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按照十六大作出的战略部署,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在全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进程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包括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在内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活的时代内容,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全面理解这些重大战略思想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对于统一全党思想、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局面,意义十分重大。

一、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解放思想,努力在实践中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深刻认识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仅明确提出了“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的科学论断,更是在各项工作中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找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动中国发展的突破口,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一系列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重大战略思想。因此,全面深刻理解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必须从求真务实这个思想路线的核心入手。

胡锦涛同志指出: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对于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意义。①他强调:“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②显然,胡锦涛同志将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和深化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紧密结合起来,旨在提醒全党注意从全局上、从根本方法上回答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他指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③认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由此可见,胡锦涛同志强调求真务实、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是从战略高度和全局出发思考问题的,显示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战略思维。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到关键时期的形势下,为什么胡锦涛同志这样突出地向全党提出并强调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和深化对于三大规律的认识这两大问题呢?

这是因为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面临着新的复杂的形势和任务,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关键要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能否及时洞察国际发展环境变化的特征,能否全面把握国内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实质所在,能否认清党内的现状与进一步推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之间存在的差距和要求。这也是考验执政党执政能力强弱、能否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关键因素。正是考虑到上述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及其对我们提出的新课题和新挑战,胡锦涛同志郑重提醒全党,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征程中,我们将长期面对三个重大课题:一是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我国发展的主动权;二是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断增强综合国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三是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使党始终成为团结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他强调:“能否始终解决好这三个重大课题,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④

沿着这样的逻辑,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紧紧抓住世情、国情、党情结合起来的关节点,及时洞察到我国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以及西方工业化国家在这一进程内陆续出现的问题在我国现阶段也集中凸显出来这一事实,深刻认识到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多样化深入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矛盾更为突出这一趋势,全面分析了党在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中保持和发展先进性面临的新课题,一方面从全面分析国情入手,探讨我们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发展形势,另一方面深入思考统筹解决问题的思路,陆续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2003年4月,在抗击非典的实践中,胡锦涛同志就提出了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等重要论断,初步显现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7月28日,他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思想,指出:要进一步研究并切实抓好加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工作,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8月底至九月初,他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并将其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强调要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之后,党内对于科学发展观的认识逐步统一,并开始自觉地用以指导各项工作。在2004年2月21日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温家宝同志代表党中央进一步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背景、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3月10日,胡锦涛同志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系统阐发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提供了更为直接的理论指导。5月5日,胡锦涛同志在江苏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强调:科学发展观对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切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一时期,胡锦涛同志结合各方面的工作实际,从多个方面阐发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200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集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规划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从全局工作的部署上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们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从此,科学发展观从统筹解答中国面临的发展问题出发,进一步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集中体现了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揭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重大意义,强调指出: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些重要论断为进一步提高全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供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也为开好党的十七大作了十分重要的政治准备和思想准备。

最重要的是,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相伴随,我们党对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进一步将科学发展观建立在更加牢固的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之上。2004年5月5日,胡锦涛同志在江苏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论述为什么说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的问题时,实际上就概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呈现出来的八个方面的阶段性特征。在9月19日举行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再次阐发了这八个方面。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并系统阐发了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十个主要方面的重要阶段性特征,强调:“深入研究和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是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前提。”⑤这十个方面的重要阶段性特征告诉我们: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经济总量的扩张、“三农”问题的推进、科技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差距的缩小、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社会稳定的维护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但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上到一个新台阶之后,有些问题就突出地暴露出来,其中,有些问题是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但有些问题与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改革的实际息息相关,解决起来难度很大。例如,深化改革遇到了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显露出来;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许多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大量依靠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包括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看病、子女上学、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在内的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高;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内部矛盾处于多发时期,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一系列新课题;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各类犯罪活动和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等,向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等等。显然,面对这么多的问题和挑战,不统筹解决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问题,彻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现代化建设事业确实面临着兴衰成败的危险。

随着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解决的一系列其他重大问题,如科技瓶颈、政治保障、社会环境、“三农”、精神文明、国际环境、党的自身建设、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进祖国统一等,也就被随之提了出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答这些问题形成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也就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也就在指导新的实践中又一次实现了中国化的新进程。

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构成了一整套我们党新世纪新阶段治国理政的新思路和新方略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日益深刻。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进程的向前推进,我们对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需要从新的视角予以不断深化。

面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解答的诸多新课题,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以及科技、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对外交往、祖国统一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治国理政的新思路和新方略。这些新思路和新方略,既承载着浓浓的历史厚重感,也深刻反映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新世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着眼于调整和转变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思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宏伟目标的如期实现,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进一步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在发展问题上需要回答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揭示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学道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与时俱进,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出发,集中体现了指导发展全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满足了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要求,反映了世界范围内文明进步的大趋势,也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的前进方向。因此,科学发展观在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链条中,占有核心的地位,是统筹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对其他各项建设起到统领的作用,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着眼于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切实由最广大人民共享,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政治本色不变,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重大战略思想。从实质上讲,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与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与我们党一贯强调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与我们党一直强调的关于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等战略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生动地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各项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思想。党中央提出:在实践中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进一步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路线,注意反映群众的愿望、要求和呼声;就要适应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新要求,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就要按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要求,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就要继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基层民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就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建立起具有强大凝聚力、空前广泛性和巨大包容性的爱国统一战线,从而最大程度地凝聚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力量,等等。

着眼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党中央先后提出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文化建设的思想。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以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为着眼点,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提出: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指出: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强调:要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增强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党中央还首次对文化事业的长期发展作了规划,对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作了部署。

着眼于重新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事业全局健康发展,思考统筹解决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社会变革积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遵循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民主法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这样六项原则。提出:要着力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努力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鉴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党中央要求一定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尤其在教育、就业、住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健康、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上,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着眼于盘活我国发展的战略全局、赢得发展的主动权,真正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特别是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等等紧迫的现实要求,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总体目标。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进一步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等。不难看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全一致,有机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

同样着眼于发展的全局,妥善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加快推进现代化,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要求落到实处,并借鉴一些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党中央适时提出了推动城乡、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进而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抓住了制约我国发展全局的关键环节,为我们统筹城乡发展、走城乡良性互动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为此,党中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总要求,采取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努力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同时,在实践中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党中央特别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一定要真正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着眼于使党永远保持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中央提出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打开了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新思路和新视野,使得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在实践中形成了新的战略布局。这就是: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总要求,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在继续推进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的同时,将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此,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先进性建设的新要求:必须科学制定和实施符合我国实际和人民愿望的战略路线、目标和任务,确保党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和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潮头;必须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和力量;必须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必须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加强各项建设,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必须着重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抓好保持和发展党员队伍的先进性这个基础工程;必须把先进性建设的各项要求,与贯彻落实到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等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成效检验和体现党的先进性建设成效,等等。

着眼于进一步解答打得赢、不变质这样两个历史性课题,党中央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提出了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思想。指出: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是人民解放军的优良革命传统;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要想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融入国家现代化战略全局、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注重全面建设、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军队建设与促进官兵全面发展相一致,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强调:要坚持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以主动适应世界军事变革趋势、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为主线,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努力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提出:人民解放军的全部工作,都要围绕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来展开,等等。这些重要新论断,系统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如何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问题,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军事思想的宝库。

着眼于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利外部条件的总要求,着眼于走和平发展道路,党中央把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运用于外交工作,提出了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大战略思想。由此,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外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提出:新世纪新阶段的外交工作,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总体布局,全方位开展工作,维护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此,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着眼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继续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向前发展,党中央提出了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创造条件等重大战略思想。对于已回归祖国的香港、澳门问题来说,要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不动摇,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方针。在台湾问题上,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看待总体形势,提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必须把反对和遏制“台独”作为首要任务,把握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贯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的战略方针。在实践中,实施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政策措施,加大涉台外交工作的力度,巩固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不断增强我在两岸关系基本格局中的主导地位,扩大遏制“台独”的战略优势。

总之,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逐步提出的一整套治国理政的新思路和新方略,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同时,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卓有成效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向前发展。十六大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持续的时间长、稳定性好,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20333亿元,达到2006年的210871亿元,在世界的位次由第六位跃居第四位;人均国民总收入由2002年的1100美元,到2006年就超过了2000美元,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同时,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进出口贸易在世界排名不断提升,由2002年的第五位上升至第三位,标志着对外开放迈上了新台阶。⑥五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从实践中产生的科学理论,具有强大的活力。

三、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新成就,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向前发展的。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后,一系列不同于以往改革实践的阶段性特征使得进一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遇到的重大课题,与以往改革开放实践中提出的课题也不尽相同,到了必须统筹解决的新阶段。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者以新的思维和视野、从新的视角回答各项新课题。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就是试图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时代前头,紧紧依据发展实践提出的各种新问题,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回答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涵、方式、目的、性质以及如何使发展做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科学要求,体现出强烈的创新精神,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再一次告诉我们:一定要善于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决定性因素。面对丰富多彩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创造性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躺在现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上裹足不前,就会落后于实践,就会损害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真理性。“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就是按规律办事,也是对待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的态度。”⑦

十六大召开后不久,胡锦涛同志就向全党发出这样的警醒:“现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我们已经取得的伟大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感到自豪,“但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成绩越大,喝彩声越多,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⑧他明确提出:党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是一场考试,是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场考试的继续。因此“我们要走的路还长得很,我们肩负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还会很多”。他特别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风险”,一定要“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勇于开拓,善于创新”⑨。2004年8月22日,胡锦涛同志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重申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一贯科学态度。指出:“要善于从群众的实践和创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善于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新概括,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⑩他向世人宣告: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实践发展,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坚持不懈地探索、认识、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推向前进,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11)

带着这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历史使命感、创造性地探索解答实践中提出的重大课题的政治勇气以及求真务实的精神状态,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在解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各个领域的发展提出的一系列重大课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出了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全党树立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光辉典范。

2.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及其对我们的各项工作起到的重大推动作用,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就是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之后,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历史总是钟情于有心人。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必由之路,但社会主义在中国如何以及能否顺利地实行下去,确是一个前无古人的特大课题。经过异常艰辛的探索,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而且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条件下,能否以及怎样继续沿着这条道路推进各项事业,是一次更为严峻的考验。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同志郑重向全党发出了向新的实践和理论进军的号令,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事业,我们在前进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还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因此还要继续进行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同时,我们“还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回答,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12)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也是干出来的,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艰辛和伟大。

从理论创新的着眼点和基本内容来看,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着力深化对于三大规律的认识;紧紧抓住党的自身建设这一关键,着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牢牢把握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活的灵魂,真正做到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弘扬了求真务实精神;贯彻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根本要求,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因此我们说,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紧紧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迫切需要回答的战略性课题,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向前发展,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在当代中国,只有走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特征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实现中国的现代化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需要也必须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检验、丰富、完善和发展

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规律的认识永无止境,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道理。同样,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系列基本规律的认识,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对于这些基本规律认识的重大理论成果。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制高点,胡锦涛同志这样说道:“正确认识和自觉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我们党的发展壮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具有决定性意义。”他特别强调:对于这三大规律的认识“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13)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像是一场永不停息的接力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脚步而动,永无止境。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言:“实践没有止境,解放思想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要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基本规律。”(14)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更是如此,需要接受新实践的检验、丰富、完善和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来看,在解放思想的道路上,从来都没有一帆风顺过。新的思想、观点的提出,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往往要有一个过程。但是,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相继提出以后,很快就得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特别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理解之快、形成共识之普遍、在实践中贯彻落实之坚决、取得的成就之巨大,都是非常令人感到鼓舞的。这充分说明: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顺应了世情国情党情,顺应了民心,顺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取得的重要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科学内容。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任务异常繁重而艰巨。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提出的时间不久,有些战略思想和重大理论成果才刚刚在实践中破题,有些甚至才刚刚形成,真正破题尚需时日。因此,实践这些重大战略思想,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有些战略思想包含的具体内容,目前还不完全清楚,需要继续在实践中延伸。同时,这些战略思想之间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搞不好,都会影响全局,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实践中谨慎对待。但无论怎样说,十六大以来取得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巨大成就让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坚信: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这个理论创新的关节点,只要全党全国人民按照党中央作出的战略部署去做,经过十七大总结、概括、提炼、升华并放到实践中经受新的检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一定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放出日益璀璨的光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将迎来新的历史性进展。

注释:

①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24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28-729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30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7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

⑥参见《创造新成绩迎接十七大,中国经济五年实现大发展、大跨越》、《我国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人民日报》2007年9月19日、20日。

⑦《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9页。

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0-81页。

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1、83、84页。

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页。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76-377页。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页。

(14)《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9页。

标签:;  ;  ;  ;  ;  ;  ;  ;  ;  ;  ;  ;  ;  ;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