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自由表达——网络电影的美学特征及其价值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时代论文,美学论文,网络电影论文,特征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电影艺术的每一次变革都与技术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二维到立体,新技术不断赋予电影新的生命力。新世纪的社会变革复杂而激烈,在促成这种种变革的力量当中,有一股力量是无法被忽略的,那就是互联网络。纵观二十年来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技术变革,多数都与“网络”这一名词有关。从搜索引擎到电子商务,从网页浏览到信息交互,从文字的交流到图像视频的传输,人们的生活正因此而变得日益丰富和精彩。网络技术的触角,已悄悄地触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网络电影这一命题,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与背景下被提出的。
一、网络电影的身份界定
网络电影的发展并不成熟,其概念甚至尚未被明确界定。然而,“网络视频”这一名词对于大多数网民来说却十分熟悉。数年前,一个普通网民胡戈创作的网络恶搞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起轰动,这一事件在引起人们关注的同时,也使网络视频这样一种新鲜的信息传递形式被广泛注意。此后的一段时期内,网络视频陷入一种恶搞成风的怪圈之中。为搞笑而恶搞、为恶搞而恶搞,成为许多网络视频制作者的追求,网络视频也因此被冠以低俗的恶名。
随着人们兴趣的减退,网络恶搞逐渐淡出许多网民的视野,与此相反的,一些颇有艺术追求和原创精神的网络原创视频开始渐渐流行,并获得了不俗的人气。《175度色盲》、《修竹》等,均是早期网络电影创作的先行者。早期网络原创视频,以其新鲜的创意和构思为网络电影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也在制作方式、商业模式等方面,为此后的网络电影创作者们提供了许多可供思索和参考的问题。
伴随着原创网络视频的日益流行和国外网络视频网站商业模式的初步确立,国内的视频网站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往的网络电影创作往往是出于创作者个人的兴趣爱好,及至最近两年,一些专业的电影创作者及专业制片公司也开始进行网络电影的创作,这意味着更多的资金流入,更专业的创作队伍和更精良的制作水准。2010年,中影集团开始介入网络电影创作,与优酷网合作,拍摄了包含了11部网络电影短片的《十一度青春》系列,邀请知名演员及专业导演加盟,系列中的压轴之作《老男孩》,更是获得了网友一边倒的好评。在这一形势下,针对网络电影的艺术性、商业性等进行必要的学术探讨就显得尤为必要。
“网络电影”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而目前学界针对该问题的研究存在着定义界定不清、称谓混乱等问题。因而,对网络电影进行准确的概念界定就尤为必要。
1.网络电影的定义
网络电影出现的前提是影像传播渠道的更新,随着时代发展,视听媒体日渐丰富,除了传统的影院、电视以外,我们可以许多其他的方式获得视听娱乐,这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新媒体。
概括来说,我们可以将网络、手机、随身电子设备、户外电视、移动电视等这类新的视听传播媒介称为新媒体,此类媒体特征和趋势为:(1)新媒体的出现,是基于现代科技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具有技术的先进性;(2)由于其技术和传播的特性,其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年轻人之中;(3)此类媒体虽然还不成熟,但其未来的发展态势已经可以预见,其影响力正日渐凸显。在新媒体之中,互联网和随身电子产品(包括手机)是最主要的,也是目前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最大的传播方式。
电影艺术作为传统的,也是最为成熟的动态视听艺术,成为一种视听艺术“母体”,在多种媒体上得到传播和应用。在新媒体领域,电影艺术是以两种面目出现的:其一,传统电影在新媒体上进行二次传播。其二,专为适应新媒体的媒介特性而制作的“电影”。虽然目前前者的传播是主体,但第二种“电影”正以极高的速度在增长,已经成了电影产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网络电影是传统电影与新媒体之间融合产生的一种新的艺术产品,它是传统电影在新媒体上的发展,同时也是新媒体对传统艺术形式的一种继承。“网络电影”的命名是相对于传统电影而言的,为什么业界目前使用“网络电影”这一称谓来涵盖出现在新媒体领域的电影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传播的方式上找到脉络。
下图为目前传统电影的传播模式:
专业电影工作者(专业人员)(专业设备) 生产者
电影拷贝(非民用设备) 专业影像载体(非民用设备) DVD光盘压制(非民用设备) 产品
影院 电视 家庭播放设备(如DVD机) 媒介
观众 受众
在这个传播模式里,从生产者开始,使用了多种专业设备,采用了多种媒介到达受众。
下图为网络电影的传播模式:
半专业影像工作者(资深发烧友、学生、兼职从业者)(半专业设备) 专业影像工作者(专业人员)(专业设备) 普通家庭(普通人)(民用设备) 生产者
数字影像文件 产品
网络 媒介
电脑观众 手机观众 电视观众 其它电子设备的观众 受众
在这个传播模式中,专业和非专业人士所创作的影像,无论其质量差异如何,其产品都是数字影像文件,采用的媒介都是网络,最后到达不同的终端,诸如电脑、手机或者ipod这类个人影像娱乐设备。当然,通过有线、无线的连接,也可以在电视上欣赏。
在此模式中,我们发现网络是最核心的传播媒介,它便捷、廉价,成为获取影像资源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称放映于各个电子终端上的“电影”为“网络电影”,而不称为“手机电影”、“掌上电影”、“电脑电影”或者“户外媒体电影”等,“网络电影”这一称谓是相对科学而具有涵盖性的。
在媒体上经常被使用的“手机电影”这个概念缺乏涵盖性,因为数字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催生各种各样的随身电子产品,例如当下已经出现的ipad和后续即将大规模出现的个人随身电脑产品;而“新媒体电影”这个概念显得过于宽泛,新媒体是个动态概念,它所涵盖的传播方式是随着时间发展不断扩充的,这不利于一个学术概念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同时,“新媒体电影”这个概念无法准确地描摹出这种新的艺术形式的本质特征,即:点对点的网络传播。
综上所述,笔者采用“网络电影”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对此种电影与新媒体结合的新兴艺术形式命名,是相对科学的,并对“网络电影”定义如下:网络电影是以网络传播为主要媒介的叙事性动态视听艺术作品。
2.网络电影的属性
将网络电影界定为以网络传播为主要媒介的叙事性动态视听艺术作品,这个定义使我们将网络电影与网络广告、家庭录影、电影短片等概念分开,使其具有清晰的内涵和外延。在这个定义里,有几个要素需要说明。
第一,网络电影是艺术作品。具备艺术性,是成为网络电影的必要条件,这把网络电影与大量的家庭录影(Home Video)区别开来。网络电影应当是由创作者,进行艺术的完整构思,通过一定的艺术创作手段,表达一定的审美趣味和主题的艺术作品。
第二,网络电影应当具备叙事性。这把网络电影与网络广告、企业宣传片等功能性网络影像区分开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纪录片就不是网络电影,一部真正的纪录片,是创作者具有完整艺术构思的、具有叙事特性的作品,是符合这个定义的。
第三,在这个定义中没有对影片时长的限定。虽然目前网络电影的长度相对较短,但这只是发展尚不完全的表现,并不意味着网络无法容纳较长篇幅的作品。在概念的制定上,我们认为应当有一定的前瞻性。
在这里,我们要明确区分网络电影与网络视频概念的区别,这两个概念目前在业界和学界经常被混淆使用,对于研究是不利的。
首先,网络视频与网络电影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定义,网络视频是对互联网中信息内容的描述,它与文字、软件等共同构成互联网上信息,如下图示:
与之不同的是,网络电影是对内容性质的界定。它是一个学术概念。网络电影是网络视频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视频还包含互联网上许多其他的视频内容。
其次,网络电影是艺术作品,而网络视频不是艺术概念。互联网上大量的视频内容是为了传播新闻、奇观、某种事实,它的本质是特定信息传播。而网络电影是创作者进行的艺术创作,作为艺术作品,它是以感染影响人的情感和思想为主要目的的。
二、网络电影的美学特征
对于每一种成熟的艺术样式,都有与之相对的美学研究。网络电影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美学体系。然而,我们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初步总结其美学特征。
1.网络电影的形式特征
网络电影脱胎于传统电影,具有电影的各种核心要素,在艺术创作和生产规律上,大体符合传统电影理论和观影心理。但由于传播媒介的特殊性,在艺术形式上,它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由于网络电影正处在高速发展之中,所以对其艺术形式的总结是非常困难的,以下总结是基于对当下网络电影的形式特性的总结,同时对网络电影的未来发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预期后所进行的初步概括。我们发现,在视听语言上,网络电影倾向于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学趣味。
目前,网络电影的展示终端是电脑屏幕或者随身电子设备屏幕,虽然在未来会有所拓展,但大致局限在数字显影设备,而且一般局限在家庭内部。这显然与传统的影院不同,展示媒介的限制会对影片本身提出与传统电影不同的形式需求,同时,这种限制也会导致特定的美学追求和倾向。
这里,我们说网络电影在美学上的“超越现实”,指的是艺术时空和真实时空的关系。在这一点上,它和巴赞的电影美学倾向有所不同,巴赞倾向于电影应该更多地唤起我们对真实空间的感受,乃至对真实时间的连续性的感受。而网络电影则倾向于对这种真实空间进行“升华和超越”,形成符合我们内心感知到的“艺术时空”。
这种艺术形式的倾向不仅是出于美学观念的演进,也是出自于网络影像媒介自身硬件的限制。我们可以从视听语言的几个要素进行观察:
从景别上看,网络影像不同于传统银幕,它的尺幅较小,像素也相对较低,在大银幕上清晰可见的细节,在网络影像上则会模糊或者被忽略。网络电影的创作者必须考量到此一硬件限制,因此,在网络电影中,倾向于减少远景、全景的使用,而大量使用近景、特写乃至大特写的景别。(如图例)
这固然是网络电影硬件限制的结果,但其中同时体现了网络电影偏爱面部特写的某种美学倾向,某种超越真实空间的倾向。如同贝拉·巴拉兹所说:“……当天才的格里菲斯第一次在银幕上大胆地放映出‘切断的大头’时,他不仅使人的脸部在空间上同我们更加接近,而且使它超越空间,进入到另外一个境界……我们便忘记了空间,我们空间意识消失了,我们发现自己已进入另外一个领域:面相学(根据面部表情来了解和体验人物的内心活动)的领域。”①
从光影和色彩上看,同样,还是硬件限制和美学追求的共同结果,导致网络电影并不醉心于大银幕刻意追求的丰富的光影层次和复杂的色彩方案,而倾向于一种单纯的、表现力和装饰性都很强的色彩方案和用光方案。
这种倾向特别是在对于较大的空间展现时体现出来,在这里,网络影像无法展示真实空间丰富的细节和层次,于是网络电影的创作者们反其道而行之,努力超越现实,去除所有不必要的细节元素,力图形成一种简单、纯粹的美。(如图例)
传统电影的光影和色彩设计是力图使得影像丰富和复杂,更像在做“加法”,而网络电影则力图使影像单纯和更具表现力,更像在做“减法”。
从网络电影对于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使用态度上,同样可以看到这种超越现实的倾向。根据巴赞理论,对于长镜头和景深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创作者对于银幕空间与现实空间关系的态度和倾向。某种意义上说,对于长镜头和景深镜头越重视的导演,越具有“写实主义”倾向,而那些相对弱化景深、更重视“蒙太奇”的导演,其主观表达的意图则越强。
同样是在硬件限制和美学追求的双重作用下,网络电影减少了对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追求,而转向蒙太奇理论。网络电影单个画面必须有感染力且信息必须明确,影像的意义多通过复杂的剪辑得以体现。的确,在网络电影较小的画幅中,多层次的纵深空间难以被观众所感知,不如使用长焦镜头压缩最深,配以精心选择的角度,形成某种装饰性很强的画面所带给观众的印象更深。(如图例)
在剪辑上,由于网络影像与传统电影在观影条件和心态的不同,二者剪辑的心理节奏也是不同的。传统电影的观众被“关在”漆黑的电影院中,无法中途“退出”观影活动,因此,影片的创作者可以以一部影片的长度为单位,来整体进行影片的节奏和情绪设计。而网络电影则不同,观众随时可以放弃观看,影片必须随时抓住观众的心,持续保持一种高度的兴趣和紧张感。因此,网络电影倾向于一种高速的迅速到达终点的剪辑,倾向于在单一画面内传递简单明确的信息,一般避免长时间让观众面对一个镜头细细观察品味。
最后,我们发现网络电影还有一个天然的硬件优势,导致其特殊的美学倾向。即,网络电影倾向于大量使用图文、动画、特技,形成一种特殊的叙事方式。由于网络电影高度的“数字化制作”的属性,在影像中加入色块、文字、手绘图形、图片、动画、特技是非常便捷的。于是,网络电影充分采用了平面视觉艺术的许多手法,把多种视觉元素拿来搭配使用,形成对时空的特殊表现手法,一定程度上“超越”真实空间,进入虚拟的“艺术空间”的层次。(如图例)
纵观整个艺术史,每种艺术门类的形成发展,无不体现了一条规律,即:克服自身的限制,并视此限制为自身的独特性,以此限制为出发点,探寻自己独特的表现生活的美学手段。当音乐无法展现生活影像时,它发展出纯粹听觉的高深语言;当摄影术被动态的电影所冲击时,它转向对瞬间静态空间的开掘,获得自己存在的价值;当戏剧无法随心所欲地转换场景时,它发展出将复杂的信息和矛盾集中在单一场景内的美学手段,并独步于艺术之林。而网络电影为了适应自身限制和独特性,会发展出怎样的美学形式呢,目前断言还为时过早,但我们从以上所分析之网络电影的视听形式特征,似可看出这种“超越现实”的倾向。(本节所引之电影画面图例,截选自网络电影《爱·在线》)
2.网络电影的内容特征
我们通过对网络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得到的数据显示,29%的人表示选择观看网络视频是因为其丰富的创意,而在被问及“选择观看原创网络视频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时,33%的人选择“内容”。由此可见,“内容”是网络电影吸引受众的关键要素之一。
而从内容角度来分析,从当下网络电影深处透露出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年轻化”。
网络电影的受众与传统电影有所不同,他们呈现出更为年轻化的态势。这个年轻化不止是体现在实际年龄上,也体现在娱乐心态和对现有文化价值的认同上。网络电影的受众和创作人群,熟悉和喜好现代乃至后现代主义文化价值更胜于古典主义美学,在人生态度上亦具有与其父辈们不同的时代特征。因此,在网络电影的内容上,亦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首先,在故事的主题和价值观上,体现出一种年轻人务实的、避免空谈崇高理念的倾向,甚至以一种搞笑、解构的姿态来嘲笑空洞的说教和口号,从草根的角度对文化和言语霸权进行嘲讽。《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正是典型的例子,网络评论称,此片对电影《无极》中某些空洞的“思想理念”进行了解构,同时体现出对某些大片内容空洞却占有巨大的言语霸权的反抗。姑且不谈此论是否言之成理,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来自于草根的原创网络电影作者的价值观和立场。在网络电影中,我们很难看到影片在表达“国家”、“民族”、“文化”这样宏大的主题和理念,反之,年轻人恋爱、求职、致富等务实并贴近生活的主题却大行其道。
其次,网络电影在故事的选择和编排上,避免大而沉重的题材,并不倾向于深刻,转而倾向于叙事的趣味性。网络电影与网络小说类似,长盛不衰的卖点有三种,一种是作品唤起大笑,一种是作品唤起眼泪,第三种是作品挑战观众的智商,拥有出乎意料的结局和聪明的叙事。实际上,这种网络叙事作品的倾向,也体现在目前主流电影和戏剧里,当大笑和叙事诡计结合在一起,就成了近几年最火爆的《疯狂的石头》及其大量的跟风作品。
这三种故事模型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同,看似偶然,而究其缘由,其实十分合理。因为当今文化市场的运营理念,不在于对单一顾客的深度满足,而是对广泛区域的观众和巨大观众数量的追求。当下的电影市场,片商制作影片时越来越多地考虑到市场的大小、观众的族群。好莱坞的高概念大片从来不做特别个性化的、地域化,或者文化气质特别突出的影片,因为他们的影片要卖到全球,当影片对区域个性和文化深度的挖掘太过深入和突出了,其他族群理解不了,经济上就要受到影响。而前面所提的三种故事模型,对应于幽默、眼泪和智商,乃所有种族、所有区域文化的人群所共通的。相对于好莱坞,网络电影基于互联网天然的全球化特性,自然本能地选择这种拥有最广大观众的故事模型。
另外,网络电影在艺术创作中,还具备着一个蕴含着巨大潜力的手段,那就是交互式创作。网络电影的观众,在影片观看过程中,从技术角度,是可以对影片内容和形式进行改变的。他可以通过简单操作,自己决定影片的叙事形式和故事走向,换言之,观众可以参与到创作中去。这一点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在整个艺术的发展史上,它可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受众的参与,对艺术作品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艺术创作规律产生怎样的影响,都是我们未来的课题。
当下,这种交互式的网络电影还处在初级阶段,只有极少数的影片开始进行尝试,如台湾网络电影《175度色盲》。虽然这种叙事方式还处在网络电影的探索阶段,但技术的可能性必然会催生这种手段的长足发展。未来,这种互动式创作对于叙事艺术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我们很难想象。
综上所述,网络电影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呈现出独特的创作美学态势。从共性上看,它继承了传统电影美学的基本规律,传统电影美学对于镜头、光影、景别、剪辑、叙事等方面的基本经验在网络电影中继续发挥着作用,因此网络电影仍然属于电影的范畴,是整个“电影艺术”的一个分支。
从个性上看,由于网络电影在全新的数字时代必然有新的美学思想的演进,同时为了适应自身媒介特性,开掘出了属于自己的美学特性。这种美学特性的表现目前尚为模糊,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必将日趋鲜明,形成自己独特的魅力。
三、网络电影的价值和意义
网络文化的蔓延是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小觑的一股势力,网络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属于网络文化的一部分。近些年来,互联网络在文化和商业上不断延展一己之疆域,因而网络电影在新的商业模式拓展以及社会文化价值的开掘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1.网络电影的产业价值
中国电影业一直在努力实现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发展。近几年来,无论从生产制作、发行渠道、院线建设,还是票房盈利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中国的电影产业都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与西方成熟的电影产业体系相比,中国的电影产业无论在产业链的完善度还是市场化的成熟度上都还相对落后。在这一现实条件下,网络电影的发展一定意义上能够带给中国电影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一方面,网络的普及加之法规约束的欠缺,影像材料在网络上得以广泛和迅速的传播,从用户行为角度来看,这种传播又几乎不以盈利为目的,它所体现的仅仅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一种分享关系,而且两者的角色和功能又能够随时互换。已有的影院电影、电视电影、DVD等传统电影商业模式在这种环境下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因此固有的电影行业对网络于传统电影所带来的影响一度抱以消极的态度,例如2002年,奥斯卡电影艺术暨科学(AMPAS)董事会宣布,任何影片若不是通过戏院公开首映,将不具备角逐奥斯卡奖的资格,这项新规定还特别点名不得“透过网络首映”。
而另一方面,网络电影的发展给予世界电影产业以重新洗牌的机会。尽管传统电影行业一度抵制互联网,但是网络巨大的科技优势和强大的传播优势迫使他们不得不对网络与电影的结合进行更加周密和长远的考虑,也因此,越来越多的电影业力量开始介入到网络电影的创作生产当中。
(1)网络电影的营销模式
任何行业的产业化发展都应当以市场为驱动因素,就如同电影的发展从无声到有声,从宽屏到立体,从影院到家庭院线,是科技的推动,更是市场的推动。而网络电影的产业化模式的建立也需要在市场因素的作用下才能得以建立和完善。目前传统电影行业也已经看到了网络电影所蕴藏的巨大市场价值,并开始着手投入部分精力到对网络电影的扶植和发展当中。
由于网络电影是一个多行业融合所形成的产物,因而其产业化发展模式较之传统电影产业更加复杂。早在2002年,“华纳兄弟”、“新力”、“米高梅”、“派拉蒙”、以及“环球”五家好莱坞公司就已经联合推出了网络电影点播服务,同时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网络合法播映电影的服务。用户付费后即可下载影片,观看结束24小时后,影片将被自动删除。但是这些影片都是在院线上映、DVD出版之后才被在网上提供下载,因而点播率并不高。此后越来越多的影片开始通过网络进行宣传营销,在各知名网站链接电影预告片也成为各电影公司重要的营销手段之一。此后,随着DV的普及和计算机水平的发展,个人创作的电影通过网络流行起来,并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于是,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看重网络电影的巨大受众群体及其所能产生的影响力,也有越来越多的资金被投入到网络电影的生产和制作当中,网络电影也开始展现更多层面的商业价值。
例如,由北京激动影业有限公司出品的《修竹》,是一部讲述女主人公修竹个人生活的自传式的网络电影。这部影片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捧红了修竹本人,为拍摄公司和播放网站提升了关注度,同时,由于《修竹》中有非常多的音乐元素,且其音乐原声全部是由修竹本人创作,因此这部电影的原声音乐也随着电影的发行而同步上市,有效实现了电影后产品的开发。对于这样一部投入并不大的影片而言,这种多元化的效益回收正符合了当代电影商业模式的新趋势,使我们可以预见,网络电影可以成为一个有较高附加值的产业门类。
经过调查分析,目前中国网络电影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模式1:内容提供商向视频网站提供内容产品,依靠与平台运营商分享广告收入获利。
这种经营模式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方式。因为网络电影的投资制作规模一般比较小,内容提供商无力去做大规模的宣传推广,只有靠内容优势,希望得到网络受众的认可,从而得到广泛传播,获取广告商和平台运营商的关注。
目前几乎所有视频网站都是免费为用户提供视频播放服务的,其利润来源无外乎广告投资。视频网站所获取的利润比例要比内容提供商所获得的利润高出很多。事实上,目前内容提供商与平台运营商所获利润的分配比例为5∶5或4∶6,甚至会达到3∶7。
模式2:以网络电影为广告载体,由集团公司投资拍摄,意在产品营销和推广。
许多网络电影的制作已经开始采取这种方式,例如由联想集团与日本电通广告投资拍摄的《爱·在线》、由“春水堂”和“宏网”联合拍摄的《175度色盲》、由中国娱乐网推出的《天使的翅膀》都是以宣传产品或提升网站知名度为目的而投资拍摄的,这种模式充分地利用了网络电影以网络为渠道的优势。
模式3:以网络为宣传媒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获利。
这是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与亚马逊、苹果iTunes的合作模式:受众仍然通过视频网站浏览视频文件,但对于感兴趣的网络电影则可登陆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购买。平台运营商依然可以获取广告收入,而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观众的购买而二次获利。
(2)网络电影的产业化发展前景
网络电影作为传统电影与网络共同催生出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商业模式的新亮点,很大程度上是由“网络”这一特殊的媒体所赋予的,具体而言:
首先,相较于传统电影产业的产业链,在生产环节上,网络电影的生产更加灵活。基于网络良好的交互性,网络电影在其创作之初就能够与受众形成良好的互动,第一时间获得市场需求的信息反馈,从而将市场最大化。
第二,网络赋予网络电影的宣传推广以得天独厚的便利性。基于视频网站这样的平台,网络电影的观众同时也是视频网站的直接受众,根据CNNIC于2009年9月发布的“用户对网络视频内容选择”的统计结果(见下表)显示,视频网站用户最优先选择的视频内容就是电影。
与此同时,网络在网络电影的传播过程中又扮演着双重角色,它既是宣传的媒体,又是发行放映的渠道。与传统电影不同,网络同时融合了网络电影产业链的中游和下游,是网络电影进行发行和营销的双重平台,且于此平台进行商业运作的成本几乎为零。
第三,营销渠道的多样性。视频网站是网络电影进行放映的首要选择,却并非唯一选择。事实上,视频网站的用户同时也是其他新媒体终端的接受者。根据CNNIC对网络视频独占用户比例的调查(见下表)显示,只通过网络视频收看节目的受众仅占极小一部分。事实上,新媒体强调信息的高速传递和共享,楼宇电视、公交移动、航空传媒、3G网络等,都可以成为网络电影的承载对象和营销渠道。
仅观看网络视频占16.4%
同时有其他视频消费选择占83.6%
网络电影作为一种数字时代诞生的电影形式,我们对其产业价值的探讨尚处在初期阶段。然而,它所蕴含的商业价值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制片商发现和认识,也有越来越多的资金注入到网络电影的产业化运作当中去,在未来,网络电影也将有更多的发展可能。
2.网络电影的社会文化价值
好莱坞成熟的传统电影体系,在为电影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电影的发展设置了许多难以突破的矛盾命题。大导演、大明星是电影票房的有力保障,而巨大的投资导致在创作上愈显保守。观众被导演、明星、大制作场面、特效而吸引,但在观影之后又对不断重复的电影内容大为不满。这一怪圈局限了电影的创作,一方面,优秀的新晋人才难以入行,另一方面,主题与趣味亦逐渐落后于时代的步伐。
电影与网络的结合,给予传统电影业一次重新认识、调整自身的机会,使之回归创作,回归产品内容本身。它能够及时遏止传统电影工业体系的病变,给予被“高概念电影”模式绑架的电影工业一个解套的契机。网络电影对传统电影自身的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网络电影是一种基于普罗大众的艺术形态,在题材、主题和趣味上能紧贴时代的脉搏,博客、微博、跑酷、街舞等年轻化的主题都是网络电影所争相表达的内容。网络电影对社会生活的表现和思考较传统电影而言更为准确和及时。
从更高的战略角度,网络电影给予中国电影以新的契机。在这一领域,我们与好莱坞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好莱坞经营近百年的制作体系和全球发行体系之优势将不复存在。
(1)促进多元文化的表达与融合——全球化的自由交流
互联网络这一传播媒介给予了网络电影以国际化发展的平台,网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直接接触到全球的网络电影作品。同时,优秀的国产网络电影同样也可以在其他国家产生影响,网络电影以一种更为直接和迅速的方式在国际范围内产生影响。从长远来看,网络电影将会成为国家和地域文化的一种直接和便捷的呈现方式。
从另一个维度来看,网络电影与大众有着最为直接和密切的关系。它可以逃脱垄断化的大型商业集团的控制,也可以避开意识形态的桎梏,它可以表达创作者们对生活、对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让来自大众不同领域的声音得以公平的传播,将去伪存真的任务交给观众,使各种文化在不同族群中得以充分的交流和传播。
(2)对创作活动本体的回归——更纯粹的艺术创作环境
传统电影产业结构成熟而复杂,为获取经济回报,制片人会从选题到最终呈现,全盘考虑电影的商业价值。而网络电影卸下了传统电影竭力获取单一票房商业包袱,允许创作者进行不同的题材样式的实验。就现阶段来说,网络电影以获取关注和吸引观众为主要目的,而非仅以票房回收作为回报方式。因而一些在相对保守的传统电影上极少出现的题材和手法,在网络电影中获得了实现。此外,传统电影单一的时长限制,导致其无法涉猎一些颇具意味的短篇故事或者千回百转的超长内容。而灵活的网络电影,可以短至数十秒,长到数百集,极大开拓了创作空间。从这一层面上看,网络电影能够给电影人更为纯粹的艺术创作环境。
就现有网络电影作品来看,已经呈现出异常丰富的内容和手法。有的网络电影,采取观众介入式的创作模式,增加观众的存在意识和约会意识,从而激发了观众新奇的观影体验,如《175度色盲》等;有的则勇于尝试各种叙事方式,如《泡芙小姐的金鱼缸》(动画片)、《拳击手的秘密》等;有的则尝试传统电影少见的题材,如《L.I》、《东奔西游》等。各个角度的创新尝试不仅活跃了网络电影的生命力,对传统电影的制作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3)时代精神与文化表达——青年的文化与大众的文化
互联网络是人类进入数字时代的标志性产品,以网络为传播载体的网络电影也具备了鲜明的时代特点。网络电影是一种年轻的文化,它唤起年轻人的共鸣,紧扣年轻人的生活主题,体现年轻人的文化趣味。
青年往往赋予每个时代以最为新鲜的时代特色,他们不仅创造并追随着时代潮流,如时下流行的通讯设备、娱乐方式、社交网络等,也关注着许多永恒的命题,如生老病死、理想现实等,他们因其所生活的年代不同而产生出与父辈们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网络电影,这是年轻人创造的文化,也是影响年轻人的文化。网络电影正在日益明显地表现出与这个时代的密切关联,无论是出自个人兴趣的单纯记录,还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艺术创作,年轻的创作者通过网络电影对自己所关注的命题进行娱乐和反思,满足自己亦满足他人,既是受众也是传播者。
互联网的普及和全球一体化,导致文化活动成为普世民众的狂欢,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之。网络电影乃此新纪元中催生的全新艺术,应有闪亮的未来。
注释:
①[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46页。