1.3.2 营城组三段火山岩分布特征
第2章 火山岩岩石弹性参数测试及分析
    2.1 火山岩岩石样品的优选与制备
        2.1.1 火山岩岩石样品的优选
        2.1.2 火山岩岩石样品的制备
    2.2 实验室火山岩岩石物理弹性参数测试
        2.2.1 火山岩岩石样品参数测定
        2.2.2 火山岩岩石物理参数测量结果误差分析
    2.3 火山岩岩石样品弹性参数敏感因素分析
        2.3.1 压力对样品参数的影响
        2.3.2 温度对样品参数的影响
        2.3.3 孔隙度对样品参数的影响
        2.3.4 气体饱和度对样品参数的影响
    2.4 火山岩岩石样品敏感弹性参数分析
        2.4.1 火山岩岩石物理弹性参数关系
        2.4.2 火山岩岩性敏感参数分析
        2.4.3 火山岩流体敏感参数分析
第3章 火山岩地震波场模拟及成像特征分析
    3.1 火山岩地震波场模拟的意义
    3.2 火山机构地质-地球物理建模
        3.2.1 火山岩地质-地球物理建模方法
        3.2.2 不同影响因素的火山机构建模
        3.2.3 地质模型的地球物理数字化
    3.3 火山岩地震波场正演模拟与成像分析
        3.3.1 复杂介质弹性波方程数值模拟方法
        3.3.2 火山机构模型的地震波场正演模拟与成像分析
        3.3.3 复杂火山岩地层模型的地震波场正演模拟与成像分析
        3.3.4 火山岩地震波场及成像影响因素分析
第4章 火山岩地震识别技术
    4.1 典型火山岩体地震响应特征
    4.2 火山机构地震识别
    4.3 火山岩地层地震识别
    4.4 火山岩岩相地震划分
        4.4.1 火山岩相研究意义
        4.4.2 火山岩岩相分类
        4.4.3 火山岩岩相地震划分
    4.5 火山岩地层地震层序解释方法
第5章 火山岩储层地震预测技术
    5.1 火山岩储层地震属性预测
    5.2 火山岩储层叠后地震反演预测
        5.2.1 地震反演方法与原理
        5.2.2 火山岩储层叠后地震反演步骤
        5.2.3 火山岩储层地震反演结果
    5.3 火山岩储层叠前地震反演预测
        5.3.1 测井横波曲线预测
        5.3.2 叠前多参数联合反演有效储层预测
        5.3.3 火山岩有效储层预测结果
    5.4 火山岩储层含气性检测
        5.4.1 应用技术及原理
        5.4.2 火山岩储层含气性检测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的奖励
致谢
详细摘要

(9)汶川地震地下水前兆异常及同震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地下水位地震前兆研究
        1.2.2 地下水位固体潮效应研究
        1.2.3 同震地下水位研究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四川地区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
        2.1.2 地层
        2.1.3 断裂构造特征
    2.2 三峡地区研究区概况
        2.2.1 区域地貌与自然地理
        2.2.2 区域地层岩性
        2.2.3 区域地质构造
第3章 汶川地震概述
    3.1 地震基本参数
    3.2 区域动力学环境
    3.3 区域地震构造环境
    3.4 地壳现今运动
    3.5 地震地表破裂特征
第4章 汶川地震前四川省井水位异常研究
    4.1 地下水位动态
    4.2 地下水位正常动态
    4.3 地下水位异常特征与判别方法
        4.3.1 地下水位异常特征
        4.3.2 异常的判定方法
    4.4 四川省井水位观测概况
    4.5 异常井及其异常
    4.6 群井异常的特征
        4.6.1 异常形态与幅度特征
        4.6.2 异常的时间分布
        4.6.3 异常的空间分布
        4.6.4 异常井特征
        4.6.5 异常的力学特征
    4.7 认识与讨论
第5章 汶川地震前四川省井水位潮汐因子异常
    5.1 地球固体潮和井水位潮汐效应
    5.2 潮汐因子异常的机理
    5.3 潮汐因子异常的提取
    5.4 潮汐因子异常的时空演化特征
    5.5 认识与讨论
第6章 汶川地震前邛崃井断流异常研究
    6.1 观测井及其水位观测概况
    6.2 井水位正常动态及其断流异常
    6.3 井水断流异常成因的调查与分析
        6.3.1 井水断流异常与降雨量关系的调查与分析
        6.3.2 井水位异常与邻近钻井的关系
    6.4 有可能是前兆异常的力学基础
    6.5 认识与讨论
第7章 同震体应变与四川井水位同震效应研究
    7.1 位错模型介绍
        7.1.1 点源位错模型的表达式
        7.1.2 有限矩形位错解析表达式
        7.1.3 位错模拟所需参数
    7.2 位错模型计算体应变
    7.3 四川同震水位变化反演体应变
    7.4 位错模型计算体应变与同震水位反演体应变结果分析
    7.5 认识与讨论
第8章 三峡井网的水位同震响应研究
    8.1 同震响应研究概况
    8.2 三峡井网概况
    8.3 井水位的同震特征
    8.4 井水位同震响应差异性分析
    8.5 认识与讨论
第9章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参文献
附录

(10)动力加载作用与地下水物理动态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关键技术和创新
        1.2.1 基本技术思路
        1.2.2 关键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法
        1.2.3 论文内容
        1.2.4 研究特色和创新
    1.3 预期结果和意义
第2章 地下水物理动态过程基础与研究进展
    2.1 地下水物理动态观测
    2.2 地下水物理动态特征
        2.2.1 地下水物理动态基本特征
        2.2.2 地下水物理动态观测技术
        2.2.3 地下水物理的正常动态
        2.2.4 影响地下水物理动态的因素
        2.2.5 影响因素的排除方法
    2.3 动力加载作用
        2.3.1 动力加载作用分类
        2.3.2 应力作用下的岩体介质参数变化
        2.3.3 应力作用下的断裂活动
        2.3.4 应力场与渗流场的耦合作用
    2.4 地下水物理动态与应力应变效应
        2.4.1 固体潮效应
        2.4.2 气压效应
        2.4.3 其他荷载效应
    2.5 地下水物理动态对地震波的响应
        2.5.1 井孔水位地震波响应特征
        2.5.2 井孔水位地震波响应机理及解释
        2.5.3 井孔水温地震波响应特征
        2.5.4 井孔水温地震波响应机理及解释
    2.6 地下水物理动态异常与地震
        2.6.1 地下水物理动态异常与地震前兆
        2.6.2 地下水前兆异常与地震预报实践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下水物理动态对远大地震的响应研究
    3.1 苏门答腊8.7级地震水位、水温响应特征
        3.1.1 地震概况
        3.1.2 同震效应基本类型
        3.1.3 同震效应空间分布
    3.2 汶川8.0级地震水位、水温响应特征
        3.2.1 地震概况
        3.2.2 同震效应基本类型
        3.2.3 同震效应空间分布
    3.3 8.7 级地震与8.0 级地震同震效应对比分析
        3.3.1 同震效应类型比例分析
        3.3.2 同震效应的一致性对比分析
        3.3.3 同井水位与水温对比分析
        3.3.4 苏门答腊8.7 级与8.5 级地震同震效应对比分析
    3.4 典型井孔水位、水温同震效应特征分析
        3.4.1 水位振荡、水温下降特征
        3.4.2 水位振荡、水温上升特征
        3.4.3 水位阶变与水温同步变化或反向变化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震波作用与井孔水温变化特征
    4.1 井孔水位、温度对地震的响应
        4.1.1 观测数据
        4.1.2 同震效应特征分析
        4.1.3 对几种物理机理解释的讨论
        4.1.4 “热对流-传导模式”的物理解释
    4.2 水温下降阶段的物理过程与数值模拟
        4.2.1 基本原理
        4.2.2 数学模型
        4.2.3 计算与分析
    4.3 水温恢复阶段的物理过程与数值模拟
        4.3.1 基本原理
        4.3.2 数学模型
        4.3.3 计算与分析
    4.4 观测资料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5 主要问题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工爆破加载作用下的流量效应
    5.1 爆破试验概况
        5.1.1 爆破试验简介
        5.1.2 试验场地和环境
        5.1.3 试验观测
        5.1.4 爆破情况
    5.2 爆破过程及分析
        5.2.1 观测仪器
        5.2.2 爆破振动分析
        5.2.3 爆破地声分析
    5.3 井孔流量对爆破加载的响应
        5.3.1 流量观测概况
        5.3.2 流量对爆破加载的响应
        5.3.3 试验观测结果分析
        5.3.4 爆破与同震效应对比分析
    5.4 本章结论
第6章 总结与讨论
    6.1 总结
    6.2 存在的问题与讨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简历
在读期间完成的主要论文
致谢

四、朝阳地震台地下流体数字化资料图象特征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两会地区MVT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以大梁子和天宝山铅锌矿为例[D]. 王海. 昆明理工大学, 2019
  • [2]基于数字岩心的致密砂岩微观渗流模拟[D]. 雷健. 吉林大学, 2018(01)
  • [3]水负荷重力信号提取方法及在华北地区应用研究[D]. 韦进. 武汉大学, 2017(07)
  • [4]滇东北巧家松梁脉状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其成因[D]. 王进进. 昆明理工大学, 2017(12)
  • [5]碳酸盐岩油藏孔隙结构及润湿反转对渗流规律影响研究[D]. 赵宇. 东北石油大学, 2015(02)
  • [6]CO2地质储存中地质特征实现技术与应用 ——以鄂尔多斯CCS示范工程为例[D]. 杨艳林. 吉林大学, 2014(01)
  • [7]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差异构造演化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研究[D]. 吴悠.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4)
  • [8]深海火山岩地球物理响应及储层预测技术研究[D]. 姜传金. 东北石油大学, 2012(10)
  • [9]汶川地震地下水前兆异常及同震响应研究[D]. 刘成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8)
  • [10]动力加载作用与地下水物理动态过程研究[D]. 刘耀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07)

标签:;  ;  ;  ;  ;  

朝阳地震台地下流体数字化资料影像特征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