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31)
【摘要】目的:分析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应用替格瑞洛治疗的效果。方法:将86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各43例。甲组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治疗,乙组患者采用替格瑞洛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甲组超敏C反应蛋白、N-BNP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甲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应用替格瑞洛治疗的效果好,能够显著降低细胞炎症因子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关键词】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替格瑞洛;氯吡格雷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8-0124-02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之后需冠脉完全性阻塞后需要早期再通治疗,促使心肌再灌注[1]。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由于冠脉严重下阻塞或者易损斑块发生破裂糜烂造成急性血栓,伴随或者不伴随血管收缩而引发的心肌缺血,其治疗的关键在于血小板活化。本文旨在探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8月~2015年7月之间收治的86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满足NSTE-ACS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各43例。甲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54~78岁,平均(62.7±9.4)岁。乙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55~76岁,平均(62.1±9.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之后采取常规的吸氧与卧床休息,配合低脂低盐饮食,满足适应症的患者给予硝酸酯类、降脂药以及阿司匹林等常规药物进行冠心病治疗。甲组患者应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口服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治疗(300mg),之后每次给予75mg,每天1次进行维持治疗;乙组患者则采用替格瑞洛进行治疗,用药初期给予180mg替格瑞洛治疗,此后每次90mg,每天2次。收集受检对象清晨静脉血,超敏C反应蛋白应用免疫比浊法以及医院现有的自动检测仪进行测定;N-BNP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进行检测。
1.3 研究指标
(1)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了解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再发心绞痛以及非致死性心梗的发生率;(2)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分析
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均录入到SPSS 18.0统计学软件中实施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比较通过卡方值检验;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值检验。以P<0.05代表甲组和乙组患者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甲组和乙组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对比
甲组患者治疗治疗前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13.05±3.53)mg/L和(10.76±3.24)mg/L、N-BNP水平分别为(1563.8±427.7)pg/L和(1125.6±289.4)pg/L;乙组患者治疗治疗前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13.16±3.78)mg/L和(9.06±2.64)mg/L、N-BNP水平分别为(1559.9±424.4)pg/L和(785.9±167.4)pg/L。治疗之后,甲组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下降更多,对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甲组和乙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对比
甲组患者治疗中发生心绞痛6例、非致死心绞痛3例、心源性猝死2例,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5.58%;乙组43例患者在3个月的治疗过程中,发生心绞痛3例、非致死心绞痛2例、心源性猝死0例,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1.63%。对比两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甲组和乙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甲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2例消化道出血、2例呼吸困难和1例血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3%;乙组治疗期间出现1例消化道出血、2例呼吸困难和1例血尿,不良反应发生率9.30%。对比两组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替格瑞洛属于新型P2Y12受体阻滞剂,对于冠脉综合征的治疗具有见效快、作用好的特点,逐渐在临床中推广应用。通过口服后无需肝脏激活,选择性抑制二磷酸腺苷的关键把受体P2Y12,对于纤维蛋白原与糖蛋白的结合,阻断血小板的交联和聚集。而使用氯吡格雷需要经过肝酶和脂酶两部活化[5],起效速度更慢,而且有部分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C反应蛋白属于传统炎症标志物,与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炎症反应,导致斑块不稳定破裂,进而引发白细胞粘附、甚至产生新的血栓,因此临床中将C反应蛋白作为冠脉综合征的独立预测因子。其中,超敏C反应蛋白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于判断患者炎症反应、预测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价值;N-BNP是由心肌细胞感受到心室壁压力而释放的物质,能够反映出心室压力及容量负荷之间的变化。心肌缺血损伤会造成左心室形态变化,局部张力上升,前体的合成与释放增加,继而造成外周N-BNP水平上升,因此,N-BNP与心肌损伤的严重性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本组中,应用替格瑞洛治疗的乙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低、细胞因子水平更低,提示心肌的损伤更轻;同时,不会增加用药不良反应,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徐风燕,张保俭,赵文丽等.替格瑞洛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动脉炎性反应及心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73-77.
[2]骆景光,韩凌,杨明等.替格瑞洛对高血小板反应性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5,42(2):133-134.
[3]范永臻,黄河,吴名星等.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对NSTEMI患者PCI术后冠脉微循环功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15,17(10):1498-1501.
论文作者:童同,魏鸣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0
标签:患者论文; 综合征论文; 发生率论文; 甲组论文; 心血管论文; 乙组论文; 两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