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少奇在“共产党员培养论”中对传统道德修养理论的继承与超越--纪念刘少奇诞辰110周年_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文

论刘少奇在“共产党员培养论”中对传统道德修养理论的继承与超越--纪念刘少奇诞辰110周年_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文

试论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对传统道德修养理论的继承与超越——纪念刘少奇诞辰110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诞辰论文,共产党员论文,修养论文,试论论文,道德修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刘少奇(1898-1969),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他十分重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修养问题。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对共产党员进行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修养的标准、方法和途径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精辟论述,这是对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理论一次极大的超越与发展。在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特撰此文。以此缅怀与纪念刘少奇同志,重温他的思想精髓,向伟大的共产党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道德修养理论是针对个体道德而言的。它是个体作为社会主体参与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方式。它是指人们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道德要求,在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等方面进行的自觉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解剖、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不断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和完善自我,最终形成个体高尚的道德人格,上达到一个更高的道德境界。作为道德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道德修养不仅反映了个体在自身道德品质形成和完善中的主体能动性,而且也是提高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主体性动因。道德修养一直是中国历代思想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孔子曾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这里所说的“修己以敬”,就是要以诚敬的心情和态度进行道德方面的修养,虽处穷困、冻馁之境而不以邪道为贪;虽无置锥之地而能守为人之大义,能够做到这一点,就会赢得人们的敬重。但仅达到这一目的还不够,还应该有更大的志向。“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就是对道德修养目的的进一步要求,即力求为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论语》还说“吾日三省吾身”,把反身自省的道德修养作为每天必做的功课。《大学》更是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道德修养的三大纲领,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道德修养的八个步骤,就充分地体现了孔子讲的思想,说明儒家的道德修养,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完善,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完善。

《大学》提出的八条目后来成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提倡的道德修养的基本路径。但是,这一路径从根本上说,只不过是以主体内在的道德品性为原点,将这种道德品性向外层层递展的过程,即个人的内在品性外显与实现,也就是所谓推己及人。当然,在传统的道德修养理论中,包含着强调主体社会责任的担当,提倡追求社会完善的丰富内涵。但是,从总体倾向来看,它是把个人的心性修养放在首位,而忽略了社会实践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在宋明理学中表现尤为明显。

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开始了转型,人们从特定的历史现实出发,重新对道德修养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写成了著名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吸收了传统道德修养理论的优秀成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理论。在这篇文章中,刘少奇对共产党员重要性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首先,他加强道德修养是共产党员和革命党人的历史使命决定的。他说:“共产党员,是历史上最先进的革命者,是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现代担当者和推动者。共产党员是在不断同反革命的斗争中去改造社会,改造世界,同时改造自己的。”这种思想,是对传统道德修养理论“修己以安人”的观点的继承和发展。传统的修己主要是个人德性的培养,而刘少奇讲的修养则是共产党员作为改造世界的担当者,要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而必须具备的革命素质,强调在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与反革命的斗争中改造自己,培养自己的革命品质和能力。

其次,刘少奇指出,道德修养是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需要。传统道德修养理论一直将治国平天下作为道德修养的目的,追求的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兼善天下,把实现大同社会当作是社会完善的理想。刘少奇继承和改造了传统伦理道德修养理论,把对大同社会的追求提升为实现共产主义,反映了对人类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体现了古代道德修养理论追求社会完善的优良传统。这是一种时代的转换,也是一种时代的超越。他说,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事业,但又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艰难的事业,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曲折的斗争,才能战胜最强大的敌人,战胜一切剥削阶级”;而且,“在取得胜利以后,还要长期地耐心地进行社会经济的改造和思想文化的履行,才能肃清剥削阶级在人民中的一切影响和传统习惯等,并且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制度、新的共产主义的文化和社会道德”。这就是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艰苦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我们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来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而建设共产主义社会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崭新的任务,批判旧道德,建设新道德是其重要的内容,共产党员的修养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再次,刘少奇强调道德修养也是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先进的阶级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集中了中国最先进的分子。但是,毋庸讳言的是,在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内部,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刘少奇一方面充分肯定了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好的共产党之一,“代表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光明的方面,”“集中着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但另一方面,“在我们的组织中还不是尽善尽美的,还不是没有缺点和错误的。在我们的队伍中还不是没有不健全的人以至坏人的”。因此,“共产党就有改造社会的任务,党员就有改造自己的必要,就有修养和锻炼的必要。”他指出,共产党员不仅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即在“艰苦的、困难的以至失败的革命实践中”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即在“顺利的、成功的、胜利的革命实践中”,为了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更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因为少数党员可能“受不起成功和胜利的鼓励,在胜利中昏头昏脑,因而放肆、骄傲、官僚化,以至动摇、腐化和堕落,完全失去他原有的革命性”,所以,共产主义道德的修养在取得政权以后更为重要,他说:“在革命胜利和成功的时候,在群众对自己的信仰和拥护不断提高的时候,更要提高警惕,更要加紧自己的无产阶级意识的修养,始终保持自己纯洁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品质,而不蹈历代革命者在成功时的覆辙。”

道德修养的目的是指向人的完善。从这里可以引申出两个问题,一是人为什么要完善,二是人的完善何以可能。这两个问题,实际上也就是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问题。

刘少奇对于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必要性的阐述,前面已经论述了。而对于道德修养的可能性,刘少奇则是从人性的可变性的分析中进行阐述的。这一点,他和传统道德修养理论的思维路径是一致的。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理论就是建立在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人性论是传统伦理思想论证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本体论根据。都是将道德修养的情景设置在主体自身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斗争之中,或者是善良的本性与恶劣的环境之间的抗争,或者是社会的教化对趋恶的自然本性的抑制与改造。到后来,宋明理学提出人性二元论,将道德修养的情景植根于主体自身理与欲的斗争。

刘少奇对道德修养可能性的论述,也遵循着这一思想路径。他指出,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变的,而且完全可能朝着不断完善的方向变化发展。他说,“人类本身,人类社会,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过程”,“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决定着人本身的性质。在原始社会,人们共同生产,共同劳动和消费,形成了原始的、共同的人性;到了阶级社会,“不同阶级的人们的思想意识,反映着不同阶级的地位和利益”,人性就表现为阶级性;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阶级区别消灭了,人们的阶级特性也随之消灭。他认为,人性的这种可变性不仅贯穿于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之中,而且反映在每个人身上。在这里,刘少奇抛弃了传统伦理思想对人性的抽象理解,而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将它放在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考察,从而为人性的变化发展寻找到了一个现实的、历史的客观依据。

人性的可变性说明人们进行道德修养实现自身完善是具有内在的可能性的,道德修养对于人的完善具有积极的作用。他明确肯定“我们应该把自己看作是需要而且可能改造的”,而“不要把自己看作是不变的、完美的、神圣的,不需要改造、不可能改造的”。之所以需要,就是因为没有人天生就是完善的,之所以可能,就是因为人性是可变的、具有可塑性。

传统道德修养理论希圣希贤,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个人通过积极和正确的道德修养,都能够成为道德完善的人。刘少奇在道德修养上也主张树立理想的道德人格和道德楷模,但他不是把古代圣贤作为道德楷模,而主张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一生的言行、事业和品质,作为我们锻炼和修养的模范”,努力“学习马克思和列宁的思想和品质,做马克思和列宁的好学生。”他指出,“有人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那样伟大的天才革命家的思想和品质,是学习不到的,要把自己的思想和品质提高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思想和品质那样的高度,也是不可能的”的观点是不对的。他说:“我们普通的同志,今天诚然远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那样高的天才,那样渊博的科学的知识,我们大多数的同志在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方面不能达到他们那样高深和渊博。但是,我们同志只要真正有决心,真正自觉地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岗位,真正具有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并且始终不脱离当前无产阶级和一切劳动群众的伟大而深刻的革命运动,努力学习、锻炼和修养,那么,掌握马克思和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在工作和斗争中培养马克思和列宁那样的作风,不断提高自己的革命品质,成为马克思、列宁式的政治家,这是完全可能的。”我欲仁,斯仁至矣。可见,在道德修养的境界上,刘少奇的思想和传统道德修养理论一样,没有为人们设立一个不可逾越的边界,而是强调人在道德修养上的主体能动性。

刘少奇还进一步揭示了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实质。他说:“我们共产党员的修养,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必需的修养。”共产党员的道德修养“就是每个党员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去同自己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进行斗争;用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去同自己的各种非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进行斗争;用无产阶级的、人民的、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去同自己的个人主义思想进行斗争。”这里,刘少奇同志把共产主义的道德修养看成是一个自觉地以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去克服和肃清各种非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斗争过程。他进而指出,如果共产党员不努力进行修养,达不到这个结果,反而让后者占了上风,“那么他就会落后,以至失去共产党员的资格。这对于我们党员来说,是一种可怕的危险的结局”。因此,共产党员在修养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肃清自己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残余以至某些不适合于共产主义利益的最微弱的萌芽”。他指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目的。通过这些论述,刘少奇阐述了自己道德修养思想的理论性质和社会性质,把它和传统的道德修养理论从根本上区别开来。

道德修养的第三个重要问题是怎样进行修养,人们如何实现自己的道德完善。在道德修养方法和途径上,中国传统伦理强调自我觉悟,儒家称之为“内省”和“尽心”,释家称之为“自觉”或“自悟”:“吾日三省吾身”,认为“君子求诸己”。求诸己就要正心诚意,心不正,意不诚,则道德云云都是无从说起。故《大学》中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就是穷致事物之理,穷理尽性,故《中庸》中也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自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元典儒学的这些理论,奠定了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理论的基础。它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内敛,向内用功,或者称之为内在超越。

刘少奇对传统道德修养理论进行了批判和改造,阐述了共产党员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他指出,古往今来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其中有着合理性因素,对于糟粕要坚决摒弃,但对优秀遗产中的合理成份则应批判地继承。他列举了我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一些道德修养方法,如“内省”、“内讼”、“执敬”、“慎独”等,并对这些修养方法的合理因素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改造,着重强调了“慎独”,要求共产党员在实践中提高自觉性。同时,他强调在革命实践中进行自我反省与批评和自我批评,防止传统方法的唯心主义弊端。

因而,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古代许多人所谓修养,大都是唯心的、形式的抽象的、脱离社会实践的东西。他们片面夸大主观的作用认为只要保持他们抽象‘善良之心’,就可以改变现实,改变社会和改变自己。这当然是虚幻的。”他认为,道德修养从根本上说并非闭门内省,而是一种实践活动。修养不是简单地觉悟先验具有的东西,而是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和培养自己善的品性。

如前所述,刘少奇认为,共产党员的道德修养是中国革命历史实践的需要,实践的需要是道德修养的现实基础。培养什么样的品质、塑造什么样的人,都是根源于革命实践的需要。其次,他指出,道德修养是一种实践活动,作为对人的改造,道德修养属于人类的三大改造之一,人类的发展就是不断改造自身的生存环境,使之更加完善。所以,刘少奇强调,人类要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同时改造自己。这实际上就告诉我们,道德修养并非单纯的内省,也不是一种纯之又纯的修身养性,而是渗透在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的实践之中。再次。刘少奇认为,道德修养是一个实践过程。人的完善并非是明心见性或者觉悟本心,道德的境界没有一个终极的边界,而是一个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进程。社会的发展不断对人的品德和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实践的需要不断地会抛弃人的某些旧的品性,而培炼出一些新的品性,正是在这种永无止息的超越过程中,人类的道德、人的品性才越来越完善。因此,刘少奇将社会实践当作是共产党员道德修养最根本的途径和方法。

作为一种道德实践,道德修养必须加强理论的学习,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道德修养就可能走弯路甚至邪路。所以,刘少奇非常强调共产党员的理论学习。他说:“共产党员不能把理论学习和思想意识修养互相割裂开来。”他指出,共产党员不仅要在革命实践中改造自己,“而且要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改造自己,锻炼自己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他批判了几种当时存在的不良想法,指出那些“认为坚定而纯洁的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立场,对于一个共产党员了解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是没有关系的”的想法、“认为只要自己革命坚决,斗争勇敢,就完全行了,学习不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进不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修养,都没有什么关系”的想法、那些认为只要“家庭出身好,本人成份好,用不着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也能够成为无产阶级的先进战士”的想法以及一般承认理论重要性却从来不认真学习的人都是不对的。刘少奇强调列宁提出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的光辉论断,指出共产主义道德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指导的,因此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如果不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不把理论学习与思想意识统一起来,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就会有“迷失方向、背离无产阶级革命立场的危险”。

为了促进共产党人搞好道德修养,刘少奇同志还对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内容进行了充分解释,明确了共产党员的道德要求。他指出,共产党员个人利益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是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和最高行为准则。从此出发,刘少奇同志具体明确了共产党员道德的五条基本要求,这也是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五个目标。第一是必须“有明确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他对待人类的蟊贼,能够坚决地进行斗争,能够为保卫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利益和敌人进行坚持的战斗”,有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革命坚定性和革命气节”。第二,必须有“最大的革命勇敢”,“没有任何私心”,“没有做过‘亏心事’”,所以能“无所畏惧”,“永远不怕真理,勇敢地拥护真理,……为真理而战斗”,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第三,必须“最好地学习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有明确而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能够“实事求是,在革命实践中检验一切理论和是非”,能够“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第四,必须“最诚恳、坦白和愉快”,“在党内没有要隐瞒的事情”,要能够做到“慎独”,不做任何坏事,“绝不害怕别人去检查”,“不畏惧别人的批评,同时他也能够勇敢地诚恳地批评别人”。第五,必须“有最崇高的自尊心、自爱心”,“没有私人的目的和企图要去奉承人家,也不要人家奉承自己。他在私人问题上善于自处,没有必要卑躬屈节地去要求人家帮助”。

经过以上诸方面的论述,刘少奇同志较全面地阐述了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建立了完整的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理论。这一理论是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在进行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研究和实践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我党进行共产主义道德修养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对传统伦理学说道德修养理论的继承、超越与创新,成为了我国共产主义道德近一个世纪以来道德修养的指南。在我们加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加强我们党执政安全的今天,重温刘少奇的道德修养理论,仍然能够感受到它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标签:;  ;  ;  ;  ;  ;  ;  ;  ;  

论刘少奇在“共产党员培养论”中对传统道德修养理论的继承与超越--纪念刘少奇诞辰110周年_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