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风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第三中学 253100
蔡林森先生曾打过这样的比喻:“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好比是在驾驶汽车,而教师好比是‘引桥’‘路标’,他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走上高速公路,不走‘歧路’,而学生才是真正的司机。”如此简单的一个比喻却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师的责任不是“教”,而是指导学生“学”,更要重视引导学生“会学”,教师怎样“巧”引才能使学生“善”学呢?
在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从“巧”上细体味,从“善”上下真功,不断尝试,细心摸索,梳理心得,收获颇丰。
一、“鉴古观今,经世致用”,教学内容注重实效性
历史教育最基本的功用是“以史为鉴”,使学生通过学习学会生存,学会探索,学会交往,学会创造,学会做人,使学生个人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发展。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会”?是否还像应试教育时,灌输给学生所谓的年代、历史人物,背诵大段的毫不理解的意义,空洞而又泛泛地大讲德育呢?如此学生是否就能“学以致用”?岂不是穿新鞋走老路吗。
苏霍姆林斯基就鲜明地指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和记忆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所以老师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来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简单地说就是以学定教,教学内容上过多的不是深挖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而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巧妙地安排内容让学生“会学”教材内容,而达到善学的目的。
1.根据教材内容寻找适合学生的思维空间,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动口讲出自己的观点,把课堂变成学生思维训练的乐园。
如讲“春秋、战国思想家”一目时,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的学生也反映学了以后究竟有什么用处呢。听了同学们的意见以后,我设计了一堂“我为学校提建议”的活动课,先引导学生学习了几位思想家的代表主张,能区分儒、法、墨家之思想,然后结合学校内存在的不良现象,以《怎样加强对学校和自身的管理》为主题,让学生课下观察收集信息,课上再认真讨论、交流,提出合理化建议。一节课围绕一个中心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准备,充分地自由发挥,不仅加深了对本目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们更认识到了孔子的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张、孟子的环保意识、墨子的团结互爱精神、韩非的法治学说对我们今天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使其真切地感到学习历史不光是听听历史故事,看看热闹,而是学有所用。使学生们深刻感到行走在先人的智慧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更是每个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
2.挖掘有血有肉的史料进行生动的德育教育。
历史教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深感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影响的责任之重大。史实是有血有肉的,我在教学中精心选择、辨别,分析出最具有价值的史料进行讲述,当然还可以配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上学期讲述中国近代史部分,每一位中国人都知道中国在近代史上所遭受列强的侵略、宰割、凌辱,已成为中国人不堪回首的历史,怎样使同学们理解这一部血泪史?
我精选了教材中“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段,以《不忘国耻》为主题,让学生观看了记录片。从香港岛被割让到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的图片一一闪过,同学们时而为西方列强们的残暴、蛮横而愤恨,时而为清政府的妥协、投降而叹息,时而为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斗争而欢呼。
有的同学在观后感中写道:“中国近代一个个不平等的条约像一把把尖刀扎在我的心上,我永难忘记这段国耻。”也有的同学写道:“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希望,更不该忘记屈辱的历史,好好学习,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强大,我要保护我的母亲。”看着同学们饱含深情的词句,我感动着,幸福着。
这不正是我想要的教学效果吗?这不正是对学生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吗?让学生在历史中思考,在思考中奋进,使学生在自我感悟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3.历史联系现实,小课堂联系的大社会。
现实是正在发生的历史,关注现实材料正是为了服务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历史教学必须让学生关注现实。
讲完“商鞅变法”和“魏孝文帝改革”等篇目后,又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开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改革,通过比较分析,提炼出“社会制度的变革,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伴随着激烈的矛盾和斗争,艰难和曲折”。
然后引导学生达成共识:党的十六大又给我们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我们有理由坚信,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勤劳勇敢的民族人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一定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社会,正确分析现实问题的思索,在察古知今中得到鉴戒、启迪和教益。
二、放飞学生自主学习的翅膀,使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安冬尼·罗宾曾说过:“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比,价值无比,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但是由于没有进行各种潜能训练,每个人的潜能从没有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并非大多数人命里不能成为‘爱因斯坦’,只有发挥了足够的潜能,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我一直认为学生的主动性是内在属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赋予的,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我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要释放和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人人都能成材。
1.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允许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自信和独创能力,让学生敢动。
教改以前,教师独霸课堂,有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便被视为不恭、越轨,学生一味受到压制,渐渐变得“谦虚了”“听话了”,绵羊一样的驯服了,而课堂则成了一潭死水,没有了生机。一位哲人曾说:“创造力的教学是给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以后我的课堂上慢慢地在创造着这样的机会——教师仅仅讲授几分钟,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质疑、发问,有疑而思,由思而断,追根寻底,释疑求真。对学生错误或片面的见解,也引导学生自行讨论,在商讨中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再帮忙,并且对敢于提出质疑、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这样学生慢慢“敢动了”。渐渐地我在课堂上发现着学生们的些许进步,欣赏着他们的点滴成功,渲染着他们的优点,张扬着他们的个性,学生们也在这样宽松和谐的气氛中领略到了学习中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过关斩将的兴奋,茅塞顿开的成功,登堂入室的欣喜,他们成为舞台上风采万露的小演员,我的历史课也成了一幕幕的活话剧。
2.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善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则古训每位教育工作者熟知又熟,而真能从点点滴滴着手培养这种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却很少能自始至终。我在平时授课前,学生每人一本预习本,从预习入手把要讲一目的重点、线索、不明白的知识点记录下来,课堂上结合老师的设问深入理解,加深对知识的掌握,还有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实在解决不了的老师再帮忙。当堂解决疑难问题,学生们在自己动手、动脑、动口中学会了求知,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即使没有教师教,学生也知道了应该怎样学习,这就为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甚至是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河之水奔腾欢唱,教改之路越走越广,作为勇敢的开拓者,不待扬鞭自奋蹄,求实创新不可阻挡。”每位教育工作者,让我们一起共勉,吐故纳新,在教改之路上再谱写新的诗行!
论文作者:陈卫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1月第29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6
标签:学生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历史论文; 学生们论文; 教师论文; 的是论文; 潜能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11月第29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